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为什么还会败给李世民?

网翼飞龙F


李建成在和李世民争夺权力的时候,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他,有弟弟李元吉相帮,有父亲李渊撑腰,有李渊后妃们拥护,而且本身还是太子。照理说,他要打败李世民,本来易如反掌。为什么最后却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身死家灭呢?

(李建成剧照)

说李元吉相帮,就意味着李建成获得宗室的认可。李唐宗室的人都认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不容撼动的。

说李渊撑腰,是因为本来在建国战争中,李世民功劳最大。但李渊偏偏要立李建成为太子。而且,尽管后来李世民多次在李渊面前说李建成的不是,李渊也没有想过要改换太子。就算后来李世民使出杀招,说李建成与李渊的后妃有不清不白的关系,李渊依然只是选择调解。由此可见,李渊其实始终都在支持李建成。

说李渊的后妃在拥护李建成,这是因为李渊的后妃,多次在李渊面前说李建成的好话,以至于李世民使出下三滥的手段,说这些后妃与李建成、李元吉有不清不白的关系。

由此可见,李建成在这场争斗中,胜算是非常大的。

然而,基本上是“躺赢”的李建成,最后却失败了呢?什么原因呢?

(尉迟敬德剧照)

一、手段愚笨。

李建成想要争夺权力,想要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但是他的手段显得非常愚笨。

比如他想拉拢尉迟敬德,想瓦解李世民的武官集团,因此送了一车金银珠宝给尉迟敬德。很显然,他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人性分析。尉迟敬德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勇。当年他在刘武周那里,李世民想获得他,对他非常义气,但是他反复不愿意。直到后来,刘武周被突厥杀掉后,尉迟敬德才跟随了李世民。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因为一车金银珠宝,就丧失自己做人的底线呢?

还有,李建成为了瓦解李世民的文官集团,让李渊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调进朝廷任职。他认为这样一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就不敢与藩王交往(交往就会获罪),因此,就不能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了。但这样强行把他们拉开,反而更增进了他们的感情,同时让房、杜二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用以帮助李世民。

李建成所做的这些事,都是很无脑的表现。

(李世民剧照)

二、打草惊蛇。

李建成想拿下李世民,多次打草惊蛇。包括他拉拢尉迟敬德,调离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打草惊蛇的表现。

除了这些打草惊蛇外,他还以攻打突厥为由,撺掇李渊把李世民的部队,调给李元吉,由李元吉来掌兵,借此削弱李世民。

李建成所做的这些,都是一般人都容易想到的。所产生的结果,不但不是削弱李世民,反而是提早引起李世民的警惕,让李世民惶恐不安,最后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那一步。

三、当断不断。

李建成失败,而李世民成功。最重要一点,就是李世民当机立断,趁李建成不注意,用一套联环妙计,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引到玄武门,实施斩首行动。而不是像李建成那样,通过先卸掉李世民的臂膀,孤立李世民,最后再打击李世民。

当然了,包括魏征等谋士,其实也给李建成提议过,让他当机立断。但是他没有下定决心。

没有下决心,当断不断,最后反给李世民抢抓了时机,最终失败。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建成是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握着一手好牌,为什么会败给李世民呢?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些都是表象。

李渊晋阳起兵反隋是李世民的建议,他曾许诺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可后来建立唐朝时,成为唐高祖的李渊却食言了,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李渊美其名曰:长幼有序,以堵悠悠众口。这让李世民吃了个哑巴亏,也让他和李建成之间有了嫌隙。

李渊真的支持李建成吗?非也!

因当时天下还不稳,李渊还得利用李世民为他卖命。可他又忌惮李世民,怕李世民夺走他的皇位,只得推出李建成来制衡李世民。

但他又怕李建成趁机夺位,就不给他兵权。于是就有了文以李建成为代表,武有李世民来领军的格局。

这样两人互相牵制,李渊则坐享其成,稳坐皇位。至于二人的恩怨,他却不放在心上,这从后来玄武门之变他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所以,李建成只是李渊的工具,一枚用来压制李世民的棋子而已。在李渊看来,李建成比李世民好控制,能为他所用,他并不是真心地支持李建成。

而李元吉则是腹黑之人,他野心勃勃,有觊觎皇位之心。但他既没有李建成嫡长子的身份,又没有李世民的赫赫军功,他只能假手他人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他的如意算盘是,先联合李建成除掉最强对手李世民,再过河拆桥除掉李建成。于是他就怂恿李建成和李世民为敌,好坐收渔翁之利。

