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长平之战,众所周知是改变整个战国格局的重要战役。此战,秦赵两国投入兵力之巨,死伤之惨重,期间各诸侯国明争暗斗,利益纠缠,各种阳谋阴招层出不穷甚为精彩,一直都被后世津津乐道。

闲言少叙,我们聊聊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新解读。

长平之战的背景

阙与之战,赵国的税务局局长赵奢 一战成名,就在赵人弹冠相庆的时候,人才输出大国—魏国,又给秦国送来一个牛人—范雎 。

时秦昭王和宣太后,魏冉的权利争斗已经白热化。要知道到秦昭王时,芈月和魏冉已在三朝呼风唤雨。而秦昭王更是由于魏冉的力保才安稳登上王位,白起更是魏冉的嫡系打手,是其在秦国军方的重要棋子,也负责帮魏冉教训山东六国和敛财。

范雎一入秦,立马就和秦昭王勾搭上。俩人一顿猛如虎的操作,结果是芈月让出权力,魏冉出走咸阳,白起下课打酱油。据说魏冉走的时候带走了一千辆马车的财宝,咸阳的天空瞬时黯淡了不少。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不管怎么说,秦昭王现在自己说了算了。转身看山东六国,阴恻恻地翘起了嘴角。范雎就提了意见:咱们远交近攻,战略中心放在三晋上,不断瓦解,分化,蚕食三晋,而对齐楚燕三国 示好,即能避免再次出现合纵抗秦的局面出现,又能减轻压力,保持对三晋的高压态势。

秦昭王曰:善。公元前262年,秦出兵攻韩之野王,成功阻断了上党与韩本土的一切联系。秦军攻韩上党,韩国朝廷慌了。罢了罢了,打是打不过,也没法救,那干脆就把上党献给秦国 以求秦国罢兵。

按理说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秦军进入上党,接收城池,双方外交部联合发言,韩国承认秦国在上党的地位权力,秦国退兵并和韩国永结友好,止战息兵,造福百姓,免去一场生灵涂炭。

可幺蛾子还是来了。韩国的上党郡郡守,不听韩国中央号令,说上党不能给秦国人,我们要团结三晋,我们上党的百姓公投了,要把上党送给赵国,归入赵国版图。

赵孝成王初听这个消息,内心是懵逼的。后来平原君赵胜说,咱们军队打下一座城多不容易, 现在白白送我们上党十几座城市,正所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啊。

赵孝成王一听,得,上党我们赵国收了。

赵国的动作很快,平原君马上去上党做接收工作,赵将廉颇也带兵驻守到长平一带,意思是对秦国说:你要不爽你就来,哥们不怕你。

来就来 !上党这眼看到手的鸭子又飞了,秦国岂能坐视不理?秦将王龁统兵出征向上党靠近, 大战一触即发。

难以逾越的长平防线

即使从现在的军事角度来说,当年赵国经营的长平防线,依然是非常难以被攻克 。

这条防线有相当大的防御纵深,且环环相扣,地理环境复杂,易守难攻。

按照进攻路线,首先遇到的是一座叫空仓岭的山。山上有赵国的堡垒群,赵军居高临下,可攻可守。这是赵军的前哨。

翻过空仓岭,途径一片河滩地,就到达了少水。在通过河滩地的时候,是极易遭到赵军骑兵的冲击。

过了少水,是赵军西垒 一段依势而建的城墙。赵军在这已经以逸待劳了。

好,打过西垒,又出现了一片大开阔地带。在这,赵军可以部署骑兵和弩箭。

穿过这片开阔地,又是一条河,叫丹水。而丹水的对面又是一片城墙,叫赵垒,以前是防备魏国时候修筑的。整个赵垒,依势而建,坐落在由花岗岩构成的山体上,又是居高临下。

通过赵垒只有山间一条山路,路中间卡着一座城门,叫长平门。即使能携带大量攻城器械到此,但 能不能在赵垒的防线下攻克长平门,这还是未知数。

过了长平门又是一片山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可攻可守。

出了这个山谷,又是一大块的平地。平地的对面就是现在的长治城。

攻下长治,再穿越一条山谷,这就到达了邯郸的门户,武安。

这就是长平防线,战略纵深大,战场宽度小,赵军不需要多少人就能牢牢占据住防线。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我们再理一下:

空仓岭-河滩开阔地-少水-西垒-大开阔地-丹水-赵垒 长平门-山谷-平地-长治城-武安盆地-武安

秦军,你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了吗?

