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初漢字簡化是為了快速掃除文盲,如今是否可以恢復繁體字了?

老槍榮一灃


可以,簡化字,從古至今一直在簡化,問題是由政府還是民間自然而然的簡化。政府強制簡化,會割裂很多文化,民間簡化會根據此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而然的簡化的!不需要政府介入主導。就像經濟,計劃經濟我們拋棄了。文字,當我們成為世界第一時,我們發現,我靠,會說中文的都是中國人了,我們鮮明的民族文明沒了!現在簡體字為什麼會割裂我們的文化,成為國際化的一份子了,沒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徵。先別噴,去學習自己的民族文明成果你就知道了,可是呢,你,我,我們大家都沒時間,全部是西方文明,尤其哲學和原理(西方一就是一,我們一是一,也非一),這是要命的。


天頭


根據有人說的邏輯,那就不但掃盲有功,成功簡體功勞更大。不是嗎?比如:體 體 ;聽 聽;漢 漢等,請有人說給幼稚園或小學生,問他們喜歡書寫繁體字或簡體字?就知道啦!還有,有說是把臃腫的繁體字庫也給整合精簡了,也是一種進步。不是嗎?雖然我是偏用繁體字。簡體字大陸用得好好的,沒有法律問題,沒有工業問題,沒有任何問題呀!就如臺灣,香港,你執著,你堅持用繁體字,就用唄!也沒問題呀!不要再糾結,不要再煩這問題是啦!


simon155877756


漢字簡化的目的,是為了書寫便捷,提高書寫效率,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新氣象的彰顯,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掃除文肓只是一個方面而不是漢字簡化目的的全部。

漢字簡化後的幾十年,人們已經認可並習慣了使用簡化字,為什麼要恢復繁體字呢!如果恢復繁體字,那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就是社會的倒退。

簡化字,古代已有之。唐人顏真卿就創造出不少簡化字的,請各位朋友看下圖:

上圖中的“處”字,有一繁體字“處”和一簡體字“處”,源自法帖,是唐人顏真卿所書。漢字改革時,對“處”的簡化就是參考了顏真卿的楷書中的“處”。

上圖中的三個“歲”字,都是唐人顏真卿所書,這說明在唐代就有簡體字“歲”了。

根據以上兩例說明,漢字改革在唐代已經開始了,只是那個時候不是官方提出的,而是文人在繁體字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古人當時寫的簡化字,也是被官方認可的。這也是社會的進步。

還有就是,恢復不恢復繁體字,須官方規定,不是老百姓說了算的。建國初期,漢字改革已經立法,既然已經立法,就有立法的道理,怎麼能輕易改變呢?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不邀自來,先表一個態度,強烈要求恢復使用繁體字,不管政府使用與否,但是你不能因此拒絕他人使用,比如學生在試卷中使用,公司合同中使用等。在說明理由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支持簡體字的理由,看完你會覺得特別可笑!

支持使用簡體字的理由

一、推動掃盲

支持者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推動的漢字簡化其實並非是一項新的主張,而是早在民國時期就有的既定主張,其中,最為重要的動機之一,就是漢字複雜的筆畫結構影響國民教育的推動,因此,有必要進行漢字簡化。也正是因為如此,官方在推動漢字簡化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採納或參考了民間俗字,作為漢字簡化的方向之一。

二、增加效率

支持者認為漢字簡化,漢字複雜的筆畫結構不僅是國民教育層次低或者文盲多的原因,而且還是造成了書寫時間的浪費,從而影響到了工作的效率,而經過簡化的漢字不僅使得原本筆畫複雜的漢字變得容易識別,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極大節省了書寫的時間,增加了書寫的效率,對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功可謂不可沒。

三、漢字落後及其他因素

支持者認為漢字產生於奴隸社會,成熟於封建社會,其中,作為方塊字的漢字相比較於字母文字是一種未完全符號話的落後表達方式,而這種落後的表達方式中,漢字筆畫結構反應了古代落後的思想,如“群體”的“群”字,左邊是一個“君”象徵著統治者,而右邊的“羊”則象徵著被統治者,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必須廢除,才能解開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思想枷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解放,挽救民族、國家於存亡危難之際!然而,鑑於思想解放並非一日之功,而救亡圖存卻急於救火,折中一下,先把漢字原本的結構什麼的破壞一下,比如上文提到的“群”,原本是“君”在上“羊”在下改為左右結構,這樣大家就平等了,等到將來有一天時機成熟了,再一口氣滅了漢字,徹底廢除!

