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紅纓槍上的紅纓有什麼作用?

實盤買賣日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紅纓主要兩個作用:

第一,擋血。

一旦槍頭刺中敵人,血就會順著槍桿流下來,導致槍管變得很滑,讓紅纓槍手握不住槍桿。

這嚴重影響連續作戰,所以就搞了一個紅纓。

槍頭刺中敵人後,血液就會順著紅纓流到地上,不會流到整根槍管上,規避了這個問題。

第二,壯士氣

本來紅纓根本不是紅色,都是白色的。

後來發現,如果作戰中使用紅色纓子,揮舞期間會對敵人有一種威懾力,讓敵人畏懼。

於是,就變味紅纓槍了。


抗戰期間,我軍也曾經使用過紅纓槍對付日寇。

抗戰中國軍對紅纓槍的使用

抗戰中,國軍一方使用紅纓槍並不多,因為他們多是正規部隊。中央軍和大部分地方軍閥軍隊受到的冷兵器訓練都是拼刺刀,而西北軍之流的軍閥部隊,近戰則是靠大刀。紅纓槍這種東西不是正規的訓練項目,自然不會大規模去用。

國軍用紅纓槍的,主要是一些特殊的部隊,就比如臺兒莊戰役中配屬給西北軍孫連仲的110師的武術大隊。

100師也是一支正規軍,他們也沒有受到過任何紅纓槍的訓練,這隻武術大隊完全是一個意外的結果。

該師戰前在河南駐紮擴軍,在當地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也收編了河南民間相當常見的紅槍會武裝。

紅槍會,就是著名的義和團演變而來。自從八國聯軍殺入北京以後,河北的義和團大多逃往四方。逃到山東、河南的義和團規模最大,力量也最強。慈禧迫於列強壓力宣佈剿滅義和團,這個義和團隨之以紅槍會的形式出現。

清末中國大亂,民國初期又是軍閥混戰,河南不但遭受各種自然災害,政府的苛捐雜稅,更被戰火波及,人民財產生命都得不到保證。

官府靠不住,紅槍會就成為類似於意大利黑手黨的地方力量,迅速發展起來。

他們開始以村鎮為單位,後來逐步發展到鄉甚至縣。

紅槍會逐步成為河南農民自發的農民武裝,平時防匪防盜,戰時保境安民,甚至敢於和軍隊作戰,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歷史上各派軍閥、國民政府,甚至日本人和共產黨,都曾經爭取過紅槍會的支持。小說《平原槍聲》裡面的八路軍游擊隊隊長二虎,就是紅槍會出身的一個人物。

到抗戰爆發以後,紅槍會之流的地方武裝也熱烈的要求參戰。

國軍110師也就是吸收了他們中間的精幹力量,編組了一支500人的武術大隊。

這些紅槍會的戰士們並非正規軍,他們並不擅長射擊、投彈,對各種戰術也基本不懂。如果讓他們跟隨正規軍一同進入陣地作戰,怕是起不到什麼作用。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每個人都是常年練武的健兒,長則練功10年以上,都很有一些武功。這些拳腳兵器功夫,是僅僅受過1年多軍事訓練的日軍所遠遠比不上的。

二是他們的武器一半是紅纓槍,這個武器在近戰中遠強於日軍。紅纓槍一般最短也有2米,而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三零式刺刀最長不過1.5米,兵器上相差半米之多。一寸長一寸強,實戰中哪怕長0.1米也是致命的,別說半米這種長度了。

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做夢也沒想到,他們居然也有兵器落後於中國人的時候。

三是紅槍會會員篤信宗教,這種精神催眠相當可怕。當年義和團團丁喊著刀槍不入,拿著大刀長矛向著武裝到牙齒的八國聯軍。

現在的紅槍會戰士,也絲毫不比他們差。這些戰士相信作戰前唸咒語,就可以刀槍不入,所以他們作戰非常勇猛。一旦念上咒語就如同鬼神附體,衝鋒時候根本不怕死,完全是拼命。這種勢頭連號稱武士道的日軍也深為膽寒,很多日本老兵都認為:同紅槍會戰時作戰是侵華中最可怕的記憶之一。

