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體

“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之際,恰逢迎來五四運動100週年。追溯革命英烈的奮鬥犧牲歷程,不能不聯想起100年前爆發的那場改變中國進程、影響世界格局的偉大運動。

聚焦||青少年是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體

(網址:2019qm.mva.gov.cn)

傳承英烈精神,應當緊密聯繫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

1919年5月4日,在中華大地爆發的震驚中外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直接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創造了條件。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一系列前赴後繼的鬥爭,無不以五四運動為起點;新時代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進行的一切努力,也無不折射著五四精神的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五四運動,爆發於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

在共和國這片苦難輝煌的土地上,青年始終是時代的先鋒,堅定地走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最前列。從土地革命到二萬五千里長徵,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抗美援朝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從堅決打擊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壞活動到積極參與對外軍事交流合作和聯合國維和行動,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跨躍中,歷經硝煙戰火、一路披荊斬棘、付出巨大犧牲的主要是青年這個群體。李大釗、瞿秋白、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蘇寧、李向群、張超……承載這些滾燙名字的都是青春的身影。

歷史,總是以深邃的邏輯啟迪著未來。縱覽五四運動的激盪風雲,人們總是能從青年人身上感覺到一種衝動和果敢。這種衝動和果敢,充滿革命性的力量,正是青春的本色姿態。

傳承英烈精神,牢牢抓住青少年這個主體對象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國家的希望在青少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少年。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價值取向,預示著一個民族的走向和前途。喚醒民族對英雄的記憶,最重要的是讓青少年瞭解革命前輩和英雄烈士開創的宏偉基業,知道他們為人民解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然而,當戰爭硝煙漸行漸遠之時,一些過著富足生活的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革命前輩犧牲奉獻的記憶漸漸淡化,對物質享受卻充滿興致和追求。西方敵對勢利乘虛而入,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他們不惜重金在我國培植代言人,打著還原真相的幌子,通過“揭底”“爆料”等手段,對我抹黑歷史、汙衊領袖、詬病英烈。曾幾何時,青少年中熱衷欣賞並追逐好萊塢式的英雄,而對本民族革命英雄則莫不關注,甚至心存猜疑。英雄情結的斷裂性危險十分可怕、不容忽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浸潤著英烈鮮血的紅色基因,凝聚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擔當重任的精神之鈣。面對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迫切需要青少年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道德滋養和文化精髓。社會、家庭、學校及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緊跟時代、肩負使命、銳意進取,強化紅色傳承,強化立德樹人,用紅色文化和英雄文化把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開展好。

加強紅色傳統教育的過程,也是青少年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重塑信仰的過程。要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必須用紅色文化佔領青少年的思想陣地。只有將革命前輩以血肉之軀譜寫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植入青少年心靈,才能在他們身上培育起志向高遠的擔當精神和心憂天下家國情懷。

傳承英烈精神,應當為青少年全面開掘紅色資源寶庫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積澱行成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寶庫。紅色資源寶庫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的酵母和土壤,我們應當在開掘和利用上多下功夫。

發揮好紅色傳人的作用。跑好接力賽,傳棒人和接棒人的配合銜接至關重要。目前健在老紅軍、老八路、抗美援朝老戰士,以及不同時期為國家和人民安危付出犧牲的英雄,都是紅色傳棒人。為讓他們把手中的棒更好地傳給青少年,就應當像有些單位那樣,組織老英雄、老軍人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幼兒園,講好英雄烈士感天動地的故事,講好革命前輩的犧牲精神。同時,要在大中小學學生和幼兒園孩子中培養講解員和小講解員,讓更多的青少年既成為紅色故事的聆聽者,又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播者。

發揮好紅色載體的作用。烈士陵園和紀念館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蹟和革命精神為內涵,成為紅色基因和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清明期間,數以萬計的英烈保護場館在傳承活動在發揮重要載體作用,迎來祭奠先烈的群眾比往年多了兩成,受教育面不斷擴大。從一些單位的實踐效果看,英烈場館建設應當強化對青少年群體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英烈褒揚新形式,在注重主題立意、內容擇取基礎上,可以以音樂、音效、影視、表演、朗誦等不同藝術組合物像的多媒體方式,有效拓展青少年觀看展示中的感覺,創造帶入情感的“觀”與“賞”所產生的心理空間、想象空間,使“觀看接受”的過程變成“情感體驗”的歷程。