至于魏征等支持李建成的大臣,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没有兵权的他们擅于明哲保身。他们效命的是皇上李渊,唯李渊的命令是从,李建成的太子身份还不足以让他们为之卖命。

所以真正支持李建成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太子府的人才是他的心腹。但因在天子脚下,一不留神就被当做谋逆,所以李建成不敢大肆招揽人才。

而反观秦王李世民,除立下赫赫军功让自己的威名远扬之外,还结交了许多诸如瓦岗寨等能和他同生共死的人。

他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武有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暗中还有朝中大臣陈叔达、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

而且他还开设文学馆,收揽天下能人为之所用。一个小小的秦王府,就是缩小版的朝廷,他们都唯李世民马首是瞻。

表面上看,李建成比较有优势,但实际上,李世民暗藏的实力,是李建成望尘莫及的。

这些都是外因,而李建成败给李世民还有内因。

1.为巩固太子地位,与李世民明争暗斗拉仇恨

李渊起兵反隋时,李建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才能不次于李世民,这也是李渊为什么选他制衡李世民的原因之一。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就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如果李建成心胸坦荡,尽自己太子之责,前途自然一片光明。

可他却怕李世民在他之上,将来抢了他的太子之位,就和李元吉合伙处处排挤李世民,还下毒想要害死他。

他们甚至与李渊的嫔妃行走甚密,让她们帮吹枕边风。而这也成了诟病,让李世民抓住把柄,为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每天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面对生死,早练就了杀伐果绝的性格。李建成和李元吉处处要置他于死地,他又岂是坐以待毙之人,早就有应对之策。但两人的做法已惹怒了李世民,对二人已动杀机,只等时机成熟。

2.性格优柔寡断,错失先机

李世民因战功赫赫,被李渊所忌惮。当战乱平息后,李渊把李世民召回京城,并找借口夺了他的兵权。

这是除掉李世民的大好时机,魏征和李元吉都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李建成却瞻前顾后不肯下手。原来李渊喜欢孝子,李建成怕兄弟相残会让李渊对他动怒,从而太子之位不保。

打蛇不死,必受其害。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李建成与李世民虽摩擦不断,却给了李世民养精蓄锐的机会,错失了良机。等李建成真的动了杀机时,却为时已晚。

3.低估李世民的能力,魂断玄武门

李渊本打算让李世民出京留居洛阳,但李建成和李元吉怕李世民在洛阳不好控制,就想方设法让李世民留在长安,以为长安是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可以随时控制住李世民。

在他俩看来,秦王府的八百兵不足为惧,他们密谋要谋害李世民。殊不知,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眼线早把这事告诉了他。

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先上李渊那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妃嫔有染,李渊让二人来对质。而李世民则在玄武门埋下伏兵,等二人来时进行斩首行动。

李建成和李元吉做梦都没想到,守卫玄武门的自己人已被收买,而区区八百兵的秦王府短时间竟召集了五千人马。他们低估李世民的后果是,他们在自己的地盘玄武门被李世民射杀,就连他们的儿子也被诛杀,被斩草除根。

成王败寇,李建成败给李世民,除外因外,其性格优柔寡断也占很大的关系。他握着一手好牌却落个如此下场,也是可悲可叹!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之长子,大唐第一皇太子,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不但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

所以他绝非平庸好色之徒,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玄武门之战一败涂地,且丧命于李世民?

兵权

李建成虽然有权有势,还有父皇李渊的支持,但是他的优势都是在政治上的,在兵权上却不如李世民,因为李建成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就很少带兵出战了,平定天下的重任都落在了李世民身上,李世民经常领兵出战,且战功卓著,使李世民在军队在百姓那建立了极高的威望,且手握军权,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他手下有一大批开国将领,个个不仅武力超群,而且还都足智多谋。用现代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李世民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李建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个人素养问题

在玄武门政变前,魏征、张婕妤、李元吉等人先后通报李建成,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可惜李建成自以为自己兵力雄厚、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加上有他父皇的庇佑,谅李世民也不敢发动政变,所以将这些大臣的话都不当一回事,错过了最佳防御时间。

而李世民不但能够欣然接受来自大臣的指责与批评,而且他还求贤若渴,手下有着非常多有才华的幕僚。这从后面他对待魏征就可以看出来,魏征原本是支持李建成的,政变后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追究他,还重用他,与他的关系是平等的。

