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屍體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會將自己安排在何處?

自人類起源以來,地球見證了大約1008億人的生生死死。並且這個數字正以世界人口的0.8%的速率逐年增長。人體死亡之後,屍體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地球會不會不再有足夠的土地埋葬我們?

從一個人的心跳停止到開始腐爛,這中間會經歷幾個階段。死後幾分鐘,血液開始在人體下部沉積。通常8-12個小時後,這些區域的皮膚開始因為出現屍斑而脫色。在軀體死亡的時候,肌肉會完全放鬆,呈現一種稱為肌肉鬆弛的狀態。2-6個小時後軀體開始變得僵硬,這一現象稱為屍僵。


人死後屍體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會將自己安排在何處?


這段時間內,屍僵會在肌肉中擴散直至全身,僵硬的速度與死者的年齡,性別和周圍環境有關,屍體的溫度也會改變。通常會降至與外界環境溫度一致,再往後就開始腐爛了。

在這個過程中,細菌和昆蟲會將屍體徹底分解。影響分解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在描述環境對此過程的影響上,有一個卡斯帕分解定律:即如果其他因素都相同,則暴露在空氣中的屍體的分解速率,是進入水中的屍體的兩倍,是埋在土裡的屍體的八倍。土壤酸度對骨骼的保存情況有著顯著的影響,ph值小於5.3的酸土,會迅速分解骨骼。ph值等於或大於7的中性或鹼性土壤中,人類骨骼能夠在相對良好的條件下保存數百年。


人死後屍體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會將自己安排在何處?


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文化的人們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喪葬方式。遠在第一穴居人葬禮上,死亡和宗教儀式緊密相連。比如位置,著色,裝扮屍體的習俗。傳統基督教徒的葬禮為死者穿上衣服。而按照伊斯蘭教的傳統,死者被包裹在一塊織布內,面朝麥加的方向。印度教徒會遵循傳統儀式——燒掉屍體。最早的一神論宗教之一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則將屍體放置在塔頂,在日光下暴曬,供食腐鳥類啄食。

工業革命之前,葬禮的儀式簡單,價格低廉。現今在高人口密度的地區,合適的墓地已經捉襟見肘了。私人墓地的價格昂貴。許多人負擔不起一場簡單的葬禮。即使是火化——世界上第二常用的葬禮方式,也價格高昂。至於土地空間即將用盡的問題——倒不是說世界上容不下一塊墓地,而是城市人口簇群太大。世界上絕大多數大城市都將在百年內用盡適於埋葬的土地,對於倫敦來說這一過程甚至更快,這個時限也許是2035年。有沒有傳統葬禮之外的其他選擇,可以解決這一土地問題呢?


人死後屍體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會將自己安排在何處?


​ 在一些國家,摩天大樓式的公墓使得垂直墓葬成為可能。還有一些方式注重死者與環境的關係,比如說冰葬——將屍體冷凍乾燥,然後破碎製成粉末,當這種粉末與氧氣和水混合時就會變成肥料。也有用特殊材料舉辦的綠色葬禮。比如可降解的棺材,能長出樹苗的骨灰甕,以及可供蘑菇生長的葬服。永恆珊瑚礁將這種綠色的理念帶入了海洋深處,用骨灰和水泥的混合物為海洋生物創造了一個棲息地。

死亡是人類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環。但是我們對待屍體去向的方式卻在不斷髮展。每個人也許都有不同的精神,宗教,或實際的方式來面對死亡。但是日益增長的墓地需求,也許將迫使我們創造性的思考人生最後階段之後,屍體應去向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