鑑於他們的特點,110師師長張軫決定,將武術大隊單獨使用,以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威力。

這500人的武術大隊配有200把紅纓槍和200把大刀,另外還有板斧、匕首等冷兵器,當然,其中也有人擅長玩手槍。

一開始的戰鬥中,110師主要安排紅槍會的會員執行零散的騷擾和偷襲任務,不讓他們和日軍正面相碰。

畢竟110師有1萬多人,也有大量槍械,正規作戰輪不到用冷兵器的紅槍會。

在這種作戰中,讓紅槍會幾百人拿著冷兵器去對付日軍,怕是連一個小隊(排)都對付不了。

日軍一個小隊一般也有2挺輕機槍,2個擲彈筒(輕型迫擊炮),還有幾十個步槍兵。他們的火力很強悍,讓著500人的紅槍會戰士正面衝鋒,怕是不用10分鐘就能被日軍打光。

好鋼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武工大隊一直在等待機會,終於機會來了。

----------------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長度是很長的。但再長也長不過紅纓槍!


3月24日夜晚,武工大隊和110師656團,奉命偷襲日軍控制的臨城車站。武工大隊以僅有的兩挺強機槍掩護壓制日軍火力,500多人飛速的挺著紅纓槍舉著大刀衝入車站。

日軍根本沒有預料到國軍敢於夜襲,完全措手不及,武術大隊瞬間衝到眼皮底下。在這麼近的距離,日軍已經無法開槍。日軍三八式步槍穿透力太強,近距離絕對不允許開槍,不然極容易誤傷自己人,日軍只能挺起刺刀迎擊!

對於近距離的拼刺,日軍是很有信心的。日軍是二戰中最為注重拼刺訓練的軍隊,每個步兵都要經受嚴格額刺殺訓練,部隊裡面也有大量的刺殺教官,刺殺的考核是日軍中的重要項目。

一般日軍普通士兵經過1年多的訓練,都有相當不錯的拼刺能力。而國軍新兵往往僅僅受過3個月左右的訓練,有的甚至不到1個月,根本無法同他們相比。

為什麼?拼刺這種東西就像練字一樣,絕對無法速成。平時一定要嚴格的長期練習,實戰之前還有做針對性訓練(訓練時候大多用木槍),真正打仗之前還要過心理關(日軍讓新兵刺殺國軍戰俘和平民過心理關)。

不但,國軍士兵不是日軍的對手,就連身材高大魁梧的蘇軍和美軍也不是他們對手。

諾門罕戰役中,曾經有日軍和蘇軍意外近距離遭遇的戰例。雙方几十人肉搏拼刺的結果是,日軍傷亡人數僅為蘇軍十分之一,甚至有一個日軍士兵連續刺死刺傷10個蘇軍的戰例。

而太平洋群島爭奪戰中,很多日軍自殺式衝鋒,只要能夠衝到美軍身邊,美軍一般就不是對手。後來美軍被迫發明了瘋狂射擊的戰術,就是一旦日軍衝到近距離,所有人全部臥倒,朝著任何能動的物體射擊,儘量避免和日軍拼刺。

只有國軍的西北軍近戰訓練時間較長,很多超過1年,可以和日軍正面對抗。但日本人卻又佔了上風,為什麼呢?他們的刺刀很長,長達1.5米,而西北軍的大刀能有多長,了不起半米而已。

以短兵器對付長兵器,是吃大虧的作法,非到萬不得已不能使用。

當年李小龍拍攝精武門,用雙節棍對日本倭刀以後,對朋友們說:倭刀很長,雙節棍太短,以後儘量不要用這麼短的兵器同長兵器對抗,因為兵器上的劣勢太大了!