因为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一次偶然间得到了一只漂亮的小鸟,他十分喜爱,在批阅奏折时,让小鸟在他肩上蹦来蹦去,两人玩得正开心时,魏征前来求见,唐太宗怕魏征看到批评自己,便赶紧将鸟藏于自己衣袖里。可惜还是被聪明的魏征看出来了,于是魏征故意延长了与李世民的谈话,使李世民的鸟被活活憋死了。

把握时机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在哪里,所以他先发制人,把主动权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了,反观李建成因此次突发情况,缺乏准备,李建成、李元吉等首领一下就被李世民在玄武门杀害了,剩下的士兵看首领都被杀害了,就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要是李建成当初能够听魏征等人的话,鹿死谁手就不一定了,因为李建成不但有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在政变前李建成就将这些兵力全部集中,李世民还能打得过李建成吗?

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三个,例如还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李建成作为皇太子,优柔寡断,过于仁厚,像李元吉多次向他提出杀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却考虑着彼此的兄弟情谊等等,而不肯对李世民出手,只想着限制其力量就好;而李世民不仅有着政治家应该有的铁腕手段还坚忍决绝,不但毫不犹豫的杀了李建成,更连尚不懂事的数侄一并诛杀,不留遗患。


羽评郡主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为什么还会败给李世民”。

从这个配置来看,李建成将被稳稳地推送上皇位,成为大唐的第二代君王。

但是,只要还没真正坐上皇位,这个事情就不好说。

而李建成最倒霉的就是碰到了一个太强力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就是李世民。

标题中,说李渊支持李建成,其实不全对,因为李渊对待接班人的态度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早在太原起兵时,李渊就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一方面说明将来有可能李渊会让李建成做接班人,另一方面,这在当时也是很有必要的。李渊做的是推翻隋帝国另立朝代的事,前面有许多的对手等着他,万一他遭遇不测,就不会因为接班的人选而导致队伍四分五裂。

而在开创唐帝国的过程中,李世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江山的三分之二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常常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执坚披锐,说来也是奇怪,李世民居然一直好好的活了下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能力充分表现了出来,得到上自李渊,下至百官将士的一致认可。这期间,李世民不断得到加封和赏赐,这一部分代表李渊对这个儿子的认可,另一部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加封,赏罚不明,就会寒了其他将士建立功勋的心。

所以,功劳加上拥戴,一路裹挟着李世民往权力的高峰冲去。

而这期间,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为了顾全大局以及自身的安危,亲临战场自然就少,相对于李世民而言,在功勋和部下拥护方面,自然就暗淡了许多。

所以,当唐帝国开创后,李渊就面临了接班人的选择,是选择东宫还是天策府。

位居东宫的太子李建成,是名义上理所当然的接班人;而天策府的秦王李世民,则是势头最劲的帝国接班人,因为李世民是那样的耀眼。

照道理,这时候的李渊应该在两个儿子之间搞搞平衡,互不偏袒,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的皇位长久,还能巩固自己的权力。

起先,确实是这样,为了得到李渊的信任和宠幸,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争相表现自己,贬低对方。

随着竞争的加剧,双方的斗争上升到了生死层面,李元吉不止一次鼓动哥哥李建成杀了李世民,这让李世民感到了深深的威胁。

而在这个时候,李渊也开始偏向于东宫李建成一边,并开始采取行动来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天策府的干将们被逐步分散派遣。

李世民感觉到了自己可能的失败。

不出意外,李建成将会在李渊的庇护下击败李世民,成为下一任大唐君王,并在登基后杀掉这个弟弟。

但是,意外被李世民制造出来了,李世民不再拘泥于传统世俗道德,他打破了生死大权掌握在父亲李渊手中的困局,他主动出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于是乎,李世民一了百了,直接把自己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李建成,作为辅佐李渊建立大唐的功臣,功绩是不下于李世民的。取长安,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平定山东。在唐朝建立后就被立为皇太子,可是就是一步之差,踏入李世民的陷阱,成王败寇,在唐朝被篡改的众多史书中成为了“二凶”之一。

李建成能文,李世民善武。大唐建立后,作为文官的李建成眼睁睁看着李世民率兵在外征战,功绩越来越大,他联合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一起对抗李世民。

李世民作为大唐对外征战的门面,手下谋士大将云集,房玄龄、李靖、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等等,他们在李世民的天策府里组成了一个数十人的精英团队,为李世民的成功继位立下汗马功劳。

