漢大學士,賦詩湯泉

李霨,生於明熹宗天啟五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十一日(1625-1684年7月22

漢大學士,賦詩湯泉

康熙朝漢大學士李霨

日),字景霱,號坦園,直隸高陽人,明朝大學士李國縉之子。幼年時父母早喪,在為親人行葬禮,李霨哀痛如如成年人。少年時,李霨勤學自勵,立志讀書,寒暑不輟,言行不苟。順治二年鄉試中舉人,順治三年丙戌科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進為編修,任日講官,不久充經筵講官。順治十五年拜秘書院學士,兼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八年,聖祖以李霨為弘文院大學士,時年僅34歲。康熙初年,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各大臣之間政見多有不和,幸虧有李霨在其間加以調和,才使朝政得以協調。康熙七年李霨清理監獄中的囚犯,對於其中的冤枉之人多所平反。李霨為人,以謹慎著稱。當時人認為李霨“風度端凝,老成持重,內介外和,朝野倚以為重”。康熙九年,李霨以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

漢大學士,賦詩湯泉

書。參與修纂《清世祖實錄》,並充任總裁官。十一年,《清世祖實錄》編成,授李霨太子太傅。三藩之亂中,李霨受命撰寫詔書,始終保守秘密,因而深受清聖祖玄燁器重。二十一年,因重修清《太宗實錄》功成,進封為太子太師。平定臺灣之初,有不少人認為臺灣是偏遠之地,應該將臺灣人遷入內地,並拋棄臺灣的土地。李霨力排眾議,主張接受施琅的建議,在臺灣設官鎮守。李霨認為:“臺灣雖然孤懸海外,但它是福建省的屏障。如果拋棄了那裡的土地,臺灣就會被外國人竊據,而如果將那裡的人遷到內地,恐怕也會有一些奸人從中搗亂。”於是朝廷採用了施琅的建議,設立了臺灣府。為官期間,曾經三次主持禮部考試,選拔了不少人才。二十八年如一日,所以聖祖對他恩遇異於常人。康熙二十三年,李霨卒,贈諡號“文勤”,入祀鄉賢祠。

李霨喜歡著述,有《閩役紀行略》、《伴星草》、《心遠堂詩集》等著作。清朝時人,嘉慶十三年進士,曾經纂修《皇清文穎》的陶梁評論說:“國朝定鼎之初,北方實多賢輔,而文章彪炳,開一代風氣之先者,首推相國坦園。”

清康熙二十年三月下旬,大學士李霨與明珠二人,奉聖祖之命率群臣23人,從孝陵南的石門驛北行,觀覽遵化湯泉,並作七言律詩以紀當時的盛事,詩名為《康熙辛酉季春,上駐蹕馬蘭峪,召扈從諸臣賜觀湯泉,應制四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