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吴逖村长


看问题要踩到点上,这“两年”正是美军大型航空母舰的制造周期,以及举国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所需要的时间。以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主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为例,原计划的建造数量高达32艘,每艘制造周期正是20到24个月,由于实现了制造工艺改良和钢板、设备和舰载武器的标准化,其中几艘只用了14到16个月就下水了,美军至此才有夺回水面优势的可能。



(尼米兹将军)

太平洋战争是现代海战的“开山”之战,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一战时期的巨舰大炮战术指导思想。在1941年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只有七艘大型“舰队航母”,其中还有两艘在大西洋水域。继珍珠港的战列舰损失惨重后,在1942年的历次海战中,胡蜂号、列克星敦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等航母相继战沉,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区只能取守势。

哪怕是尼米兹赢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也不过是中止了日军战略进攻的主动权,想反攻还是硬件短缺,海军大型军舰的建造周期较长 ,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八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入太平洋舰队,与企业号、萨拉托加号等一起组成若干特混舰队,其他大中型舰艇也下饺子一般入役,日本人的好日子才算到头了。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这还不算,美国制造的大批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也在此期间纷纷入役,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美军的重型舰队航母达到24艘、轻型航母10艘,而“护航航空母舰”多达147艘,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是二战爆发后开始建造的。同样需要时间登场的还有主力舰载机,面对战争初期“零战”的肆虐,美国人紧急研制的F6F“地狱猫”战斗机也是在1943年9月份列装的。

到1943年年底,航母特混舰队和舰载机能够形成规模战斗力刚好是两年,F6F战机12272架的较高产量(其中两年内制造了11000架),让日军飞行员“谈猫色变”,使美国海军成功夺回了海战制空权。跨越1942和1943年的瓜岛战役,不能算是反攻的开始,只能算是序幕,因为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尚未完全恢复。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战争有它的特殊性,没有制海和制空权在手,再强大的陆军也毫无用武之地。而一旦美国的国防工业在必要的时间内充分动员起来,则美国综合国力对日本的巨大优势就显露出来,当美国军舰、飞机、坦克和步兵轻重武器大量装备时,太平洋日军采用什么战略战术都是白搭,现代战争,就是综合国力的对决。

相反,日本的工业能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一年多的战损,热火朝天的生产也没戏,此消彼长,日本人从1943年底开始,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因为日本是用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赌注积累,对此山本五十六这个“赌徒”其实看得很清楚,他寄希望于重创太平洋舰队后,能让联合舰队保持半年左右的水面优势,掩护陆军抢占各重要岛屿,至于以后怎么办,其实他也不知道。

(零战和地狱猫比较)

谈和?被惹毛了打疼了的美国人怎么可能答应,而日本人最愚蠢的,是在海军实力由强变弱之后,试图用加强陆军来支撑战局。把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的大批精锐师团调往南洋,结果是在美军优势的海空封锁和火力打击下,纷纷被打成残废,要么玩板载冲锋自杀,要么钻进深山老林饿死。

没少发生几千名日本精锐陆军由于运输船被击沉,全部落水喂鱼的情况,美国陆军等于在海军帮助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消灭了一个日军联队,而在中国战场,消灭一个步兵联队有多困难?如此挖疮补肉的后果是,在大陆战场兵力又显不足,也只好转入战略守势,这就叫顾头不顾腚。



(美国大兵缴获九九式机枪)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彻底夺取海空绝对优势是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美海军以15艘大型航空母舰为主的140余艘主力舰船,以及近900架战机(内含地狱猫427架)完败日本海军,其舰载机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被美军飞行员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正好两年半时间。

所以,日军在挑起战争的1941年底到次年初,确实横扫了东南亚,其“势如破竹”的原因在于海空优势和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以及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考量。而当美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之后,大型舰船纷纷下水,重型装备源源不断送上前线,几百万军队被动员和武装起来开赴战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倒不是什么急转直下,而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老实说,资源匮乏的日本人能撑到1945年,其实已经是近乎奇迹了。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巨头)


度度狼gg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野心过大与轻敌对形势的判断出现错误。其实在二战爆发的时候,日本国内的各种资源对于对外战争的支持力度上就已经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这也为日后的太平洋战争爆发提供一个重要因素)。当时日本的主要敌人是中国,由于日本的野心过大和轻敌,虽然看到了中国处于一个虚弱时期(工业发展落后,大量民众温饱问题不能解决、国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统一等等)但却低估了中国人的抗战决心和毅力。加之其他国家的暗中援助,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截止到1938年(二战前夕),由于一系列的战役伤亡过大(典型的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加之中国版图的庞大,使日本对于吞并中国显得力不从心。战事逐步进入到相持阶段。

