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有那麼高的分?

秋風落盡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現實意義,能夠帶給人心靈巨大震撼,在高考之前,我看了這部電影,感觸頗深,我總結為一句話,在體制化的環境中保持希望,保持靈魂的自由。

肖申克監獄中關押了各種各樣的囚犯,他們中有的被誣陷,有的因一點小事而被關押,但他們的大多是一樣的悲慘,在與世隔絕的監獄中度過他們生命的大部分時間,年老體衰,對社會不再有危害作用時被釋放,這時他們已與社會脫節,被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無法適應社會,其結果要麼自殺,要麼故意犯罪重返監獄生活,大部分人都會這樣,肉體,精神被禁錮,

最終淘汰。

老布便是其中一個代表,在獄中度過了50年,完全適應了獄中生活,當被釋放時,他竟然痛苦萬分,因為完全被肖申克體制化而無法適應,想通過犯罪在返回監獄,但對於年邁的他也不可能,最終自殺,老布是悲哀的,他完全被一個自己本來不喜歡的環境體制化,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思想漸漸固化,成為活生生的悲劇。

片中的另一個人是瑞德,他有著清醒的頭腦,能夠全面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在極其惡劣的境中,他動用各種手段使自己更好融入環境,但他也肖申克監獄體制化,在出獄以後也和老布一樣,無法適應社會,不同的是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情況。完全被體制化,這或許便是梟神克監獄的最大危害之處,禁錮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靈魂的自由,從而使整個人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完全被體制化。

現實中被體制化的人不在少數,但可悲的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這部影片誇大了體制化的後果,從而使人們意識到體制化的危害之處,從而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巨大的衝擊,使人們從心底認識並抵制體制化。

主人公安迪便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安迪是一個富有知識的銀行家,因律師誣陷而被關進肖申克監獄,他是一個頑強,勇敢,不屈,有毅力,充滿希望的人,他被恐嚇侮辱利用利用,但是他依然不屈,以一種自己獨有的方式默默抗爭,20年的努力與堅持,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逃離監獄重獲自由。當從一個豐衣足食,名利雙收的環境突然跌入一無所有,揹負罵名的環境中,這種落差對所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對安迪也是如此,但他沒有沉淪,而是遵循自己的內心,面對這無法改變的環境,他選擇另一種方式來重獲自由,那便是抗爭,這種抗爭一種表面順從的抗爭,因此更有力量,最終贏得勝利,糟糕的環境向它屈服,扭轉了不該這樣的命運。

他勇敢,是因為他面對獄警,仍然上前去,這是一次以生命為大家的嘗試,因為獄警隨時可以置他於死地,最終他成功了為囚犯贏得一次在屋頂喝啤酒的權利,他憑藉自己的勇敢為自己贏得一次短暫的自由。

他不屈,是因為他將各位獄官關在門外,為囚犯們播放和諧,優美的音樂。這是她通過自己的不屈為囚犯們帶來又一次精神的自由,那時所有人都在凝望動聽的音樂,激發了囚犯們對自由的嚮往。

他充滿希望。他在封閉,痛苦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著對外界的渴望,時時充滿希望,並給體質化的瑞德帶去希望,瑞德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氣。

這就是安迪一個不折不扣的命運主宰者,它不像任何強加於他身上的外在條件屈服,他始終遵循自己的內心,他有著獨立的思想,自由的靈魂,他對生活有著火一般的熱愛和風一樣的追求,這便是他的人生態度。

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是一隻鳳凰,籠子,終究是關不住你的。






山之巔463


如果讓全世界影迷一人一票評選影史最偉大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大概率會當選。

這部電影常年盤踞在IMDB250佳影片和豆瓣250佳影片首位,評分更是高的可怕,豆瓣9.6分,IMDB9.3分,比它評分更高的影視劇屈指可數。

但從專業的角度來看,《肖申克的救贖》並沒有多麼高的位置。

《視與聽》雜誌的影史十佳常客是《公民凱恩》《迷魂記》《日出》《七武士》《東京物語》等等經典之作。TSPDT網站評選的影史最偉大的1000部電影中,《肖申克的救贖》也只排到了百名之外。

