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汕頭鐵路建設引領全國,誰還敢說汕頭不配當經濟特區?

歷史上汕頭在鐵路建設方面曾經引領全國。如1906年正式修建通車的潮汕鐵路,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條華僑集資創辦的鐵路,在我國鐵路建設史上留下光輝一頁。潮汕鐵路成為溝通汕頭、潮州乃至梅州、閩贛一帶的交通大動脈,加快了汕頭與腹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至民國初年,隨著汕樟輕便鐵路和汕潮電車鐵路的相繼建成,汕頭商貿空前繁榮,至20世紀30年代,汕頭商業之盛位居全國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達675萬噸,位居全國第三位,汕頭成為五嶺以南第二大繁榮城市。其中1916年正式開工,歷時七年、全線長達18.5公里的汕樟輕便鐵路,筆者今年初已在本版作了介紹。現介紹清末民國時期潮汕鐵路及汕潮電車鐵路的建設概況。

清末民國汕頭鐵路建設引領全國,誰還敢說汕頭不配當經濟特區?

潮汕鐵路

1860年汕頭正式開埠後,海內外僑商蜂擁而至,投資鐵路等各種交通基礎設施。潮汕鐵路是我國第一條華僑集資創辦的鐵路,正式施工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幹線完成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南起汕頭,北迄潮安,全長39公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修築了3公里的意溪支線,合長42公里。創辦者為梅縣籍印尼華僑張煜南(榕軒)、張鴻南(耀軒)兄弟。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原籍廣東大埔縣的印尼華僑張弼士任閩廣農工路礦大臣後,奏請招商興辦鐵路被清政府採納後,便邀好友華僑富商張煜南和張鴻南迴國商談投資興辦鐵路問題。他們回國後,召集其他紳商共同商訂潮汕鐵路公司章程和籌組公司有關事宜。張煜南、謝榮光合認股100萬銀元,吳理卿、林麗生合認股100萬銀元,共200萬銀元作為股本基數(後共集得股銀302萬銀元)。並推舉張煜南為公司董事長。

為築好潮汕鐵路,清朝鐵路大臣盛宣懷向張煜南介紹我國著名鐵路專家詹天佑(時供職于山海關內外鐵路總局)負責這條鐵路的工程設計。光緒三十年(1904年)3月,詹天佑接受設計潮汕鐵路的任務,一行六人來到汕頭勘查地形。詹天佑從地形水陸各方面進行詳細勘測,設計出第一個方案,認為沿韓江建鐵路效益更加全面,時估計200萬元。不料節外生枝,當時投資鐵路的另一大股東林麗生勾結英商太古洋行及日本商人愛久澤直哉,以估價180多萬元的低價理由,否定了詹天佑的設計方案,將鐵路承包權掠奪轉讓給日本人。日本三五公司設計了潮汕鐵路新方案,改從潮州的西面南修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19日正式施工。12月,工程進行到庵埠一帶,需要遷移附近墳墓。文裡鄉父老鄉親不同意,提出改變路線,引發糾紛。16日,汕頭、潮州交界的湖頭市農民被日本施工人員欺壓,鄉民起而反抗,打死了兩個日本人。日本駐汕頭領事出面交涉,清朝兩廣總督迫於壓力也派人前來查辦,惠潮嘉道、潮州府、海陽縣、澄海縣的地方官都到庵埠來處理這一案件。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6月,當局強殺了鄉民陳元貞、楊阿會,將提出改變路線的文裡鄉鄉民楊元榮判處監禁5年,並強迫當地楊姓、陳姓各賠償1萬元,月浦佘姓賠6000元,共2.6萬元,把事件壓制下去,工程繼續進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歷經風波的潮汕鐵路終於竣工通車,原先詹天佑的設計方案,估算工程才投資200萬元。日本三五公司修築的潮汕鐵路,最後工程費竟達302萬元之多。

潮汕鐵路的建成,開闢了粵東地區的交通新格局。當時汕頭不僅是粵東地區的交通要道,還是贛南、閩西一帶出海的咽喉。建成之初的潮汕鐵路因控制福建西南及廣東東部出海要衝,營業額甚為可觀,日均貨運量約為100噸以上,收入幾乎可以和日本北海道的鐵路相等,是當時中國營業狀況最好的鐵路之一。潮汕鐵路的建成,加快了汕頭與外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給汕頭人民的生活生產帶來極大便利。由於汕頭是較早開放的通商口岸,韓江上游的梅縣、興寧乃至閩贛一帶的物資均需通過汕頭轉運。汕頭淪陷前幾個月,潮汕鐵路擔負起搶運食鹽二千噸以上的任務,解決了後方人民的淡食之虞,成為潮梅人民的生命通道。

1929年後潮汕鐵路由商辦改為官辦,1933年廣東省政府曾籌劃從廣州修建一條接駁潮汕鐵路的鐵路線。1937年又計劃將潮汕鐵路向北延伸經梅縣至江西贛州。但由於“七七”事變,全國形勢驟變,計劃又因此擱下。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汕頭成為華南地區最後一個對外聯繫的口岸,大批海外抗日物資均由汕頭港轉運中國內地。為切斷中國的補給通路,1939年6月,侵華日軍從陸、海兩面突襲汕頭。6月16日,為防止潮汕鐵路落入日本人手中,潮汕鐵路被廣東省保安處和第四戰區汕頭前敵指揮部下令拆毀。同月21日,汕頭淪陷,潮汕鐵路落入日軍手中,瘋狂的日軍將剩下的部分鐵軌劫運回日本製造武器。潮汕鐵路由此結束了經營33年的火車運輸歷史。

潮汕鐵路是我國首條由華僑集資創辦的商辦鐵路,它比1909年動工的四川商辦川漢鐵路早5年,比1913年旅美華僑陳宜僖集資建成的新寧鐵路早7年。

汕潮電車鐵路

1919年,潮陽縣紳陳堅夫、陳毅夫兄弟二人鑑於汕頭到潮陽海道及練江水運迂緩,向政府申請興築汕潮鐵路。鐵路起自與汕頭隔海的蜈田鄉,經潮陽縣城東沿練江北岸抵達貴嶼鎮,全長58公里。計劃分三期完成,第一期資本預定100萬元,資本大部分由陳氏兄弟負責,僅修築棉城鎮後溪碼頭經東山至龍井一段窄軌鐵路,長5.8公里。工程興建於1924年,由潮陽縣人、曾留學日本的工程師陳心餘設計施工。1927年12月,耗資100萬元的汕潮電車鐵路首期正式完工,鐵路為狹軌式,故稱汕潮電車鐵路。陳毅夫任經理,特聘德國人當技師,員工160餘人。第一期工程後溪至龍井段竣工通車,全長5.8公里,路基寬6米,鐵軌寬1.2米,擁有汕頭謙德洋行進口德國機車1臺,客車12廂(可載600人)、貨車6廂。後溪原為汕潮電船碼頭所在,至龍井之間河流比較淤淺,不便通舟楫。所以電車將行車時間與電船配合,發揮了較大作用。

汕潮電車鐵路公司開始通車時每日收入平均300餘元,收支平衡,後來由於廣汕公路通車,行人旅客紛紛改道,鐵路營業大受打擊,連年虧損。1933年不得已停業改為手推便車,由原公司員工自行維持。1938年,日軍南侵逼近汕頭,公司奉重慶國民政府命令全路段拆除,枕木多供作燃料,一切器材運往貴嶼,後遷興寧。到中日戰爭結束仍無力恢復,全部餘產變賣,悉數攤還各股東,路基租讓給潮興汽車公司,汕潮電車鐵路的歷史就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