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纏中修禪


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中,婚姻制度中一直都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那個不公平的社會中,為了用“名義和待遇”來“盡力彌補和維繫”結髮妻子應該得到的公平,所以就有了“嫡庶”之分,來區分原配妻子和所納的妾室之間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

因而原配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就叫嫡長子,而其他妾室所生的就叫庶子。

在古代皇家和官宦世家,享受的資源較多,都有很多子嗣,所以每次在繼承權利和家業的時候,都會產生很多矛盾和爭鬥,弄得不好,就會有骨肉相殘,甚至弒父奪位等事件發生。於是那個時候的統治者們就想著用一種辦法來讓自己的權力穩定地繼承給下一代。


在經過一系列的嘗試後,他們決定將讓正妻最大的兒子也就是嫡長子來繼承他們的權利和地位,不管他是賢能還是愚鈍,也就是不採取擇優而先,而是死死地以地位和年齡來作為選擇的標準。

確實這種方法讓很多諸侯王的權力和家族也得到了穩定的繼承。所以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嫡長子繼承製的目的,是為了讓那些對皇位有非分之想的人斷了念想,不再產生爭奪皇位之心。

這種做法也就是提前內定好繼承人,以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所以在很多宮廷劇中,我們都會看到在皇室家族,皇帝的嫡長子自然就是太子,以後只有他有資格繼承皇位做皇帝。

而其他的嫡次子或者庶子,就依次按順序稱為王爺或諸侯。並且古代嫡長子在他們的所有兄弟姐妹中地位是比較高的,因為他們會子承父業,繼承家庭的所有財富和最高的地位。

在古代有一種長兄為父的說法,但這並不是僅從年齡論英雄,因為嫡長子必須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並不是因為他年長。


所以這應該與他母親身份有關,正室的身份自然比妾室的身份高,而且古代婚姻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並且都存在政治聯姻關係,正室背後所代表的是她的整個家族,而妾室就沒有如此高的身份和地位了。

況且正室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好出身,都有較高的見識、心胸和素養,這樣的母親教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會胸懷大志,志向高遠,能力卓越,見識不凡,因而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擔任起繼承家族權利和維護家庭的和睦。

因為宗法次序的關係,所以古人會特別重視嫡長子,但是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古人也會重視庶長子。


其實古人重視嫡長子這一做法完全是為了家族的權利和未來做長期考慮和佈局,這種做法可能在官宦世家出現的較多,在平民百姓中很少。

因為平民百姓的普通家庭根本沒有條件三妻四妾,交配權都要苦苦爭來,所以他們一般都沒有嫡庶長子之分。


歷來現實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因為古代貴族階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更確切的說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眾多帶來的結果就是子嗣眾多,那麼,在這些兒子中有誰來做繼承人就會個大問題。

畢竟,權力這個東西,沒有誰會不喜歡,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也想成為家族的繼承人,而且誰也不肯服誰,這樣的結果就是出現內亂,一旦出現內亂,這個家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倒退,如果是帝王家的話,鬥爭更厲害,皇帝的諸多兒子甚至皇帝的弟弟們都來搶這個皇位,這不是亂套了嗎?

這這樣的背景下,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應運而生,嫡庶有別,貴賤不同,將家主正妻的第一個兒子立為繼承人就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制度,這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渡,並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這無疑對一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那麼為什麼非得是嫡長子呢?嫡子是家主和正妻所生的兒子,是家族中身份最尊貴的存在,因為正妻是明媒正娶的,而妾只是抬進家中的,實際上還是妾,正妻和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主僕的關係,子以母貴,正妻所生的兒子自然比妾所生的庶子要尊貴。而在嫡子中選擇嫡長子則是為了避免爭權。

這種宗法制是在西周建國之後正式確立的,正是西周人在總結殷人繼承法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度,商朝時期實行的繼承製是比較混亂的,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王族爭權奪勢的現象非常多,所以在商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頻繁遷都,這固然和自然環境有關,但和王族的爭權奪勢也脫不了干係,一個新的王登基後,會非常受掣肘,為了加強王權選擇遷都來穩定自己的勢力就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商朝的滅亡,其實也和繼承製的混亂有關係,王位待定的繼承人太多,因此很容易形成多股勢力。因此商朝末期實際上已經開始考慮嫡長子繼承製,而到了西周建國後,周武王就將嫡長子繼承製做了明確的規定。

