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賽馬、兔子窩、築牆等故事給管理帶來的啟示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四十六

中國古代有很多傳說、故事和歷史事例包含著深刻的管理哲理,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比如,有這樣三個故事如果把他們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會發現它們包含著很深刻學道理,而且,它們恰好表明對近期、中期和遠期的應對策略,一個是關注眼前的在競爭局勢中如何獲勝,一個是思考一旦遇到了危機該如何解除,還有一個是謀劃著以什麼策略來應對未來,如果將這三個故事分別給人的啟發聯繫在一起,便可以寫成是一篇很不錯的管理學文章,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對於現代管理仍有極為深刻的啟發意義。

第一個故事是田忌賽馬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比較熟悉,講的是田忌賽馬的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齊國將軍田忌經常與齊威王及齊國眾公子賽馬,並設重金為賭注。而孫臏是田忌的上賓,有一次,孫臏發現田忌的馬和齊威王他們的馬腳力是不相上下的,均可分為上、中、下三等,孫臏心中有數,他讓田忌儘管下大賭注,他能保證田忌在賽馬中獲勝。田忌相信孫臏,便用千金作賭注。開賽前,孫臏將秘訣告訴田忌:“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這就是說,孫臏讓田忌用下等馬對付齊威王他們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結果,三場比賽結束之後,正如孫臏所料,田忌敗一場勝兩場,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據說,田忌正因為這一件事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而齊威王便經常向孫臏詢問兵法。

談談賽馬、兔子窩、築牆等故事給管理帶來的啟示

孫臏畫像

孫臏教田忌在賽馬中贏得比賽,這一件事看似很簡單,其主要招數是讓田忌利用排列上的優勢來獲得賽馬的勝利,但是,仔細想想,其深層的方法論是很值得重視的。

在競爭局勢中,將不同的競爭因素進行不同地組合,其競爭結果是不一樣的,即是說,競速因素的組合方式會影響競爭結果,原本是勢均力敵的雙方,如果能在競爭因素的組成方式上佔據優勢,那麼,最終將在整體上獲勝。值得注意的是,孫臏在賽馬遊戲中所關注的是眼下該如何在競爭局勢中獲得勝利,也就是說,根據當前的現實條件,怎麼樣才能調動一切因素,通過不同因素的組合在競爭中取勝,這種關注眼前獲利目標的策略正是管理學的直接目的。在市場競爭中,近期或眼前能贏才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以獲利為目的,“唯利是圖”是商人的本性,首先必須在競爭中贏,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才能有未來的更大發展。在競爭中,不一定是贏得最多的,但一定要贏。馬雲曾說:“勝利者不需要是跑在第一名的人,只要別人都倒下了但你還活著,這就是勝利。哪怕只是跪著!”企業發展,生存是第一位的,做生意沒有賺錢,是會倒閉的。股市投資,守住本金是第一重要的。當然,商業活動中可以“唯利是圖”,但並不意味著可以不擇手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不意味著經濟活動之外,也必須“唯利是圖”,一些有寬闊胸懷的企業家賺多了真心去做慈善,這是很偉大的,“為富”不一定就“不仁”,有不少鉅富也是很有“仁心”的。

如果說孫臏的賽馬之策所重視的是眼下如何獲勝,考慮的是當前如果利用一切因素在競爭局勢中取得勝利,那麼,下面講第二個故事,卻是思考著不久的將來,如果遇到了危機該怎麼辦的問題,是中期如果解除危機的重要問題。

這個故事大家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講的是馮諼為齊公子田文謀劃多預備兔子窟的的事。

談談賽馬、兔子窩、築牆等故事給管理帶來的啟示

馮諼買“義”

