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阿根廷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為何打不贏與英國的馬島戰爭?

大東北的小豆包


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擁有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誇大的說法,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唯一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優勢,可以說是以逸待勞,而英國人是勞師遠征。不過,由於兩國綜合國力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阿根廷擁有的這點優勢其實也意義不大。從作戰角度來說,阿根廷之所以在馬島戰爭中戰敗,主要是因為喪失了馬島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在制空作戰方面,英國派出的是“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數量為28架。而阿根廷戰機數量明顯更多,主要有17架法國達索的“幻影-3”戰機、37架“短劍”(以色列版本的“幻影-5”戰機)、38架美國二手的A-4P“天鷹”攻擊機。實際上,“海鷂”作為一種垂直起降戰鬥機,並沒有太多的性能優勢,高空作戰能力比較低下。但是,在與阿根廷戰機的交手中,“海鷂”戰機表現非常出色,一共擊落了21架阿根廷戰機,而且自己沒有一架在作戰中損失。

這主要是“海鷂”戰機的飛行員更加出色,訓練水平明顯更高,而且“海鷂”還擁有一擊必殺的“撒手鐧”——AIM-9L“響尾蛇”導彈,它可以進行迎頭攻擊,而阿根廷飛行員的水平有限,加上他們的戰機只能在後部進行攻擊,在戰場上自然明顯不敵英國戰機。

在制海作戰方面,原本阿根廷是打得有聲有色的,取得了比較引人矚目的戰績。例如阿根廷海軍的“超軍旗”攻擊機將使用AM39“飛魚”空艦導彈,將英國海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大西洋運送者”號大型運輸船送入海底,另外英國海軍的“考文垂”號驅逐艦也被阿根廷戰機的航彈擊沉,一度讓英國大為震驚。

不過,隨著戰爭的持續,阿根廷戰機在後來就再也沒有取得過擊沉戰果。這主要是因為阿根廷已經沒有先進的反艦武器了,當時阿根廷最先進的5枚“飛魚”導彈已經消耗殆盡,而法國在英國的壓力下又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剩餘的“超級軍旗”艦載攻擊機和“飛魚”導彈,最終阿根廷“黔驢技窮”,戰敗就自然不能避免了。


科羅廖夫


而關於阿根廷輸的原因首先就是阿根廷的錯誤判斷和輕敵,雖然自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皇家海軍的規模就在大幅下降,進入60年代海軍噸位跌破100萬噸。到馬島戰爭前夕英國皇家海軍的噸位維持在50多萬噸。與此同時英國放棄爭奪海洋控制權的全球戰略,並退役許多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艦艇,這包括鷹級航母,使英國在遠洋作戰的能力上大幅下降。加之馬島位置就離阿根廷本土不遠,如果奪取馬島,雖然海空軍實力不如英國(很多裝備都是冷戰早期甚至二戰末期的水平),但不管怎麼說英國在北半球,自己擁有無可置疑的主場優勢。但是英國當年的軍事實力放在世界上依然很強,至少不是中等國家可以比擬的。

在加爾鐵裡看來只要阿根廷上下一心一定能戰勝英國,到時候可以利用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比如美國的立場問題,給英國來一個翻版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使英國進一步衰退。如此完全忽視了美英遠比美阿密切的關係和英國殘存的遠洋打擊能力仍然可觀的事情。

而且在1982年馬島戰爭開始時,阿根廷出動大量艦船順利登島並俘獲一小部分英軍,隨後在4月2日阿根廷對外宣佈其對馬島的主權。一瞬間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成為了阿根廷民眾們的偶像,其支持率也瞬間攀升。而阿根廷在開始時的順利使加爾鐵裡和阿根廷軍隊陷入了勝利的喜悅,似乎忘了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那就是沒有在島上改善防禦設施和機場。另外加爾鐵裡也忽視了佔領馬島後給島上阿根廷軍隊提供後勤補給的重要。而英軍方面在得到阿根廷佔領馬島的消息後,在兩天內邊迅速聚集一支特混艦隊,快速的動員能力使英國成為戰爭最後贏家的關鍵。英軍中競技神號、無敵號和臨時改裝而成的航母使英國在遠洋作戰能力上遠強於阿根廷。

