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師應該如何去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用戶65146089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希望能幫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喜歡我的回答。

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具體表現。

首先,從幼兒園到一年級的小學生都有養成習慣和適應環境的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需求,耐心等待並引導他們。

第二,學習有一定的壓力。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聯繫老師,瞭解他們孩子在學校的具體情況。他們不僅應該以完成作業為目標。或者一些父母把孩子託付給“小餐桌”等機構。

第三,我還要強調小學生的“遊戲”。戶外遊戲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四,加強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今天的兒童成長環境是平穩的,尤其是當父母“愛”他們的孩子時。為他們的孩子做了很多事情,實際上剝奪了他們鍛鍊和嘗試的機會,減少了“尋求幫助”的機會。此外,先進的“武器”,如互聯網和手機,也使兒童能夠生活在虛擬的內部世界。大樓的生活環境也減少了孩子們的交流。這不利於小學生的成長和成功。

第五,鼓勵孩子們親近大自然。改善觀察力,走出網絡,走出大樓,走出教室。簡而言之,老師和家長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真實需求,真誠陪伴他們成長,仔細觀察他們的進步,為孩子樹立榜樣。

謝謝大家閱覽,希望大家喜歡,歡迎一起討論!



梁老師的地理教學


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都不是一下子就變成了這樣的心理,而是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影響,慢慢讓他產生了他固有的心理,形成了他的生活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這方面,兒童時期所帶來的影響尤為重要。

家長和老師如何去關心小學生的心理,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關心。而老師在學校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理解,關心和鼓勵。最重要的就是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在學生的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和榜樣,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要積極的表現,用自己的行為去言傳身教。

當我們發現,小孩子有不良的言語和行為時,不能進行單方面的指責,要先了解原因,分析事情,最後給予正確的引導,和今後生活的警示和鼓勵。要讓其明白,這樣的言語或者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和影響,從而避免他下次再發生這樣的錯誤。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小孩摔破了一個碗,如果說家長直接就過去說,怎麼這麼笨,連個碗都拿不住,這個時候小孩子的心裡是很委屈的,如果說確實是他不小心,他會覺得家長的這個責罵是對的,如果他事出有因,這個時候他會在心裡產生埋怨。這樣久而久之,他會覺得他做什麼事情都不對,他不能犯錯,他小心謹慎,從而慢慢的他會變得內向,自卑,自責。那這樣對他今後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分享我在初中的一個事情,大家週五大掃除都在打掃衛生,把玻璃擦乾淨,把地用水衝,然後拖乾淨,然後大家都在忙,這個時候,我和一個同學,兩個人一起擦玻璃,不小心把一塊玻璃打碎了,當時我們的內心是很恐懼的,非常擔心害怕,打破了這個玻璃我們要怎麼辦?是不是要賠錢等等,然後我們就去告訴老師,我們打破了一塊玻璃,當時老師說的第一句話,我們是非常非常感動的,老師就說,有沒有傷到手,你們有沒有受傷,玻璃碎了不要緊,可以重新買。

而我認為這就是一個老師在學校對學生心理,最好的關心和最正確的引導,而這樣一件事情,過了十幾年,我依然記得很清晰,可能再過十幾年幾十年,我們依然會記得,可能在我們一生當中這件事情都會銘記於心,以及對我今後做事和對待別人犯錯時,我所給出的反應和態度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關心學生,關心孩子,心理健康,最好的最正確的引導。

用心愛自己,用情愛生活,腳踏實地,滿懷信心的去生活,我相信孩子會感受得到,學生也會感受得到,這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榜樣,人生中最好的老師。



宇哥讀心理


對於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在越來越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重視。

家庭:

作為父母,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外,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包含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

正所謂言傳身教,語言上的教導,行為上的示範,讓孩子耳濡目染,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

學校:

除了教授孩子知識外,對於小學生性格品質的教育,同樣需要學校重視。

如定期進行相關培訓,舉辦相關活動,讓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此外,老師可以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特別是同學之間相處時,學生的表現,加以引導。





