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有段時間,張朝陽的時間表頻頻在朋友圈裡出現:

清晨4點半起床:沉思,看新聞、做筆記、準備直播;

8點鐘做英語新聞直播一小時,下午一點到六點密集工作五小時,晚7點跑步,每天要跑7公里。

一個小事,最說明問題。

他出差、工作,但每天早上的直播也不會誤掉。

有人說做直播是他拯救搜狐的一個動作。

他卻說這是自己的個人愛好,有一個目標:

“希望我的英語接近美國本土人說話的水平。”

張朝陽還需要學習英語嗎?

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看看他的履歷:

張朝陽1964年生於西安,以當地狀元的身份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績一直在前三;22歲考取獎學金到MIT讀了物理學博士。

然而,如今擁有三家在美股上市公司的他,卻誠懇地說:“這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一個目標。”

“我這幾年變得特別積極特別勤奮,包括直播,我每天都直播,每天都不落。我每天半個小時40分鐘裡面學大量的知識,我現在什麼都要學,現在更積極了。”

網友不淡定了:“那麼有錢還那麼拼?你還有啥理由不努力?”

他骨子裡有自律的根子,否則怎麼當得了學霸。

但現在的這種自律,不是為了考進前三、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什麼。

這是他精神上脫胎換骨的一次蛻變。

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張朝陽當年憑實力拽上天:

1995年,他選擇在自己31歲生日的當天,回國創業。

1998年,他的名字就出現在美國《時代週刊》“50 位全球數字英雄”榜單上。

那時的他,挾搜狐笑傲天下,被稱為“中國互聯網教父”。

當時的流行語是:“美國人用Yahoo,中國人用搜狐”

他四處演講,是臺上的明星,在座的聽眾中,有馬雲、馬化騰。

他玩滑板、登珠峰、玩遊艇、出現在時尚雜誌上,享受著明星般的禮遇……

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表面的風光,卻阻擋不了危機的到來。

有一陣兒,他開始覺得自己不對勁兒了:

“時常悲催、焦慮、抑鬱,精神上處於一種外人無法理解的恐懼之中。”

他跟搜狐高層說自己要暫退一線管理。

現在多少人說他錯失了互聯網發展的時機,但是那時的他,只想迴歸、做一個正常的人。

他說越是成功的人,越需要加強自我管理,否則,就會陷入精神危機。

他選擇閉關,去了美國、印度、尼泊爾等地,從中西醫、佛教、心理學、腦科學、行為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出現直播間裡勤勉向學的他,跑半程馬拉松、做瑜伽的他,說三年之內讓搜狐重回中心的他,就是找到答案後的新的張朝陽。

他說:“十年前,我是個利己主義者,追求自我的偉大。我的人生觀發生了轉變,更喜歡現在的我。”

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變化在哪裡?

人生的底層認知變了:

1.看淡名利:“我是真的什麼都有,但是我居然這麼痛苦。”

2.感恩生命:某個時刻遇到的某個人,他/她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中的每一分鐘都有意義。

3.參與人生:無論是學習新的東西,還是做一件事情或者生活中發展的一些樂趣,無論對自己的人生角色、還是自己的健康,都要盡責,這是做人的本份。

而人生的底色,是“要活一個說法”,找到價值觀、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然後集中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張朝陽說現在的自己是“以價值觀導向做人”:

第一, 價值觀拽著我們接受無常,在痛苦的泥潭裡面接受它;

第二, 價值觀用繩子把我們從痛苦中再拽出去。

在價值觀的強大驅動力下,你願意把所有的能力都用上,把事情做好,這個時候,那些痛苦、恐懼就會讓步,快樂就是一個副產品。

找到價值觀後的自律,其實是一種自覺。

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總有人拿馬雲、馬化騰的後來者居上,問他是否後悔錯過的時機;

也會有人拿搜狐美股市值說長到短。

張朝陽卻說:“沒有遺憾,沒有抱怨,接受,然後積極地工作。”

而不糾纏於沉沒成本,恰恰是一種特別大的自律,精神和情感上的自律。

“每個人要不斷地翻新自己,任何時候都可以創造奇蹟,這是我的相信。”

他喜歡跑步,因為跑步和創業一樣,要撐過一個個痛苦的時刻。

“跑第一公里時,你可能會哪都不舒服,有點岔氣,胃有點難受,胸口有點悶;跑第二公里腳有點疼,腿有點酸;一般到第五、第六、第七公里,人就跑順了,那時候我覺得可以加速了。”

腳踏實地地跑了,就能跑過極限、越跑越順,得到可以加速的時機。

張朝陽的自律:我什麼都有,卻這麼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