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跨界藝術家阿特耶· 馬基夫斯基(Antje Majewski)是多項藝術研究項目的發起人,致力於生態、女性、事件政治學以及自然文化之間隱形聯繫的探索。馬基夫斯基以合作的方式與來自巴西、喀麥隆、中國、哥倫比亞、法國、匈牙利、波蘭和塞內加爾不同背景與領域的藝術家們進行對話,探討了人與其他物種的互聯互通,彼此共生的問題。馬基夫斯基主要以藝術家們與瀕臨滅絕的物種、社會以及環境之間的互動作為出發點,展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關性。


詩意的生態思維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 盧西亞娜·奧利維拉(Luciana de Oliveira),《神聖》(Being Sacred),視頻,2016年

在電影《朱爾斯渡口17號》(Rue Jules Ferry 17)中,馬基夫斯基跟隨依薩·桑巴(Issa Samb)的腳步,記錄這位塞內加爾藝術家如何用獨特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交流與對話。桑巴是塞內加爾國家藝術(Laboratoire Agit'art)的創始人之一,他經常邀請各類藝術家到朱爾斯渡口17號的庭院進行藝術對話與創意活動。他將自己視為表演者,為院子裡各種物體制作動畫,與庭院內的植物、動物、石頭等建立聯繫。然而,這個由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同創造的類似於檔案館一樣的空間在桑巴去世後被毀。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通過為物體制作動畫,用手勢重現對組織中成員的記憶,這也似乎意味著他已經預測到自己的死亡與庭院的消失。選擇這件作品,是想要重新審視這一空間所創造的價值與活力,以及逝者所創造的生態思維——詩意地與自然建立聯繫。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 埃爾維·亞金(Hervé Yamguen),《巫醫》(Medicine Man),92 x 65 cm

藝術家埃爾維·亞金(Hervé Yamguen)的興趣在於探索不同事物之間相遇的可能性,這種相遇可能是毫無關聯的碰撞,也可能是一種精心獨特的安排。電影《聖地小雞》(The Birds of the Sacred Places,2017)中,馬基夫斯基選擇在地上放置供品,另外還有一隻跑掉的小雞。這可以讓我們聯想到NgopBoù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一隻雞被放在一個年輕人的頭上,標誌著他或她的成熟或生育的開始。值得注意的是,一隻類似於的雞的動物被放在一個雕塑的頭上,這同樣是對生態思維的一種創意實踐。

邊緣化探索


保羅·弗萊斯勒(Paweł Freesler)專注於他的花園並警惕地觀察著花園的變化。當他的蘋果樹生病了,他選擇了適當的抗真菌化學品並切斷幾個樹枝。他不僅僅是為了蘋果樹生命健康,還為了那幾位愛吃蘋果卻不愛吃皮的遊客,可能是知更鳥。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 展覽現場

馬基夫斯基的繪畫《村莊》(Aldeia,2016),靈感來自Krahô 村莊的佈局。在阿特耶·馬基夫斯基的視頻中,第一屆世界本土運動會的參與者談到了巴西土著今天面臨的問題。對於許多參賽者來說,弓箭似乎只是一項運動,但現在他們不能進入傳統的獵場。馬基夫斯基採訪了一位Krahô人的pajé(精神領袖),他們抵制FWIG,因為他們認為射箭活動僅僅是遊戲,而這些遊戲轉移了他們對於土地爭奪的注意力。在這裡,土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一片土地,而是一種權利的象徵,弓箭的意義也不僅僅是一件武器。

萬物互聯互生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 保羅·拿撒勒(Paulo Nazareth),《無題》(Untitled),2011年

展覽中的作品集中表現那些被改變、侵蝕、摧毀的區域,被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等嚴重危害的特定地方。在一種事物消亡後,通常也是另一種事物的誕生,這種新生的過程可能是自由的、自主發生的過程。馬基夫斯基的裝置《花園裡的E.F.A.》(E.F.A. in the Garden,2015)可以看作是他對鄰居變化的回應。2015年初春,柏林某區火車軌道附近的花園被拆除,清除掉了所有植物。在隨後的春季和夏季,他在視頻中捕捉被拆除的花園上隱藏在貧瘠的土地裡的力量。這片被推平的土地已被繁榮的植物所接管,這些植物被馬基夫斯基認為是“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行為”。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Antje Majewski),《Yaadikone》,16:9 高清視頻,2017年

中國藝術家徐坦也對全球主義、土地、農業和植物關係的影響感興趣。他與來自亞洲新加坡、中國廣東和日本京都的三個人談話。他們採用一種無功利用途的方式與植物對話。與植物交流後,植物警告他抵抗地震,他反過來警告森林抵制修建高速公路。他認為,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已經讓我們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一種對其他眾生的尊重,同時又認識到如果我們想要接受,我們需要回饋。


阿特耶·馬基夫斯基如何與自然對話


> 依薩·桑巴(Issa Samb)、阿特耶·馬基夫斯基,《朱爾斯渡口17號》(Rue Jules Ferry 17),2016年

以“如何讓鳥類、樹木、魚類、貝殼、蛇、公牛和獅子對話”作為引題,實際上這種對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與這些生物、物質進行交流,而是以此象徵人類與自然之間建立某種聯繫的過程。參展的藝術家們具有一種共性,即詩意的生態思維,他們用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人與自然的問題,精確客觀地指出了一個普遍規律,即萬物對於自我認定、安全感以及交往空間的普遍需要,世間萬物之間必然存在一種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是我們作為人類而無法感知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