觀眾喜愛的與專家認同的很難達成一致,但這並不影響《肖申克的救贖》成為一部偉大的電影。



人類天生嚮往自由,當安迪用一把小小的榔頭,歷經20多年挖出一條求生之路,逃出生天之時,我們都在為他歡呼。

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可貴,就像電影中的那句臺詞: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讓你自由。

這部電影中安迪越獄的故事,是否改編自真實事件呢? 先賣個關子,答案在文末揭曉。

《肖申克的救贖》並不是原創劇本,而是改編自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小說收錄在合集《四季奇譚》之中。

斯蒂芬·金寫這部小說的靈感也並非來自真實發生的事件,而是從他豐富的監獄片觀影體驗中來。



近期熱映的美劇《城堡巖》中,我們又看到了熟悉的肖申克監獄。

斯蒂芬·金虛構出了城堡巖這個小城鎮,他的小說中很多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電影與小說相比,改編的地方不多,但呈現出的效果很完美。

小說中的典獄長並不是十惡不赦,電影則激化了矛盾衝突,結局也更加有衝擊力。

小說中的主人公身材比較矮小,而電影中的安迪身材高大。

另一個激化矛盾衝突的地方是老者的自殺,出獄後的布魯斯無法融入這個分離已久的社會,選擇了上吊自殺。

而小說中,他是鬱郁而死。

這樣的處理方式,雖顯殘酷,但更能表現出布魯斯所受的摧殘。

在監獄中他有生存的價值,因為他是被需要的,在外面,整個世界早已拋棄了這個老朽。

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在現實世界中,倒發生過一次類似的越獄案。

舊金山有一個“惡魔島”,這個島曾經是一個臭名昭著的監獄,關押著那些重刑犯。



1961年開始,有3位重刑犯用勺子、指甲刀、硬幣開始在監獄的牆上挖洞,甚至還有吸塵器自制了電鑽。

這夥人非常聰明,每次挖洞時都用手風琴的聲音蓋住工具的聲音,挖好後用舊報紙掩蓋騙過了獄警。

最終3人成功逃出了監獄,但惡魔島監獄一直稱3人已經葬身大海。

這次越獄案被改編成了電影《逃出亞卡拉》,相信斯蒂芬·金肯定看過這部電影,因為《肖申克的救贖》劇情與《逃出亞卡拉》太像了。

這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電影,豆瓣評分只有7.8分,不到2000人標記過,非常冷門。

影片講述了一個銀行搶劫犯被抓,關進了亞卡拉監獄,入獄後進入監獄圖書館工作,私下裡一直進行著自己的越獄計劃……

《肖申克的救贖》與《逃出亞卡拉》有很多相似的情節,比如主人公初入監獄都被同性盯上,比如他們藏工具的東西都是《聖經》,比如都有一個黑人朋友,比如都有個非常狠的典獄長……



這樣的相似處多了,難免讓人懷疑《肖申克的救贖》借鑑甚至抄襲過《逃出亞卡拉》。

但《逃出亞卡拉》為什麼很少人聽說過呢?一方面因為《逃出亞卡拉》年代久遠,另一方面《肖申克的救贖》是拍成了勵志片,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最後總結一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本身是虛構的,但電影的很多情節借鑑了多年前的《逃出亞卡拉》,而《逃出亞卡拉》改編自真實的事件。



迷影生活


被粉絲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正好自己寫了一些關於這部電影的東西,順便貼出來。這部電影我看了無數次,每次感覺低谷時就拿來看看,每多看一遍,感觸也加深一層。(結尾附解說視頻)


(最後安迪牢房裡他鑿牆而出的地方掛的海報就是大波波Raquel Welch在這部《公元前一百萬年》的海報)


