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资和刘放推举司马懿辅政。间接导致曹魏政权颠覆,二人和东吴孙与西蜀刘有关系吗?

五色土聊历史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些籍籍无名的人物,他们决定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大事,而在历史中并不为众人所熟知。曹魏时期的孙资和刘放就是曹魏核心中的核心,他们参与了曹魏时期诸多的重要事件,但并不为大众所知。(孙资剧照)

刘放和孙资和东吴、西蜀有没有关系?

刘放西乡顷侯刘容的直系后代,刘容的父亲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祖父是燕剌王刘旦,曾祖父是汉武帝刘彻,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世代居住在沛县(沛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居住在涿郡。两个人离得比较近,但是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刘放在205年主动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司空参军,管理三个县,直接重用。

西汉皇室的后代繁衍太多,时代隔得太远,刘放的祖上在汉宣帝时期的诸侯国燕国因为谋反被撤销,刘放自然对汉室天下不那么在意。刘备意图恢复汉室,和刘放的政治目的不同,根本走不到一起,更不用说有关系了。(刘放剧照)

孙资和孙权都姓姓孙,关系除了同姓外也没有多大关系。孙资家族在太原,司徒王允(除掉董卓的哪位)也是太原人,他得到王允的提拔做到县令。他自小由自己的大嫂抚养长大,自己的长兄遇害后,他杀死仇人避祸,曹操做司空是曾经征辟他做官,因出逃在外而未能成行,后曹操谋士贾逵劝说他出仕曹操,历任功曹、县令、军事参谋。

孙权的祖父孙钟是吴郡富春(浙江富春)人,以种瓜为业,地地道道的农民;孙资的祖上应该世代为官,要不然做不到县令这一职务,东汉末期是讲究家族的,因此孙资和孙权也没有关系的。

孙资和刘放为什么推荐司马懿?

曹操是一代枭雄,更有识人之明。他对刘放和孙资都进行了一番考察工作,两个人的经历十分相似,他们都曾经做过最基层的县令职务,熟悉基层的情况,政绩也应该不错;同时这两个人都做过军队的参谋工作,刘放做过司空参军,孙资做过参丞相军事。曹操是有意识的锻炼考察他们的忠诚度、才能等各个方面。

曹操在公元213年被汉献帝封为魏公,经过一番考察后,同时提请汉献帝任命刘放和孙资为秘书郎,负责曹操的机要文书,是曹操嫡系中的嫡系才能担任这一职务。

对曹氏家族非常忠诚的孙资和刘放,参与了曹操封魏王的事情,提升为尚书省的左右丞,负责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仍然重用二人,他们和曹丕谋划了篡夺汉朝国祚的计划,起草诏书、文件以及如何让汉献帝禅让等,他们是决策的核心层。曹睿继位后,对他们两个更加宠幸,加官进爵。(曹睿,生母甄姬)

226年,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就率领大军进攻南郑,这是诸葛亮的一次机遇,干得好就可以收复中原。孙资提出建议,在险要之地拒守,不与蜀军作战,蜀军的粮草补给短缺,又没得到什么好处,只好撤退回蜀国。(曹爽剧照,曹睿对他非常熟悉,是曹家的无能之辈)

他们掌握曹魏机要中枢三十多年,尤其是在曹睿执政时期,皇帝的大小事务(包括军事)基本都由此二人决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得罪了不少的曹魏宗亲。曹睿病重时,准备安排后事,打算用曹氏宗亲

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曹爽、顿骑校尉曹肇等辅佐新的皇帝曹芳(曹睿养子),尤其是夏侯献和曹肇,他们指着一颗栖息在树上的鸡窝说(《世说新语》):

“此亦久矣,其能复几?”

在这里他们意直刘放和孙资,看你们能蹦跶几天,他们打算在曹睿死后收拾二人。二人十分害怕,竭尽全力推荐曹爽和司马懿担任托孤大臣,曹睿还是了解曹爽和司马懿的,认为这个搭配不是太合适,曹爽根本压制不住司马懿,因此就没有答应他们。孙资和刘放更加担心,继续向曹睿强力推荐曹爽和司马懿,曹睿病的也厉害,连字都写不了,二人拿着曹睿的手,按照自己的意图,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曹宇、夏侯献、曹肇被罢免官职,即刻出宫,除去了自己的政敌。

其实曹睿自己没有后代,对托孤的事情在病重时也就不那么上心了,就由得二人做主了!


穿越再现彼岸


魏国初建时孙资与刘放俱任秘书郎,曹丕继后二同撑国家机密至曹睿,在曹睿病危时为曹氏江山稳固,便想起用叔父曹宇为大将和夏候献将军,曹爽,曹肇为辅。当时夏候献对孙资刘放二人在朝专权非常不滿,曾经威胁过二人。因此:孙资刘放闻听后内心恐慌。知他二人上台后必将有所动作,对自己不利,为求自保便在曹睿面前极力反对阻止曹宇,夏候献等人上台,但考虑到曹睿想用宗亲的心思,二人便将与自己的关系尚可的曹爽捧上台,建议他做大将军,并提议征召司马懿共辅朝政,曹睿当时同意这个建议,但经思虑曹爽无才学,软弱易制,而司马懿又心机似海,阴狠刚戾,这样组合风险太大,便下令停止所议之事,有心再召曹宇辅政。孙资:刘放获悉曹睿改变主意,就再次觐见,力举维持原议,此时曹睿以心力惧疲拒绝书写,随口答应之,孙刘二人担心夜长梦多,不顾君臣之礼节,竟然抓住曹睿的手让他勉强写下了诏书,并马上出宫昭告天下,不仅摆免了曹宇等人的官职,并将他们立刻驱逐出宫,就这样起用了曹爽为大将,司马懿共辅朝政。