話說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貴族孟嘗君,名叫田文,他招養門客,儲備人才,將財富巧妙地轉化為隨時可用的才智。孟嘗君門下養有食客三千,有混口飯吃,也有才華橫溢的,甚至也有少數智謀過人的。田府的食客分三等,上等稱“代舍”,住高級房屋,享受魚肉佳餚,出門有車;中等稱“幸舍”,住中等房,食物有肉,但出門無車;下等稱“傳舍”,住下等房,只有粗茶淡飯,只能將就度日。有一天,窮困潦倒的馮諼投靠到孟嘗君門下,他沒有任何專長,只能劃入下等,受“傳舍”待遇,十多日過去,馮諼突然敲彈著長劍,哼著歌:“長劍啊,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孟嘗君給他魚吃,給予“幸舍”待遇;過了不久,馮諼又彈著劍唱著:“長劍啊,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左右人嘲笑他,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令給他提供車,讓他住高級房;又過了不久,馮諼又彈劍唱著:“長劍啊,還是回去吧!沒有法子養家!”左右人很厭惡他,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得知馮諼家裡有一位老母親,便派人供養他的老母親。從此,馮諼不再彈劍唱歌了。後來,孟嘗君需要有人替他到封地薛邑去收債,馮諼自告奮勇願意去。馮嘗君召見他,為他準備好馬車,整理好行裝,交給他債劵,臨走時,馮諼問:“收債回來後,先生需要買點什麼?”孟嘗君說:“看看我缺了什麼就買什麼!”

馮諼到了薛地,把欠債的人召集起來,一一核對債劵,將貧富者分開富,那些貧窮而不能還的錢的,其債劵都被馮諼燒了。 馮諼假傳孟嘗君的指令說:“孟嘗君借款給你們,不是為利息,而是為了你們的生活。但是,他府中有門客數千,俸食不足,不得不來收取些利息,今天能還錢的按期償還,貧窮而不能還的,債劵都燒了,不用再還,這是孟嘗君對薛地百姓的深厚恩德!”百姓都叩頭歡呼:“孟嘗君親如父母!”

馮諼田府見孟嘗君,告知收債的事都辦妥了,孟嘗君問:“買了什麼東西回來了嗎?” 馮諼說:“根據你的意思,‘缺什麼就買什麼’我想,您有用不完的珍寶,狗馬滿園,美女多多。您缺的只是‘義’,我幫您買了‘義’。”孟嘗君感到奇怪,問:“怎樣買‘義’呢?”

馮諼說:“薛邑是您的封地,對待那裡的百姓,您未能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去善待他們,卻如商人一樣榨取利息。我自作主張,假傳命令,把那些無法還債的窮人的債劵都燒了,百姓高興地歡呼您親如父母,這就是為你買回了‘義’!”

馮嘗君聽了悶悶不樂,但事已至此,只好令他退下。

一年後,有人在齊王面前進讒言,齊王讓孟嘗君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邑。孟嘗君走到離薛地不到百里,薛地的百姓就趕來歡呼迎接,孟嘗君對身邊的馮諼說:“先生為我買回了‘義’,我感覺到了。”

馮諼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於死,您現在只有一窟,還不能心安理得地高枕無憂,我再為您再鑿兩窟。”

於是,馮諼帶了馮嘗君為他準備的50輛車,500斤的黃金,去了魏國,他對魏惠王說:“齊王放逐了他的得力大臣孟嘗君,諸侯誰先迎接他,誰就能富國強兵。”

魏王覺得有理,就令原來的丞相改任上將軍,騰出相位,派使臣帶黃金千斤,恭迎孟嘗君。馮諼先回到薛地,對孟嘗君說:“千斤黃金是厚禮,馬車百輛是高級禮節,齊國一定會知道的。”

魏國的使臣連續三次恭迎孟嘗君,孟嘗君都拒絕了。消息傳到齊王那裡,齊國君臣都害怕了,就派太傅帶了黃金千斤,豪華車兩輛,佩劍一把,齊王親筆信一封,向孟嘗君道歉:“皆是寡人不好,受到神靈譴責,面臨大禍,聽信讒言,得罪了您。我算不了什麼,但願您能顧念先王宗廟,重新回來治理國家吧!”馮諼悄悄告訴孟嘗君說:“您應請求先王以祭祀用的禮器,在薛邑建立宗廟。”後來,宗廟建成了,馮諼說:“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無憂過快樂日子了。”此後,孟嘗君任相10 年,沒有遇到任何災禍,這都是因為有馮諼為他出的計策所起的效果!