再有關於情報方面,在馬島戰爭期間作為中立國的美國長期使用偵察衛星偵查阿根廷軍事上的一舉一動,並把這些情報提供給英國,這使英國在戰爭中做到了知己知彼。而阿根廷則不行了,對於英軍的動向瞭解的十分模糊。

而阿根廷在武器製造能力上達不到自給自足這也是阿根廷輸掉戰爭的關鍵。像馬島戰爭中阿根廷使用的飛魚導彈等等。武器依賴於進口,這將在戰爭中難免受制於人,比如飛魚導彈法國就宣佈禁運了。而飛魚導彈也是後世很多認為阿根廷能翻盤的重要王牌。

不過戰爭中英軍防空體系的缺陷成為阿根廷翻盤的重要希望,這使阿根廷空軍的表現遠超阿根廷海軍和陸軍(當然阿根廷海軍無力與英國抗衡也是關鍵),英國的損失一大半都是阿根廷空軍造成。戰爭期間英國艦隊就多次遭受到阿根廷空中的打擊,損失不少艦隻,還一度影響戰略部署。但這些也無力挽回阿根廷的敗勢。而自從1969年後,阿根廷空軍的作戰思想和裝備完成向對地攻擊去發展了。阿根廷的200架飛機裡大多因航程束縛,和主要空軍基地都在距離馬島最近的也要690公里,這使阿根廷無法在馬島周圍進行很好的軍事行動。而且阿根廷還缺乏導航設備,這就意味著你的戰爭視野也不如英國。戰爭中阿根廷也不可能與英國爭奪制空權,而無力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的阿根廷加之情報、武器無法自足等方面的缺陷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


黎塞留的野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多,簡單說幾點:

第一,戰略上的重大錯誤。

加爾鐵裡判斷英國不會出兵,所以藉助馬島問題試圖轉移國內矛盾。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22.9%,迫使加爾鐵裡亂來。

在這個錯誤的判斷下,阿根廷軍隊其實沒有進行作戰準備,也沒有客觀分析一旦開戰誰能打贏。

事實上,英國雖衰敗,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背靠北約大樹,阿根廷想要打贏幾乎不可能。

就是因為戰略判斷錯誤,決定了阿根廷還沒開戰就輸了八成。

以馬島的阿根廷陸軍為例,等同於胡搞。駐紮這麼多軍隊,竟然沒有解決補給問題,也沒有囤積武器彈藥。

戰爭開始後英軍掌握制海權,對馬島封鎖,馬島上的1萬多阿軍就沒有得到什麼補給。只有阿根廷空軍利用運輸機搶運過435噸物資,但這對於上萬阿軍守軍來說是杯水車薪,最終不戰自潰。