以上,差不多就是支持簡體字的原因,歡迎補充!

分析

一、國民教育程度低、文盲多的原因是什麼?

國民教育程度低、文盲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發展的程度低,國家無力推動國民教育,而國民對於教育的要求程度其實也不高,比如楚霸王項羽曾經說過:書足以記名則已!

眾所周知,那時候的中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自古皇權不下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是太平盛世的兩大招牌,這意味著政府不僅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推動國民教育,而且這樣的教育可能會導致政府過分干涉人民的生活,產生王安石表達類似的負面效果。

更重要的是,現代教育是建立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的,推動國民教育和掃盲對整體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然而過去的小農經濟條件下,教育的支出成本與社會獲得相應的效益是不成正比的,大部分農民的兒子讀書並不是為了增加土地產出,而是為了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封蔭子孫,為種地的人不受政府過度干擾如推動為國民教育而增加苛捐雜稅,迫使農民的兒子離開田地去學堂念四書五經等等之類事情奮鬥。

另一方面,正如事後諸葛亮的後世人批評的那樣,其實上統治者出於統治的迫切需求,也沒有推動國民教育的動力,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民教育程度的較低和文盲過多的現象。

總而言之,教育程度低下、文盲多的原因主要在於經濟發展程度低,政府無力也無意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教育也不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剛需。

鴉片戰爭以後,儘管國家面對的情勢逐漸發生了轉變,但總體上並沒有改變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於政府的一般態度並沒有隨著洋人的來勢洶洶發生根本上的改變,他們並不希望政府大興土木搞建設,因為這意味人民負擔的增加。

晚清政府官員其實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笨,他們也想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但政府的財力無法支撐政治家偉大的理想落地,他們不得不以非正常的方式增加財政的收入,一方面採取慣例,不增加稅收,但在國民的賦稅之外派捐,增加財政收入去修鐵路、鋪設電報、購買新式火器、輪船和軍艦。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農民家裡的幾畝地的產出,是供應不了現代的資金需要的,於是,他們開始來辦洋務,建立礦場、紗廠和輪船招商局。但儘管如此,他們從農民身上索取的,儘管是以國家、民族的名義拿走的,也同樣惹得名怨沸騰,最終釀成了不規模的農民暴動,甚至後來的國民政府也沒有能避免相似的厄運,最終,他們雙雙被農民伯伯送進了歷史。

當然,民國時代的情與晚清相比是不同的,按理說政府應該也必須推動國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正如大家在初中歷史課本上看到的那樣,列強亡我華夏之心不死,封建餘孽尚未全部剷除,國內軍閥彼此爭搶戰事不斷,而不堪壓榨的農民伯伯在他們苦難的工人兄弟的鼓勵下也決定搏一搏,在這樣的情況下,縱使蔣中正心懷中山遺囑,也無力達成願望。事實上,縱觀整個國民時期,政府對教育的態度還是相當端正的,不僅湧現出一大批教育家如陶行知等,也湧現出一大批世界級的文學家、科學家,我們現在熟知的許多社會主義建設功臣如錢學森等,也都是民國時期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成果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能在短短半個世紀就建立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也多半仰賴於國民黨教育出來的這批世界級的專家!

