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往事】他發跡於九江 一路做到國家元首 卻消失在課本里

他在胭脂山搞菊花大會、在甘棠湖搞賽船大會、親自編寫話劇《潯陽江頭》在九江公演。

此時的清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林森在九江干的熱火朝天。”

【譚說九江之風流人物——林森】

九江處於長江中下游,與湖南、湖北、安徽交界,自古便是要塞,港口賦予了這座城市太多的性格。曾經,南來北往的人通過水運在這裡彙集,讓這座城市變得豐富多彩;風吹浪打、水漲水退,讓這座城市的性格變得堅韌。在風雲變幻的近代,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的這段時間裡,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的名人政客、革命先驅、江湖術士、文壇巨匠的蹤跡。

作為這個系列的開篇之作,自然是近代史裡首屈一指的人物。可他既不是毛澤東、也不是蔣介石。兩人都曾多次來過九江:毛澤東多次登上廬山,做出重大決策,留下千古詩篇,也曾在這裡游泳,甚至還逛過大中路;蔣介石喜愛廬山,一棟美廬記錄多少往事......1937年7月17號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廬山抗戰聲明》則是政府層面全面抗戰的開始。

【九江往事】他發跡於九江 一路做到國家元首  卻消失在課本里

林森

然而,今天要說的林森,和這兩位比起來,年長且資深。他出生於1868年,從1931年開始,擔任民國政府主席,整整12年;他出現在民國的鈔票之上的次數,比蔣介石都多;他投身革命之早,更是二人難以比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被割讓日本,林森參加抗日軍,可惜最終失敗。

【九江往事】他發跡於九江 一路做到國家元首  卻消失在課本里

【九江往事】他發跡於九江 一路做到國家元首  卻消失在課本里

若不是翻開九江厚厚的歷史長卷,仔細地閱讀,我還真的不知道曾經有這樣一號人物,做了12年國民政府主席,卻消失在歷史課本里。這12年並不是歲月靜好的12年,而是1931年到1943年,這期間軍閥混戰、日軍侵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一段時光!為何在這樣重要的一段時間裡,這位國民政府主席卻做得如此悄無聲息呢? 我們暫且不表,一會揭曉。先說林森是如何從九江發跡。


林森出生於1868年2月11日,福建閩縣人,幼居福州。1883年,林森考入臺灣學校,次年在臺北電信局工作。

1895年,臺灣被割讓日本,林森參加抗日軍,失敗後回閩侯入母校英華書院任教。1898年,林森再度赴臺灣,加入興中會,進行反清抗日活動。次年,林森因日本偵捕返回福建閩侯。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海關任職。1909年,林森由上海調往江西省九江海關工作。

林森來到九江後就秘密組織中國同盟會九江支會並出任“支會主盟人”,積極開展活動。他先從宣傳入手,租賃輪船碼頭附近的民房,設立潯陽閱書報社作為宣傳革命的機構,社員中有商人、教師、縉紳、新軍軍官、洋行職員等各階層人士。

為了擴大潯陽閱書報社的影響,九江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在胭脂山搞菊花大會、在甘棠湖搞賽船大會、親自編寫話劇《潯陽江頭》在九江公演。

此時的清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林森在九江干的熱火朝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九江市民由於不明真相而人心惶惶。官方報紙報道說是武昌土匪起事,日內即可平復。林森把武昌寄來的報紙貼在潯陽閱書報社門口,並將革命軍起義、拒滿復漢、建立民主國家等消息,用紅筆框出。九江人正是通過這些報紙,才得知了武昌起義的詳情。

當時江西巡撫派赴援鄂之師陸續開抵九江,準備乘火輪駛往武昌。下級軍官及士兵經過潯陽閱書報社門前時,無不駐足觀看。林森馬上派人準備凳子、茶碗、毛巾以及茶水熱情招待那些官兵,並把武昌起義的意義相告。這些軍人回隊後把所見所聞迅速傳開,因此軍心動搖,官兵紛紛拒絕登輪前往武漢。江西巡撫被迫將增援部隊撤回南昌。

10月23日,林森策動駐紮九江的清軍第53標標統馬毓寶舉行九江起義,一舉成功,剪掉髮辮,宣佈獨立,脫離清廷,兵不血刃、不傷一人就光復九江。

【九江往事】他發跡於九江 一路做到國家元首  卻消失在課本里

九江光復後,上海《民立報》曾有過報道:“國民軍佔九江後,即於招商局碼頭旁豎立中華民國大旗,租界安靖如常。九江軍界、學界以及越城中之商店,一律懸掛白旗及歡祝民國之小紅旗,佈置周密,並未有戰事,且未傷一人,對租界裡的外國人也沒采取過激行動。九江租界西人均至林君子超宅慰勞,並述歡迎之意。”

對於九江的光復,孫中山先生評價到:“武昌首義,九江率先響應,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順利發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

對於此事,九江市志裡是這樣記載的:

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 辛亥革命在武昌首義勝利後,九江於十月二十三日在同盟會員林森、蔣群、吳照軒、張魯藩的策動下,響應武昌獨立,成立“中華民國駐潯軍政分府” 二十四日,推舉五十三標標統馬毓寶為九江都督,吳鐵成為參議官,蔣群為幫辦兼參謀長,羅大為政務部長,林森為副部長,舒先庚為財政部長。不久,李烈鈞 (武寧人)派來九江,蔣群讓賢,由李接任參謀長。

林森也由此發跡,1912年1月,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議長。之後,幾經輾轉,也曾遠赴日、美,最終步步高昇,在1931年1月21日,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

其實他坐上這個位置,也並不是自己強勢上位,而是蔣介石的權宜之計。他被確定為國家元首,卻不負實際政治責任。當時的《國民政府組織法》也進行了修訂,“國民政府主席不負實際政治責任,而且不得兼任其他職位。”而在這之前,“國民主席總攬全國治權,還兼任海陸空三軍總司令。”

在這種情況之下,林森依然選擇了就職。這也就是這位國民政府主席做得悄無聲息的原因。

【九江往事】他發跡於九江 一路做到國家元首  卻消失在課本里

看看九江的市志,之後林森在大事記裡只出現了一次:民國二十五年(1936) 7月21日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抵廬山避暑。

其實,林森在國民政府主席的位置上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比如在西安事變中,他主張和平解決,事後多次要求放了張學良,可惜蔣介石不聽他的;1941年12月9日,林森以國家元首名義向德、意、日三國宣戰,並於此後致力於廢除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可惜蔣介石才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時期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林森用12年的時間,做了一份虛職。

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車禍在重慶逝世,終年75歲。

其實想想,林森在九江發跡,也許換做其他地方,他不一定能如此順利的一炮而響。九江人見多識廣、思想開放、富有革命精神可以看做是他起義成功的基礎之一。


部分資料引自人民政協報《林森策劃九江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