這是一個許多人知道的故事,而從這個古老的故事中,包含著不少現代人值得思考的深意:

第一,馮諼當食客的經歷給人的啟示是:當你落泊潦草時,只要有自信、有才能,用不著阿諛奉承,更不要卑躬屈膝,要像馮諼一樣,彈劍高歌,懂得如何去爭取得到尊重和信任。只要你合作的人是胸懷寬廣的,能愛才識才,你就要敢於按自己的主見去處理事務。聰明人該明白,只有愚蠢的、心胸狹窄的領導、老闆,才會喜歡點頭哈腰的蠢貨。馮諼的行為,也讓人聯想起姜太公釣魚的故事,自願“上鉤”的周文王也是高明的君主。

第二,孟嘗君收養食客給人的啟示是:收養食客三千,財富是損失了,但得到的卻是更為難得的智力資源,關鍵的時候,“才”的作用遠遠勝於“財”的用處。此外,當領導的,做老闆的,一定要豁達大度,不要計較蠅頭小利,只有大處著眼,才能得到優秀人才;同時,當領導的更要敢於授權,要創造條件讓為你工作的人揮創發造性,要信任為你做事的人,只有這樣,人才才能充分把才能發揮出來,幫你的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馮諼的策略的啟示是:狡兔尚需三窟,何況人也。多考慮幾種選擇,多準備幾套方案,多關注發展的各種方向,一旦遇到危機,才有辦法處理危機,才不至於被危機擊倒。有處理危機的多種方案,方能轉危為安,穩操勝卷。同時,要善於應用競爭的現實(如故事中齊王與魏王的矛盾、競爭)來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態勢,要善於應用傳統的力量(如故事中祭祀禮器的影響)以形成有利於自己的局面。馮諼關於“狡兔三窟”的謀劃和計策的實施,至今仍是值得借鑑的。此外,故事主題還啟示大家:即便是在激烈的競爭局勢中,“利”雖是必要的,有獲利才能保證活動的基本條件,否則,孟嘗君也無法養食客三千,但在關鍵的時候,“義”比“利”更重要,薛邑窮人的債券被燒了,債被免掉了,孟嘗君在經濟上是損失了,看起來孟嘗君是大大失“利”了,但是,馮諼讓薛邑的民眾感到孟嘗君很有情“義”,他們便還孟嘗君以“義”,薛地百姓百里之外趕來歡呼迎接孟嘗君。

第三個故事是歷史故事,其主人翁比馮諼看得更遠,如果說馮諼是看到中期可能出現的危機而想好了處理危機的辦法的話,那麼,第三個故事的主人翁卻是以極具戰略眼光的宏大謀略來應對未來的宏大局勢。這個故事講的是明初朱升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的故事。

談談賽馬、兔子窩、築牆等故事給管理帶來的啟示

朱升雕像

龍鳳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再一次進攻婺源,但卻久攻不下,朱元璋需要有人為他謀劃計策,此時,他聽到大將鄧愈說,當地有個隱士叫朱升,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謀略的人,其才能可比諸葛亮,朱元璋聽了很高興,便微服出訪,親自到朱升隱居的地方,向朱升詢問軍國大計,朱升見朱元璋比較誠心,便獻出了他的重要策略,朱升提出一個總的戰略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其實也是朱升為朱元璋謀劃的建立明王朝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朱元璋要立國,必須堅持這“九字”大原則。

朱元璋在經歷了一系列戰事,戰事越來對他越有利,但朱元璋一直沒有忘記朱升的策略,他一直稱“吳國公”,沒有稱王,直至打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已經沒有強硬的對手了,他這才改稱“吳王”,這一“緩稱王”聰明舉動,讓朱元璋在政治上有了優勢,能穩步前進,逐漸達到建國的目標,而這都是按照朱升的建議去做的。此外,朱升的“高築牆”策略其實就是建議朱元璋要建立和鞏固好根據地,而“廣積糧”卻是著力保證錢糧充足。