到1939年二战爆发时,日本陆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开始的拥有可以全面进攻的实力下降到只能进行局部重点进攻的实力。并且战力也出现了些许下降。尽管日军的战力依然高于中国军队,但是敌后的牵制加上正面的消耗正在一点一点的消耗日本的实力。

与此同时,在1939年日本国内物资就出现了紧缺,在日本国内开始实行配给制,而在中国则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加之美国对日本的禁运,日本已经出现资源短缺的窘境。此时二战才刚刚爆发。

为了摆脱窘境,日本趁着盟友德国在欧洲战事的不断扩大,开始考虑向东南亚进兵,40年从法国手上占据越南北部,41年又夺取整个越南。41年12月7日后开始对于西方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进行吞并。到42年上半年,一系列的军事胜利让日本的势力范围达到巅峰,此时二战已进入到中期。直到瓜岛战役前期,日本在亚太地区仍占据很大的主动性。而在瓜岛战役后期,随着美国战争机器的全开(美日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至今仍在,不用细说了),加之日本战术战略的失策,日本在1942年底便一开始走向不可挽回的劣势。

最后,提问者问的可能更多的想说太平洋战争。(毕竟二战≠太平洋战争,但太平洋战争却属于二战的组成部分)


黎塞留的野望


经过初期的攻势作战,日军的战线已经延伸到惊人的长度,从地图上来看,日军的战线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它的底部从缅甸延伸到千岛群岛,它的顶点位于埃利斯群岛,指向东南方的斐济和萨摩亚。这个巨大的突出部同时控制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原本是一个战略优势,日军可以发挥内线的优势集中力量对付某一方向的进攻,但是实际情况却并没有如日军所预想的那样发展。



日军的所谓内线优势只有在敌人较为弱小只能选择突出部中的一侧发动进攻的情况才能体现出巨大的战略优势。一旦敌人强大到足以从多个方向上施加威胁时,日军的海上和空中力量不足以同时在多个战场上展开激战,而且还要守住漫长的外围防线的其余部分。也就是说日军的扩张严重的超过了日军的承受范围,日军的力量都分散在了这漫长的防线上,等到盟军发起反攻时,日军已经无法占据兵力上的优势,尤其是空军力量的分散。所以日军建立的“国防圈”反而让日军丧失了优势,主动权落入了盟军之手。


那么日军为何要将战线如此的深入呢?按照日军原本的计划,之所以这么深入西太平洋就是为了切断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即切断美国和英国的联系,使得美国的兵力和物资无法运往澳大利亚和印度,至少运输难度要大大增加。这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就被日军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如此日军就可以各个击破。但是日军最大的失误就是切断的不够彻底,日军没能将澳大利亚东面的群岛予以全部占领,这里是太平洋的船队通往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的中转站,占领这里则意味着美国庞大的作战物资无法进入澳大利亚和印度,印度洋方向将无法发起大规模的反攻,日军这个突出部的右翼将大大安全,如此便能集中力量应付来自左翼西太平洋上美军的威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日军所犯的一个巨大战略失误,那就是发起中途岛战役,这个中途岛的作用非常有限,充其量是作为东面的一个警戒基地,当然,如果日军下一步的进攻目标是夏威夷群岛,那么中途岛就非常重要了,这里将成为日军的前进基地。但是如果日军不发起中途岛战役,而是转向西南太平洋上的那些群岛,从而彻底切断同样印度洋的航线会不会更加具有战略意义。

盟军同时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上发起了强大的反攻,使得日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只能来回奔波应付,兵力上的分散使日军在哪一方向上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而盟军的工业和资源又超过日本太多,随着时间的延续,日军在数量上的劣势越来越大,自然也就失败的越来越快了。


战略论


日本弹丸之地,号称“大日本帝国”。然而战场上急转弯的原因,一是盲目自信,二则没人没资源能打仗了。

日本的迅速失败,首先在于他过于低估了中国的实力,或者说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以至于口出狂言到三个月灭亡中国,整整一个淞沪会战况且打了三个多月,日军野心和实力并不匹配,其次是在南洋诸岛争夺资源,不得已而和美国开战,巨大的工业军事经济实力的差距,让日本的太平洋战争中迅速失败,最后在二战末期苏联歼灭了关东军后全面失败。