赵将廉颇,到底是攻还是要守

在讲长平之战前,我们需要弄明白到底廉颇在战争初期接受的命令,到底是进攻还是防守?

廉颇是骑兵将领出身,赵国后期的主要战法是:轻骑兵大规模冲锋打乱敌军方阵,随后步军掩杀而至。你什么时候听说过用骑兵来防守的?再看看廉颇之前的几场战斗,有主打防守的战役吗?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伤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史记》这段能读出点不一样的味道吗?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从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的用兵来看,廉颇得到的命令是主动攻击秦军的。还记得阙与之战吗?赵奢歼灭大部秦军,这是赵军最近一次和秦军的大规模作战,所以赵军是有心理优势的。

之前打过场大胜仗,长平的地理又是易守难攻,说是秦军来犯,其实主动权在赵军那。赵军想打就打,想守就守。赵军要是坚守不出,秦军想要硬啃下长平防线,这就不是会崩掉几颗门牙的事情了。

商鞅在秦变法后, 重耕战。耕在前,战在后。到长平之战时,秦已经准备囤积了大量粮食。赵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和综合国力本就比秦国弱,如果打开始就坚守不出,打消耗战,这个对赵的后勤补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速战,尽快歼灭打退秦军是赵国高层的第一选择。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廉颇其实是败了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命王龁出兵上党。上党郡守不敌,率残部及部分百姓退至长平。廉颇领20万赵军驻守长平,接纳败军百姓。

四月,王龁进军长平防线。廉颇领10万赵军主动出击,出空仓岭。战于西部河谷, 赵军前锋主将战死,廉颇损失过半,退守至西垒第二道防线,秦军克空仓岭。

六月,再战。赵军失利,陷两城。

七月,秦军强攻西垒。赵军败,赵军主力退往长平门赵垒 一线。王龁命秦军前锋紧咬赵军败兵,秦军先锋尾随赵国败军进入长平门,赵垒 -丹水的第三道防线被攻破。

廉颇和赵军剩余主力退守至长治,守住隘口。

至此,长平防线的第一道,第二道和第三道赵军防线,全部被秦军攻克,赵军损失大半。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也是到这个时候,廉颇开始明白过来,依托工事死守不出,战事进入相持。

从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一开始是要主动出战歼灭秦军的,只是秦军的野战实力远远超过赵军的预料,致使赵军连续战败。

廉颇是被迫转入防守,兵卒,将领和辎重损失巨大。那么是赵军的将士作战不够勇敢吗?恰恰相反,如此众多的高级将领被俘和阵亡反而证明了赵军的强悍,这是死战不退啊。

真正的原因是:秦军变强了

秦军已经熟练掌握了万人方阵的作战方式。面对赵国老一套的轻骑兵冲锋,万人方阵恰好掐住了赵军的咽喉,严密和高纪律性的步兵方阵,加上拒马枪,长矛,盾牌,远距离弩箭,赵军骑兵这下彻底没法子了。骑兵冲不进去,更别提冲散对方阵营了,骑兵一玩完,后面跟着的赵军步兵就不知道怎么打了。

在韩国倒向秦国后,韩国的高超冶炼技艺也被秦国人掌握。远距离大杀伤的弩箭,成排射击,定点狙杀斩首,也是造成赵军夸张的战损的一大因素.

这几仗,把在前线的廉颇是打醒了,那么赵国的高层呢?面对前方战事失利,赵国高层会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呢?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赵国增兵了

赵国高层的反应,是震怒。

这一战是赵孝成王上台以来和秦军作战的首秀,廉颇,你让赵王的面子放哪里去?