李建成作为皇太子,优势也是有的,李建成不断挑拨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谋反”、“揽权”的大高帽子一顶顶的往李世民头上戴,李渊也听信谣言,开始对李世民有所怀疑,逼得李世民前往洛阳。

就是这一躲,让李世民心里也有了小想法。作为皇帝的李渊,认为李建成的皇位基础已经稳固,开始打压起了李世民的势力。这明显就是生死关头,谋士房玄龄连同长孙无忌一起劝说李世民解决与太子的矛盾,必须诛杀太子,不然性命难保。李建成也想置李世民于死地,开始收买李世民的部下,没想李世民的部下转身就把消息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等不了了,如若再拖下去,李建成早晚会把李世民的势力压倒。为了除掉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早早花重金收买了看守玄武门的侍卫,又挑选了几个最为信任的武将,潜伏到了玄武门,做好准备之后,就开始假传圣旨,让李建成前来领死。

李建成没有起疑,带上最好的兄弟李元吉就到了玄武门,也没有带上自己的卫队。来到玄武门,二人同时发现事情有变,立即上马,准备返回。这个时候,高祖李渊也已经派人前来探查此事,李世民见势不妙,立刻先射死李建成,又杀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就这样发生了。李世民也因此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屠了自己兄弟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家中所有的男性族人,还把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为妃子,亲手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当了皇帝。

历史风云录


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有魏征等大臣的拥戴,按理说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毫无疑异,稳操胜券,可最后落得喋血玄武门的下场。究其原因,还是李渊、魏征等人误了他。



李建成在唐初是文人势力的代表,而李世民是武将的代表。在平定群雄时,俩人还是手足,可等到大唐建立后,李建成自恃太子,对李世民自然居高临下,而李世民自感功高盖世,对李建成这个含金量不高的太子,肯定是心有不甘。于是,俩人关系逐渐恶化,最后变成不可调和敌我矛盾。


做为皇帝又是父亲的李渊,此时,鲜明地站到李建成的一边,这不仅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更因为李建成得到了弟弟李元吉的支持,与大多数文臣的拥戴。李渊深知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人的道理。尽管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立下不世之功,但在李渊眼里,他不过是个武夫,根本成不了治理天下的英主。所以,他就开始不停的打压秦王府势力,以此消弱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威胁。

李建成正是有了李渊的庇护,才会高枕无忧。可以说,此时李建成根本不会也不敢对李世民起杀心。至于史书记载,李建成给李世民酒中下毒,完全是李世民的杜撰,不过是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找的借口而已。当然,李建成此时不杀李世民,不代表他以后不会杀李世民,毕竟,皇权的斗争向来都收是你死我活的血腥。

李建成阵营中,高人也不在少数,最杰出的代表便是魏征。李建成能在与李世民明争暗斗中得到李渊鼎力支持,魏征功不可没。但魏征行的是大道,他既无房玄龄的谋,也无杜如晦的断,更不会用阴谋诡计置李世民于死地。这样的人,在国家治理方面堪称栋才,但在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中,实属愚才,因为他缺少一战定乾坤的狠与毒。

有李渊的支持,有魏征到出谋划策,李建成早已麻痹大意,戒心全无。所以,当李世民磨刀霍霍之时,李建成还蒙在鼓里,还沉浸在太子梦中,一点察觉都没有。而当李世民诬陷他与后宫嫔妃私通时,他全然不知这是一场阴谋,和弟弟李元吉奉旨上殿欲与李世民理论 ,殊不知,这一去竟是一条不归路。

李建成败于李世民,不是他无能,也不是他善良。是因为他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得到了魏征等文臣的拥戴,从而被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因为二者具备的政治素养相差太悬殊。

看李建成,东宫太子府也是人才济济,后宫也安插了张婕妤和尹德妃做眼线和枕边风的鼓吹者,内外双线双保险。

李世民这边,天策上将府,开文学馆,有十八学士辅佐,武将更是多如牛毛。内线让长孙氏去内宫结交嫔妃,在李渊面前尽孝,这一点李建成就没做到,李建成可没安排太子妃亲自去内宫结交嫔妃在李渊面前尽孝,而且他还和后宫传出绯闻来了,解释都解释不清。

最关键的节点,玄武门,玄武门守将常和,大老粗一个,沉默寡言,隋朝旧将投降了李渊,做了玄武门守将,官职不大位置很重要,这里离皇宫最近。

早在常和守玄武门以前,这个大老粗名不见经传,李世民没事就送他礼物,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基本都是金子做的手工艺品,常和也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要结交他,但是秦王送的,那就收吧。多年以后,常和守玄武门,事发前一晚,李世民派人送金叶子给常和,以前从未提过要求,这次要求他亲自把守玄武门,第二天秦王要从玄武门通过。常和只预感到大事要发生,但没敢问,金叶子收了,城门守了,两兄弟开打,他只把城门一关,两不相助,但事实上是帮了李世民,你当太子府两千长林军外加三百燕王精骑是吃素的吗?

