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忙於河北戰事長達8年,為什麼南方的劉表、劉備、孫權都不敢乘機攻打曹操?

用戶3106309426927


東漢末年,為了爭奪北方霸權,昔日好友曹操、袁紹反目成仇,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爆發。最終,曹操取得了勝利,將河北收入自己的領地,鞏固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而在曹操平定河北前前後後八年間,為什麼其他的諸侯,如劉表、劉備、孫權幾乎毫無作為呢?

我們來看看,在曹操征討河北時,其他三位在幹什麼:

先說劉表。官渡之前他就與袁紹關係密切了,《三國志》載:“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然北與袁紹相結。”劉表雖然對被曹操帶到許昌的天子派使臣進貢,畢恭畢敬,卻暗中與北方的袁紹勾結。

可是這種“勾結”只持續到官渡之戰前。“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在曹操與袁紹在官渡角力之時,袁紹請求發出援軍,而劉表則為了明哲保身,表面答應,卻沒有任何動作。

他帳下的韓嵩、劉先勸他說:“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劉表帳下戰略眼光出眾的蒯越也勸說他,劉表卻誰的話也不聽,執意他超前英國千年的“光榮孤立”政策。

結果是,曹操平定河北後的第二年,便將矛頭轉向劉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揮師南下,還沒到荊州,劉表就病逝,荊州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曹操取得。

其實,劉表坐擁十萬大軍,荊州物產富饒,糧草充足,如果能在曹、袁二人激戰之時襲取北方,與袁紹夾擊曹操,三國的劇本可能會被完全改寫,可惜,劉表謹慎而喜歡猜忌的性格決定了他只能成為割據一方的小諸侯。

再看劉備,劉備發家的早年,歷盡坎坷,四處輾轉漂泊。官渡之戰前,劉備剛被曹操從徐州趕出,妻兒、關羽被擒。劉備逃到青州,被刺史袁譚迎接,送到了袁紹面前。袁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讓眾將士夾道歡迎,自己則出城二百里迎接劉備,可見他對劉備的重視。

到了官渡之戰爆發,袁紹派在帳下吃了不少白飯的劉備前往與叛曹的劉闢匯合,想辦法攻打許昌。結果劉備剛一出發,曹操就派曹仁來攻。劉備只好是回到袁紹身邊,“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袁紹很爽快的,讓劉備帶上自己的舊部,去荊州找劉表。

到了荊州,劉表也十分歡迎:“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不過“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好吃好喝伺候著,卻不把劉備的建議當回事兒。

“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不但是曹操與袁紹相持河北期間,劉表不敢出兵。河北形勢已定後,曹操北上征討少數民族的大好時機,劉表還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知劉備有多麼的怒其不爭。

劉備的這幾年時間花在四處奔波上,而孫權的這幾年則是“宅”在江東。官渡之戰時,江東的領導人還是孫權的哥哥孫策,

“建安五年(200),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此時他正養精蓄銳準備北上,結果“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

孫權年幼便接過大權,眾臣子心有疑慮不說,“深險之地猶未盡從。”偏遠地區的人民還沒有被降伏,時常叛亂。於是接下來的數年,孫權的心力全都在平定蠻夷山賊,治理內政上了,全然沒了心思對外征戰。

曹操平定河北八年間,劉表偏安荊州,年事已高,又疾病纏身,無心北上;劉備雄心壯志,然而實力孱弱,只能依附他人,一腔抱負無法施展;孫權草草接過江東,心思全在平定內亂,無暇向外征討。他們本來都有機會改變歷史,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眼睜睜看著曹操坐大,令人唏噓。


鄧海春


牛市股票大漲,你為何不買股票?樓市房價大漲,你為何不買房子?

所以以上帝視角看待問題,那是不可取的。以我們為何當時沒有抓住發財的機會來分析,為何劉表與孫權沒有抓住機會?是另有一番道理的。

一、情報不詳細、不準確,需要大量的分析和判斷

在房價趨於快速上漲的趨勢下,絕大多數人會有一種想法:房價漲那麼多,房價該跌了吧?其實劉表跟孫權的謀士也會這麼看待問題:曹操跟袁紹打得那麼辛苦,該停戰了吧?說不定這麼準備好出征的事宜,那邊雙方已經簽訂了停戰協議,這麼自己不就成了送上門的肥肉嗎?

所以劉表跟孫權也是普通人,高位入市是個很高風險的行徑,絕大部分人會主動避免的。

二、袁曹戰爭規模不大,其他諸侯沒有當回事。

官渡之戰規模並不巨大,袁紹十萬大軍分散的黃河一線,曹操在官渡也僅有2萬人。這樣規模的戰爭無論如何諸侯都不會判斷為決定生死的大戰。

就好像15年一次股市跌停,沒有人會判斷成股災一樣。

三,好不容易判斷清楚了,一切都晚了。

確定房價不會下跌了,但是房價已經漲到無法忍受的價格,也就無法下手了。等孫權與劉表判斷曹操將會消滅袁紹,已經沒有辦法了。

當可以看清形勢時,一切都太晚了。

總之一句話,早知道就發財了,天下沒有那麼多早知道的事情。


銫媒體


曹袁雙方打了八年,為何他們不偷襲曹操?