當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的妻妾數都是有規定的,周天子有妻妾大約百人以上,而諸侯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為一妻一妾,之所有妻妾眾多,為的就是保證有子嗣來做繼承人,而且有妻有妾也算是貴族的標配。當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會多,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就成了最好的繼承辦法。

以周室為例來說明,嫡長子是未來的周天子,是為大宗,而庶子和其他的嫡子就被封為諸侯,是為小宗,小宗緊緊的團結在大宗周圍。而諸侯的嫡長子是下一任諸侯,其他兒子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是下一任卿大夫,而其他兒子是士。就這樣一層層分封下來,建立起來一個由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卑有序的制度。

這種制度在古代延續了三千年多年,雖然清朝皇室實行秘密立儲制,但在皇室之外,還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一旦這種制度崩潰,動亂必然來臨,因此歷朝歷代對嫡長子繼承製都是萬分維護的。

《唐律疏議》中對立嫡有律法規定:如果嫡長子死亡或者有罪疾,繼承人就是嫡長孫;如果沒有嫡長孫,繼承人就是嫡次子;如果沒有嫡次子,繼承人就是庶長子;如果沒有庶長子,就立嫡次孫;如果沒有嫡次孫,就立庶長孫等等,如果違反這種規定,判刑一年。如果正妻年過五十還沒有生子,或者所生之子已經夭折,那麼庶長子就可以被立為繼承人。

蕭曉四姑娘


古人為啥重視嫡長子,其實不止嫡長子,一般嫡子都要比庶子地位高一些。

在古人,嫡長子一般是正妻所生的。古人也講究一夫一妻制度,不過和今天人們理解的一夫一妻制度不一樣,古人的一妻一夫但是可以多妾。

正妻一般要娶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一般女方和男方的家庭條件,財富,權利等,都相匹配。

因為有孃家的資源,正妻生的孩子能獲得更多的幫助照拂。也能保護家產不被外掠奪。

算是一種強強聯合。

正妻必須門當戶對,但是小妾則可以。不問家庭出身,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啦進娶進家門。

家庭地位上妻子和丈夫是平起平坐的,小妾地位相對要低。

妻妾生的孩子地位亦然。

從名門大族到帝王家基本都是這種傳承,不過在皇帝家繼承人的問題上有時候會有波折。

貴族集團和皇帝本人的願望有時候是相悖的。比如康熙朝的九王奪嫡。大臣願意擁立的是八皇子胤禩,因為八皇子母親良妃出身低微,必須依靠群臣。



其實雍正皇帝胤禛的母親出身也很低微,但是清朝的制度是,生母不能撫養自己的孩子。所以不管是八皇子還是四皇子。都是由康熙別的妃子撫養長大。

撫養八皇子胤禩的惠妃,是大阿哥的母親,而撫養胤禛長大的是孝懿皇后佟佳氏。

佟佳氏沒有孩子,把胤禛當成自己的親兒子撫養佟佳氏的父親佟國維,兄弟隆科多,都是權傾一時的人物。

所以,雍正上臺可以很強硬。而且雍正能戰勝胤禩大約也是因為,她的養母是皇后的緣故吧,這也算是一種嫡子繼承吧。

古人發明的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度,很好的避免繼承人間,因為財產利益的分配問題互相扯皮,制度寫得明明白白,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爭也沒用。很好的抑制了內鬥,保護了家族產業的傳承。

所以古人選擇接班人的原則就是這麼兩條: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其實這兩條說的都是立嫡子而不立庶子。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原來立的太子李承乾後來立的太子李治都是皇后長孫觀音所生的,繼承人雖然有變動,但是隻是在三個嫡子之間選擇誰的問題,其他兒子根本沒有染指的權利。



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順帶也很寵愛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他曾數次想把皇位傳給趙王,但是迫於群臣和輿論的壓力,始終沒能做成這件事。強大如劉邦這種開國之主,都不能改變繼承人要立嫡子這件事,其他皇帝更是無力改變這種規則。

清朝開國時在繼承人問題上也發生過很多變化。康熙時期的九王奪嫡,其實就是一次立嫡或者立賢之間的鬥爭,但是也是最後一次鬥爭。

從雍正皇帝開始,這種鬥爭就再沒發生過。

因為雍正皇帝把皇位的傳承,再一次拉回到立嫡子這條線上來,所以清朝後期的皇位傳承都是在嫡子之間進行,也就再沒有九王奪嫡這種朝局大亂斗的場面發生過。



其實直到近現代,嫡長子依舊是選擇繼承人的一個重要條件,比如小六子。


文:薛白袍

袁術:袁紹是小老婆養的,哪有我這嫡子有出息~


薛白袍


古代講究“母憑子貴”,無論是皇家還是平民,女人生下兒子地位就穩固,而兒子中嫡子地位最高。

所謂嫡子就是“大老婆生的兒子”,在皇家就是皇后的兒子,民間就是正妻的兒子。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后或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妃子或者小妾給皇帝生的大兒子是庶長子。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一個家庭裡嫡子地位高於庶子,而嫡長子地位則嫡子中最高的。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嫡長子?

