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有没有策划昆明池计划?

江山壹统


我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昆明池计划是确实存在的。

一、史书对昆明池计划的记载

昆明池计划自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开始,就成了一桩公案。

实际上,此事原本没有那么复杂,《旧唐书》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事件发生后,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发生骤变,不再坚持以前的制衡政策,转而准备处置李世民。李渊态度的这种微妙变化,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及时掌握,于是,他们利用当时突厥郁射设部围困乌城的机会,由李建成提议李元吉率军增援乌城,趁机抽调秦王府骨干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以及大批秦王府精锐,同时开始大规模罢黜李世民的亲信,包括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内的大批李世民心腹被逐出秦王府。

然后,李元吉公开向李渊建议杀掉李世民,李渊的反应是,“高祖不对”,即李渊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在得到了李渊的默许的情况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策划了昆明池计划:

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付吾国务。正位已后,以汝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时坑之,孰敢不服?"

这个计划包括两部分,一是在昆明池饯行时,派出刺客杀死李世民;二是由李元吉在军中杀掉尉迟敬德等秦王府铁杆。

该计划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率更丞王晊获悉,并密报李世民。

此事《旧唐书》记载非常详细,《新唐书》也全盘采纳,原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却提出了质疑。

二、司马光的质疑

司马光对昆明池计划提出质疑,其实是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他只是从逻辑上进行了分析。具体写在《通鉴考异》中:

按建成前鸩秦王,高祖已知之。今若明使壯士拉杀而欺云暴卒,高祖岂有肯信之理!此说殆同儿戏。

司马光说的是否有道理呢?如果仅仅孤立的来看,司马光的分析不无道理。暴卒的说法,确实太过儿戏。但是,如果综合武德九年(626)五六月间情况来看,暴卒的说法就不儿戏了。

当时,李渊已经非常的猜忌李世民了,李元吉当着李渊的面说要杀李世民,李渊不也没有反对吗?六月初三(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渊召见李世民,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的天象告诉了李世民,其意图不就是让李世民自裁吗?因此,所谓“暴卒”,只不过是形式上给李渊一个说法而已,从李渊当时的态度来看,他是不会深究的。

此外,就算李渊深究查明了真相又能如何?如果李世民一死,则李渊的嫡子只剩下李建成和李元吉了,这两位又是一伙的,手上都沾着血呢,李渊能如何,把这两位也杀了?那他的皇位传给谁呢?

别说李建成还给出了一个“暴卒”的说法,就算李建成一句话不说,李渊又能如何?李渊除了认可这一结果,别无他法。

因此,司马光对昆明池计划的怀疑,是站不住脚的,可能司马光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推翻昆明池计划,只是改成了由王晊的口中说出,“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意思是,这个计划的内容只是王晊说的,其内容是否完全可信,司马光就不保证了。

三、相关史料佐证

史书除了对昆明池计划的直接记载外,是否有其他相关记载可以佐证昆明池计划呢?我认为是有的。

(一)大规模罢黜秦王府僚属

根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等秦王府心腹被调出秦王府。对此存在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就是昆明池计划的一部分,李建成和李元吉撺掇李渊下令调散李世民心腹,以便他们对李世民下手,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控制和削弱李世民势力的一般手段,未必代表要对李世民下杀手。

但是,程知节在被调任康州刺史的时候,对李世民说了一句话,“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如果只是调走了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等几个人,程知节为什么要说“大王股肱羽翼尽矣”呢?当时除了这几位骨干人物,是否还调走了其他的人呢?