魏帝曹芳在位,曹爽专权自恣,朝事一己决断,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孙刘二人就渐渐萌生退意,在正始七年孙刘二人以年老的名义让位,只每月朔望二日以列候上朝,直至高平陵之变后,孙资在司马懿的请求下才官复原职。

司马懿:自始至终,受到猜忌,数次起落,遭到贬斥,被边缘化,可谓是险象环生,他最终成功地夺取了曹魏天下,主要是长期军政建立威望,取得人心,当时大权也在手。

孙资刘放二人为一己之私使司马懿顺利夺取曹魏江山,毫无内应可言,最多对司马懿一个意外或是提早了点时间而己。对东吴孙,西蜀刘更占不上一点关系。




诚心走天下2


孙资和刘放主要目的还是防止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上位,而不是为了颠覆曹魏政权。

魏明帝末期的时候,汉代用来平衡朝局的外戚和宦官势力在魏时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而宗亲势力也是日益衰微,朝中世家已经明显占据优势。而曹叡本身早逝无疑会加剧这一情况的恶化。因此曹叡在病重时一开始选择了清一色的宗室作为顾命大臣:

帝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

夏侯和曹都是宗亲,秦朗则是曹操所纳秦宜禄妻子杜氏的儿子,曹操一直当自己孩子养,所以也是宗室。然而这一方案无疑会遭到世家们的反对。孙资和刘放虽然是曹叡的心腹亲信,但是也不敢和所有的世家作对,更重要的是他们长期受到曹叡宠信,因此和秦朗等人关系很差。

“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裴注引《汉晋春秋》) “(刘)放、(孙)资久典机任,(夏侯)献、(曹)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放、资惧,乃劝帝召宣王。”(裴注引《世语》)

在这种情况下,孙资和刘放决定放手一搏,以“籓王不得辅政”为由反对燕王曹宇辅政,同时诬告曹肇、秦朗等人和“才人侍疾者言戏”,结果曹叡决定更换顾命大臣。

关于替换人选,《世语》和《汉晋春秋》的说法不一,《世语》说孙资和刘放“劝帝召宣王”,而《汉晋春秋》说的则是“举爽代宇”,也就是说他们推选了司马懿,然后以曹爽制衡,还是推选了曹爽而以司马懿制衡,这个并无定论,所以很难说他们是为了推选司马懿上台,应该只是单纯反对曹宇等人而已。

但是无论如何,曹宇、曹肇等人是曹丕以来宗室里影响力最强的一批人,他们集体出局,对于原本就衰微的宗室势力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孙资和刘放这一行为不管目的是为了什么,对于曹魏政权的崩溃,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不沉的经远


对于三国了解的不多,我也不是学历史专业的,而且也不是历史学爱好者,但是对于楼主的问题,我们从现代社会来分析分析。

首先孙刘二人在当时的官场上位置不高不低,司马懿在当时的位置是官居高位,要不然的话刘孙二人也不会举荐司马懿。可以这样子说,孙刘二人的做法是中庸之道,不求其它,但求明哲保身。

而孙刘二人推荐司马懿上位,导致曹魏政权的旁落应该是跟东吴,蜀汉没有任何关系的吧,只是正好姓氏相同而已。

所以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关系的。我是随笔杂谈集,以上纯属胡扯瞎掰。不要喷我,谢谢大家。


随笔杂谈集


我觉得二人与“孙刘”两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刘放:刘放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的儿子,西乡侯刘荣的后代,曾在郡中担任纲纪官员,被举为孝廉。时值汉末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前去依附他。然后我们说刘备: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胜与刘荣又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按理说他们有血缘关系,但是刘放在三国还未形成之前就投靠了曹操,所以说与蜀国刘的关系不大。

我们说孙资,孙资在幼时便失去双亲,在兄嫂抚养之下成长。长大之后进入太学,同郡重臣王允十分赏识,荐为他为县令。后来他的兄长被人害,孙资报仇后携家人避居他乡,在贾逵的推荐下投身曹操麾下。先为功曹,后任计吏,参丞相军事,受尚书令荀彧称赞。魏国建立后,孙资为秘书郎,后转右丞,改中书令、给事中,赐爵关中侯,与刘放同掌机要。所以说他与东吴孙的关系也不大。

有可能只是姓氏相同罢了,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


烟花繁华看火花


二人与吴蜀无关!推荐司马氏只为权利斗争!政客不是政治家!从来只有政治家利用政客!


纷吾内美


谁当皇帝无所谓,但不能伤害豪门士族的利益,曹睿第一次的辅政名单全是皇亲,势必削弱士族的权利,孙资刘放也不过是代表豪门士族和曹睿谈判,司马懿作为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进入辅政名单,也是各豪门士族的意见。高平陵之变以前曹爽干的事不光是打击各豪门士族就连皇帝也被他压制着。这也给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理由。高平陵之变支持曹爽的有多少人可以说没有人支持他。全都跑到司马懿身后了。


风云166368429


不是推荐了司马懿就让曹魏灭亡,而是曹家后代不能驾驭为我所用,如果让曹操本人用此人,司马懿也就是个好谋士比不上荀彧。


境界3942


有什么关系不好断言,历史人物所经历的环境和追求,肯定是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的,有一条是通用的,多一个朋友比多个敌人强。


uintop


哈哈 我也不知道呀 看了得多看点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