第二,阿根廷的軍事實力有限。

馬島戰役也叫做馬島海戰,其實就是海空軍的決戰,陸軍是次要作用。

只要一方控制制海權,尤其是制空權,馬島的陸軍是無足輕重的,不能長期堅守。

但阿根廷海軍實力太弱,同英國無法相比。

阿根廷最大軍艦貝爾格拉諾將軍巡洋艦,是二戰時期1938年下水的。

到開戰的時候,該軍艦已經使用40多年,早就應該淘汰。

該軍艦甚至沒有安裝先進的聲吶系統,沒有什麼反潛能力,才被英國核潛艇輕鬆擊沉。

貝爾格拉諾將軍巡洋艦被擊沉以後,阿根廷海軍沒有在出戰,始終龜縮本土。

阿根廷唯一可以憑藉的,是它的空軍。

阿根廷的空軍超軍旗攻擊機、A-4Q天鷹攻擊機其實也不算什麼先進戰機,但卻也算實用。

一種說法,阿根廷空軍是德國納粹空軍前王牌飛行員一手組建的,具有很高的訓練水平、戰術素養和無畏的勇氣。

實戰中,幾乎是阿根廷空軍唱獨角戲,將英國人打的很慘。

但是,英國海空軍實力也不弱,前後使用了300多架戰機,雙方實力最多是平手,而英國海軍還有很大優勢,阿根廷自然頂不住了。

第三,阿根廷空軍缺乏持久作戰能力。

看看阿根廷空軍的戰例。

阿空軍派出兩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各帶1枚法國的飛魚導彈出擊,兩架戰機通過超低空飛行的方式躲過了英艦的雷達,發射的導彈擊中了菲爾德號驅逐艦,造成艦上20人死亡24人受傷,軍艦沉沒。

5月12日阿根廷空軍第5旅的“天鷹”組隊攻擊了英國42 型驅逐艦“格拉斯哥”號。飛行員格瓦茲駕駛的“天鷹”以側滾突破“格拉斯哥”號的近戰防空火力網,在被近防火力擊落之前投下1000 磅炸彈擊中了“格拉斯哥”號的側舷水線部位,該艦遭重創不得不撤離戰區。

阿根廷空軍第5 旅和海軍第3中隊的“天鷹”用20mm 航炮和1000 磅炸彈攻擊了英國海軍22型護衛艦“光輝”號,使該艦失去了戰鬥力。

5月21日拂曉英軍派出約2500名士兵在聖卡洛斯港成功登陸,阿根廷空軍則發動了猛烈反擊。1977 年服役的英國21 型護衛艦“熱心”號遭到阿根廷空軍2架“幻影”戰機襲擊。他們以斜線錯位編隊,低空衝向“熱心”號,後者中部輪機艙和發電機組被擊中,立刻失去動力,全艦的防空系統也陷於癱瘓。15分鐘後,3 架阿軍第3中隊的“天鷹”攻擊機超低空從福克蘭海峽西岸群峰陰影中突然衝出,3名飛行員分別為馬奎茲中尉、阿卡上尉和帶隊長機菲力皮上尉。菲力皮上尉駕駛著“天鷹”緊貼著海面向前飛行,成功穿越“海貓”導彈的防空火力網,然後突然爬升,直抵“熱心”號上空投下1枚1000 磅的航空炸彈。這枚炸彈命中了艦尾的直升機平臺。隨後阿卡上尉又用1000 磅航空炸彈擊中了同一部位,“熱心”號尾部濃煙滾滾,烈火沖天,艦長只好命令全體官兵棄艦,6 小時後,該艦便沉入海底。

還有一些其他戰例,也就僅此而已了。

阿根廷不具備軍工生產能力,所有武器全部依靠購買。

而實戰中,武器和彈藥消耗量極大,必須不斷通過鉅額軍購進行補充。

但是,英國作為北約重要成員國,很快使得北約對阿根廷禁運。

比如阿根廷曾經很牛逼的飛魚導彈,因法國的禁運很快消耗殆盡。

阿根廷海軍共訂購了總數為14架的“超級軍旗”艦載攻擊機以及同樣數量的空艦型“飛魚”導彈。

馬島戰爭前已交付5架“超級軍旗”和5枚“飛魚”空射反艦導彈,很快消耗殆盡。雖然阿根廷不斷祈求法國人繳獲,但其餘的9架“超軍旗”和剩餘的“飛魚”導彈是在戰後1984年才完成的交付。

再比如,阿根廷的炸彈基本都是多年前購買而來,實戰中投下的炸彈有40%沒有爆炸。英軍認為如果阿軍投下的炸彈都爆炸的話,英軍的損失將達到無法堅持的程度。

最終,無法補充的阿根廷空軍實力逐步消耗殆盡,戰爭也就輸定了。


薩沙


“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南大西洋,距阿根廷大陸南部海岸大約500公里, 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門戶。馬島主權的歸屬,是歷史遺留難題。在英國實際控制馬島以後長達百年的漫長過程中,阿根廷始終保持對馬島的主權要求。英國認為馬島最先由英國人發現,而阿根廷則認為馬島在1770年已歸西班牙,在此之前英國缺乏有效先佔行為,而阿根廷則是在1820年從西班牙手中接管了馬島。