《许洛仁墓志》给了我们答案,许洛仁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只不过当时官职不高,根据他的墓志记载,就在武德九年(626),许洛仁连同秦王府其他僚属共计60余人,突然被一次性罢黜:

既而妖发前口,口口口口,公与口口口口口等六十口人口口口口将口莫口口公事去官,于时,武德之九年也。

也就是说,当时,朝廷正在大规模的、批量的罢免秦王府幕僚,可见程知节所说的“大王股肱羽翼尽矣”,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实际情况。

试想,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削弱李世民,何必如此大动干戈,把秦王府僚属罢免干净呢?如此大规模罢免,显然是为后面昆明池计划做准备。

(二)李世民向李渊密奏

六月初三,李渊召见李世民,原本是想对李世民下手的,没成想,李世民突然向李渊密奏了一些情况,打乱了李渊的部署。李世民密奏的内容,史书明确记载的是李建成淫乱后宫,但是,李世民还说了一段话: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

可见,李世民认定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他。请注意,昆明池计划的杀人部分,李渊是不知道的(李渊知道的只是调散僚属),如果李世民只是向李渊密奏李建成淫乱后宫,则不会引出“今欲杀臣”的话,可见,当时李世民必然还说了李建成要杀他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指的就是昆明池计划。

(三)李渊召集宰相

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当天,李渊原本是要讨论李建成的事情,当时,李渊召集了他所有的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封德彝)、宇文士及。

试想,如果只是讨论李建成淫乱后宫的事情,没必要召集全体宰相,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因此,李渊召集宰相,必然还要讨论别的事情,结合前一天李世民密奏的内容,应该就是讨论昆明池计划。经历了六月初三李世民密奏后,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他显然又不想对李世民下手了,他召集宰相,必然是要叫停昆明池计划,处分相关人员,并重新对李建成和李世民作出安排。

(四)李建成和李元吉整备军队

面对李渊的召见,李元吉建议不去,他对李建成说,“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当时,张婕妤只是把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淫乱后宫的事情通报给了李建成,并未提及昆明池计划。试想,如果根本不存在昆明池计划,则面对淫乱后宫这一事件,哪里用得着整备东宫和齐府的部队?李建成回答李元吉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如果没有昆明池计划,只是就淫乱后宫作出说明,用得着”兵备“吗?

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复强调整备部队,充分说明,他们当时确实有昆明池计划,部队都已经准备好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昆明池计划,史有明载,又有其他史料作为佐证,这一计划是实际存在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突厥颉利可汗给李渊送来了一份“惊喜”:五万突厥铁骑突然穿越了大漠,兵锋直指大唐边陲重镇乌城。这乌城大唐北部边疆的防线要塞,可不容突厥人任意攻破。

第二天的早朝,太子李建成向唐王李渊自动提出,由齐王李元吉亲率唐朝大军北方痛击突厥军队,唐王李渊还在沉吟之际,齐王李元吉又站了出来,极力赞同李建成的提议。并且阐述突厥五万大军不容轻视,为防边疆有任何闪失,向朝廷申请抽调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等有丰富经验的大将跟随自己一起出征。像带兵打仗这种粗活,平时都是由秦王李世民出马的,如今难得一见太子和齐王如此豪气干云,李渊不禁龙颜大悦,一连说了好几声好,答应了李元吉的出战请求。



(李建成剧照)

李建成的昆明池计划和“二五仔”王晊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谋害李世民。

征讨突厥是事实,其实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借助这次机会,先将秦王天策府的精兵猛将先抽调,让李世民这个秦王后园空虚,在昆明池将李世民击杀。本来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但是此消息被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眼线得知了,并报告给了李世民。这个眼线就是王晊,他一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堪称唐史上最成功的“二五仔” ,因为他成功阻止了昆明池计划的实施,也成功帮李世民实现了他的帝王之梦。

(李世民剧照)

在得知昆明他阳谋后,李世民还在犹豫不决,尉迟恭说:“作为人之常情,有谁能够舍得去死!现在大家誓死侍奉大王,这是上天所授。祸事马上就要发生,大王却仍旧神态自若,毫不担忧。即使大王把自己看轻,又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呢!