因為他們都有心無力要麼在和曹操或者朝廷交好。


先說江東孫權

《吳書》:是時天下分裂,擅命者眾。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一旦傾隕,士民狼狽,頗有同異。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

孫權的老哥被刺殺,一定程度證明人心未定。孫權剛剛繼位不到二十,孫權和張昭帶頭安定江東集團的人心。一個政治集團在剛喪失主君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出兵的。因為要解決內部問題。解決完了內部問題還有山越的問題需要解決。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

袁紹死在202年很快袁家分裂,孫權忙著打黃祖為父報仇呢……

攻擊黃祖既是為父報仇也是完成所謂的榻上策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曹操坐大又當如何,他才不管呢! 再看實施效果。 孫權在建安五年接手江東,而後便鍥而不捨得與黃祖攪基,看似完全實施了魯肅的規劃,但直到建安十三年春才解決了黃祖。孫權有什麼精力關心曹操?


說到劉表哪裡,眾所周知劉表在官渡之戰一度觀望而在劉備無路可走時劉表收留他。籠統說他們算是一家了。

在這八年裡,劉表開始入侵交州培養實力比如吳巨為蒼梧太守。

真正讓劉表無心北上的原因是張羨在荊南地區叛亂。

長沙太守張羨叛表,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按此說法,張羨叛亂多年,劉表無法攻克,抽身北上攻曹。勸說張羨的是桓階。

魏書: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階說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故齊桓率諸候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

桓階勸說張羨背叛劉表理由:曹操有大義。

即曹操奉天子,名正言順。所以劉表也很忙沒空管曹操更別說寄人籬下的劉備了。

這八年曹操安心攻袁就是因為天子在曹操這裡。


與曹操相鄰的還有關中和涼州的大小軍閥。曹操派遣鍾繇在關中安撫他們

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

馬超在河東地區幫助鍾繇打敗袁尚派遣郭援。

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

所以誰說獻帝沒用?說你呢袁本初,自己不用反受其害,活該!


紅旗插滿世界


第一,劉表作為荊州領袖,不思進取,思想太保守。

其實按理說,這三個人當中,根基最雄厚的,當然就是劉表了。他在荊州的勢力早就根深蒂固。通過政治聯姻的手段,他控制住了荊州各大家族的勢力。手握雄兵十萬,在當時來看,是非常了不起的。就連劉備都比較羨慕當時的劉表,有如此大的家業。可是當曹操正在跟袁紹作戰的時候,劉表卻絲毫沒有北上的打算,他認為只要守住自己的荊州就可以安度晚年了。沒想到的是,曹操解決完袁紹後,立刻調轉槍頭,直逼荊州。



第二,劉備這幾年毫無根基,只能四處遊蕩,沒有話語權。

最無辜的要算劉備了。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似乎絲毫不考慮劉備的感受。人家當時還只是一個四處遊蕩的浪子,手裡積攢的那點兵馬早就被他玩完了。他當時除了幾個兄弟以外,什麼都沒有,你讓他拿什麼去對付曹操呢?就算是偷襲,好歹也要有一支軍隊吧?總不能劉關張三個站在城樓下等著萬箭穿心吧?所以當時的劉備只怪他自己沒有早點建立自己的實力,才導致錯過了這麼好的機會。他多次希望劉表北上,可都被拒絕了,可見他在荊州的話語權還是很弱的。



第三,孫權剛剛接替哥哥的大位,自顧不暇,沒空管北方的事情。

當時的孫權十八九歲,剛剛接替了孫策的大位不久。其實孫策活著的時候,就打算攻擊許昌,奪回天子。可惜他被人給殺了,而上臺的孫權,必須要應對的問題還很多,比如說他必須要站穩腳跟,讓大家服氣。再比如說,他必須要平定江東內部的混亂,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管北方的事情。當所有事情都處理好了以後,曹操的大軍已經佔領了荊州,準備進攻江東了。




江湖小曉生


有心者無力,比如劉備,孫權。劉備寄人籬下,只有幾個縣城,產的糧食也就夠萬把作戰部隊使用,而且還得部隊參與農業生產,專職精銳部隊則更少。孫權應該是有想法,但一是拿不準曹操袁紹誰贏誰輸,二是江東本地門閥複雜,都不願意動用他們的私人武裝。

有力者無心,比如劉表,有一定軍事實力,至少可以起到騷擾作用,但因為集團內部矛盾和繼承人問題,導致有帶兵能力的將領蔡瑁張允不敢輕易離開荊州,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