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在中國大地上,有一條鐵路,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這就是北京到張家口170多公里長的京張線。

老京張線,建成於1909年,是中國人在積貧積弱中奮起,自主勘測、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新京張線,也就是京張高鐵,已於2016年3月29日正式開工,如今已近一年,在老京張線建成110週年的2019年,將實現全線通車。作為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有砟軌道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建成後不僅會使兩地運行時間由3個多小時縮短到1小時之內,更將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提供精彩、非凡、卓越的交通保障!

3月16日、17日,在京張高鐵開工建設一週年之際,本報記者尋訪新、老京張線,不禁感慨萬千,濃縮為一句話,就是——京張鐵路,見證百年屈辱與夢想。

艱險

3月16日上午10時,北京海淀區雙清路、菏清路交匯口,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3號井正在緊張施工,挖掘機、裝載機往來穿梭,旋挖鑽、成槽機隆隆作響,一派繁忙景象。

中鐵十四局集團京張高鐵一標段項目書記魯瀟告訴記者,京張高鐵一標段全長10.487公里,其中重點工程清華園隧道,穿越北三環、知春路、北四環、成府路、清華東路,在五環路內出地面,全長5.33公里,是目前國內位於城區,穿越地層最複雜、重要建築物最多的單洞雙線大直徑盾構高風險隧道。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再一細聊,原來這十四局前身是鐵道兵四師。啊,提起鐵道兵,《鐵道兵之歌》的激越旋律立即在我耳畔迴響:“背上行裝,扛起槍,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離別了天山千里雪, 但見那東海萬頃浪;才聽塞外牛羊叫,又聞江南稻花兒香。劈高山填大海,錦繡山河織上鐵路網。”

23年前的1994年,本報組織“京九行”採訪時,我曾在贛南的岐嶺隧道邂逅這支英雄的隊伍,寫下《岐嶺雄風》一篇報道。還記得一個細節,一名工人原名“劉清水”,為制服隧道塌方湧水,改名“劉治水”,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以這樣的決心施工,還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找幾個幹部、工人聊聊,認識了杜貴新。他是鐵道兵的後代,“80後”,已是中層管理人員,機電部部長,負責盾構機的維護運轉。

他沒有向我述說兩地分居、老人孩子無法照顧的“苦”,卻向我講述了工地生活的“趣”:“在大山裡施工,夜晚常能清晰地看到滿天星斗和燦爛的銀河,還能吃到香甜的野草莓呢!”以苦為樂,不正是《鐵道兵之歌》裡唱到的?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圖為記者嚴冰在官廳水庫特大橋建設工地採訪。

到安全警示區體驗體驗,我戴好安全帽,立正站好,開關一按,小鋼球從上而降,咣噹一聲,砸了下來,感覺如何?感覺良好!因為戴著安全帽,否則不堪設想!此外,還有防撞擊、防墜落、防傾斜、防火防電的警示體驗教育,時刻警示工人:安全無小事。

再到餐廳、廚房轉轉,“今天中午做什麼好吃的?”我問。廚師嶽師傅笑呵呵地回答:“四川老鴨湯、麻婆豆腐……”

如今“鐵道兵”挖隧道,早已不是人拉肩扛、鑽眼點炮的上個世紀50年代,也不是我採訪京九線時的鑿巖臺車掘進的上個世紀90年代,而是如今的盾構時代。靠著盾構機,他們穿越江河湖海城,走向全國,走向海外……

形容一條鐵路施工艱險,總要用到一個詞:“橋隧相連”。咱們看完了“隧”,再去看看“橋”。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建設中的京張高鐵跨越官廳水庫。

3月16日下午4時,河北懷來官廳水庫特大橋建設工地。記者登上橋墩,放眼四望,清風陣陣,碧波盪漾,9個主橋墩已經昂首挺立在水面之上。

中鐵大橋局集團京張高鐵五標段項目總工高光品告訴記者,官廳水庫特大橋,長9077米,主橋為8孔110米的簡支拱形鋼桁梁,跨越北京市備用水源地,環保要求高。為了避免對庫區產生汙染,採用頂推方案施工,像拼積木一樣,在岸邊拼裝鋼樑,逐步向湖中頂推,最大限度減少對庫區的汙染,最後形成8個漂亮的彩虹結構,飛躍官廳湖!

遺產

從這一隧到這一橋,要經過八達嶺長城。長城腳下,就坐落著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紀念館。

3月16日,下午2時,面對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通過解說員小李的介紹,我從老故事裡有了新發現。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誕生。51年後,1876年7月3日,中國也有了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截至京張鐵路開工的1905年10月,29年間,中國大地上已有開平鐵路、津沽鐵路、臺灣鐵路、關東鐵路、津盧鐵路、盧保鐵路、株萍鐵路、關內外鐵路、漢保鐵路、粵漢路廣三線、潮汕鐵路、正太鐵路、滬寧鐵路、汴洛鐵路、津浦鐵路16條鐵路,都是由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比利時人擔任總工程師,就是沒有一箇中國人。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圖為詹天佑紀念館入口處浮雕。

