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概況

林西縣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部,東經117°38′-118°37′,北緯43°14′-44°15′之間,北依大興安嶺,與錫林郭勒盟相連,南隔西拉沐淪河與翁牛特旗相望,西與克什克騰旗毗鄰,東與巴林右旗接壤,自古就有“塞北重鎮”之譽。

林西縣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的歷史有5000餘年,鍋撐子山保存有中國古代著名的細石器文化遺址,大井古銅礦遺址是草原青銅文化的重要標誌。清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熱河都統廷傑奏請清廷批准,始建制,縣治設於烏梁蘇汰川口(今林西鎮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1]

全縣總面積39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82萬人(2016年)[2],轄9個鄉鎮、2個街道,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綠化模範縣、科技進步先進縣、糧食依法行政示範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榮譽稱號。[3]

2018年8月,國務院扶貧辦公佈2017年第一批達到脫貧摘帽條件的縣區,林西縣在列。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概況

1907年12月27日(清光緒三十三年),熱河都統廷傑奏請清廷批准,擬在巴林部西新建一縣,固初定縣名“巴西”,即初擬的林西縣名。1908年2月25日(清光緒三十四年),清廷准奏,將原定的“巴西縣”改為“林西縣”,新中國建立後一直沿用此名。

地形

林西縣屬中低山區,境內山脈為大興安嶺支脈,最高海拔1 879.5米,最低海拔67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與平川過流大多較平緩,呈現群山綿延,河谷平川逶迤其間的地貌特徵。

氣候

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風沙乾旱嚴重,雨熱同季,降水少而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2℃日照2 900小時,降水量360-380毫米,無霜期120天。

水文

境內河流屬西遼河水系,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有西拉沐淪河、查干沐淪河、嘎斯汰河、巴兒汰河。共有小型沼澤11個,水域面積0.4平方公里,徑流總量1.37億立方米。地下水分佈不均,山區貧乏,沿河兩岸較豐富,總儲量約為0.76億立方米。

土地

土地總面積584.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07萬畝,草牧場180萬畝。林地面積132.1萬畝,村鎮佔地1.94萬畝。

礦產資源

有色金屬資源儲量較大,礦種有銅、錫、鉛、鋅、銀、鎢、鉬、瑩石、石灰石、煤等。現已探明銅儲量200萬噸,白銀824噸。銅、錫、石灰石、瑩石、煤等礦產資源正在開發利用。

生物資源

森林覆被率29.8%。野生動物有53種,其中哺乳動物20餘種,野生飛禽類20餘種,珍貴動物有馬鹿、狍子、猞猁、狐狸、天鵝、鴻雁、斑翅山鶉、環頸雉等。

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儲量較大,尤為以有色金屬資源為最。其中,已探明儲量的銅金屬量200萬噸,錫金屬量200噸、鉛金屬量100萬噸,鋅金屬量2.8萬噸、銀金屬量824噸,此外還有大量的石材黃粘土、礦泉水以及其它未計算儲量的礦體,有待於開發利用。植物資源也較豐富,有植物400多種。

8

交通通訊

林西縣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南臨西拉沐淪河,北依大興安嶺,周邊環繞廣闊的牧區,交通便利,303、305國道縱橫穿過腹地,集通鐵路橫跨全境,縣城距赤峰市206公里,距北京630公里,距二連浩特口岸880公里;縣城內通訊方便,光纜通訊已開通使用,8000門程控電話順利併網,20個鄉鎮全部開通程控電話進入C3本地網,移動電話已實現全國漫遊;6萬伏輸變電線路橫穿林西境內39.6公里,全縣20個鄉鎮145個行政村均已全部通車、通電、通郵。

林西縣交通運輸非常便利。全縣有國道2條,省道1條、縣道2條、鄉道11條。集通鐵路在鎮區南緣經過,呼海大通道通過縣境南部,十字交叉的國道303線和省道204線穿過林西鎮鎮區,縱穿縣境南北的省道204線是連接赤峰與錫林郭勒盟最便捷的通道。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233.5公里,形成了以林西鎮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林西鎮已成為赤峰市北部的交通樞紐,鎮內有火車站和汽車站各一座。林西火車站為四等站,佔地6萬平米,24小時通過列車14對;林西汽車站於2004年實現整體搬遷,現佔地2.3萬平米,達到國家二級汽車客運站標準。2005年全年客運量61.1萬人、週轉量4402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1.9%和9.4%;貨物運輸量68.5萬噸、週轉量5915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3.6%和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