赵国内部开始了是战是和的大讨论。

主战派认为,虽然我们损兵折将,退守长治,但是毕竟是在赵国本土作战。只要后期战法得当 完全可以把这场战争搞大,搞久。派人出去游说其他诸国,搞不好就是一次新的合纵,到那时候秦军主力被拖在长平防线,其他诸国出兵必胜。

主和派认为,长平之战的起因就是上党,干脆我们就承认秦国在上党的利益。不要向其他诸国求援,到时候一个不好,前门的虎还没赶走后院又溜进一头狼。即使其他诸侯国答应来救援,开的价码肯定也奇高无比,赵国到时候能不能承受都是两说。

赵王沉默了。接着打,廉颇行吗?乐毅,田单这些外人是不敢重用,李牧又在北方戍边,其他人看着好像也难堪大用。主和呢?我这刚上台没多久就这么窝囊,以后日子长着呢,这脸面还要不要了,以后出去怎么混?

赵王一时相当为难。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这时候,赵国一个宗室将领站了出来。没错,就是赵括。还记得 当年阙与之战,赵奢怎么说的吗?狭路相逢勇者胜!赵括不愧为赵奢之子,开口就是要动员邯郸的预备役,带援兵替换 廉颇,打败王龁。

这里要说下,史书里是说范雎用了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个人觉得不可信。

第一,在猛人如云的赵国朝廷,哪怕一个宗室子弟,如果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是很难在赵国军方立足的。

第二,廉颇是骑兵将领,打得最多的是平原骑兵突进作战。赵奢的那场阙与之战就是山地野战。 赵括自幼耳闻目染,范雎用计替换上一个擅长长平地形作战的敌方将领,这不是有病吗?

第三,赵奢死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古人结婚都比较早,赵括这时候怎么算都应该有四十来岁了吧,怎么能说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人呢?

赵王的蛮横也是代代相传,赵括的话也很合赵王的胃口。赵括你去吧。动员邯郸子弟,集结20万人增援长治,把廉颇那老家伙给我换下来。等收复长平防线,到时候我们再和秦国谈上党的事情。战场上没有优势,谈判桌上就没有筹码。

赵王一面给增兵,一面让人去秦国和谈。谈谈看吧,万一 秦国要得价码不高呢?同时还派人去其他诸侯国请援,万一有愿意来的呢?

可是赵王错算了一步,那就是你既然向秦国议和,那其他诸侯国会怎么看待你?果然,秦国使者一到咸阳,就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秦国高调释放善意,照会其他诸侯国,秦赵本是同宗同源,既然能谈就绝不用兵。

其他诸侯国一听秦国的表态,那我们这是掺和还是不掺和呢?别最后里外不是人。观望,可怕的观望。

秦国要得就是这个反应。赵国现在只剩下一条路了,就是和秦国死磕到底。

赵括带领 20万邯郸预备役增援到长治,廉颇下课了。

赵括马上开始整肃部队,替换了一批中下级将领,收缩防线准备反攻。

长平之战第三阶段,被小看的赵括和白起的复出

赵括的援军比秦国援军早近一个月赶赴到战场。

赵括整兵,收缩防线,撤换一批廉颇将领。我就奇怪了,这些举动为什么让这么多人不舒服? 赵王派赵括是反攻的。反攻不收缩兵力吗?廉颇前几仗被王龁打得损失惨重,整编,换防,后撤休整部分新败之军,换上自己从邯郸带来锐气十足的新生力量有错吗?廉颇都被撤了,赵括在大战前夕换下廉颇的人,换上自己的嫡系怎么了?

事实上赵括这一个月的时间,成功杀伤了大批秦军 。

如果不是王龁顶不住了,秦王怎么会请那个已经被他弄的在打酱油白起出山呢?