說了這麼一大段,貌似國民教育程度低、文盲多,貌似跟漢字沒有半毛錢關係啊,由此可見,把推動國民教育和掃盲工作當做簡化漢字的理由,不僅顯得可笑,也不足以彰顯我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教育工作中偉大貢獻!事實上,在沒有漢字簡化的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繁體字似乎也沒有阻礙他們推動教育、掃除文盲!

二、繁體字影響工作效率嗎?

繁體字的筆畫確實是影響書寫效率的原因,尤其是啥都靠手抄的年代,但我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早在唐宋時期,就發明一種改進抄寫效率的技術,叫做印刷術。該項技術傳到歐洲,被視為是敲響中世紀喪鐘的關鍵技術,那麼,為什麼文藝復興300年後的中國人,會認為漢字影響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呢?難道打字機、印刷技術更落後了嗎?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個人層面而言,漢字書寫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不過,聰敏的中國人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解決了這項困擾中國人兩千多年的難題,這就是拼音輸入法等電子輸入法!

在當今的辦公環境下,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定義為手寫,當然,除特殊情況外。在信息化時代,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使用有工作效率的差異嗎?答案是否定。而從未簡化漢字的港澳臺地區,似乎繁體字也並不那麼想象他們的工作效率,也並未阻礙他們的現代化,即便在今天祖國大陸崛起的背景下,以他們目前的狀況也足以媲美北上廣深,這些我們認為最能代表祖國發展最前沿的地區!

三、漢字落後嗎?

這個問題似乎問韓國人和越南人比較合適,因為他們放棄漢字的原因,差不多都有這麼認為過,畢竟那時候我們的知識分子也這麼認為過,只是今天的我們,是不是也這麼認為,這就不清楚了。

四、為什麼支持繁體字?

1.因為文化的傳承,雖然簡體字在一定程度也能做到,但無疑繁體字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在今日頭條嘲笑越南人和朝鮮人對歷史的無知,為什麼不反應一下自己對待繁體字的態度呢?中華上下五千年,繁體字記錄的東西數不勝數,你覺得你能讀懂多少?為什麼中華書局的很多出版物都用繁體字,你覺得僅僅是因為那樣看起來典雅嗎?

2.對華語圈的整合,不可否認,儘管目前大陸在海外強勢推動,但華人世界仍然以繁體字為正宗。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議,甚至成為了兩岸同胞交流的障礙和戰場。facebook和推特上,使用不同的漢字,甚至成為敵我陣營的標誌,為什麼要做這種無謂的爭端呢?!何謂大國,有容乃大,以我堂堂華夏,泱泱大國,難道竟沒有繁體字的立足之地?

3.審美上的需要。漢字的簡化過程中,儘管參照了許多民間俗字的成果,但許多簡化的漢字只顧識字,不顧審美,確實很醜,比如“廣”、“廠”等,這就不多說了。更重要的是,也丟掉了漢字最為動人的地方,比如親不見,愛無心等。

手機打字,很累,覺得有道理請給贊,不足請補充,不同意就算了。


香羅書館


首先我們簡單的拿一個字來看看漢字的演變過程

這是小篆的舌,舌頭的舌,古人造字為什麼要怎麼造呢?這是什麼的舌頭?

這是蛇的舌頭,因為人的舌頭、豬的舌頭、鴨的舌頭、狗的舌頭都是圓的,蛇的舌頭是開叉的,所以蛇讀若舌,我們古人造字的時候就把蛇的舌頭來做舌頭的象形。

言就是在舌頭裡面出東西。言一般說只指人說話,阿貓阿狗的話不叫言。

音就是在口裡面加多一橫。音是指一切音。

這是草書的言。再簡化就成了我們今天的言字旁的“訁”了。這樣的關係我們一看就都很清楚了。然後我們看諧聲的詩,詩詞的詩,言字旁一個寺院的寺,寺是聲符字,表示它的聲音讀法,從言字旁表示跟語言有關係。這樣我們就很清楚這些字的關係了。

我們看看一些字簡化後的問題

小篆的牙,牙是大牙是上下兩個相咬的是牙。

小篆的齒,齒是前面的門牙。

所以我們今天看繁體的牙齒、簡體的牙齒兩個字你能看出什麼來?繁體的齒還能看出點東西,牙已經都看不出什麼來了。我們說唇亡齒寒,沒有說唇亡牙寒的。笑掉大牙,沒有說笑掉大齒的,因為牙比齒大個。為什麼今天牙齒很多人都不分了,也搞不清楚了,看牙醫,牙科醫院,那隻看牙?齒出了問題不管了?