1833年,英國武力奪取馬島,並於1943年向島上派任首位總督。此後,阿根廷始終保持對馬島的主權要求,紛爭延續下來。1964年,兩國進行談判,希望和平解決爭端。但一系列談判之後,兩國在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上仍各執己見。由於馬島海域蘊藏著豐富資源,為了攫取這些豐富的資源和佔領這片戰略要地,英國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上展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島嶼爭奪戰。

1981年,加爾鐵裡成為阿根廷總統,就提出武力收復馬島的計劃。1982年4月2日零時15分,阿根廷首批登陸兵在馬島阿根廷港登陸並隨即控制機場,其餘登陸兵陸續登陸。島上英國守軍大約200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斯的率領下全部投降。4月3日,阿根廷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人,在南喬治亞島格里特維肯港登,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被阿軍生俘。而英國政府決定重新佔領馬島,於是向馬島海域派兵。4月7日,阿根廷宣佈成立“南大西洋戰區”,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到4月底兵力增加到了1.3萬人。到了4月29日,英國主力艦隊抵達馬島海域,次日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的海上、控制進行軍事封鎖。兩軍在海上有零星的接觸,在5月20日,英國基本封鎖了馬島,並陸續派兵進行登陸作戰。到5月27日,英軍開始登陸進攻。雙方在陸、海、空、進行激戰,6月11日,英軍全面大反攻。到了6月14日,阿根廷港市區上空豎起了白起,馬島戰爭結束。

馬島戰爭,英國再次佔領馬島,以阿根廷戰敗而告終。按理說阿根廷離馬島500公里,算是很近了。且阿根廷時有備而來,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在佔領馬島兩個月就被英國再次佔領。導致阿根廷在馬島戰爭當中失敗的原因,主要有這三點:第一,阿根廷的海上軍事力量薄弱,且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在戰術運用上,英國佔了上風。戰爭沒有開始,阿根廷的潛艇就被幹掉了,英國很快對馬島海域進行了大面積的軍事封鎖。第二,阿根廷的軍艦和潛艇主要靠進口,軍艦和潛艇數量有限,如果被擊沉一艘就少一艘,這樣限制了阿根廷海軍的反制力量。第三,英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軍備很快就可以得到補充。但是阿根廷軍事力量有限,英國一旦進行海上封鎖,他們就沒辦法突破。海陸空被封鎖,阿根廷無法對馬島進行增兵,軍隊孤軍作戰,最終只能投降。


謀士說


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當真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嗎?事實上阿根廷當時只佔地利,而在天時、人和上均不佔優勢,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連阿根廷的地利優勢也是值得懷疑的。我這麼說也許會令人覺得費解:阿根廷本土距離馬島不過500公里左右,而英國軍事力量要到達這裡卻需要跨越大半個地球,以逸待勞的阿根廷至少應該在戰略物資補給和軍隊士氣上佔優勢才對吧?怎麼會如我所說的天時、人和皆不佔,甚至連地利優勢也值得懷疑呢?