王龁的20万秦军,从后面数字计算来看,在白起和秦军援军到来之前,至少损失十万以上。廉颇和王龁打,廉颇也就损失这个数字。场子是不是被赵括找回来?王龁最后惨到被白起要求带领这些剩下的部队去给赵括当诱饵。

赵括真的不俗,在杀伤王龁部队后,听说秦军的增援到达,马上就约束部队,重新布防。赵王后面也是派人催问赵括,何时决战?赵括绝不是笔下的小丑,这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绝不浪战。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随着赵括带领邯郸的20万预备役到达长平后,王龁是损兵折将。顶不住了,秦王也没法子了,眼下整个秦国能挑起这副担子的人,也只有白起了。

白起,终于说到白起了。

魏冉最后下台了,白起自然也是跟着要被清洗的人。可是白起实在太出名了,秦王最后给白起的安排,就是打酱油。如果翻看史书,你会发现白起之后几年在军事上的动作, 都不是秦的战略主攻方向。那些个能立功,能出风头的事情都轮不到白起。你再看看上党,长平这些地形, 这不就是白起最擅长的地形吗?秦王却根本没用他 。

秦王请白起出山了,白起给秦王提了两个要求:

1.保密启用白起换将这件事。

2.在战事明朗之前,秦国要举全国之力保证长平秦军的后勤补给。

秦王答应了白起的请求。白起秘密赶赴长平,赵军的噩梦终于还是要来了。

长平之战第四阶段,这里只能有一个主角—军神白起

请结合长平防线。

赵括守在长治及其隘口处,改正了一系列的战法战术,打得王龁损失惨重。

白起来到长平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固赵垒。白起视察整个战场地形时,发现了那处山谷。

就是赵垒通往长治城的那处山谷,那处注定要名留史书的地方。白起笑了。

白起用兵有两个特点:

第一,特别擅长打运动战,打野战。

第二,贴别擅长进行土木工事。

白起在几十万秦军中,选了两万五千命将士。这就算是精锐中的精锐,特种兵中的特种兵了。 这两万五千秦军干嘛去?翻山,埋伏到山谷通往长治的谷口。系口袋的人。

而后,又挑选了 五千的机动部队:骑兵加战车部队。

两万五千名兵王,五千人的机动部队,白起这是已经准备好搞事情了。

此时,秦王一天三封书信问白起,咱啥时候进攻?几十万的秦军布置在上党—长平一线,那身后的补给部队和每日消耗的粮草是一个天文数字。秦王也有点不堪重负了。

赵括也一样,赵王也是一天问好几次什么时候夺回长平防线?赵军虽然是家门口作战,但是咱老赵家的存粮也不多,这么干耗着什么时候是个头?派你去是去反攻的,你还在等什么?

两位主子都一心求战,那么打吧。

白起让王龁带被赵括打残的部队去进攻长治。出赵垒,王龁所部在前,五千机动部队悄悄跟在其后。 到长治前,五千机动部队已经转瞬不见,埋伏起来了。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王龁发起进攻,赵括迎敌。史书上说是王龁诈败,其实个人觉得,你要是不丢大把的人头,谁看不出你使诈。王龁又败了,秦军部队全线后撤。赵括大手一挥,下令全军乘胜追击。不就王龁吗?赵括已经打了他好几战了,哪次不是丢盔卸甲,这次居然还主动进攻,那就把王龁赶出长平防线吧。

赵括带赵军主力,追击王龁冲入了山谷。还记得当初王龁是怎么攻下廉颇防守的赵垒长平门一线的吗?就是秦军前锋跟着赵军败兵,双方掺杂着,赵军后军退入赵垒长平门,秦军趁势跟进拿下长平门。赵括这是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白起肯定是放了一部分的秦军进入赵垒,之后就封闭入口,把队尾的秦军扔给赵括了。