時間跨入20世紀。在北京、張家口間,中國人也要自己修鐵路?外國人奚落、嘲諷、鄙夷。詹天佑感慨地說:“我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他有能力,有雄心:“此路早日一成,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他決心:“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他還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闡發夢想:“工學之前途,發達可期;實業之振興,翹足以俟。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我們必將不落後於歐美,難道還超不過日本嗎?)”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京張鐵路修成時詹天佑(車前右第三人)和同事的合影

1909年10月2日,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舉行通車典禮。伴隨著蒸汽機車的鳴叫,一個危難中的偉大民族在屈辱中發出了一聲揚眉吐氣的吶喊。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有“高鐵院士”之稱的王夢恕,提交了兩份建議案,都是關於京張高鐵的。他認為百年京張鐵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刻不容緩了。他建議,應建一個京張鐵路遺址公園。

採訪歸來,我也建議,不僅要建一個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還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追昔

其實,青龍橋車站就是這樣一個活著的京張鐵路博物館。

3月16日下午6時,記者抵達青龍橋車站時,已是暮色四合,正有一列從呼和浩特開往通遼的“綠皮車”通過“人”字形軌道進站,幾分鐘後,又從“人”字形軌道離去,這樣的作業已經進行了108年。車廂裡的燈光照亮了因為已經沒有客運業務而顯得有些冷清的站臺。

副站長池建亭,已在青龍橋站工作多年,對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來龍去脈,都如數家珍,他帶我們參觀百年依舊的老站房:售票處、候車室、行車室……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七七事變”前7天的青龍橋火車站。

站房內陳列的兩張從未見諸媒體的發黃的老照片帶給我強烈的衝擊,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張是攝於80年前的1937年6月30日,也就是“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前7天,29軍的士兵扛著槍、揹著大刀守衛著車站。當時的中國,日寇步步緊逼,已經大軍壓境,兵臨城下!我雖無力查詢是何團、何連、姓字名誰的士兵仍在從容鎮定地恪盡職守,但我知道,當時有血性的中國軍人在長城腳下堅守到了最後一刻。

另一張照片,肯定是“盧溝橋事變”後,因為站崗的士兵換成了日本鬼子!就在長城腳下,就在民族英雄詹天佑銅像邊,就在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旁,就在凝聚著中國人“工匠精神”的“人”字形軌道附近,鬼子端著“三八大蓋”,耀武揚威。這段屈辱歷史,怎不令人痛徹心扉?!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抗日戰爭時期的青龍橋車站。

撫今追昔,今非昔比。臨走,池建亭告訴我,兩年後,青龍橋站四米以下,就將奔騰起一條新的巨龍——京張高鐵。

理念

3月17日下午3時,在北京西站南廣場,我們採訪到了負責京張高鐵勘測設計的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有限公司城交院副總工程師呂剛,一位極具系統思維和專業素養的設計師。他認為在京張高鐵設計中,不要追求“大而奢”,而要琢磨“小而精”,要建設“實用、適用、先進、人文”的工程。設計的產品要做到“精和巧”,設計人員要做到“智和恆”,體現“工匠精神”。

他和同事負責目前世界上埋深(102米)最深和提升高度(62米)最高的高速鐵路山嶺地下站——八達嶺長城站的設計。他舉例說,我們建立了一個“清汙分離”的體系,每一滴岩石滲下來的清水都還給自然,所有的汙水都通過汙水泵房提升到地面,還給汙水系統去處理。

他娓娓道來:“再比如,你進車站的時候我首先會通過wifi給你推送一個網頁,可以知道車站的文化和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故事。第二個是導航的功能,你輸入一個車票號,就會知道車停在哪個位置。第三個功能是定位,你接上了定位系統以後,就可以知道一個大數據,就是人群集中往哪裡去。人群沒來的時候,設備的強度就要降低,人群到了,設備強度就提高,等你過去了,強度再降低,體現智能化、環保的作用。最後還有一個應急。萬一發生火災,APP上可以有一個輕量化的模型,告訴你著火點在哪個地方,而你呢,可以根據路線安全地逃到出口。”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他認為:“是綜合國力的提升支撐了先進的設計!面對長城、老京張鐵路等里程碑式的工程,我們要在這裡建設的不應只是實現功能的工業工程,更應該是歷久彌新的遺產工程,是民族復興的一個印記,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和民族對我們這輩人的期望。”

採訪結束時,又傳來好消息,美國當地時間3月16日,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在芝加哥舉行建廠動工儀式,總投資1億美元、佔地275畝的廠區即將拔地而起,標誌著中國地鐵出口發達國家最高紀錄訂單的生產正式啟動。

此前,2015年9月3日,在詹天佑開啟留學生涯的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中國中車在美國投資興建的第一個製造基地正式破土動工,拉開了中國鐵路裝備在美國本土化製造、實現技術輸出的序幕。詹天佑九天有知當笑慰,繼承了前輩精神的中國鐵路人早已超越了他當年“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的夢想。

是啊,今日中國已不是100多年前的積貧積弱,也不是80年前的山河破碎,她正走向偉大復興的未來,而京張線——一條普通的鐵路已經並將繼續見證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