正是王晊的通风报讯,使得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阴谋。李世民马上将这个消息告诉长孙无忌等手下幕僚,并和他们一起商量对策,在尉迟恭等大将的极力劝说下,最后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此时受李渊召见也将会入宫。二人不知底细一路骑马前行,待到达玄武门时,李建成、李元吉察觉到了某种危机,吓得立即掉转马头,准备逃去。

(玄武门李世民箭射李元吉)

这时逃也没用了,背后传来李世民和一众人的大声呐喊,李元吉心慌之下一连三次引弓搭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一会儿尉迟恭带领骑兵相继赶到,陷入包围圈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相继被乱箭射死。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随后赶到,得知太子之死自己难辞其咎,便与副护军薛万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准备讨伐逆贼,此时却见尉迟恭已经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在陈前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人心尽失,随后便迅速溃散。玄武门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结语:李建成,严格来说应该是李元吉最先提出,最后是策划了“昆明池计划”的,谁知道李世民早在东官之中布下王晊这个“灵魂”眼线,让他早一步知道了昆明池计划,更逼迫李世民先一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让“昆明池计划”最终未能得以实施。不得不感叹,李世民命真好!


小刀刀说史


我是百年无事,我来回答吧。公元626年6月4日夜,长安城皇宫,玄武门,一场精心策划的屠杀在亲兄弟间展开。

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不顾一切杀掉太子长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昆明池计划。

一、昆明池的历史和位置

公元前120年,昆明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元狩三年夏,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昆明池修建的原因最初是为了抗旱蓄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长安城的用水问题。

后来,出于军事的目的,为了训练士兵水战以便征服南方,昆明池有过几次修浚,岸上也建立了一些配套设施。

昆明池大体位于现在西安市长安区南丰村、石匣村附近。

二、水深火热的皇位之争是昆明池计划形成的原因

唐朝开始建立时,就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随着李世民在为唐朝建功立业的过程不断深入,他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帝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巨大军功,已经封无可封的他,甚至“首创”天策上将的名号册封李世民,让李世民负责唐朝对内外的军事作战。

对于李世民来说,册封为天策上将后,就成为了唐朝名义上的第三号实权人物,得到了合法性保障。

对于李建成来说,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自己的地位。

李建成警惕李世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要人,秦王府有着一帮人给李世民出谋划策;要兵,李世民在征战四方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的军事集团。多年来的赫赫战功让李世民在朝廷里面号召力十足。

武德五年,河北发生叛乱需要派兵征讨。

往常这些打仗的事都是李世民来做的。但是,为了对抗势力日益强盛的李世民,也为了建立军功,魏征建议李建成率兵出战。这一战虽然赢了,但是两兄弟的矛盾也逐渐公开化。

为了分化秦王府,太子李建成想通过贿赂大量的金银财宝买通李世民的军事干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不吃这一套,李建成就诬告他让他判了个死罪。后来,在李世民的力保之下尉迟敬德才得以活命。

但是李建成依然不死心,他就改变主意企图把李世民的另一个军事干将程咬金调离长安城。程咬金称病不去,他对李世民说:“你的人都要被李建成搞完了,如果我们都倒了,以后谁来保护你呢”?

由此,李世民开始对李建成产生痛下杀手的想法,可是决心迟迟未定。

三、昆明池计划产生的因素

李建成集团谋害李世民的想法由来已久。

《资治通鉴》记载“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当为兄手刃之’”。《旧唐书》称李元吉“待至宫中,当兴精兵袭(李世民)取之”。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这是一个削弱李世民集团的难得机会。

李建成极力推荐李元吉带兵出征,趁此机会把秦王府骁勇善战的军事干将带走,然后随便找个由头,在外面干掉李世民的人,毕竟“天高皇帝远”、“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甚至,李建成等人更大胆,计划在昆明池的送行宴会上杀死李世民一伙人。

这就是让李世民下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建成昆明池计划。

四、昆明池计划因玄武门之变胎死腹中

李世民之前策反成功的时任太子率更丞的王晊,及时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欲在昆明池杀害李世民的阴谋,促成了玄武门之变,也导致昆明池计划胎死腹中。

李世民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秘密召回秦王府策划如何先下手为强。

他们决定向李渊密奏二事:一是李建成“淫乱后宫”,二是摊牌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害我。