中國人生活在關係網,由1個人開始,他關係的擴展是家人,再擴展就是社會或者說是國家。因此,家庭是“小家”,國家是“大家”,中國人“家國一體”。

那麼,維護這種關係,就需要在道德、法律上給予確定。否則,某些人亂來,就容易亂套,破壞社會穩定。

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打造這套制度,我們講的“周禮”就是要維護這套制度。簡單來說,周天子是諸侯王的頭,諸侯王要服從周天子;而嫡長子就是未來家人的頭,所有家人要服從嫡長子。

那麼,兒子這麼多,為什麼要不選非嫡長子,像庶出的兒子、嫡子裡的其他人?

當然嫡長子死掉了,其他兒子就會有機會。除此之外,選擇嫡長子是有原因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首先,嫡長子容易確認,就這麼一個,需要用心培養。而用“賢能”來選擇,一個偽善的惡子很可能就會上位,對國家或者家族來說,承擔不起這種風險。那麼,嫡長子是偽善的人呢?來不及廢除就是“投資失敗”,這是“嫡長子”制度的代價……

其次,選用嫡子為貴,也是一種規則。大老婆是被視為“母儀天下”“母儀家族”的人選,其背後的資源、人脈相比其他配偶來說,往往是最強的一方。讓她的兒子來繼承祖業,是最優化的選擇。

因此,古人重視嫡長子,絕不是隨機定下的,而是理性博弈後的最好選擇。


子屠龍


我們在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大多數古人傳位,都是留給自己的長子,尤其是嫡長子,所謂嫡長子,便是男主人與正妻所生的長子,在家產繼承上,擁有絕對的優先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以嫡長子為尊,欲廢長立幼的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好下場,比如在三國中我們熟悉的袁紹,因為想把位子傳給遊戲袁熙,結果導致三個兒子各自相鬥,最終被曹操一網打盡,那麼由此產生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這個制度是什麼是開始的,在後世的歷史課本中,也有說到這個,夏首創王朝統治以後,一開始實行的是家天下,父親死後傳位給兒子,到了商朝後,又變為兩種制度,前期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兄長死後其弟即位,等弟弟全部死亡,才輪到下一輩,後期這一制度便父死子繼取代。到了周王朝,正式定下一套完整的傳位制度。


這也就是影響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之所以被古人們重視,其核心在於保證權力過渡的穩定,以及正妻外家的權力,相信不少人也聽過這句話,娶妻一定要娶賢惠的,納妾則看美色,但凡貴族們娶妻,肯定是要門當戶對,世家子弟不可能娶平民女,平民男子也不可能娶世家女。立嫡長子有諸多好處,以往人們立賢不立長,但這個賢很難去判斷,畢竟人們的想法是不同的。

立嫡長子的話,無論是他賢或不賢,都是未來的繼承人,會避免許多爭鬥,在古代只要你不是嫡長子,那麼無論你的能力如何,只要嫡長子不出事的話,根本沒有繼位的可能,即使嫡長子不在,還有其子繼承,從根本上杜絕其餘兒子的覬覦。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也就是當時太子去世後,朱元璋直接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太子,根本沒有考慮其他兒子。



在唐朝,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武力奪權,給後續的人樹立了一個十分不好的榜樣,那就是即便不是嫡長子也可以通過權利通過武力來獲取,直接造成了自唐太宗以後,權利更替時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事比比皆是,這就是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的代價。


歷史上經常出現,因為嫡長子犯錯或去世,導致國中繼承人位置空虛,皇帝的兒子們互相爭鬥的時間,例如康熙的九個兒子,鬧出的九龍奪嫡。這還只是嫡長子犯錯時,才出現的情況,若是按照以前立賢不立長,王權的爭鬥只怕來的會更加激烈。

最後一個保證正妻家族的權力,只有正妻的兒子才是嫡子,其餘妾所生的為庶子,古人娶妻人選,一般不會娶比自己階級低的,最好是門當戶對,古人可以說很多妾,但妻子只能有一個,因此嫡長子也是保證了其外家的權力,並且正妻的孃家也可以給予到一定的支持,這是其他侍妾所不能比的。