小篆的聲、繁體的聲、簡體的聲,我們看看小篆的聲是一個編鐘一樣的樂器在左邊,然後掛著,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敲打它,然後中間包圍一個耳朵的耳,表示敲打出來的聲音是要聽到耳朵裡面去的。繁體字我們還能看出一點東西來,而簡體就只有那個掛著的樂器了,當然我們現在可以說因為我們是數字時代播放的是數字文件,我們不需要敲打也能發出聲音來。這樣的解釋也很合理。

小篆的酷、繁體的酷、簡體的酷,這個簡體和繁體沒有什麼改變,但是我們看那個小篆左邊是個裝酒的東西,右邊那個告是一個上面說舌頭的舌中間伸出來,伸出來幹嘛?品嚐酒的味道咯。所以酷【說文】酒厚味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漢魏·曹植《七啟》酷烈馨香。酷的本意是味道濃厚、厚重的意思,所以說今天你請我喝的酒真酷,今天你給我泡的茶真酷。後來拿來說殘忍、暴虐到極點:~刑。~吏。殘~。嚴~。冷~。~濫。~虐。極,甚,程度深:~暑。~熱。~寒。~愛。~似。都有厚重,濃厚的意思。至於今天說你這個人很酷,你做的動作很酷那都是因為源於外來文化“cool”表示帥氣的,時髦的,令人羨慕的。跟原來的酷的本意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我們來看看古人改變漢字犯錯和今天簡化漢字所犯的錯對比一下

繁體字,腳、腿、背、肝、肥、肺、腎等等這些從月字有關的,是從月嗎?跟月亮有關係嗎?

這是小篆的月。

這是小篆的肉。

發現問題了沒有?所以那些個從月的腳、腿、背、肝、肥、肺、腎等等,其實都是跟肉有關係,從肉不是從月,只是後來漢字書寫的改變把兩個很相近的字寫成一個字了。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的腳跟月亮根本沒什麼關係,還有我們的腿,我們的背,我們的內臟就更不用說了,都是肉啊!

小篆的聽、繁體的聽、簡體的聽,我們來看看小篆左上是個耳朵,左下是個人跪坐在哪裡,右上一個什麼東西右下一個心字,這個字就是人用耳朵聽什麼東西裝入心裡,因為我們古代的人認為心是用來幹這個事的,當時的人還沒有用腦子這個說法。我們看繁體的聽也能看出點東西來,而簡體的聽,一個口加一個斤是什麼意思?希望有文字學家好好給我上一課,反正我看不懂。

小篆的聞、繁體的聞、簡體的聞,我們看小篆很清楚無需解釋打開門用耳朵聽。為什麼那麼我們今天經常說你聞聞這個東西什麼味道?聞東西的味道跟耳朵有什麼關係?

小篆的臭xiu,繁體的臭、簡體的臭,我們無聲無臭,這個臭不是念臭chou,是念xiu,看小篆多清楚,上面是個鼻子下面是個犬就是狗的鼻子,狗的鼻子是嗅覺最靈敏的,這不是很清楚嗎?現在還聞嗎?臭味相投,是chou嗎?應該是臭味相投,xiu味相投,意思是這個人的嗅覺味覺跟你一樣,和你品味一樣,所以你倆相互投緣。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嗎?