赵军进入山谷后,后军突然来报,有一小支秦军部队突然出现在赵军身后,卡在了山谷出口。

赵括让人一打探,身后的秦军不足3万。赵括自信地说,别管他,全力进攻赵垒。

可是赵军的全力进攻,却遭到了白起重新修筑完善的赵垒一线的强力阻击,赵军竟不能克。等赵军回过头来,打算撤出山谷的时候,坏了,身后的两万五千秦军居然已经垒起了土墙,修缮了防御工事。

而赵括围着山谷勘察了一番才发现,整个山谷都已经被秦军做了手脚,能攀爬的地方都被秦军做了工事。

这两万五千名秦军的兵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托狭小的谷口和工事,顶住了山谷的赵军一波又一波的决死冲锋,其强悍的战斗力令天下人难以置信。

赵括这是出不去了,被迫在山谷里转入防守。长治这边的赵军一看不对啊,急忙派兵出去要给赵括解围。这时候秦国那五千的机动部队出现了。还记得在山谷通往长治的那一片开阔地?就在这片开阔地上,这五千名秦国机动部队死死隔绝了长治和山谷赵军的联系,保障了秦国那两万五千名兵王,不受腹背夹击之苦。

赵国那曾经被自己津津乐道的长平防线,现在被白起这个军神用来死死困住了赵国的主力部队。

赵括被围了,秦赵决战的胜利曙光已经出现。秦王下达了总动员令,发动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 前往长平,驻守的驻守,修工事的修工事,运粮的运粮。据说光是给长平前线运粮的人数就达百万以上。

赵国呢?在这最后紧要关头,赵国只能勉强凑出十万人。秦国战争体制的优越完胜赵国。

为什么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进攻邯郸

长平之战赵括战败身亡,赵卒损失殆尽。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十月,秦军基本占据了整片上党地区。白起兵分二路,一路由王龁带领攻武安,一路由司马梗带领攻太原,至此邯郸门户大开。

秦王却在这个时候按住了白起,不能打。

史书是说,苏代(苏秦的族弟)带重金贿赂了范雎,告诉范雎一旦攻下邯郸,白起在秦的地位势必要稳压范雎,需要压制白起。

个人对这段历史是抱怀疑态度的,真正不让白起马上进攻邯郸的原因有下:

1.大胜之后需要巩固战果。

2.秦国后勤补给已不堪重负。

3.几十万赵军一战屠灭,白起下手太狠,需要平息外交舆论负面影响。

4.廉颇重掌赵军军权,且迅速收缩放线。

5.诸侯国态度不明,秦王需要考量外交因素。一旦犯众怒,引发新的合纵,后果堪忧。

6.秦王不信任白起,用白起是不得已,战事已定,秦王要过河拆桥。

长平之战后,秦王的如意算盘

赵国大伤元气,秦国也苦战疲劳,秦赵要议和了。

赵国愿意拿出六城割让给秦国,秦国同意了。秦国顺便告诉韩国,这场大战都是因为你们韩国 搞得我们兄弟相残,你韩国也割一座城给我。

韩国是真冤枉。整场秦赵之争,韩国一直都不敢插手。当初上党韩国是同意把上党给秦国的, 可架不住上党郡守的临时叛国啊。韩国那个心痛啊,韩国不想给,可要是赵国把六个城给了秦国,韩国有什么资格强撑着不给?韩国打得过秦军吗?韩国只能幽怨地看着赵国。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这里说到了赵国打算割让给秦国的六个城,从后面赵国背约了,打算把六个城交给齐国来看,这六个城,很可能应该临近赵齐边境。

赵齐边境的六城?秦国为什么要这远离本土的六个城?还记得五国伐齐之战吗,秦国拿到了定陶,就是齐国抢宋国,后来又给了秦国的定陶。但是定陶于秦国而言是在外的一块飞地,没法最大限度地提现其价值。我们假设下,如果秦国拿到这六个城与定陶连城一线,再想办法通过挤压魏国,最终让定陶和秦国本土相连,我的天,秦国到时候又要拿到了一块战略要地,且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这对秦国之后对诸国的用兵是大大有利!