總的來說,古人們重視嫡長子,乃是為了穩定權力過渡,一個正妻所生,就可以杜絕諸多麻煩,讓那些庶出的兒子,看不見繼承的希望,還有正妻的家族也會給予幫助,當然也可以看出是場合作關係,這也是封建社會下最理性的選擇,歷史上廢長立幼的例子,已經足夠古人們去銘記了。


木劍溫不勝


古人重視嫡長子,這一制度源遠流長。西周時中國確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長子繼承製,指的是貴族,不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大夫、士,主要的家業都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吃肉,其餘的兒子只能喝湯。

比如,天子的嫡長子可以繼續做天子,其餘兒子或做諸侯,或任大夫;諸侯的嫡長子是諸侯,其餘兒子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之位,其餘的兒子降為士;士的嫡長子還是士,其餘的兒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為什麼要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為何如此重要,以至於延續了幾千年?甚至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時,盟約中還專門寫了一條:“無易樹子”,也就是說不要更換太子。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保持權力傳承的穩定。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君主制的缺點之一就是君主的更替缺乏連續性,容易產生混亂,因此“人們把王位固定由某幾個家族世襲,並規定了一種繼承的順序,以免在老國王駕崩之後發生爭議……寧要表面的平靜而不要賢明的行政,甘冒把一個小孩或一個惡魔或一個白痴捧上王座的風險,而不願在選舉好國王的事情上發生爭論。”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一點,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一種非常確定的繼承順序,完全沒有爭議。只要不是嫡長子,不管你能力怎麼樣,都不能繼承權位,從根本上杜絕了其他兒子的覬覦之心。

歷史上經常出現嫡長子繼承製沒有順利實行,結果國君的兒子們相互爭鬥,引起大亂的事情。比如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各自率領黨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結果導致齊桓公餓死,五個兒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結果屍體上的蛆蟲都溢出了房門。


第二,保證正妻孃家的權利。

嫡長子是正妻的兒子,而正妻一般出另一個自權勢相當的家庭。比如天子的正妻可能是大諸侯的女兒,諸侯的正妻可能是另一個諸侯的女兒。

一個諸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另一個諸侯,必然希望兩國結好,最好是世代交好。如何能世代交好呢?如果這個諸侯的女兒生了兒子能繼承君主之位,兩國的親戚關係就能延續下去,豈不是世代交好了嗎?

所以諸侯在嫁出女兒時,往往會讓自己的侄女作為陪嫁,稱為“媵”。這是一道保險,萬一自己的女兒沒生出兒子,還可以讓自己侄女的兒子繼承君位,保證下一代國君依然是自己的親戚。

諸侯嫁女兒時,總懷著這樣的期待。因此要用嫡長子繼承製來保證諸侯正妻孃家的權利,否則會引起孃家的不滿。

比如周幽王寵愛褒姒,想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結果把正妻申後以及原來的太子宜臼廢了,這一舉動引起了申後父親申侯的不滿。太子宜臼跑到申國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撐腰,申侯勾結犬戎,殺死了周幽王,攻入鎬京。這才有了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春秋時代開始了。



夢露居士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其實說的就是咱們傳統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制度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代表了,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嫡長子繼承製 是西周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

所謂嫡長子,指的便是大老婆所生兒子中的長子。妻子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小妾生的叫庶子,次子和庶子統稱餘子。



有人一直以為,中國過去實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其實這是不對的,應該洗成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除了一個正房的妻子以外,其餘的都是小妾。要知道,小妾和正房妻子的地位可是差距非常大的,基本就是奴僕於主人的關係/ ,生的孩子地位便更不一樣了。

正妻的兒子將享有優先的繼承權,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致意思就是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優先,不管他是否賢能,也不管他是不是長子。如果沒有嫡子,也就是正妻沒有子嗣,再按照長幼順序來選擇。



這個制度在皇權上得到了很明顯的體現,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君主們為自己挑選接班人時候大都沿用這個制度。

作為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而最有權勢和地位的是皇后,其餘的都是妃、嬪、貴人等。甚至有些女人,一輩子都見不到皇上。一般的情況下,皇帝的嫡長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長子了!他將成為太子,一般在皇帝駕崩了以後,他將繼承皇位!