日本的急转直下也在于41年决定珍珠岛事件,美日战争开始后,日本战场逐渐失利,可以说中日战争中日本一直是取得了绝对优势,且不断获胜,到了40年中国的东南沿海全部被日本人占领中国的经济减少了百分之95,此时日军然后占领中国指日可待,但日本在中国战线拉的太长,加上日军在中日战争中侵害英美的利益,英美对日本实行了废钢铁和石油的禁运,这对日本的打击极大,所以日本想自己出手在南洋诸岛夺取资源,同时还有可能在中亚与纳粹德国会师,不过日本陆军的绝大多数都陷在中国大陆无法抽调,中国虽然战役连连失利,却没有丧失把敌人赶出中国的决心,日本在陆军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把自己最精锐的海空军用在了太平洋战争。



直到现在很多日本人都觉得在珍珠港事变之前美国是提前知道了的,中国的军统局破获了日本的全部陆海军作战密码,并且告诉了罗斯福,在事变前两天,珍珠港的航母突然离港,附近的医院收到大量的血浆,准备接收伤员,日本不出所料在珍珠港投下炸弹,美国国内参战的舆论空前高涨,美国本来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不直接参加战争,而日本直接进攻了美国本土,让美国人民无法接受,美国参加到了二战中去。


有人这样调侃美国,说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是在球赛的最后一分钟,踢出了最关键的一球。美国的加入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参战后,不出半年中途岛海战,让日本和美国本来实力悬殊的战争,更加毫无希望,日本本来打算把天皇迁到长春,但是苏军全歼了日本关东军也让这一切不在可能,日本遂走向了全面失败,在1945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颁布了停战诏书,日本在二战中以失败告终。


无花台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够准确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二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但日本人的二战自1931年9月18日就开始了。

作为轴心国里最早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二战期间日本虽然在亚太战场横行无忌,几乎占据了大半个西太平洋的恐怖面积,但却从未有过势如破竹的辉煌局面,比如1938年在我国战场被迫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陷入我国持久抗战的泥潭;1939年在诺门坎事件中被苏军吊打,彻底断绝了北上夹击苏联的野心。

真正让日本表现得势如破竹一点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几乎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后,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迅速扩张。

而日本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夺取如此广阔的土地,消灭数倍于自己的美英等国军队,除驻守东南亚的美英等国军队自恃人多骄傲轻敌外,还与西方国家“先欧后亚”的一贯立场密切相关。

比如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虽第一时间向日本宣战,但却优先打击德国。这其中固然有重建太平洋舰队需要时间的考虑,但欧洲对于美国的价值高于亚洲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西方列强的注意力并不在东方,所以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扩张的主力就只剩下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只要摧毁它,日本就可以独霸太平洋,珍珠港事件就是日本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当然,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是远远不够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的技术积累也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前期迅速扩张的重要保证。

比如1940年7月,日本三菱重工研制生产的零式战斗机开始服役。这款兼具了机动灵活和续航里程的战斗机,因为前期盟军对其一无所知。使得零式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大显神威,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损失惨重。

但日本毕竟是岛国出身,资源先天匮乏,陆军的薄皮坦克以及38式步枪成为日本资源不足的重要提现,这意味着日本和德国一样,只能速胜,不能久战。

再加上作为岛国的日本人口资源先天不足,在因战争损失大量精锐士兵及技术人员后,日本国内很难得到及时补充,所以日本会很快在战争中由于资源不足和战斗力下降而导致局面被迅速逆转。

果然,在美国迅速重建太平洋舰队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优势瞬间被逆转,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预言的“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优势至多保持两年”很快成为现实。在美国强大工业体系的支撑下,日本在太平洋称霸的时间大大缩短。

等到美军逐渐在二战中恢复元气,并取得了对轴心国作战的绝对优势后,太平洋战场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日本法西斯灭亡的速度大大加快。

另外,日本之所以在二战前期的扩张并不十分势如破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内部长期的下克上效应。

无论是侵华战争,还是诺门坎事件,亦或是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下层军官自作主张的下克上现象始终层出不穷。

对于日军高层而言,下克上是侵略扩张的完美遮羞布,胜了就是天皇的皇恩浩荡,败了则是下层军官的自作主张,天皇的权威自始至终不受任何影响。

但这种推卸责任,掩盖丑恶的做法也让日本自乱阵脚,深受其害。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下层军官的激进分子大多数意见与日本大本营相左,这些军官更多时候充当的是瞎掺伙和乱弹琴的作用,而这些激进分子的群魔乱舞却彻底搅乱了日本侵略扩张的宏观战略。

比如日本在侵华战争中,计划仿效清朝自北向南蚕食我国。但少壮派军官急不可耐地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将“蚕食”变“鲸吞”,被打乱阵脚的日本高层只能全速跟进。而在最不该节外生枝的时刻,日本海军又在上海挑衅,开辟了淞沪战场,导致日本虽然迅速获得了大片土地,但却彻底失去了征服我国的可能。