作為常年位居豆瓣和IMDB榜首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絕對算得上是一部

每看一遍都會有收穫的電影



我本無意做過分解讀

但在看的過程中腦海中一直在閃的

就是肖申克監獄太像我們的生活

這石牆困住了太多人

監獄是個怪地方,開始時你恨它

然後習慣它,再接著你不能沒有它

這就是體制化



我們不想走世俗的路

就像影片中的囚犯不想進入監獄一樣

但等你大學畢業,踏入社會

開始時你憤恨,你有太多的不滿

你鄙視那些整天早九晚五像蹲監獄一樣的日子

接著你四處碰壁,工作,加班,擠地鐵

被老闆罵,生活感情,好像一切並不那麼順利

可能還會遇到更糟糕的事

讓你無法抗爭的遭遇,但你得習慣



就像安迪在監獄裡不可避免的被三姐妹欺辱一樣

瑞德說,他也希望安迪能夠打贏,全身而退

但這也僅僅是一種希望

監獄不是童話世界

同樣的,生活也不是



那些讓你感到痛苦和屈辱的事情不可避免

你心裡有縱有萬般無奈卻不知道該恨誰

然後慢慢習慣這種生活帶給你的安穩

就像在監獄裡守規矩就不愁吃喝一樣

最後你接受你妥協

你成家生子,你開始安穩

你不願再冒險,你無力反抗

你已經離不開這種生活

就像習慣了監獄生活的老布離不開監獄一樣



不得不說,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老布

接受體制化的一切根本無力脫離它

少數人是瑞德,最後得到救贖踏上自由之路

極少數人是安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並且願意為自己堅持的東西付諸行動

內心始終堅定如初決不動搖



我們像極了監獄裡的人

對現狀不滿卻又不願意冒險逃離現在的生活

因為逃離就意味著危險

於是我們只能在這樣的生活裡度過餘生



瑞德說有些鳥畢竟是關不住的

他們的羽翼太過耀眼

當它們飛走

你會由衷慶賀他獲得自由

但無奈的是

你還得繼續在這乏味的地方苟活



可無論怎樣人都要二選一

忙著活或忙著死


最後附上視頻解說,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喲!!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9b70004489452af092b\

越哥說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是我在高一的時候看的,之後又陸陸續續看了不下五六遍,每一次看都有很大的收穫。你所有的人生都在裡面,你所有困惑與思考也全都在裡面。


主人公安迪是一家銀行的副總裁,擁有幸福的家庭和漂亮的妻子,可妻子卻選擇了出軌,在和別的男人上床的時候被人殺死,於是,安迪受審,反駁,卻被駁回,被判入獄。

——人生就是這樣你以為別人會善待你,可未必會這樣,於你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於別人只會是例行公事。你越想表白自己的清白,別人就越不容忍你的辯白。每個人都成為我們的法官,決定著我們的命運,同時我們也是每個人的法官,全憑主觀情緒去判定一個人。

男二號瑞德入獄10年,多次誠心誠意想申請假釋,卻被無情駁回,最後一次申請假釋是態度大變,不再抱有希望,態度強硬,反而成功申請。

——這就是生活,你越想得到什麼,生活偏偏就不給你什麼,除非這件東西對你來說已經沒有意義,才會給你。

安迪入獄的第一個晚上,獄卒們拿他們這群新人做賭注看誰先哭,結果有一個胖子哭了,獄卒們把他拖了出來活活打死。

——你的人生,於別人眼中不值得一提。你越是心靈脆弱,扛不住打壓,別人就越喜歡想盡方法壓垮你。

男三號老布在肖申克監獄裡生活了整整50年,卻被告知自己刑滿釋放,為了不離開監獄,他想過要殺一個人。最後還是離開了監獄並選擇了自殺。的確在監獄裡他是老人了,更是監獄圖書管理員,大家都尊敬他,可出了監獄他就什麼都不是。

——肖申克不僅是一座監獄,更是一種體制。剛入獄的時候你會痛恨這裡的高牆,慢慢的你會適應這其中的生活,最後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了,這就是體制化。

後來監獄裡來了一個年輕人,對安迪說,我知道你是被冤枉的,我在其他監獄看到殺死你妻子和他情人的人了,我可以為你作證還你清白。於是就到監獄長那辯解,可監獄長根本就不在乎這些。