這個制度影響到底有多大呢?舉個例子吧?當初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有二十多個兒子,可他偏偏將皇位傳給了白痴兒子司馬衷,最終導致西晉王朝的覆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司馬衷是他的嫡次子(嫡長子早死了)。



最厲害的是朱元璋,他在大兒子朱標死後,根本不在其他孩子裡面挑選太子,而是直接傳位於長孫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一個接班人選拔制度非常的不合理。僅僅是因為出生的不同,就導致自己無法正常的繼承皇位。這對於其他的皇子們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此外,即便這太子的母親是皇后,讓他的身份看起來比較高貴。但是這也不能表明,他的工作能力,就肯定比其他的兄弟們更厲害呀!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確實是有些不公平。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種制度,卻能夠保證王朝的相對穩定,防止外戚過度干預朝廷內政。

而且,這一種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皇子們之間手足相殘的概率。如果真的是以皇子們的能力作為選擇的標準,那麼諸多皇子之間必定會展開更加慘烈的鬥爭!

特別是,我國古代的時候,多數都是以中原地區作為核心,建立起大一統的王朝的!像匈奴、鮮卑、突厥、羌族、蒙古等草原遊牧民族,一直都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

如果以能力來選擇接班人,那麼皇子們和各黨羽大臣們,就有可能將大量的財力物力,都用在內部消耗上了,致使國力嚴重的虧空。而那些草原遊牧民族完全有可能趁虛而入,奪取江山。那個時候,對於中原王朝,必定是滅頂之災!

其實在歷史上,並不是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比如說發生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事件。原本按照康熙的意思,他是想讓皇太子胤礽繼承皇位的!

原本,如果胤礽不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那麼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坐上皇帝的寶座。只是,胤礽太過於目中無人,敗壞天理人倫,使得自己兩次被廢。這才引發了後來的九子奪嫡!

早學學咱們漢人,不就啥事兒都沒有了?


白話歷史君


接班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上到一個國家,下到一個公司,接班人某種程度上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

很多人會想既然繼承人這麼重要,那麼肯定得選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來做繼承人。所以嫡長子制似乎並不合理,畢竟一個人是嫡長子,並不意味著他能力最強。這樣豈不是非常的不合理?

可問題在於能力強的人不好篩選。換句話來說,這在實際選繼承人中操作性不強。比方說李淵有好幾個兒子,無論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還是秦王李世民,能力都很強,那麼到底該選誰呢?李淵兒子還少點,像康熙皇帝這樣兒子眾多的,評價起來就更困難了。畢竟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是一件主觀性很強的事情,不具有說服力。試問哪個皇子誰自然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另一個皇子呢?

所以我們再很早的時候就實行了嫡長子制。嫡長子制並非是秦漢以後所發明的,而是從先秦的時候就開始了。

據說嫡長子制度起源於周公。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記載,嫡長子制度可以簡單的概括如下: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簡單的來說,繼承人先選身份尊貴的,然後就根據年紀長幼,最後才是這個人是否賢明。這個制度自周公創立以後,成了“百王不易之制”。

為什麼周公要創立這個嫡長子制度呢?因為周朝之前是商朝,朝政的王位繼承是兄弟相繼,這在實際操作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比方說一個皇帝去世了,到底該他的兄弟繼位,還是該他的兒子?這樣是非常容易導致權力爭鬥,造成內亂。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周公創立了嫡長子制度。當然,這和當時的宗法制度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為父親地位的繼承問題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處於穩定家族的需要,必須嚴格的選擇一個人擁有繼承資格,從而將其他人排除在外。這便是嫡長子制度。

嫡長子制度確立以後,就成了公認的準則。歷史上除了秦朝短命沒有確立太子、清朝採取秘密建儲以外,基本上大多數的王朝都是採取嫡長子制度。

比如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去世以後,他就把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選為了繼承人。


歷史是什麼


所謂的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這是有著法律保護的合法權利。以皇帝為例,娶妻生子,正妻必須是龐大家族的女子,只有強強聯合,才能維持住中央權力。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雙方結婚的對象,就要選擇對己方有利的另一方。

嫡長子有什麼優勢?

假設狗蛋跟二丫結婚,那麼狗蛋是可以有著很多的妾,但妾生出的孩子是沒有資格跟二丫的孩子爭奪資源的。這是屬於家族博弈,不是你一哭二鬧三上吊就能解決的,二丫的龐大家族可不是吃閒飯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她的地位。

大戶人家的女兒可不會給人家做妾,做妾沒底氣,妾的兒子也就沒底氣,就沒資格跟正妻的兒子爭奪利益。雖然狗蛋的兒子們不管是誰生的都能分到家產,但正妻的嫡長子有優先繼承權,他繼承的是政治權益,而這恰恰是最實際的東西。

假設,狗蛋跟二丫這個正妻生了好幾個兒子。那麼就會有爭奪遺產的狗血劇情,如果產業龐大,那就會出現手足相殘的局面(如唐朝的李大跟李二)

那麼如果避免手足相殘?