朱元璋之所以能在攻打徽州、婺州、處州和鄱陽湖等的大戰中取得勝利,最後又能在與陳友諒、張士誠激烈較量中獲勝,與朱升在朱元璋崛起時謀劃的戰略是密切相關的,朱升為朱元璋戰勝強硬對手,消滅元朝,統一中原等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明王朝建立的重要功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建元洪武,朱升被召至皇城應天府繼續充當謀臣,晉升翰林院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銜,同修國史,成為皇帝顧問,朱元璋凡軍政機密均與朱升相商。明朝開國頒賜大封功臣的制誥文字、皇室禮樂制度及各種詔令大多由朱升執筆。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歲的朱升以年邁和“祭掃祖塋”為由告老還鄉,他又回到了隱居的生活中。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績,意欲對他進行重封,但朱升執意不受,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病逝,與明朝好幾位死在朱元璋的手裡的開國功臣相比,朱升算是善終的,晚年急流勇退,很聰明。

談談賽馬、兔子窩、築牆等故事給管理帶來的啟示

朱升獻策

朱升比馮諼看得更遠,他關注的是朱元璋的長期戰略問題,他的“九字”戰略方針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對於立國更管用,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沒有能實現大敗曹魏的目標,而朱升的戰略方針,卻讓朱元璋獲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明王朝。

朱升的戰略方針的厲害之處在於從政治旗幟、後勤保障和立國根基三個方面,為朱元璋確定了戰略原則和規劃,在元末的混亂局勢中,想稱王的勢力不少,當時,大王小王都有人想當,而朱升卻勸朱元璋“緩稱王”,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策劃,一方面“緩稱王”可以讓朱元璋對外表示低調,以便在韜光養晦中漸漸崛起,避免引起各方勢力的敵意,避免招來各方力量的攻擊。低調行事,紮紮實實,穩步前進,這能更有效地接近立國的大目標;另一方面,低調示弱,在戰事頻發的時期,是很好的聯盟抗敵的策略,朱元璋可以有更多機會聯合其他勢力去攻擊更強大的勢力,因為示弱會讓別人沒有提防,示弱能讓相對弱勢的力量更願意攜手共進,這有利於聯合力量各方力量來對付主要的敵人,朱元璋能乘機在與強大勢力的爭鬥中發展壯大。其實,這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道家謀略。

此外,在混亂局勢中,錢糧和根據地也是非常重要取勝根本因素,沒有錢糧,無從談成就大業;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只能是散兵遊勇的瞎折騰,成不了大事,而朱升的“高築牆”和“廣積糧”戰略方針,便是巧妙地解決建立根據地和做好後勤保障的根本問題。這有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朱元璋才有可能成功立國。

不得不說,朱元璋在攻擊婺源時是很幸運的,他遇到了朱升,有了這個機會,或許朱元璋勝過了“三顧茅廬”時的劉備。在明王朝的眾多謀士中,朱升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有人認為,朱升對朱元璋出謀劃策所做出的貢獻,與劉基的貢獻相比好比遜色,這是有些道理的。

朱升為朱元璋謀劃的應對未來的戰略性策略很值得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和研究。眾所周知,企業發展必須有戰略方針,而在企業發展的初期,一定要儘量低調,空喊口號是沒有用的,沒有實力而自我膨脹更要不得,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企業初辦如果太張揚了,會招來更多對手,競爭壓力將更大。而且,企業太張揚也會讓其他企業對其提防之心,不利於團結還聯盟策略的執行,靠自我吹噓拋頭露臉,用不了多長時間便會臉面掃地,到時再想要再崛起就難了,所以,企業經營也要學朱元璋“緩稱王”,韜光養晦地紮實做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企業發展要特別注重資金問題,要保證資金鍊不斷,才能避免風險,才不會陷入危機,企業發展才會順暢,企業如果一直在卯吃寅糧,那麼,敗亡的可能性就很大,這種對企業資金的高度重視的策略,即是“廣積糧”的原則;同時,“根據地”問題也很重要,“根據地”的建設,並非只是佔地盤,而是包括建立穩定地盤和佔據競爭的優勢領域等,著也就是管理學上說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只有保持強勢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保證企業健康持久地發展,才有希望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而這就是朱升所說的“高築牆”。只有高高築起保證自己的競爭優勢的防護牆,才能保證企業有安全邊際,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