李小龍都這麼說,道理就是這樣。

兵器上的優勢,讓日軍佔了大便宜。

此時遇到武術大隊,日軍就處處佔了下風。

日軍訓練是不錯,可他們訓練不過1年時間,遠遠比不上這些學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的紅槍會戰時,拼刺技術上,日軍明顯遜了一籌。

更慘的是,日軍的武器也不如紅槍會。

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三零式刺刀,本來是二戰所有刺刀中最長的,西方人戲稱這是可以發射子彈的長矛。

紅纓槍長度普遍超過2米,比日軍刺刀長過了半米,在肉搏中佔盡了優勢。

日軍和紅槍會的戰士面對面,同時刺向對方。日軍身體被戳穿,而他手中的刺刀離紅槍會戰士還有好遠的距離。

這樣,車站外雙方拼刺的結果可想而已。驕傲的日軍在拼刺中大敗,死傷殆盡,餘下沒死的也狼狽逃入車站。

日軍經歷此次拼刺以後,被紅槍會戰時大大的嚇住了。他們不再敢近戰肉搏,轉而固守一些房屋,向外瘋狂開槍掃射。

紅槍會的戰士們卻非常勇敢,他們冒著日軍槍林彈雨,衝入日軍射擊死角的車站牆下。但他們卻發現車站的門窗都被日軍堵起來了,實在無法進入。這種情況下,勇敢的戰士們居然用紅纓槍朝日軍槍眼中亂捅,這也捅死了好幾個。

此次大反擊中,紅槍會也衝在前方,嚇得日軍到處鼠竄!日軍中一時流傳長矛比刺刀厲害的說法(日本人認為紅纓槍就是長矛),這種說法流傳了很久。

當時的110師副師長也遇到一件吃驚的事情,他在這個紅槍會武功大隊中,居然發現了一名女扮男裝的女孩。她也拿著紅纓槍和男人們一起衝鋒!

擔任110是656團團長的廖運周(後來在徐蚌會戰中投共)發現這個女孩以後,她一再懇求不要將她揭穿,她也要殺敵報國。廖運周只得替她保密,她隨後也參加了肉搏戰,真是現代花木蘭啊。



紅纓槍,紅纓槍,

  紅纓紅似火,

  槍頭放銀光。

  拿起了紅纓槍,

  去打那小東洋!

小東洋!

  小東洋是個橫行霸道的惡魔王,

  他有一個大夢想,

 想要把中國來滅亡。

  老鄉!老鄉!

  你願意做牛馬?

  你願意做豬羊?

  不願意!不願意!

  拿起了紅纓槍,

  去打那小東洋!

  山溝裡,山頂上,

  游擊戰爭幹一場!

  打東洋保家鄉,

  不讓(那個)鬼子再猖狂!

  打東洋保家鄉,

  不讓(那個)鬼子再猖狂!


薩沙


“槍乃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古代的武器——槍(矛),在明代武學著作《手臂錄》裡有著極高的評價。

事實上,冷兵器時代的槍(矛),是步兵最實用的工具,所謂“陣所實用者,莫槍若也。”其中,紅纓槍就是一種槍(矛)類武器,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它還在群眾手裡發揮著巨大作用。

紅纓槍最醒目的標誌是“紅纓”,長長的槍桿上一抹鮮紅色,它有什麼作用呢?

紅纓槍作為一款戰場殺器,首當其衝是實用,而紅纓起到擋血、吸血的作用。你想想長槍刺入敵人軀體,必定會帶著鮮血而出。

沒有紅纓的話,血就會順著槍桿留到手上,這樣就容易打滑,發力會大受影響。有了紅纓,就能從阻擋槍頭帶出的鮮血,使之順著下垂的紅纓滴向地面,大大減少血液流向槍桿後部。

紅纓的第二個作用就是“迷惑敵人”,它就像一塊鬥牛的紅布,戰場上飛舞的紅纓會有意無意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有利於提高刺殺的成功率。