我們先看看阿根廷發動馬島戰爭的時機: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是在美國的扶植下得以上臺的,因此他執政時期一直奉行親美政策。在決定發動馬島戰爭前曾和美國進行過溝通,當時美國表示中立。當時阿根廷還是蘇聯糧食的主要出口國——每年都會有大量阿根廷小麥運往蘇聯。就在攻佔馬島的第四天阿根廷與蘇聯簽訂了核協定及貿易、漁業協定,主要內容是:蘇聯向阿根廷提供濃縮鈾,阿蘇將在馬島周圍聯合開採石油、在周圍水域聯合開發漁業資源,允許蘇聯派大規模漁船進入馬島水域作業,而阿根廷獲得的援助是蘇聯在情報方面的支持。據此阿根廷認為:一旦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即使不幫助自己,也至少會保持中立,而蘇聯則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阿根廷甚至認為:英國根本不會為遠離英國本土的小島而出兵,畢竟這時英國放棄的海外殖民地夠多的了,小小一個馬島似乎不足以使英國大動干戈。因此阿根廷國內根本沒對戰爭有過任何預案,阿根廷軍隊根本沒進行任何戰爭準備,因為他們以為只要驅逐了英國在島上的少量守備部隊就行了。1982年4月2日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對馬島實施軍事攻擊。由於英國在馬島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的抵抗後便佔領馬島全境。戰事的出奇順利讓阿根廷人揚眉吐氣,可正當阿根廷軍政府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議會的授權下抽調海軍總兵力的2/3組成遠征軍不遠萬里前來和阿根廷爭奪馬島。與此同時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舉行會談,儘管當時英國和阿根廷都是美國的盟友,不過美國其實更願意站在英國一邊,會後美國放棄中立並向英國提供情報支持。在美國的影響下北約各國都採取了不公開介入戰爭,但暗中為英國提供資金、武器及情報等支持的立場——法國當時就把自己的飛魚導彈參數提供給了英國。由此可見阿根廷對戰爭時機的把握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嚴重誤判,以致於戰爭爆發後阿根廷實際上遭到了全體北約成員國的一致打擊,同時阿根廷國內根本沒對戰爭進行任何準備,直到半個多月後英國海空軍跨越大半個地球來到家門口時阿根廷人還感覺這場戰爭猶如憑空從天而降。這就喪失戰略上的主動權,從一開始就在天時上陷入被動地位。

不佔天時的阿根廷同樣不佔人和:馬島戰爭看似是主權領土之爭,實際上是當時阿根廷的軍政府為了轉移國內視線,緩解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的一次障眼法。阿根廷發動馬島戰爭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對外戰爭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然而實際上凡是內部問題重重的國家妄圖依靠戰爭手段緩解國內危機的最終結果無不是內外皆輸:現代戰爭已不是過去的一場戰役定輸贏了,實際上國際輿論影響、國內民眾的支持、後勤補給、情報滲透等等都會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所以現代戰爭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內部問題重重的阿根廷顯然無法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英國抗衡。就在戰爭爆發前的1981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執政的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內部都不團結的國家卻指望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還談什麼人和呢?事實上隨著戰局的失利就使阿根廷軍隊的鬥志更加消沉,與此同時阿根廷國內人民對執政者的不滿情緒也越發強烈,以加爾鐵裡為首的阿根廷軍政府不僅沒實現利用戰爭轉嫁國內危機的目的,反而落了一個內外皆輸的下場。

儘管不佔天時與人和,那麼距離馬島近在咫尺的阿根廷總該佔著地利上的優勢吧?可事實上連這都很值得懷疑——事實上在現代戰爭狀態下天時、地利、人和等各要素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影響的,所以阿根廷在天時與人和上的劣勢也必定會影響到其地利優勢的發揮。如果僅僅從地理位置上看:阿根廷的戰略補給線遠遠短於英國,應該具有更高的作戰效率才對,可實際上阿根廷在整場戰爭中的作戰效率是極為低下的。由於阿根廷方面沒對戰爭進行充分準備,以致於阿根廷甚至沒在馬島建一個可供戰機起降的臨時機場,因此當戰爭爆發後英軍輕而易舉就掌握了馬島海域的制海權與制空權,這就大大削弱了阿根廷在地利上的優勢。與此同時國內問題重重的阿根廷不僅在裝備上同英國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組織管理上同樣相去甚遠:當皇家海軍特遣艦隊在跨越大半個地球的開赴馬島途中完成編隊、補給和訓練的時候阿根廷軍隊甚至無法向馬島運送足夠的補給維持島上兩萬多阿軍的正常作戰,以致於在兩軍交火後島上的阿根廷軍隊因為缺乏足夠的彈藥和補給而沒發揮多大作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有網友問:1982年阿根廷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為何打不贏與英國的馬島戰爭?對馬島進行防禦的阿根廷陸軍來說,那就是完全就沒有打仗的準備。