秀一老師


首先,家長跟孩子肯定關係是更加緊密的,那麼家長在生活中怎麼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覺得應該從生活小細節入手,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他的特長;我在其他相關問題也有回答到,就是咱們家長應該與孩子成交心的朋友,讓孩子可以跟你無話不談,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父母,如果孩子怕你,不敢跟你講真心話,那還怎麼去關注孩子的心理。我知道家長大多是很忙的,而傳統觀念又讓很多家長覺得只要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就行了,這種觀念應該改改了,因為這樣你只會離你的孩子內心世界越來越遠。作為教師也一樣,咱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應該只關注學生成績。畢竟成績好不代表學生品格好,新聞上不是沒有高學歷高智商犯罪的報道,因此咱們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更應該多跟學生談心,瞭解他的心理活動或者多跟學生一起參加活動,這樣學生會更加喜歡你這個老師,也更愛聽你的話,那麼你對學生的心理和成績的良性引導的任務將更加容易完成。


IslandCat老師


小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家長和老師要關注學生的具體表現。

第一,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的小學生有一個形成習慣和適應環境的問題,家長和老師要關注學生的需求,耐心等待和疏導;

第二,學習有了一定的壓力,家長要自覺聯繫老師,瞭解孩子在校的具體情況,不能僅僅以完成作業為目標。或者有的家長把孩子託付給“小飯桌”等機構。

第三,我還要強調一下小學生的“玩”,室外的遊戲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身體,還能訓練小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第四,加強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順利,特別是家長“疼愛”孩子,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做了,無形之中讓孩子失去了鍛鍊和嘗試的機會,也減少了“求人”的機會。再者,網絡、玩手機等先進“武器”,也讓孩子活在虛擬世界裡。樓房的居住環境也減少了孩子們的交往。這樣不利於小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第五,鼓勵孩子親近大自然。提高觀察能力,走出網絡,走出樓房,走出教室。

總之,老師和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真實需求,要真誠陪伴孩子的成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要做孩子的榜樣。


伊人怡心2020


這個問題我們分為兩個部分來回答;

首先,對於父母,應當如何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1.關心孩子的生活,要儘可能多的給孩子一些陪伴,瞭解孩子的心理發育;

2.獎罰分明,不應過分的溺愛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可以,但要有原則,一物換一物,拿孩子的優秀表現換他先要得到的東西。那麼在犯了錯誤的時候,要自行反思,弄清楚錯在哪兒?怎麼改?犯了錯沒有任何人能夠幫他,只能自己幫自己。

3.不當孩子面做不當的行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任何的行為都會被孩子模仿,如果因為家長的不當舉動而令孩子走向歧途,家長應當及時發現並改正。

4.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當然也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只要有的放矢即可。

其次,對於老師而言,又應當如何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1.老師是傳道受業解惑者,所以以灌輸知識、教導做人的道理為主,不應以某些話題來引導孩子。

2.在發現孩子有異常舉動的情況下,要及時與家長聯繫,儘快瞭解事情的起因並解決。

3.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給予孩子以信心。多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多建議孩子看老師推薦的課外書籍,多建議孩子交更多有益的朋友。

 

孩子的教導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去合作完成,時刻關注孩子,才會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不會使得孩子誤入歧途。





汪老師的趣味課堂


首先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價值,表示肯定。父母要想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1.父母可以學習相關年齡段的心理特點的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

2.平時多關注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

3.做教育的觀察者。平時多觀察孩子,如果發現細節方面有異常,可以側面、委婉地瞭解情況,做孩子強大的精神後盾和支持。


初雪小仙女


我覺得這種問題就要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討論參與,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可以把他歸納為幾點!

1.有些孩子會問一些對大人來說比較尷尬的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會被大人搪塞過去,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在我看來爸爸媽媽應該直視孩子的問題。

2.在家裡面不要給孩子一種家長的感覺,和孩子當做好朋友一樣的來相處,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不要一票否定孩子的決定。

3.每當孩子有什麼決定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定論不要急著否定,多聽聽孩子為什麼做這決定,他的好處在哪裡,有沒有他的可取之處。


我的浩寶貝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成績交給老師,養育是父母的責任,父母的做法平時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教會孩子懂得分享,分享自已的快樂與苦惱,孩子做錯了,要學會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走。

這涉及一個時間分配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孩子心理健康和金錢如何衡量輕重是父母考慮的,看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就一清二楚了


不斷琢磨


首先,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0歲左右,這段時間,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想去嘗試,不會乖乖的聽人的擺佈,所以,家長要加強引導,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