我們看看一些簡化後字的諧聲問題

時【時】從寺聲,標【標】從票聲,國【國】從或聲,等等一堆亂七八糟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不懂字音和字義後發生的一些問題

舉例:

我們就拿這個後字說:

小篆的後。

小篆的司。

發現了沒有?後和司就是一個字鏡像著寫,是一個手做一個動作,下面一個口,為了讓聲音傳播更遠所以做怎麼一個動作。

看看我們的劉三姐,清楚這個後字,和司字怎麼回事了吧?在上古時期是母系社會,後發號施令者為後。司令。懂了嗎?

小篆的看字。

看看我們的大聖在幹嘛?這才是看字,古人說看是遠看,近看是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 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明白了沒有?

一個詩詞的案例

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紅酥手,

黃縢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閒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託。

莫、莫、莫!

其它都好說,關鍵就那個錯、錯、錯。這三個錯字,錯是錯誤的錯嗎?是錯嗎?看看我們現在很多教材資料都怎麼說的?要麼就是避而不談,直接忽略過去,反正他也不知道。要麼就是亂說,我們看看這個亂說的一連三個“錯”字,連迸而出,是錯誤,是錯落,更是錯責,感情極為沉痛。至於到底是誰錯了,是自己當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終“與婦訣”,還是對“尊者”的壓迫行為的否定,或者是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詞中沒有明說,也不便於明說,這枚“千斤重的橄欖”(《紅樓夢》語)留給了讀者來噙,來品味。這一層雖直抒胸臆,但又不是一瀉無餘,其中“東風惡”和“錯,錯,錯”幾句就很有味外之味。誰錯?就他自己錯了。

小篆的錯。

【說文】金塗也。【前漢·食貨志】錯刀,以黃金錯其文,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𠀤行。

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犬牙交錯、縱橫交錯。是錯誤的意思嗎?人家陸游的三個錯明明就是,很複雜,很複雜,很複雜的意思,感情的事也複雜,世俗的事也很複雜,反正各種就是很複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寶寶心裡哭啊,寶寶不想長大。

至於到底是小篆好,還是繁體好,還是簡體好?上述的例子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才拿漢字開玩笑,古人也有,但是不管怎麼樣這是一個社會型的東西,它有約定俗成在裡面,既然我們今天已經用了簡化字,也大部分情況下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不變,相反還書寫更簡單了,只不過很多時候漢字本來的意思變了,從字形上你也看不出什麼線索了。但是我們還是有資料供我們參考的,所以我們要學習,要知道我們的漢字本來是怎麼回事,至於用嘛,隨它社會怎麼發展,明白本意不管它如何的改變都不會有什麼影響,字本身只不過是一個帶有義的語音單位而已,不管它怎麼變,我們學習了知道了它的義就好。土狗和洋狗交配出來一直狗,我們只要知道那是隻狗就好。


九磚學士


簡化字與繁體字,自兩岸交流後,成為議論的熱點。特別是那些來自臺灣的人,自認為自己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記得有次大陸學者去訪問,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學生,傲漫的語氣,使人受不了!

關於簡體字推廣,對我國十多億人口掃盲,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信!我們來個聽寫比賽,誰的速度快,現在講速度的年代,效率就是金錢!

關於簡體字,不是大陸解放後才推動的,歷朝歷代名人都一直在推動文字改革。最簡單的例子:我國曆代書法家寫的草書,不是很多都是用簡筆字來替代的嗎?臺灣人應該知道於佑任先生吧?他就是規範草書的推廣者,這裡面有很多簡筆字與大陸簡體字是相通的。

再說, 簡體字是大陸解放後才推廣的嗎?不是的!在解放前,就有文字改革委員會,推行簡體字,在雜誌上常有特別介紹。

雖講了很多簡體字的好處,但現在時代進步了,人民文化也普遍提高了,與時俱進,倀些修正也是必要的。例如大家常講的愛字缺心等字,這改正不難,是可以的。再說:我國有大量的古代文獻,因是繁體字,而看不懂,別造成象韓國人一樣的困惑。