阿根廷人就沒有想到英軍真的會發動戰爭,然後登陸馬島。結果在馬島的1萬多阿根廷陸軍,日子過的比乞丐還要苦,在接近南極的地方,就連保暖被服和燃料都沒有準備,結果大批士兵凍傷。

而且吃的還不夠,一個人一天就能得到一份野戰口糧,簡直就是飢寒交迫啊!更何況這些阿根廷士兵60%的人都剛剛入伍還不到3個月,就連基本新兵訓練都還沒有完成,就會稍息立正。

同時,在斯坦利港的阿根廷士兵一個人才有6發子彈,彈匣都裝不滿。這就是一個徒手部隊啊!同時,阿根廷從1870年以後就沒有打過仗了,軍官們也沒有任何經驗。

從英軍登陸到結束戰鬥,阿根廷軍隊可以堅持這麼多天,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畢竟在島上那麼長時間,戰壕和掩體都沒有修好,這種狀態怎麼去打仗?最後11400名阿根廷陸軍只能是放下武器投降,不是不想打,而且阿根廷方面準備的太差。

阿根廷13萬陸軍,500多輛坦克和500門壓制大炮,如果真想開戰,部署2萬人到馬島,再準備好坦克部隊和炮兵以及物資,結果就是一天一頓飯,在南極附近就連禦寒設備都沒有,這還打什麼?


深度軍事


阿根廷只佔據地利,天時和人和,阿根廷都不具有。

天時,也就是時機,不在阿根廷這一塊。阿根廷當時是獨裁統治,經濟出了問題,為了轉移矛盾,突然襲擊了馬島,根本就沒有戰爭準備,比如武器就儲備不足。經濟本來就不好,還去發動戰爭,現代化戰爭就是拼經濟,而英國撒切爾夫人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人和,因為經濟不好,阿根廷人對獨裁政府本就有很大不滿,而且因為阿根廷的獨裁政權,國際上真正支持阿根廷的也少,而英國為了維護榮耀和主權,則要人和多了。阿根廷戰敗後,獨裁政府就倒臺了。


解憂時間


阿根廷在1982年四月二號2500人的登陸部隊登上了馬島,島上的80名英國軍人和總督投降,從此阿根廷和英國的戰爭爆發。

英國在阿根廷奪回了馬島後,在三天裡決定奪回馬島,戰爭動員迅速,在幾天之內就聚集了以兩艘競技神號和無敵號輕型航母為首以及一百多艘輔助艦船向阿根廷進發,行駛了一萬三千多公里後,英國的艦船在五月三號到達了馬島,英國宣佈馬島周圍二百海里為交戰區,到了這個時候戰爭開始了,英國先用核潛艇擊沉了阿根廷的一艘萬噸巡洋艦,阿根廷海軍害怕了就龜縮在海港不出來,只剩下了阿根廷空軍和陸軍打仗了,在雙方的制海和制空權的爭鬥中,阿根廷的航母由於故障,所以沒有參戰。阿根廷的空軍表現英勇,他們用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最先進的謝菲爾德驅逐艦,在隨後的抗英國的登陸戰鬥中也擊沉了英國多艘艦船,自己也損失了幾十架戰鬥力,除了是被機炮打落外就是被英國的海鷂戰鬥力用格鬥導彈擊落的。在隨後的馬島陸地戰鬥中,阿根廷由於沒有了支援所以就投降了,戰鬥就結束了,英國奪回了馬島,這場戰爭打了七十多天,以英國重新奪回馬島結束了!