玄武门内,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咽喉,这么直接这么准,说明李世民心中已经预演了多少次只是没机会下手。而李建成那边,魏征说让他杀了李世民,他不同意;李元吉要替他杀了李世民,他还不同意。谁更心黑手狠,一目了然。

不是李建成若,而是李世民更强,具备帝王的素质更全面。


羊串三叶


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这里就不说了。限于篇幅有限,下面的内容,信息量有点集中。

要解释李建成的失败很简单,套用现代的流行说法,是李建成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可是有很多人就此为依据,只看到了玄武门的血腥,而忽视了李世民的长期准备和赌徒性格。

其实李世民夺位的大局观,也不是没有先例。就在刚过去没几天的隋朝,杨广就是依靠内宫的支持,成功的从哥哥杨勇那里,夺走了太子位置。既然前朝的事情刚过去没几天,后面的李世民,凭什么就不能重演一次?

在李世民给大家留下的诸多文字记录中,很多都是不可信的,一个能主动修改起居注的人,必定给自己的形象,做了大量的装饰和美化。要说明李世民个人自大的野心,以及赌徒的性格,借助在李世民自己指挥的,消灭王世冲和窦建德之战过程中,就表现无遗。

首先是著名的三人叫阵,然后追兵被伏兵击败;然后李世民采用骑兵冲击,搅乱了窦建德的军心。故事很长,本人打算另外写个专栏文章,这里还请大家百度吧。

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仅强大的个人表现欲望,还有敢于放手一搏的决心。

可是,在随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是隋朝二子夺嫡的翻版,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主战场,在长安的皇宫,二人都向皇城中的老爹,以及老爹的身边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心战役。

从结果上看,两人的“非坑爹 ” 工作,做的是半斤八两。结果是李建成继续稳定自己的太子地位,而李世民虽然已经功高难赏,可是也没有受到过多的打击。李渊甚至于都没有把李世民赶出长安,搞个独立封地的意思。

李渊一共就三个嫡出的儿子,帝位的继承人,只能在他们三人中产生,如今三人分为两派,已经势同水火。可是李渊还是下不了决心,既没有对李世民采取断然措施,也没有动太子的位置,这就是李世民得以继续叫板的本钱。也可以这么说,李渊原本想做一个和蔼的父亲,结果却成为儿子们互杀的根源。

估计到了后世,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是听过这一段故事的,所以对自己的弟弟拖雷,采取了断然措施。


圆窗观点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起初李渊称帝时唐朝还没有完全统一中国,李渊还需要李世民帮他打仗,于是李世民一直兵权在握。李渊本来想立德高望重的李世民为太子,可又有前朝之鉴,隋文帝就是立不是嫡长子的杨广为太子,即使杨广再有能力,隋朝在他手上灭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今的唐朝与隋朝多么相似,不是嫡长子的李世民才华卓越,功劳甚大,可李渊也不能立他为太子,于是他称帝后就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这也为之后太子与秦王反目成仇埋下伏笔。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自然是不能留在军营,需要回宫学习治国之道,于是他慢慢远离了军权中心,而李世民也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胜仗稳定了军权,甚至功高震主。李渊知道李世民有野心,但却不能立他为太子,于是绞尽脑汁想了个“天策上将”的封号给李世民,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要的,不过这也赋予了李世民更多的权力,李世民已经成为大唐帝国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三号人物。此时的李世民跟李建成就是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对抗。

大唐建国数年后,各地叛乱都被平定,政局也慢慢稳定,李世民开始觊觎太子之位。从朝局来看,李渊肯定是看好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是追随李建成的,朝中文官更是以李建成马首是瞻。而支持李世民的只有追随他征战多年的部下,从法理上来看李建成作为嫡长子也比李世民更有资格继承皇位。不出意外的话大唐帝国第二任皇帝就是李建成了,然而意外还是来了。