李渊中计,要求这三个人进宫对质,把问题讲清楚。

李世民知道事情正按自己的预料的方向发展,早早带人到李建成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埋伏。守卫玄武门的将领本来是跟李建成的,但是也被买通了。

等到目标人物到达玄武门,身经百战的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

由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昆明池计划还未执行就胎死腹中了。

玄门之变后第三天,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正式退位,由李世民当了皇帝,天下大定。

由于李世民登基后可能存在篡改历史的可能,所以史学界上对于昆明池之变的真实性抱有怀疑态度,但是无论如何,皇位之争是极其残酷的,这一点从后来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都杀光了就可以看出来。

李建成死时38岁,他的5个儿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而李元吉死时年仅岁24岁,他的 5个儿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也都被诛。

要知道,死的这些可是孩子。

所以说,皇位斗争极其残酷,李建成真的发动昆明池计划谋害李世民也不足为奇。


百年无事


唐朝建立后,李渊就得一直为儿子们头痛:三个儿子分成两派,天天明争暗斗。李渊还算是一个好父亲,维护好太子地位的同时,还很照顾秦王,两派势力虽然争斗,但还不至于鱼死网破的地步。

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是在武德九年(626)五月,发生了太白经天事件。当时发展观察天像的太使吏对李渊说太白星出现在秦地,暗指秦王将得到天下。这犯了李渊的大忌,决定要削弱李世民的实力。

李建成和李元吉利用这一机会,劝说李渊诛杀李世民,李渊没有表态。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策划了昆明池兵变计划。

昆明池兵变计划是利用李元吉率军增援乌城的时机,李建成邀请李世民一同到昆明池为李元吉饯行,趁机杀掉李世民。事成后,就向李渊报告说李世民暴卒。

在这之前,李元吉先将秦王府众将领尉迟敬德等人调入军中,准备随同出征。当他们知道李世民死后,必然作反,趁机将其全部坑杀,达到肃清李世民的党羽的目的。

日后李建成登基,答应立李元吉为皇太弟。

昆明池计划虽然严密,但是李世民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安插了线人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身边,万不得已不现身的高级间谍。东宫官员率更丞王晊得知后,秘密通知了李世民。

李世民识破了昆明池计划,被迫发动玄武门事变。


不娱而乐


从大唐创业起居注看,李建成并不像新旧唐书所说的那么没有战绩,他有河东招募人才,有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打退突厥等功劳,宗法制度论,李渊当上皇帝,论嫡论长,李建成是太子不二人选,但事情坏在他还有一位战功彪柄的二弟李世民,功高震主,不甘人下,对太子位虎视眈眈,二人明争暗斗多年,武德七年624年,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李渊以属官让兄弟不睦流放了东宫的太子中舍人王珪、太子卫率韦挺和秦王府幕僚杜淹。


至此太子秦王之争已呈白热化与明面化,其中发生了李世民中毒、胡马害命,太子元吉进谗,太白经天等事,虚虚实实尔虞吾诈,两派斗得不亦乐乎,朝中文武也分两边站定,互为主子出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杨文干事件后,李渊的态度逐渐明朗,大方向上支持太子,但尽力保护李世民。从杨文干事件只贬下属可见和稀泥之心,而后来的事明显偏向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前夕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年的9月,突厥的郁射设统率军队到达黄河南岸围攻乌城,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军队抵抗突厥,命令秦王府的猛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一起出发抗敌,又从秦王府中挑选精兵,还在李渊面前诬陷杜如晦、房玄龄,将他们赶回了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渊一一听从,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李渊是站在太子一边,毕竟国家大事含糊不得,而对房杜的处理,明显可见太平渐倾。《旧唐书杜如晦传》“(认为)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


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似乎不必多此一举在昆明池饯行时杀李世民,按釜底抽薪这种思路走下去,李世民不久就会被架空,急的应该是秦王而不应该是太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建成策划昆明池事变出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建成元吉打算在李元吉出兵打突厥时,在昆明池饯行时杀死李世民,一了百了。然后欺骗李渊说,李世民是暴病死亡,从而达到目的。“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 率更丞是太子率更令的副手,秩四百石,从七品以上官员。


