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智能活動如何產生?如何計算?如何驗證?意識的定義是什麼?產生意識的物質載體及其工作機制又是什麼?4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學學科會聚系列論壇之“雙腦計劃”——“意識、腦與人工智能”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這是學校啟動“雙腦計劃”以來,首次大範圍會聚人文社科、理科、工科等多個學科的校內外專家學者,探討前沿科學技術,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院士,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倪梁康分別作主旨報告。

吳朝暉在題為《人工智能、腦機智能及意識》的報告中,介紹了人工智能發展現狀、腦機混合智能的科研進展,並對人類意識和人工意識的異同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世界所組成的四元空間將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組社會形態與產業結構,重塑人類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未來發展中,人工智能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具備普惠價值、彰顯顛覆意義。

在《腦功能的神經環路解析》中,段樹民重點探討了智能活動產生的物質基礎——大腦神經環路(網路)——這是腦高級功能研究的關鍵點和難點,是研究卒中、帕金森病、老年痴呆以及各類精神疾病的關鍵所在。他還介紹團隊在睡眠、記憶、社會等級等方面所取得的進展等,重點介紹了光遺傳學技術,即用光來精準調控大腦內某類細胞的活動。

“哲學的人類意識研究可以為人工意識的組建和創造提供研究的基礎和必要的啟示。”倪梁康在《作為問題的意識》中介紹道,其團隊在“同情與鏡像神經元的關係問題”上的研究,說明意識研究與醫學生理學的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條件下也是可能的。“有意識的機器”或“有意識的人工智能”會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在討論環節,來自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與腦科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意識、腦與人工智能”三大研究領域的交叉會聚發表觀點。他們表示,“雙腦計劃”相關學科要提出關鍵問題,形成具有突破性的理論成果,避免學科交叉兩張皮。

吳朝暉作會議總結。他表示,要提煉出本次論壇中專家所關切的若干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並以此次圓桌論壇為契機,更有針對性、創新性地開展論壇等形式的活動,推動學科交叉會聚。

浙江大學發展規劃處、社會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研究院、社會科學學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人文社科“雙腦計劃”交叉創新團隊代表,來自南京大學等相關單位的校外嘉賓代表出席圓桌論壇。

本文由“浙江大學高端培訓網”編輯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