發揮好紅色活動的作用。在青少年中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教育,應當緊密結合實際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如舉行傳承主題故事會、書畫會、詩詞朗誦會等,組織青少年走進紅色紀念地、革命家故居、重走長征路,舉行宣誓、演講、歌詠比賽等活動,讓他們感興趣、喜參與、願意聽、學得進、記得住、講得好。通過親密接觸、切身體驗,使青少年在感悟和傳承革命精神過程中,不斷充實、提高和豐富自己,在實踐活動中增長見識、砥礪品質、強化理念,

引導廣大青少年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青春光芒。

傳承英烈精神,應當充分發揮青年傳人的種子作用

英雄烈士大多出自解放軍、武警部隊和人民公安的基層單位: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楊根思生前所在連(部)隊,上甘嶺特工八連、硬骨頭六連、劉老莊連、神槍手四連、松骨峰英雄連等等。與英烈名字連在一起的基層部隊,如今的戰士一般都在十八九歲或二十出頭,帶兵幹部也都是二十五六歲的青年,前輩的接力棒傳到新一代的手上,英烈未竟事業擔在青年官兵的肩上。

作為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英雄部隊,新時代青年官兵傳承英烈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不光是號令在全體官兵口中複誦,更是血液在這支軍隊的脈管中奔流。

“張思德!”“到!”70多年過去了,武警北京總隊“張思德中隊”呼點的第一個名字仍是這位不朽的英名。張思德不僅成為我黨我軍宗旨的化身,也成為人民軍隊忠誠於黨的標誌性文化符號。張思德紀念館、張思德中隊成為傳承張思德精神的窗口。2億多人聽過事蹟報告,3億多人參觀過事蹟展覽館,而宣講張思德事蹟和精神的正是一茬茬青年官兵。

在中國,雷鋒精神喚醒了多少人對英雄的記憶、對真善美的追求。雷鋒團、雷鋒連、雷鋒班、雷鋒紀念館,都是傳承雷鋒精神的輻射源。弘揚雷鋒精神幾十年,培養出數以萬計具有時代特色的學雷鋒先進典型和先進個人。

英雄的力量,是引領一個民族思想道德的重量,是代表國家先進文化的分量,也是軍隊這個特殊群體的精神內核。當英雄作為一個成長著的遺傳因子、建沒中的精神構件被重視,英雄的魅力便沿著核心價值觀的峰巒攀緣上升,成廣大官兵報效國家的“營養液”。

一個英雄就是一座永恆豐碑,一支英雄部隊就是一面鮮紅旗幟。英烈的一句箴言,一件遺物,一個故事,都會成為今天強軍實踐的不竭動力。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附近,“東風革命烈士陵園”令人肅然起敬。每一次試驗和發射,人們都會來這裡尋找初心,汲取力量,告慰英靈。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著“神舟十一號”飛船拔地而起。那一刻,迎風佇立的座座墓碑,依舊深情地守望著他們生前為之奮鬥的航天事業。

今天,英雄的種子已經開花結果。那支“海上蛟龍”,駕駛著中國航母走向大洋深處;海空英雄王偉所在部隊,湧現出一批“金頭盔”,一炳炳海空尖刀刺破蒼穹;英雄的火箭軍在楊業功精神鼓舞下,鍛造出一批批新型的大國長劍;現代陸軍掀起幹現代化的熱潮,蘇寧的遺願正在化為宏圖。

英烈魂是一個民族的魂,英雄膽是一支軍隊的膽。青年官兵身上正在凝聚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品質,正在熔鑄人民軍隊最可貴的基因。這種品質,是中華民族度過苦厄、愈挫愈勇的法寶!這種基因,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神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