这个说法连司马光也怀疑说,之前有毒酒等事件,如果世民猝死,李渊岂会不怀疑,何况大庭广众,如何做得隐蔽?王晊告密还说要把尉迟敬德等心腹坑杀“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这又不大合理,如果秦王府属下尽杀,谁来保卫唐家天下,龙头既死,应该招揽他们才对,谋事岂能像小孩子。何况,如此大事,一个从七品官员哪有机会听到?在目前大占赢面的情况下,以李建成的性格,完全不必来这一招。这更像是李世民要发动政变而激励人心,取得大义名份的说辞。


南方鹏


李建成和元吉走的很近,绝对是有参与的,昆明池宴会,到后面的宣武门兵变


一起闖江湖


事实上李渊这三儿子都很优秀。李建成跟李元霸规划安排不得不说还是很周密的。想的了杀掉李世民后李世民的幕僚手下会为李世民报仇或者为了不被清理而铤而走险。但是李世民明显更能够得到手下的拥护,跟民心。后来觉得自己弑兄对自己的名声跟民心影响很大,都能对史书动手,足够腹黑。还是很合格的领导人


鬼手46376656


毋庸置疑,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但是呢,他有一个永远也洗不掉的污点:发动了玄武门政变,诛兄杀弟,迫父退位。

对于这个污点,有些学者认为这并不把罪恶都归咎于李世民。 他说:“这跟李世民不友不孝无关,专制政体病毒一旦发作,就是如此残酷野蛮,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宫廷内不就是弱肉强食虎口。的确,现在我们读史,不难发现其中的血腥和残酷。 比如,《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就记载有多起李建成、李元吉欲在暗中加害李世民的记录。

一、李元吉曾对李建成直言要除李世民,说:“当为兄手刃之!”他是这么说的,也真是这么干的。某天,李世民跟随李渊前往李元吉府第,李元吉就安排了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面,差点就刺杀了李世民。

二、李渊在京城南面设场围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都随同参与。李渊让他们骑马射猎,互角胜负。李建成有一匹胡马,膘肥体壮,但有尥蹶子的毛病,李建成假惺惺地将这匹胡马交给李世民说:“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李世民骑上追逐野鹿,在高速奔跑中,胡马忽然尥起后蹶,所幸李世民见机得快,早早飞身落地,躲过了灾难。

三、李建成通过后宫嫔妃向李渊诬陷李世民说:“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李渊怒不可遏,差点拿李世民下法司案验。

四、李元吉通过诬告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谋图不轨,意欲牵引出李世民,但张亮是个硬汉子,愣了顶住了拷问。

五、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而鸩之,当时,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 …… 当然,最让人耸然动容的是一个所谓的“昆明池政变”。