紅纓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訓練標尺”,紅纓的飄動能夠反映出持槍者的用勁,不同方式的舞動,會讓輕盈的紅纓做不同的擺動。這樣一來,平時訓練就容易被旁人看出使槍的弱點,有利於改正錯誤的使槍方式。

另外,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認為有喜慶的色彩。戰場上,在槍頭綁上紅纓,也寓意著“平安”。


子屠龍


紅纓槍的原型是長矛,或是叫梭標,後來加上紅櫻才被叫成紅纓槍。至於紅櫻的作用,除了薩沙和條友所說的,擋住敵人流出的血,防止槍桿變滑,還有裝飾,以增加威懾力以外,我還想補充以下觀點:

槍頭下加上紅櫻,被稱作“留情節”,按照古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來解釋,就是給敵人留一線生機,不會像長矛一樣直接把敵人的身體刺穿。其實我的師父跟我說過,所謂的“留情節”,就是防止槍頭刺入敵人體內過深,被肋骨卡住,不能及時拔出來,從而被其他敵人傷害。

另外,在評書話本和武俠小說中,有武將或是俠客會在紅櫻中暗藏一些鋼鉤啊、尖刺什麼的,其實這都是評書藝人和作者的想象。槍術中“六合大槍”和“梅花槍”對紅纓槍的使用,基本就是“攔、拿、扎”三個要領,世傳“楊家槍”“林家槍”等槍法中,還有“崩”字訣。當使用長槍時,如果紅櫻中有那些“零碎兒”,有時會跟敵人的武器鉤掛在一起,影響到使用,甚至會危機生命。除了歷史上岳雲使用的是雙手椎槍,是在兩柄槍頭以下各裝了一個小鐵錘砸人以外,我還沒聽說誰會在長槍的紅櫻中裝暗器。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狼戰九天


長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的常見兵器,後來長槍上配了紅纓,所以就出現了紅纓槍。

紅纓槍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在被創作於公元六世紀西魏時期的敦煌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畫中的騎兵所持的長槍上就已經有了紅纓。

而紅纓槍真正興盛的時期,則是在宋、明兩代。

那現在問題來了,紅纓槍上為什麼要安裝上紅纓呢?

很多不知情的人都以為,在長槍上加上紅纓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裝飾兵器。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現在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紅纓槍上的紅纓到底有什麼作用?

一、紅纓槍上的紅纓可以擋血、吸血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長槍要掛上紅纓?

長槍因為頂部是尖銳的,所以是很容易刺傷對方的。在作戰中,長槍這種刺擊兵器,必然是不斷朝著對方的要害進攻的。

當長槍刺中敵人的時候,因為它的尖銳,被刺中的傷口,往往會因為深入動脈而噴濺出大量鮮血。

那樣的話,噴濺的鮮血就有可能會濺到眼睛上,這樣士兵就會下意識的閉眼,而很可能因為閉眼的這一個動作,士兵在那個時候就會在戰場上受到其他敵人的攻擊。

而且就算刺中敵人,即使它不會濺到自己的臉上,那被刺中的傷口所流出的鮮血,也會順著槍頭流到槍桿上。

這樣就會導致槍桿打滑,士兵就會很難持握住槍桿,從而會影響槍桿的使用的。

但是如果在長槍的槍頭上掛上一圈紅纓的時候,當長槍刺中敵人後,鮮血就會被紅纓所吸收。

這樣噴濺而出的鮮血,因為被紅纓所吸收,所以就不會噴濺到自己的臉上,同時自己手握的槍桿也不會打滑了,也就不會給敵人可趁之機了。

二、 紅纓能夠迷惑敵人

紅纓除了前面的擋血吸血的功能外,還有在實戰中迷惑敵人的作用。因為在交戰中不斷地揮舞手中的長槍,就會帶動槍上的紅纓來回晃動。

紅纓,它鮮豔的紅色,能極大地分散敵方的注意力,從而讓對方忽視槍尖的威脅,這樣就大大地提高刺擊的成功率了。

這一點在宋代以前的硬竿長槍中,表現的還不是太明顯。但是進入宋代,白蠟杆被大量用於製造槍桿以後,再加上紅纓,這種效果就表現的十分明顯了。

在民間的武術花槍技法中,紅纓更是把這種效果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電影《中華丈夫》中,由功夫巨星劉家輝飾演的主角,就將武術花槍搬上熒幕。