阿根廷輸了主要有幾點原因,第一點就是高層領導低估了英國戰爭的決心,他們認為衰落的英國不會遠隔一萬多公里來打馬島,結果英國來了,就手忙腳亂了不知該如何應對。第二點就是阿根廷戰爭準備不充分,後勤和維修不到位,既然已經發動戰爭了就應該準備好武器彈藥啊,就像飛魚導彈只有五枚,在法國沒有再提供了,阿根廷就沒想過這樣的情況,五枚實在太少了,後來的空軍出動一次就要維修一兩天,這樣的後勤保障能力不行啊,再弊屈的就是空軍使用的炸彈引信不行,很多炸彈都擊中了英國的艦船結果有大半以上的炸彈都沒有爆炸,這就很不好啊,明知道引信不好就要換嘛!第三點,就是戰爭經費不足,阿根廷發動馬島戰爭就是國內的經濟不好,為了轉移社會矛盾所以打了馬島,只是戰爭是很花錢的,阿根廷經濟本來就不好,一旦戰爭持續下去,肯定了開銷不下去了,雖然英國國力衰退了,不過英國比阿根廷頂的時間長一點。第四點,就是阿根廷明知道英國是長途奔襲,你可以在中途偷襲啊,打擊英國的運輸補給船啊,這點阿根廷根本就沒做,自己不努力就不怪別人了。

總之阿根廷最後還是輸了,決定戰爭勝利的因數是人的素質,阿根廷空軍人員的素質不錯,不過英國軍人的素質更全面,贏了就不奇怪了!在戰爭中誰犯的錯誤越少,誰勝利的機會就越大,考慮突發情況更周全,贏的可能更大!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是啊,阿根廷離馬島這麼近,卻最終失敗了。裡面有很多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爆發的馬島戰爭被西方軍事家視為現代戰爭的經典之役,英國海軍克服種種困難,組織遠征艦隊跨越半個地球並最終獲勝。同英國一樣,智利同阿根廷也存在領土爭端。對於比格爾海峽以南的3座島嶼皮克頓島、倫諾克斯島和努埃瓦島歸屬問題,智利和阿根廷一直爭執不下。1978年,兩國差點爆發一場全面戰爭。智利會在馬島戰爭中支持哪方可想而知。



國內社會矛盾,導火線——阿根廷國內局勢嚴重 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 (GDP) 下降到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達到19.2%;國內的受到越來越多支持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 作為1981年到1982年間當時阿根廷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領導人,加爾鐵裡,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通過自認為一場乾淨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於是阿根廷執政當局以巧妙的暗示表達入侵馬島的意圖。自己本身並沒有一個堅決的解放馬島的一個意圖和政治打算,立場不堅定。



同時也高估了自己在美國政府中的地位,以為美國要維護拉丁美洲的秩序,必須需要阿根廷軍政府的協助。阿根廷軍隊甚至無法向馬島運送足夠的補給維持島上兩萬多阿軍的正常作戰,以至於在兩軍交火後,島上的阿根廷軍隊因為缺乏足夠的彈藥和補給而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最後卻都被西方國家出賣了。美國給英國提供軍事情報,法國將賣給阿根廷的導彈技術參數給了英國,鄰國的不支持等原因。結果失敗了。

最後,就是本國沒有完整的軍事工業製造體系。大部分裝備都是從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進口。到了戰爭時期。需要這些國家的支持又靠不住。武器裝備又不能進口,被封鎖了。本國的武器參數,全部讓敵國知道了。這也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啃泥弟1


阿根廷沒有積極備戰,阿方領導層在戰略決策上沒有認真研究,全盤考慮,導致在一系列的作戰過程中屢屢失誤。低估了英方的作戰能力和作戰企圖,盲目樂觀和過於自信,心存僥倖,缺乏足夠的應戰準備,貿然決定出兵馬島,結果是事與願為,英國快速作出反應,美國也為英國提供軍事援助,北約組織也對阿方實施軍事禁運和經濟制裁,又由於阿方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武器裝備主要依靠進口,西方的武器禁運使得阿方得不到補充。士兵軍事素質較差,參戰的守島部隊半數為訓練不足三個月的新兵,有的軍官連起碼的軍事常識都沒有……。戰略決策失誤和西方經濟和軍事制裁特別是阿空軍沒有足夠的法制飛魚對艦導彈這才是阿根廷馬島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