秦国要这六个城除了地理上的战略考量,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破坏齐赵的关系。这六个城 如果真的是定陶一线,那么也是赵国从齐国人那抢来的,现在赵国要拿齐国的资产和秦国人谈, 试问齐国会是什么心态?

秦王同意议和,原来因为长平之战而眉头大皱的其他诸国又犯嘀咕了。还是原来的顾虑,赵国你到底要不要和秦国死磕?你赵国态度能不能明朗些?

赵国一开始答应割城议和,正月,双方停战。可等秦军撤兵后,赵国又反悔了:与其给秦国 这六个城,不如给齐国,和齐国结成联盟。

好,赵国先和秦国议和,其他诸国已经犯嘀咕了,接着赵国背约,舆论风向突然有点变了。虽说秦国下手黑了点,可是上党是赵国抢秦国的啊。秦国后来都答应议和了,赵国又背约和齐国眉来眼去,这赵国怎么这么不靠谱啊?秦国看起来也好像也被赵国耍了一道。

秦王大怒 (真怒还是假怒), 既然这样,那就进攻邯郸吧。

邯郸保卫战,秦军的进攻

赵国背六城之约,国际局势于秦国显现缓和。秦王终于按耐不住了,做出了进军邯郸的决定。

秦昭襄王屁颠屁颠地跑到白起那,告诉白起这次可以踏踏实实地进攻邯郸了,还是你上。白起摇着头:不干,身体不好,不干。秦昭襄王眯了眯眼:你以为缺了你白起,我大秦的军队就玩不转了?你给我看好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军50余万(另说60),开始进攻邯郸。兵发三路,王陵为将,领20(另说30)余万秦军直补赵国都城邯郸。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我们快速过一遍秦军的攻势:

九月,邯郸外围已经扫清。

十月,王陵第一次攻城,至十一月,不克,秦军损2万。

王陵不敢再大规模攻城,赵军开始依托邯郸坚城不断派出精锐骑兵袭扰秦军。出城赵军大多阵亡,然秦军损伤更重。

十二月,秦昭襄王令王陵再战。秦军顶着天寒地冻,决死攻城,二攻邯郸,未克。秦军后退数十里,伤5000余人。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驻守上党的秦将王龁领十万援兵及大量淄重于一月增援赶赴邯郸城外。王陵发动第三次攻城战,持续一月有余仍不克。

王陵被免职,王龁接替其职,发动第四次攻城。持续四月有余,仍然无法攻克邯郸城。第三次,第四次的进攻,秦军损失惨重死伤过半。

10月,秦王派郑安平领五万(另说两万)援军赶赴邯郸,再攻,还是不克。

邯郸,秦军啃不下的骨头

正常来说,赵国主力已经损失殆尽,邯郸城里剩下的赵军,只有王宫卫戍部队和少数骑兵,已经不足十万。秦国几十万大军就算不容易攻克,也不至于达到如此之高的战损比。

其实是有缘由的:

1.燕赵之地,多出慷慨悲歌之士。民风淳朴彪悍,习武之风盛行。邯郸被围,虽赵军不足十万余众,却动员了整个邯郸城百姓,妇孺老幼四五十万众,皆抛头颅洒热血。

2.哀兵必胜。那几十万埋葬在长平的赵卒,都是城内民众其子,其父,其夫,这些都是一个个家庭的顶梁柱啊。邯郸城,几乎家家都有亲人战死在长平。 听闻秦军前来,复仇的情绪定是空前高涨。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特别是王龁来了之后,秦军的伤亡瞬间扩大。王龁啊,那是直接参与长平之战的秦将啊,赵国军民肯定在心里大喊:白起呢?白起在哪里?