在電影中,劉家輝的對手是一個日本槍術高手。

但是劉家輝手中的槍有紅纓,而他的對手手中的槍並沒有紅纓。這時只見劉家輝手中翻飛的紅纓,晃得日本槍術高手是眼花繚亂,最後以日本人慘敗收尾。

當然,在雙方對戰的戰場上,由於紅纓穗子在戰場上格外顯眼。

所以有時候為了迷惑對方,就要故意揮舞手中的長槍,讓敵軍看不清楚,從而在戰場中爭取更多的優勢。

三、紅纓也能在平時的練習中充當一個“標尺“的作用

紅纓的第三大作用是在槍術的練習上體現的,尤其以花槍體現的最為明顯。

花槍上的紅纓因為極其柔軟,所以它對力量的反應也相當地敏感。

也就是說如果持槍者使用不同的用力方式揮動長槍,這個時候長槍上的紅纓便會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擺動。

而這樣就有利於教官在訓練時觀察士兵的動作,他會很直觀地看到士兵是否按照正確的方式來揮動長槍。

當然如果方式正確,則紅纓的擺動也會正確,如果方式拿捏的不對,那麼紅纓的擺動肯定是錯誤的。

所以說紅纓在槍術的練習中,也算是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尺“作用。

在長槍的訓練中,由於紅色的纓子比較顯眼,將士們能更清晰的看到教官的動作,教官也能在訓練時觀察士兵的動作。

這樣就有利於更好的掌握用槍技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四、紅纓能夠起到掩飾、隱藏,還有提高戰士士氣的作用

在作戰的時候,紅纓不僅可以擋血、吸血,迷惑敵人。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掩飾長槍上額外安裝的東西。有人會問,長槍上還能裝什麼呢?

長槍上還可以裝上更厲害的東西,人們可以在紅纓的下邊裝上磨得極其尖銳的鐵鉤。

這個鐵鉤可厲害了,它不僅不容易被發現,而且一旦刺中敵人還會造成更大程度的損傷。

它會勾住傷口,使傷口的內創面更大。在拔出長槍時,有可能會順帶把傷口扯大,並且也會連帶肉扯下來。這威力可不小吧。

當然紅纓還有提高士氣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紅纓是紅色的,而在我國古代紅色的寓意是吉祥,一旦有什麼喜事都是用紅色來裝扮的。

所以紅色的纓子掛在長槍上不僅讓士兵的心情好,更重的是能提高士氣,從而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由此而看,在長槍上安裝著紅纓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用處,好像只是一個裝飾美觀的作用。其實它的作用還真不少,可以說在戰場上,還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必備之品呢。

在這我們也是由衷地感嘆古代人的智慧,他們的想法可真是讓人佩服。


24幀半


別聽小說忽悠,在宋朝之前,戰場上沒有這種傢伙事,類似武器用的是矛,但未開刃。其道理很明顯,戰場搏鬥多用的是鈍器或砸或杵或掄。沒有銳器的使用,因為這玩意缺點很明顯,一是戰場上扎進拔出力氣會不夠,二是扎進拔出的時間裡等同於沒有武器,會死。三是冶煉技術問題,鋒利意味著會捲刃。

類似的作品還有偃月刀,其直到唐朝才作為站殿武仕的禮器出現,實戰到宋時才有正史描寫。

可考的史料來看,宋時鎮守益津關(現河北霸州)的楊延昭用的是所謂紅纓槍,但有區別,其槍末端是為赤布包裹,其美觀和區別於其它器械的成分更重些。


閱讀頑童


紅纓槍的紅纓,主要是儘量地減少敵人的血濺到自己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