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央视的“诗词神童”,告诉你成才有迹可循


惊艳央视的“诗词神童”,告诉你成才有迹可循


01

央视《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第九期,经典传唱人成方圆一曲“唱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台上那位用古筝给成方圆伴奏的少年,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主持人撒贝宁这样介绍他:“我身边这个小朋友杜若祎,今年11岁,他3岁开始学古诗,4岁开始学古筝,现在据说已经把中学所有的古诗都背完了,他的人生一点也没浪费……”

其实杜若祎9岁那年,就已经年少成名,当时他参加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五季》栏目,登上了擂主宝座,获得总决赛第八名的成绩,被誉为“诗词神童”。

又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纵观杜若祎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成为神童,其实也有迹可循。

02

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杜若祎喜欢上诗词,纯属偶然。

据说,杜若祎在四五个月大的时候,精力充沛,不爱睡觉。

为了哄他睡觉,杜若祎的爸爸妈妈就背诵古代诗词和韵文给他听。

久而久之,竟养成了杜若祎不听诗词不睡觉的习惯,也点燃了他对诗词的兴趣。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杜若祎两周岁前,就能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蒙学经典出口成诵。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记忆,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绘画,不一而足。

幸运的是,杜若祎的父母最早发现了他的爱好所在,并适时进行培养,最终让他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03

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最好的助力。

看看杜若祎的小书房我们就会知道,他的父母为他提供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惊艳央视的“诗词神童”,告诉你成才有迹可循


同时,杜若祎所在的小学,也非常重视经典诗词积累。

学校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10首》,是杜若祎最喜欢的书。

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小若祎如鱼得水。

其实《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冠军武亦姝,也有类似的成长环境。

在她就读的上海复旦附中,一套6本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是学生的必修。

在“飞花令”环节武亦姝那个震惊全场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实人家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

04

三是坚持是成功的最终保障。

世界上有天分的人很多,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的人也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

原因在于,很多人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持。

在杜若祎上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发起了每天坚持十分钟做一件事的活动,小若祎选择了背诵诗词。

于是从那时候起,他每天晚上都要背诗,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说实话,任何孩子只要几年如一日这么坚持,都会取得不俗的成绩。即便不像杜若祎这么突出,也会超过同龄人甚远。

只不过事实却是,虽然大多数老师都对学生提过要求,比如坚持写日记,坚持背古诗,坚持练书法,等等,但大多数学生都是虎头蛇尾。

最终能够坚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寥寥无几。

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恰恰是那几个坚持到底的人。

05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大多数家长都在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感慨。

原因在于,家长们想的多,做的少。

其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成长足迹都大体一致,都是兴趣、教育、坚持的结果。

背诵古诗词如此,别的方面也是如此。

作为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他养成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他们为着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去努力,成功就会成为必然。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没有那么神奇,只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

真的,不必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也每天坚持做某一件事,若干年后,你的孩子也会与众不同。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