3.赵国王室,素来重守城。当年赵氏在建晋阳城时,用板夹夯成墙修成城郭,用高丈余草木筑宫舍围墙,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 晋阳如此,现在赵国都城邯郸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造城方法有什么用?扒开土墙就是竹木,竹木就是弓箭箭身。融化宫殿大柱就可以制成青铜箭头。木制的房舍拆下来就是燃烧的材料 ……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4.极端的寒冷天气使得在野外扎营的秦军面临更加巨大的运输补给困难和战场被动 。

5.秦王在王陵不克邯郸之后,明显失去应有的冷静。不顾一线将领的信息反馈与劝说,不断加码,誓要拿下邯郸,导致秦军将领无奈下只得选择硬攻邯郸,增加了秦军伤亡。

且在最后安排郑安平率军前来,足以证明秦国高层依然看好邯郸战事,认为克城在朝夕之间。 因为郑安平是范雎的恩人,如果不是立功受赏的事情,范雎是绝不会让自己的恩人来啃这块可能崩掉牙的硬骨头。

6.赵国的战术策略与牺牲精神。廉颇全程的一线指挥,赵王亲自皮甲登城,平原君赵胜开放自家的粮仓和钱仓以资军需,在战局危急时组织自己的门客和家人3000人组成敢死队,在城墙下 城门前反冲击秦军突击队。

邯郸城内,大批民众和文官被饿死。史书形容邯郸城内的场景是,以骨为炊和易子而食。还记得当初三家分晋前的晋阳之围吗?当时悬釜而炊,老赵家这是有这个传统,这个怎么看都不怎么光彩和让人倒吸凉气的悲壮传统。

邯郸保卫战,救赵

长平之战一败,廉颇就收缩兵力,大批粮草辎重都囤积在需要重点防守的城市。

秦军几十万,包围邯郸。邯郸百姓与秦军有血债,自发结队,老人妇女都上了城墙,男人们更不必自说。秦军在最后一打听,感情赵国正规军都没怎么损耗,一直和民兵在杠。

可怕的饥荒终于还是来了,据一些史学专家考证,在邯郸被围,邯郸百姓断粮后,邯郸又继续坚守了半年多。凛冽的寒风中,邯郸城内的军民选择吃上顿热饭,然后出城杀敌,或者被秦军杀死。

秦军还在加码,眼看赵王都要断粮了。想活下去,想不灭国,只能求外援了。

当初要割六城给齐以得齐赵联盟,却惹来秦军大举进犯邯郸。

韩国根本就指望不上,畏秦之心犹如畏虎,更别说没那实力来救。

燕国,秦国远交近攻的光辉典范。救赵是不可能的,燕国对赵国代郡已是虎视眈眈。

剩下的只有魏国和楚国了。

赵王和平原君赵胜早早就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援了,赵胜的妻子更是魏王的妹妹,信陵君的姐姐。赵国一旦被灭,下一个秦军要对付的必定是魏国。这点魏国自己也知道。魏王也派了大将晋鄙率军十万来救赵,秦王听闻此报就吓唬魏王,敢救赵者,等拿了邯郸第一个就对付他。

魏王被吓住了,但是不救又说不过去,就让晋鄙带着部队远远地驻军,摆出一副要干涉秦军的样子,却也未见任何实际动作。

赵国明白,救赵的关键就在于楚了。只要楚国果断发兵,在战事如此吃紧之时,能让秦军攻势哪怕有稍稍顿挫,其他诸国必会看好诸国救赵盟军,才会也才敢有所动作。

平原君赵胜终于行动了,带着二十个门客悄悄突围出秦军的包围线,赶赴楚国。赵国的生死存亡就看这一下了。

平原君赵胜选择门客二十人陪他出使楚国,只选得十九人,无法凑足二十人之数。看来要不是古人钻牛角尖,非要凑够二十人整数,也就轮不到后来的毛遂自荐,赵胜到楚国一行也不会如此顺利了。

平原君到了楚国,拜见了楚王,毛遂上去一顿讲事实摆道理,三分利诱七分威胁,楚王答应发兵了。春申君就领十万楚兵赴赵救援了。

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在被姐姐和姐夫用书信羞臊一番后,居然做了个逆天的举动:偷兵符,杀掉晋鄙,假传王令,领魏军而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此时的邯郸城外的秦军在得到郑安平的援军和大批粮草后,攻势越发猛烈。从携带的大批粮草来看,秦国已经做好接收邯郸城的准备了。