关于这个政变的阴谋,《旧唐书巢王元吉传》是这样记的: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付吾国务。正位以后,以汝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时坑之,孰敢不服?!”率更丞王晊闻其谋,密告太宗。 即突厥人进侵,李元吉自告奋勇,领兵出击,他向李渊要过了李世民的精兵部将,认为已断李世民羽翼,自己又统领有数万兵马,有恃无恐。于是和李建成密谋,准备以为饯行为名,拉李世民到昆明池宴饮,彼时,让埋伏在帷幕后的勇士将李世民一举击杀。李建成认为,到时候就向李渊解释说李世民是暴病死去的,谅李渊不会不信。他鼓动李元吉说,我再派人劝说父皇,要他把朝政交给我。登位以后,就立你为皇太弟。尉迟敬德等人已经落到你的手中,一并活埋掉,谁敢不服?哪料,这番密谋被率率更丞王晊全部听在耳里,飞报给了李世民。 但是,这个阴谋,关系重大。司马光感到有些难以置信,他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说:“建成等前鸩秦王,高祖已知之。今若明使壮士拉杀而欺云暴卒,高祖岂有肯信之理?此说殆同儿戏。……事之虚实皆未可知,所谓疑以传疑也。” 基于这种理解,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基本照抄了录李建成对李元吉的话,但却是通过王晊向李世民告密的方式来转述的,至于真假,就交由读者自己判断了。 司马光作为一个大史学家,既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肯定会影响到《资治通鉴》的绝大部分读者。 读者都会认为,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成为了胜利者,后来登位,已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那么,肯定会炮制出一系列无中生有的事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为给自己发起的玄武门行动披上一件正义的外衣。 大家不但怀疑所谓的“昆明池政变阴谋”根本不存在,甚至那些胡马尥蹶、饮酒鸩杀、后宫构陷等等事件,全是李世民指使史官伪造出来的。 人们给出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李建成已经是皇太子、国家的储君,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了,只要李渊蹬腿咽气,江山就是他的了,他哪犯得着惹是生非、处处设计谋杀李世民?! 正常情况下,这种推理、这种逻辑是非常有道理。 问题是,大唐开国,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所谓功高震主,已经严重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了,要说李建成完全没一点感受,肯定是假的。 即任何人,坐在李建成的位置上,都不可能无视李世民的存在。 那么,为了清除掉来自李世民的威胁,就必须作出壮士断腕的手段。 这也就是柏杨所说的“专制政体病毒”了,该病毒一旦发作,就必定产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严峻形势。 君不见,后世的清康熙朝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两次在太子位期间,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不但有手足相残之念,还铤而走险,想发起宫廷政变,诛杀康熙,抢班夺权。 所以,说“你都已经是太子了,未来的皇位就是你的了,还争什么争”之类言论的人,只能说,见识太少了。 当然,司马光的怀疑,并不出于此。 司马光是觉得,先前李建成已有过一次鸩杀李世民失败的案例,如果在昆明池设鸿门宴刺杀掉了李世民,回头又向李渊撒谎说是李世民患病暴卒,则一定骗不了李渊,所以,“此说殆同儿戏”。 司马光仅仅根据李渊“事后”不会相信“李世民患病暴卒”,从而就怀疑“昆明池政变阴谋”的存在性,其这一推断让人哑然失笑。 我们来看,玄武门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毙命,李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奔李渊正在泛舟的海池。李渊大吃一惊,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声若洪钟地对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诸位想想看,李渊是否相信尉迟敬德的回答呢?但是,事已至此,不相信又能如何? 同样道理,如果李建成的“昆明池政变”成功,他向李渊汇报“秦王已经患病暴卒”,李渊又能说什么呢?估计还是他在听了尉迟敬德对答后发出的那一声叹息:“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所以,一旦政变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李渊的“信”与“不信”,已不重要了。 只能说,司马光老爷子,太迂腐了。 当然,也不能以“司马光的怀疑有没有道理”,从而得出“昆明池政变密谋”一定存在的结论。 “昆明池政变密谋”的存在,是从很多地方找得到依据的。 比如,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入朝前,李元吉有一种不祥预感,认为李世民可能会有什么非常举动,劝李建成集结军队、静观其变。李建成自信满满地回答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看看,“兵备已严”——李元吉劝李建成之前,李建成未必想到李世民会在该日采取行动,那他的“兵备已严”,我们不应该理解为被动的“防”,而是主动的“击”,即是为“昆明池政变”作了周密的准备了。 实际上,李建成说的“兵备已严”也并非虚言,当李世民甫一发难,东宫和齐王府将领的兵马立刻杀到了现场,反应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所幸李世民的部将张公瑾及时关闭了宫门,这才化险为夷。 还有,《资治通鉴》记:玄武门政变结束,李世民成了胜利者,让人带来李建成的洗马官魏征,生气地责问道:“汝何为离间我兄弟?!”魏征举止自若,从容作答:“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魏征这话是什么意思?他在感叹:如果太子早一点听从我的建议,提前行动,他就不会落到这个下场了。 显然,魏征是痛心于李建成的“行动”开展得太晚了。 有多晚呢? “昆明池政变密谋”就发生在玄武门之变的几天前啊! 种种迹象表明,“昆明池政变密谋”,还真不是李世民指使史官捏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