——你的清白與無辜,在他人眼裡一錢不值。

安迪因為做過銀行的副總裁在理財方面很有能力,監獄長讓安迪幫自己洗錢,安迪在監獄裡的生活也因此變得好起來,欺負他的人遭到懲治,為同伴取得一次喝酒的權力。

——人生就是這麼沒有道理,有的就是最功利的利益。你沒用,沒價值,就沒有權力。你有用,有價值,就會有特權。

安迪用一把從瑞德那裡得到的小錘子打地洞嘗試越獄,在正常人要花600年的時間才能出去,他只花了19年。

——不管生活怎樣,都得有希望。心若不自由,處處都牢籠。自由也不在外面,而是在心裡。自由是自己做的事兒。

“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正如這句臺詞,安迪就是這種鳥,如若我們想飛出自己內心的牢籠,我們也得是這樣的鳥兒。

有希望,有信念,再牢固的監獄也困不住我們。


十月的天空


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本書和電影,只要看一次就會獲得勇氣與力量,不管重看多少次,都能把低谷中的你拉出來。我的這部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在IMDB當中被超過160萬以上的會員選為250佳片中第一名,併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但這部電影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偉岸高深的東西,對我來說,它就是我家樓下那盞小小的昏黃的路燈。它告訴我【希望】【自由】【友情】是多麼美好的事。

【希望】

經過40年的監獄生涯,瑞德終於獲得假釋,他在與安迪約定的橡樹下找到了一盒現金和一封安迪的手寫信,兩個老朋友終於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海濱重逢了。安迪在那封新上寫道“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

多麼簡單的一句話,但每一次打出來或者在心裡默唸,都會讓我喉嚨發緊有哭的衝動。我是一個悲觀的人,很容易失去希望。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希望也許會讓你失望,但如果失去希望,那就等於把自己關進了那座叫肖申克的監牢。

瑞德看完信後,踏上了去墨西哥的路。他坐在去找安迪的車上說:“我激動地坐不住,不停地想,自由人才會這麼興奮吧,踏上未知旅程的自由人。我希望成功越過邊界,我希望能跟老友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如夢中一般藍,我希望…”

這一刻,我彷彿確實看到希望的樣子,它是藍色的,它是藍色的海洋…

【自由】

電影裡有幾個場景讓我印象很深。其一,是安迪和他一起修繕監獄房頂的獄友在屋頂喝啤酒的場景。 “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我們像在修繕自家屋頂,如造物之主般自在,而安迪只是窩在涼蔭下,臉上掛著奇異的微笑,他應該只想重溫自由,即使只有一剎那。”

其二,是布魯克斯·海特倫的自殺。在服刑50年後,老布最終獲得假釋出獄。而面對外面的新世界,已經習慣監獄裡體制化的他,處處無法適應,夜晚在夢魘中驚醒,直至最後絕望自殺。在上吊之前,他用刀在壁櫃頂端刻上“BROOKS WAS HERE”——老布到此一遊。

我想起了那些被救助飼養過的野生動物,再放回大自然後,適應不了野外,也不為野外種群所接收,就這樣被自然淘汰。最後,那些曾經的“王者”就這樣變成圈養的“寵物”,有一些甚至會在野外喪失生命。

別掉以輕心,不是隻有快刀才傷人,有時候鈍刀才最是致命。

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友情】

安迪入獄十週年的那一天,瑞德的假釋請求再次被拒,安迪送給瑞德一個口風琴作為假釋被拒的禮物,瑞德送給安迪一副瑪麗蓮·夢露的畫報作為入獄“十週年慶”的禮物。也許友情,才是他們給彼此最珍貴的禮物。

有人說,是他們的友情救了彼此,我不這麼認為。友情也許會帶給你希望之光,但能救贖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人,也許生來就是一座孤島,是那隻52赫茲的孤獨灰鯨,但希望會帶我們找到那片美麗的藍色海洋…


我們一起去看劇


看完這部影片,我覺得很感動,我想,男主角安迪身上具有的種堅定的信念,是最讓我尊敬的地方。

影片中提到了“體制化”,說實話,這個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不過當我想一想自己身處的社會現實的時候,我發現其實“體制化”並不遙遠,實際上他一直都包圍著我。