這就得定個規矩了,定規矩是個不錯的辦法。在古代以長為尊、以兄為尊,老大自然就有優先權,在家族制度中,長兄為老大,有保護弟弟的責任和義務,所謂長兄如父嘛。發生什麼事都得由老大撐著,所謂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老大做的多,那拿的肯定也要多,這時候如果老二、老三蹦出來,那就是壞了規矩了。這就是立嫡長子的好處了,可以儘量的避免紛爭。

歷史上都是嫡長子繼承嘛?

根據上面的說法,如果不是僭越,那就是勢力產生偏向了。比如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都不是長子,但李二在隋唐戰爭中表現突出又有人氣;李隆基在政權爭奪中有著絕對的貢獻,所以他們坐上了皇位。

(李世民與李建成劇照)

當然,李二的皇位與李建成、李元吉本身實力不敵李世民也有關係。到了李隆基這裡,大權在握的時候他也想過讓位給他哥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哥吸取了李建成的教訓,執意讓位給老三,並說:

“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

因此,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無非就是實力繼承製和權力繼承製,想要獲得完美的繼承,除非你手裡有籌碼,光是一個嫡長子的身份是不夠的,很多有勢力的老二、老三會打破這個制約。

嫡長子是有著優先權,這是肯定的。皇帝或富貴人家多生兒子,就是怕嫡長子如果是個大傻冒或者忽然夭折、英年早逝什麼的,也好有個頂上來。

但即便是頂上來的,也是選擇嫡子,嫡子再不行就庶子。實在正妻無後,就從子孫輩裡排輩排一個出來,大家族嘛,總有一個適合你的。


大國布衣



嫡長子繼承製始於周公。周公制定禮樂的時候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開始。並在中國歷史持續了將近3000年。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代表了古人選擇繼承人的先後順序。古人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謂三妻四妾。這樣每個人生的孩子地位並不同,分了三六九等。妻子生的兒子就是嫡子,地位最尊。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選擇嫡長子繼承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繼承紛爭。

我們還是以《紅樓夢》來簡單聊聊,嫡長子繼承的重要。

一,嫡子繼承家不亂。

賈家分為寧榮二府,寧國府因為三代單傳,所以寧國府就不存在繼承製得問題。雖然賈敬是二兒子。但嫡子賈敷早死。賈敬不管是不是嫡出都當仁不讓了。

榮國府就麻煩了。榮國府的爵位是嫡長子賈赦繼承。但家業卻是嫡次子賈政當家。這裡邊有何區別。很多讀者用探佚說賈赦,賈政不是親兄弟云云我們不談。只說榮國府的家業繼承上,賈政還只是當家,並沒有繼承。而榮國府的矛盾,也就是第三代的繼承問題。這就是嫡長子繼承的時候出了問題。



第二,嫡子不振家業亂。

榮國府是一個亂賬。賈赦是嫡子,他的兒子賈璉是嫡長子。也就是榮國府的嫡長孫。所以賈璉王熙鳳夫婦管理榮國府很多人有異議,我認為是一種培養接班人實習的階段。

嫡長子賈赦不是當家的料,結果榮國府違背了禮制,實際當家人成了賈政夫婦。但作為二房是沒有繼承權的。王夫人等其實也不甘心,所以榮國府其實暗潮洶湧。而且對於賈政王夫人不利的一點是,他們的長子本該是榮國府的長孫(不是嫡長孫),可惜卻二十歲死了。這樣在繼承上,賈寶玉就絕對劣勢,按禮完全沒有機會。只是第一,賈母喜歡;第二賈政夫婦當家;第三,元春是貴妃!這就讓榮國府更加的暗潮洶湧!

由此可知,嫡長子繼承製對古人的重要性。古人在家族繼承方面更加重視。稍一不慎就會像林黛玉家一樣斷子絕孫。而林家滅亡就是始於子孫不繼。而旁支除非被過繼,不然就徹底沒有繼承權了。所以寧願會出現繼承權的爭奪,也要多生孩子。

胡侃歷史,多歧為貴。喜歡就請關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