简单说来,日军的激进分子空有一腔热情,缺乏宏观的战略考虑,特别是不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日本在二战前期走了很多弯路。当形势逆转后,又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所以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迅速败落,和自身的畸形发展也密切相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是日本战线拉的太长,顾此失彼。众所周知,日本国土面积不大,没有什么战略纵深不说,战略储备匮乏。



当时日本急于攻占东南亚几个小国,也是这个目的,妄想以战养战。


再者经过二年的战争,首先经过中国军民的誓死抵抗,日本被拖入了中国的战争泥潭中,我们可以看侵华期间,日军部队进入中国战场,实行的是添油式策略,这一方面是他本身常备军队不多,日军常备军队只有20个师团,这些师团是满编全训部队,战斗力较强,但当后期兵力不足时,扩编了很好的补充师团,这些部队的战斗力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大本营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后期不断的增兵,企图彻底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国为桥头堡,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但是他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在数次大会战中,中国军队有力的杀伤了日军的精锐部队,这些都是具有丰富的战场经验的日本老兵,牢牢的拖住了日本的战争步伐,使其进退不得,另外也极大了消耗了其战略物资储备。

所以日本大本营后期急于获得战略资源,挺而走险发动了对美作战,这也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兵力的严重不足,战略物资的耗尽,还有强大的美军参战,焉有不败之理?日本到了战争末期,油料,钢铁,橡胶等等急缺,而这些又都是支撑战争的必需品。日军的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所用的飞机都是木头做的了,你说日本人都被逼成啥样了。

最后要说的是,战争打的是国家的总体实力,打的是后勤储备,打的是全民一心,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穷兵黩武,最后自取灭亡也是必然的。


天使老说喜欢我


二战日本后期作战乏力是必然事件。在这里我喜欢用资源数据说话。

日本二战所控制的资源十分匮乏

大家都知道日本之所以喜欢发动战争是因为资源的匮乏,而且是极度的匮乏。资源的短缺促使日本人心中产生对邻国资源的窥视。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北,获得了大批东北军武器装备,同时控制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兵工厂。另外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铜矿、煤、木材等工业原材料。日本刚开始只是试探性的打一打没想到,当时的东北军阀自从张作霖死后,群龙无首,他的儿子没有他那种领导的才能也没很好的外交手段,采取耻辱的不抵抗策略基本上就是直接放弃了东三省。所以日本在占领东三省后内心极度膨胀。

也就是说日本在二战前期资源基本上来自日本本土,朝鲜半岛,中国东三省。因为日本二战才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如西方国家有那么多殖民地给其源源不断的资源。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所以这些地方的资源还是不够日本这个战争机器的满负荷运作。

日本也发现这些问题所以在二战后期也是大量占领反抗薄弱的东南亚殖民地以掠夺战争资源,当然其战线也越拉越长,日本自己也是越吃力。也就是说日本的后勤跟不上战争的进度了。

日本后期面对的对手不在是只有冷兵器的士兵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开始发动侵华时期,大部分对手都是手持长矛的士兵,极少数士兵手里拿的是落后的火铳。剧历史记载,当时我们士兵配置五人一枪,其他都是冷兵器。所以日本手持热武器无论在射程还是杀伤力上远超我国战士。在如此巨大差距下才取得如此成绩。再加上当时军阀割据各自为战,军阀勾心斗角。才使得日军长驱直入犯我中华。

然而战争进行到后期,我国仁人志士觉醒,国际社会的长枪短炮的支援,日军面对的再也不是冷兵器,而可能是比他们更先进的美式武器。也可能面对的是德式装备。再加上日本野心膨胀触碰自方列强的利益,还进攻珍珠港直接向美开战。使其战线成几何形扩张,而资源却不见增长多少。

大家知道日本坦克比西方小很多薄很多基本上面对上日本坦克就没什么机会。日本飞机跟美军战机战损12:1这些也让日本尝到了什么是工业军事的碾压。

战争后期日本兵力短缺

日本在战争开始都是身强体壮的男士兵,到后期兵力短缺下,年龄甚至不到十三岁都上战场,还有招女人上战场。日本是一个男权国家女士上战场对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实在没人了也不会让女人上吧。

战争到这一步就是垂死挣扎。自此日本再无翻身之日,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投降也是迟早的事。除非他们召唤奥特曼。

丘比特懒


先来看看日军二战初期的势如破竹是什么样的吧!