我認為,“體制化”不能說是一種完全不好的東西,因為它為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我們每個人都活在國家的大體制下,很多法律條例的規範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安全和利益會得到一定的保障。相比於影片中在監獄裡那種把人當成牲畜一樣對待,消磨人意志力,等級森嚴的“體制化”,我感覺我們的“體制化”還算是比較自由的,不管是現在的監獄裡還是在社會上,我們都強調了人的尊嚴,我們還是挺幸福的。所以雖然說我知道體制無處不在,但是我不會對現在的“體制化”感到噁心厭惡,因為我在這其中感受到了很多人性的關懷。

但同時,作為一個崇尚自由的人,我知道,我是不會去盲目地推崇什麼體制的,我也有著和安迪一樣的,雖然身在體制中,但要想辦法讓自己超越體制,獲得自由的心態。安迪通過逃獄成功了,而我則是清楚地明白自己喜歡什麼,聽從自己的本心,努力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不受太多外界流言蜚語的影響,擁有自己純淨的精神家園。所以我想,即使我們身處於社會的大牢籠中,我們也要學會從兩方面分析問題,一是認識到體制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去認可它有意義的部分。另外就是不要被體制給“體制化”了,要明白我們人生一世不是為了適應社會的規則活著,不是為了像機器一樣按照世俗的標準去過行屍走肉的生活,不要被金錢名利綁架,我們要聽從本心,要過的快樂,即使平凡,那也是精神上超越了“體制化”的體現。

其實我是幸運的,在一個還算比較自由的國度有著自我的身軀,安迪他在一個黑暗的社會飽嘗監禁之苦,最後他還是逃出來了,他真的很厲害。另外,他還在監獄裡面建立了圖書館,用陽光的心態對待和他一樣身處窘境的人,他憑藉一己之力讓整個監獄煥發出新的生機,他的能力與信念都讓我感到深深的感動,告訴我即使是在自己難以適應的地方,也要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過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心中要有信念,腳下的路要走穩,要相信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是在為未來美好的明天鋪路,不管遇到了怎樣的打擊,也不要讓自己心中希望的火焰熄滅。

他真的很棒,他不僅救贖了自己,還讓朋友們也燃起了新生的希望。如果沒有他的鼓勵,瑞德可能也會和老布一樣適應不了新生活自殺,這是被扭曲的體制化摧殘的後果,好在瑞德被安迪拯救出來了。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也是這樣,被某些想法限制很長時間後竟然也會由反抗變為適應到最後擁護它,完全忘記了它其實是不合理的,自己在這樣的生活中完全迷失了自我。就好比在學校裡,如果身邊的人都是得過且過,有的人會受到影響也加入這個隊伍,久而久之,便習慣了這種行為,而絲毫沒有察覺這樣的行為在原來的自己看來是完全愚蠢的!進而沒有了目標,變得平庸不堪,一無是處。所以我們必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盲目地去隨大流,不能輕易地迷失自己最初的模樣,要經常提醒自己,自己嚮往的生活是怎樣的,自己是怎樣的人,不能被環境和周圍的人矇蔽了雙眼!

最後的結局我真的很為安迪和瑞德高興,我高興他們的友誼能夠那樣的堅固,高興他們成功地救贖了自己的生命,高興導演能夠真實地揭露種種醜陋的社會現實,在結尾之時還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安慰。

社會是不完美的,它有很多醜陋骯髒的地方,但是隻要我們的心有所向往,我們的步伐不曾停滯,我們就是在慢慢地對自我進行救贖,讓我們逃離“體制化”那個無形卻又時刻存在的大籠子!


那就品茶等風來


作為一部常年霸佔各大影評網站榜首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成功來源於對男主角的成功塑造。

簡單講下我認為最重要的三點:

1.入獄之前和入獄之後的安迪

安迪是個成功人士,金融界的青年才俊,身處上流社會的安迪有一天發現那個本該圍著自己轉的老婆居然和別人有一腿。

安迪喝醉了,差一點鑄成大錯。

但因為一個巧合,安迪還是身陷囫圇。

被判有罪的那一刻起,安迪不再是一個上流名人,而是一個比普通人都不如的犯人。哦,不對,還要更低賤。因為他是一個新來的犯人。赤身裸體的安迪被獄警用大水管沖洗身體和噴消毒粉,然後得到了一件囚衣和一本聖經。這是他全部的財產。