我個人認為:應該繁簡體字並用,豐富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梅軒先生


現在正確的做法是:識繁用簡。繁體字難寫難記,我們現在用的簡化字已經非常成功漢字簡化,在不失掉原意前提下的漢字改革,這包含著多少老一輩文學家的心血和汗水。如果,現在繼續重新使用繁體字,那就是我們人類文學史上的一次倒退!認識繁體字~是讓我們知道漢字簡化的經過和必要性;繼續使用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也是在享受漢字簡化後的給我們帶來好處和福利。縱觀歷史,當年的秦始皇統一文字,也是對不同的文字一次規範處理。當時對國家也起到了一個積極的促進作用。歲月滄桑,人類文明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到現在卻要使用繁體字,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初衷是什麼?


我愛我家


【再說“恢復”繁體字】

有人說當被漢字的簡化是為了快速掃除文盲,如今是否可以恢復繁體字了?

這句話的前半句最多說對了一半。當初推出簡體字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需要。但後半句我是持反對意見的。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簡體字,如今中止而去恢復繁體字,那可是完全沒必要,實踐上也行不通的事情。

需知,過去公佈的簡體字相當部分本身已是國人在民間流行著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實在已經是約定俗成了的。

愚以為,沒有必要強調恢復使用繁體字,特別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如果有人硬是需要這樣做的話,那一定是個勞民傷財的事情。

對於繁體字,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學,靠自己學。

從我的自學經驗看,找一兩本用繁體字排版的書看看,一個句字念下去,夾雜其中的繁體字便自然就認識了。如果極小數的繁體字前後相聯“猜”不出來的話,藉助字典便知曉了。

普通百姓書寫繁體字就更沒有必要了,除非研究中國文字的專家們。

對研究中國文字的專家們,那就要從高、從嚴要求了。他們不僅要會讀,會寫,還要了解繁體字的“進化”(演變)過程及其改革方向。是不是?


穆子20160818


掃除文盲與漢字簡化是有直接的關係,但漢字幾千年了沒簡化前不是照樣讀書識字不是?這種思維模式是錯誤的。

之所以要簡化漢字,是因為有些漢字的筆劃太複雜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得到普及運用,因為不細心就會弄錯它,那樣給工作交流帶來不便。

過去讀書的的人終究是比較少,一般人條件差沒法讀書,這是事實。從新中國成立後就不同了,國家需要強大,而強大的首要條件就是文化知識的普及。由於有些繁體字複雜不便於書籍的排版,故將它簡化也是一種最好的適用性。何況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也應在跟著進步呀!這種自然而成的事是符合發展趨勢的。

由及是現實高科技時代了,信息的傳輸更需要大功率成效,恢復繁體字並非是明知之舉。所以提倡恢復繁體字的人們,你們認為還有那個必要嗎?那隻不過是復舊讓臺灣和海外人知道而已,並沒有實際的大用處。中國的改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就在不斷的實施中,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而加快而已。現在考慮的是中國的速度和前進的步伐,而不是顧及那些不願認識中國簡化字的人群。如果他們有心向著中國,就一定會克服困難自己把簡化字學好,這是一個思想意識問題,也是一種精神力量問題。為什麼為了那些海外和臺灣人要改變這種復古問題呢?這完全不需要。只要中國大陸的人認識和運用就成了,因為這是我們必須的首要責任。


碧野28


無需恢復繁體字,推廣簡體字教育是在原有漢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原來就有的,總體上也是利多弊少。繁體字走向簡化是自然淘汰的結果。只要在字典裡保留繁體字,就可經由解決繁體字交流問題。

解放後,都是簡體字教育,但我閱讀近代古文和繁體字沒有障礙。因為自己多讀讀古書就會了。加之語文裡有很多古詩詞,完全可以滿足使用。提出這一問題的人,可能是港臺的那些分裂勢力,他們以此為榮呢,但新加坡就和大陸一樣的簡體字。沒聽說人家要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