长期的斗争中太子集团慢慢占据上风,局面似乎稳定了下来,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处处排挤李世民。但李世民毕竟有兵权,手下武将众多,谋士也不少,为了挽回局面,于是他决定搏一搏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事变,狠心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李渊也是识时务者,没有继续留恋皇位,立李世民为太子后两个月就禅位做太上皇去了。从此大唐进入贞观年间,一个盛世江山呼之欲出。

说到底还是李世民兵权在握,乱世之中掌兵才是王道。好在李世民也是个好皇帝,唐朝没有像隋朝那样二世而亡。


风尘讲历史


表面看来太子得到天子、(四)皇子、臣子三子们的全力支持,而实际上最难做位子大概就是老二——太子了。皇帝提防、皇弟嫉恨、臣属望风。玄武门之变的根子就在李渊身上,这是为什么呢?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为什么还会败给李世民?

李渊的如意算盘

李渊的如意算盘就是平衡术,绝对权利一旦失去平衡,必然会尾大不掉,甚至喧宾夺主,取而代之。故而李渊心目中的平衡术就是文武分开,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对外能做到文武互补——就像赵国的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一样。对内也做到文武制衡——一旦两虎相争,终极裁判就是李渊。李渊根据实际情况,对一方进行打压或者鼓励,其标准不是是非而是平衡。

李建成是太子,就培养他的治国能力,侧重于文,虽然他也擅长打仗,也有死士,但主要侧重于文。李世民是秦王,则主要培养他的军事能力,侧重于武。本来这一内一外,一文一武,配合的挺好。然而,老四齐王跟李建成走得太近了,李渊为了奖赏李世民的功劳,更是为了遏制东宫势力,就允许李世民开府,如此就形成了另一种平衡。

齐王的大唐之梦

齐王做为老四,实际是老三,因为李元霸此时已薨。齐王为什么支持太子?初看是老大、老二失败后,必然是他。然而他是事大主义,谁强我跟谁。他的大唐梦最多也是兄(太子)终弟及吧。当然他的事大主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跟大哥感情好,不要想歪,不是基情无限分桃割袖捡肥皂,那时没有肥皂好不好。

话说这元吉小时非常可怜,因为太丑,亲妈就把他给扔了,还是宫女陈善意可怜,才把他捡了回来。后来,齐王对救命恩人恩将仇报,因琐事杀死了她,虽然之后也曾后悔。都说儿不嫌母丑,可为啥儿丑妈都这么心嫌弃。李元吉别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就连亲爹亲妈都不疼爱。可大哥对他还不错,加上出于对二哥李世民军功的妒忌,所以李建成一拉拢他就过去了。

有人说,齐王李元吉鼓动太子和二哥互斗,然后自己坐享渔翁之利。这点非常值得商榷,因为李元吉不像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对太子位置身事外,与世无争。他是明确支持李建成的,而且他对李世民比李建成对李世民凶狠多了。有次亲自下手暗算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拦,事后,李元吉气呼呼地说:“我这么拼命,都是为了谁?!”如果李元吉真的下手将李世民处死后,李元吉必然承担这个罪责,也会牵连太子,坐享渔利的则一定是另有他人,比如李智云什么的。除非杀弟逼宫。那他为什么这么恨李世民?福垊猜想大概是小时候没少受老二的气吧。

膨胀秦王的反抗

李渊看到太子和齐王的联合打破了平衡,因为齐王也是一员大将,已经将相和了。李渊就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亲王之上太子之下。李世民开府笼络了一批文武亲信人才,而且距离太子一步之遥,加上自己功劳较大,实力较强,难免对太子位有觊觎之心。在古代往往是生女不如生男,而生男上则是生得好不如生得早,嫡长子制度嘛!老大就是未来的老大。李世民非常不服,难道就因为自己是老二,立再大的功劳也为别人“打工”,永远当不了老大吗?加上手下的怂恿,不免会有一些遭太子嫉恨的行为。而太子已经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威胁,但太子心善,只想保位,不要想李世民的命,当然要了李世民的命,自己的太子位也会岌岌可危。除非不按套路来,砍了弟弟,逼迫父亲。

李渊想着从细节上调整太子与秦王平衡,调节他们的矛盾,让他们俩相互制衡,并有求于自己。李建成和李元吉按着套路不断瓦解和弱化李世民的势力,而膨胀的李世民在手下的怂恿下,先是诬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跟李渊妃子有染,当太子和齐王去宫中申辩时,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突袭二人,逼宫李渊。李世民完全不按常规出牌,李世民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太子不入宫,李世民必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