入獄的當晚,安迪和另一個新來的胖子被獄警拿來消遣,賭看誰先崩潰。結果害獄警輸錢的胖子被獄警活活打死。安迪知道,在這裡他不過是這些爛人的一個玩物。

更重要的是這裡沒有自由,沒有希望,每一天都生活在恐懼中。

2.監獄

監獄裡有三種人。

一種是那個後來上吊自殺的老頭,時間久了他習慣了監獄的一切,到了外面的世界反而不適應了。甚至在得到假釋後,他還劫持了一個犯人,因為他根本就不想出去。即使他也不斷的申請,但真正得到批准的時候他還是退縮了。這一種在犯人裡是大多數。

一種是黑人男二,吃透了監獄的那一套規則,在監獄裡如魚得水。但他還是渴望外面的世界,但他無能為力,只能讓自己在高牆之內活得“精彩”。從他和安迪的對話就看的出來,他很得意自己對這個監獄的瞭如指掌,是安迪的“監獄導師”。

最後一種就是安迪,他從來都不服從命運。他在監獄裡是一個怪人,不屈服於那幾個基佬,儘管每天你都要防止有人冷不丁的不知道從哪個角落裡躥出來把你摁在地上咔咔咔(我猜監獄裡的很多犯人都曾經被比自己強壯的犯人爆過菊,多可怕)。冒著“失足掉下樓”的危險,只是為了請所有犯人喝啤酒等等。

3.最出人意表的逃跑計劃

和普通犯人一樣,所有觀眾都以為安迪的那一把小工具只是他的個人愛好。尤其是獄警清理了安迪的“房間”之後更是如此。但當石頭擊穿了那張女郎海報之後,觀眾和典獄長一樣都驚呆了,原來秘密就藏在這張薄薄的海報後面(最危險也最安全,一藏就是十幾年啊,普通人都心驚膽戰了啊)。

4.我最喜歡的一個細節

當安迪最後一次“為自己”洗錢,離開的時候他還換了典獄長的新鞋子,是為了方便越獄之後的出逃,但我更相信那標誌著安迪新生活的開始。還有那句臺詞“誰會注意別人腳下穿著什麼”,儘管我當時真替安迪擔心皮鞋走路的聲音會被引起典獄長的注意。哈哈!電影裡還有太多太多讓人無限玩味的細節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鮮明的人物、情節的跌宕起伏和出乎意料再加上無數的細節共同造就了這部《肖申克的救贖》


二哥解說


第一次聽說《肖申克的救贖》是在讀博士期間,同宿舍的同學給我介紹了這部片子。讀博期間一個宿舍兩個人,生活規律很異常,晚上睡得很晚,早上也起的很晚,大約凌晨睡覺,中午起床。同學給我介紹這部片子的事兒應該發生在2000年某一天的一個凌晨,他的介紹讓我對這部片子有些印象了。但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時間記不得了,大概是5~10年前的某個日子,唯一留下的印象是看完後很有感觸,可惜當時沒有記錄下來。
\n
今天又一次看了這部如陳年醇酒一般的影片,讓我覺得更加有感觸了。每看一次都有更深刻的回味也許是這部片子最大的特點。雖然1995年《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評獎中完敗於《阿甘正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肖申克的救贖》沉澱下來的價值卻越來越厚重。
\n
一萬個觀眾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同樣,不同的人對這部影片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是“奔向自由的希望對體制化的救贖”。這裡面最最觸動我的臺詞是“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是Rid說的,“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t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其實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被不斷“體制化”,無論你在做什麼工作,無論在什麼行業、什麼企業。
\n
對Andy和Rid這些囚徒來說,高高的院牆是他們奔向自由的最大障礙,監獄生活的Routines(例行公事)是他們體制化的模子,所有犯人都被這個模子逐漸塑造成類似的樣子。對我們這些所謂的自由人來說,小時候的教育、大了之後的工作也同樣是一個又一個的Routines,也在“體制化”著我們。老Brukes是體制化的成功“傑作”,當他終於出獄後,面對更自由的環境,卻無所適從,最終只能靠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獲得解脫。Rid也是體制化的半成品,但是最終成功的被Andy救贖了。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Andy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Great Man。
\n
無論是否有圍牆,體制化都在進行著。小時候,我們被教育要做一個好學生,好好學習課本知識;工作了,我們被訓練成按照一些固定套路重複自己生活的狀態;也許有一天退休了,我們也逃脫不了體制化的成果,會按照社會的要求度過自己的餘生。對於“體制化”得最徹底得人們,他們連自己已經被體制化了都意識不到,完全沒有突破圍牆的想法;而對於我,至少現在還知道自己在不斷被“體制化”著,至少還有爬上牆頭張望外面的想法。
\n
影片中有兩個都很經典的臺詞,一個是Andy說的,“R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另外一句是Rid說的,“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哪句話是對的?也許真的是“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至少要保留著一點希望吧。
\n
我承認,面對“體制化”的現實我無力改變,其實在中國這個社會中有誰能擺脫體制化呢?也許個別成功的民營企業家、獲得財務自由的極少數人才能在某種程度上擺脫普遍的“體制化”,其他人,即使是國家領導人,也無力擺脫。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現在也是體制化的半成品,就像Rid。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救贖我,我不知道誰是我的Andy。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只能儘可能的在生存、生活、工作之中尋求平衡。Andy說“I guess life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我想,我至少要選擇“get busy living”吧。
\n
\n
感謝《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讓我更清楚的認識到,保留希望的價值,希望是擺脫體制化、通向自由的救贖通道!