秦军将士像黑色蚂蚁般不断爬上邯郸城头,守卫的赵军早已经饿得不成人形了。滚木擂石业已用完,能撑到现在靠的是不屈的意志和讨要血债的悲情。就算是死,邯郸的军民也准备咬下侩子手的耳朵。

邯郸,几乎就要陷落了。

就在这时,只见秦军阵营后忽然翻起一阵烟尘,楚国的军旗在尘土中忽隐忽现。

邯郸,有救了!

秦军的败退

秦军听说楚军发兵援赵,一开始是没在意的。因为楚军只有十万人,就算加上饿得半死的邯郸赵军,秦军在人数上还是占有优势。只要秦军在楚军赶到之前攻下邯郸,到时候就不信楚军还敢有动作。

秦军的信心还有另一个来源:那就是魏王的软弱。秦军确信魏王已经怕了,不敢真的来援。只要魏军不加入邯郸之战,秦军的身后武安至长平一线就不会有问题,补给线也不会被切断,秦军的退路也就在了。

可谁又能料到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了姐姐和姐夫甚至不惜杀了本国的大将呢。

就在秦军对邯郸发起最后的总攻几乎要拿下邯郸之时,楚军的先锋已经赶到了。值此战酣,秦军已是疲惫不堪。王龁无奈,停兵止战,后撤三十里。

再话烽火,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

局势对秦军不容乐观。楚军没有贸然发动对秦军的进攻,而是赶紧把粮食运进邯郸城。楚军要是再晚到几天,估计赵王都得饿死。秦军久战力疲,退也不是,战也不是。

三方陷入僵持。

就在三方都没动的时候,秦军内部产生了分歧。王龁都一众将领明白,最佳战机已过,现在应该撤军,往长平上党一线收缩,休整部队,再图战事 。

范雎派来的郑安平不干了。秦王和范相派我来是接收邯郸的,都等着胜利的消息呢。现在虽说楚军来了,但是秦军尚可一战,大不了先打退了楚军再攻邯郸 。

于是,王龁率领一众秦军,慢慢地往武安方向靠近。郑安平所部依旧坚守阵地,准备对楚军发起进攻。秦军就被一分为二了。

就这么僵持了大概十几天,信陵君忽然动了。魏军突然出现在秦军后方,进攻武安。赵楚联军 一看魏军加入战场,马上对秦军展开攻击,切断了郑安平所部后路。一时间整个邯郸至武安一线全面开战。

秦军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战事持续一月有余,武安被魏军攻克,郑安平所部被围,死战不敌,最后投降赵军。王龁带领部分残部退往长平上党一线。

秦军以损伤超过二十五人万的代价,依旧未能拿下邯郸。至此,邯郸保卫战结束。

后续

秦军算是彻底败了。长平之战的荣光还未散去,山谷里赵卒的冤魂还在呻吟,秦军主力就在邯郸之战就遭到了致命一击。

秦军在邯郸地区先后投入近35万余众,损失20多万。郑安平投降,引发秦国高层震动。

韩国一看秦国败了,也马上出兵野王和上党。秦军剩下的十余万将士,被切断了归途,算是回不来了。后来为了撤回这十余万的将士,秦国算是无条件答应诸国的要求。

韩国拿回了野王至上党一带。赵国继续控制上党以北的太行山一片。魏国拿回来太岳,安阳等地。楚国也收复了好大一块土地,秦国基本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土地。之前整整三十年的努力 付之东流,局势回到了华阳之战以前的态势。

老秦人的统一战争,因此被整整后推了几十年。

因为邯郸保卫战,引发了一系列秦国高层的人事震动。白起被赐死了,郑安平的投降也使得保举他的范雎成为众矢之的。

秦国,这就算损失了一名神将,难堪了一名良相,死伤几十万士卒,丢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朝史暮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