从1931年到1937年,日军的侵华战争断断续续,并且基本上屡战屡胜,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在保存实力,没有积极地对抗日本。

从1937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进展也算是顺利,侵占了大片土地,并且以较小的损失有效削弱了国军的战斗力。

在1941年袭击珍珠港开始,日军在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


进攻珍珠港可谓势如破竹,因为日军达成了突然性,准备充分,美军损失惨重。在东南亚的进攻也是异常顺利。日军在东南亚的对手主要是美军和英军。

美军彼时没有进行战争动员,装备落后,空军战机难敌日军,单兵甚至在使用一战时期的武器,加之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损失惨重,制海权毫无疑问地落入日军手中,日军海陆空全面进攻,美军没有海军支援,陆军仓促应战,失败是必然的,菲律宾失守也在意料之中。对于马来半岛,英军那时候被欧战拖累,无暇顾及东亚,远东舰队又被日军消灭,所以也难逃沦陷的厄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初期的势如破竹主要是靠海上力量的优势实现的。日本人的海军家底可谓雄厚,其海军建设始于甲午海战之前,中间经历甲午海战、对马海战等战争,经验丰富,士气高昂!且日本重视海军力量发展,在二战初期,日军航母和战舰的数量和质量在东亚处于领先优势,士兵训练有素,又在使用海军航空兵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进展顺利。

而美军的失败主要在于猝不及防。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人的工业基础薄弱,人力物力贫乏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攒了多年的战舰打一艘少一艘,兵员素质逐渐下降,而美军却恰恰想法,惊人的战争潜力被动员,坦克飞机大炮军舰源源不断,兵员训练亦有条不紊,美日力量对比随即发生转折,这种差距随后越拉越大,导致日军最终惨败。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日本人人心不足蛇吞象,区区四岛之土,就妄图征服世界,结局是必然的!


不求权威、详细,只愿能成一家之言!


博士讲军事


日本人的战略出问题了。

1.侵华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以小搏大,这种情况下一开始不出全力反而采用添油战术。

2.苏德战争爆发后,关东军方面应该迅速腾出大批兵力用于关内;

3.在两个方向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在东南亚开启了第三战场,招惹了最强大的敌人。

以日本当时的情况,如果以撤出中国关内,只保留满洲国,加入同盟国对德作战为条件,那我们东三省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乱世英熊1


二战的发生,可以说是由意德日组成的法西斯挑起二战的战火,导致了二战的战火烧到了80多个国家,波及了20多亿,死亡了7000多万,可以说这三个国家挑起的这个二战,是目前为止,历史上最大的规模战争,也是最惨烈的,二战主要分两个战场,一个是日本在亚洲,以日本的"东南亚共荣圈"为主,而欧洲战场以德国为主,德国主要对手就是苏联,但是法西斯还是为反法西斯打得满地找牙!


日本初期强大是因为对手太弱

日本初期的战争就是掠夺亚洲,而主要战场就是中国,一口一口的把亚洲领地吃下去,而在欧洲现场,德国的闪电战术也在快速的攻打欧洲,知道打到莫斯科战场,才遇到了对手,日本的东亚亚共荣圈已经得到很好控制,就是因为亚洲太落后了,给了日本很大的信心,在亚洲呼风唤雨。

后期对手太强大

在后期,日本的对手就是苏联和美国,美国在二战的实力是排名第一的,而苏联整体实力排名第二,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军工业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飞机、大炮、坦克、可以说非常多,还支持了苏联13000辆飞机,不然苏德战还不懂谁输谁赢!日本就是太贪心了,想控制太平洋战场,所以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把珍珠港炸了鸡飞狗跳,让英国的海上霸主黯然失色,美国也就是因为这场战争,立马把国家重心转移到军工业,美国武器就像捏肉丸一样,一个个个出来,日本根本比不过。

而苏联方面,在美国沉重的打击了日本最精锐的部队,到苏联打得时候,日本的百万关东军都已经是病惨太多,真实的战斗力已经不知道下降了多少个层次,而且苏联打日本的时候,德国已经战败,苏联可以一心跟日本对战。


战线拉太长,军资跟不上

日本国家领土太小,而且资源匮乏,当战斗遇到玩命抵挡,那么就需要很多的武器装备,而且日本还把战线拉到太平洋,把在中国的精锐部队抽到太平洋战场跟美国对干,而剩下的士兵又攻不下亚洲这边,日本的的这种现象和德国遇到问题一样的,当德国攻打苏联,当遇到苏联领土太大,战线就会越来长,后面的军事补充就很难跟上,这个就是贪心想吃大象的后果。

日本的实力会下降是很正常,资源匮乏、对手变强大、士兵的老弱病残、战斗太久,人就会有一种疲劳感,久久攻打不下,就会容易有挫败感,这个很打击士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