farfromwhere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在豆瓣中的評分是9.6,在全球規模和閱讀量最大的電影數據庫網站IMDB的2015發佈的25週年佳片榜中這部電影以9.3的得分排名第一。除了權威的網站評分以外,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非常高,基本上所有不得不看的電影榜單中《肖申克的救贖》都會出現。那麼這部電影究竟優秀在哪裡呢?

首先來看這部電影的主題——自由。這個主題可以說與親情、愛情等並列排在前幾的優秀主題中,這個主題基本上不存在侷限性,適合任何人。我們很多人可能都像主人公一樣沒有自由,並不一定指的是身體上的禁錮,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束縛。你也許不是監獄中的囚犯,但是你是不是某種其他意義上的囚犯呢?我們或者選擇忍氣吞聲不敢反抗,或者空有一腔熱血卻被現實打擊,不敢去抗爭和反抗。那種渴望自由卻不得的心情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這種能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主題為什麼不能成功?

再來看這部電影的劇情。這部電影通俗易懂,電影場景也十分簡單,不是那麼地燒腦。劇情雖然是在意料之外但是也在情理之中。沒有太多反轉的劇情與隱晦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能基本上看懂劇情。但是如果深思,電影劇情中每一個人物的設定都映射著現實,我們似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電影的原型,每一個場景似乎都在隱含著現實世界,我們能在電影中看到那些社會的陰暗面以及我們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對生活的希望與追求。

除此以外,還有這部電影對於我們人生的啟迪,尤其是對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人們。當你有足夠的生活沉澱,當你遇到過甚至正在經歷著挫折,你再來看這部電影,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如果你的生活一帆風順,那麼你不會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經典。

下面是《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一些經典的臺詞:

你知道,有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進牢籠,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在這世上,有些東西是石頭無法刻成的。在我們心裡,有一塊地方是無法鎖住的,那塊地方叫做希望。

懦弱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死的。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看完這些,你是否可以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這麼優秀?


普通大學生


一部高分電影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在IMDb這樣權威的評分平臺,並且還在全球氛圍內獲得一致好評,這就更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了。

筆者從以下兩點淺析《肖申克的救贖》獲高分的原因。

首先,從該片的主題來說,這是一部講述信念和希望的電影。這類電影給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相信好多人看到安迪挖了那麼長的隧道,並且爬出隧道的那一瞬間,內心一定是震撼的。

其次,它能位列影史第一,不得不說一個偶然的事件,那便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與《教父》的互相中傷,致使《肖申克的救贖》漁翁得利。本來《教父》位列IMDb榜單第一,克里斯托弗·諾蘭《黑暗騎士》出現之後,大批諾粉肆意給教父打低分,致使《教父》滑落到第二位。

綜上所述,《肖申克的救贖》本身質量過硬,就是一部好電影,但是位列影史第一確實是意外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