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耕耘的春天,白酒市场风景这边独好!继李保芳“南美行”在世界唱响酱酒好声音,中国白酒6+2峰会上,大佬们又再次引燃“立本、谋远、创领”思想风暴。但是,如果说有一个消费人群数量领先于酱酒的“米老三”,正在“默默”感怀中,揣着那颗不倔的心时,你可能会惊讶于白酒“江湖”的不平静?

是的,营收已破20亿,时尚化、利口化、淡爽化到底的江小白,对于会否挺进米酒市场,陶石泉总是笑而不答。而酒类流通行业“第一股”缔造者吴向东,百亿劲牌“统帅”吴少勋却早已双双在广西打下米酒的“楔子”。

不可否认,已很难听到动静的米酒,在“都挺好”的酒类市场戏码中,早已难现“不当大哥好多年”的精彩!但在如今这场轰轰烈烈的振兴大潮中,它神秘的笑容背后,仿佛又不仅仅是一飘而过!那么,这场被称为中国最古老酒种的米酒振兴大战,到底怎么了?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1、从成都到广州,穿越的不仅仅是困惑?

蓉城成都历来被称为“西不入川”的主阵地,是各品类酒展示市场力的试验场。在名酒充斥的大小渠道,总能找到中国所有酒类的踪影,但令人意外的是,走遍整个大街小巷,竟没能找到一瓶米香型白酒,而消费者对米酒的认知,大概也只停留在食用的“醪糟水”上。

而更让人难以置信和困惑的是,拥有传统米酒消费市场的广州,快讯君发现,在某大众化餐馆终端陈列上,竟也无米酒一席之地,只被用作了做菜的料酒。餐馆老板更是直言,米酒的消费人群,只局限于50岁左右的老年人。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大多数餐馆已无米酒陈列

诚如餐馆老板的“大实话”,即使在传统的米酒消费大省广东,其品牌力也被压缩在“家门口”市场。快讯君随机走访的广州5家便利店中,只有2家在售卖顺德红荔牌红米酒、九江双蒸酒,1家在售卖客家米酒,而且价格十分低廉,总体在10元钱/斤左右,另外,在广州的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商超,除了九江双蒸酒有一席之地,也没有其他米酒的踪影,而其价格也处于10—15元/斤的低价位。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便利店陈列的米酒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大型商超米酒促销活动

可见,米酒的振兴发展早已迫在眉睫。

成都尚善品牌管理公司董事长铁犁指出,米酒消费人口其实早已过亿,在浓香、清香、米香、酱香四大主体香型中,如果仅仅从消费群体和消费量来看,是中国酒类市场名副其实的第三大酒种。目前米香型白酒只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主销,福建、湖南有少量销售,而传统米酒(醪糟)在全国都有销售。

不难看出,一边是米酒庞大的消费群体,一边是快被主流消费遗忘的尴尬,曾经黄袍加身的“米老三”到底怎么了?

广东酒业协会会长彭洪指出,当前讲米酒讲得最多的是米香型白酒,但从历史文化角度细分,米酒应该包括四大类,一是以桂林三花、长乐烧、丹米为代表的米香型白酒,二是以石湾玉冰烧、九江双蒸、顺德红荔为代表的豉香型白酒,三是传统的客家米酒和醪糟酒,四是黄酒,但它是以糯米为主,而不是大米,应该可以说米酒源于黄酒,黄酒是历史更久远的米酒。

但从当前整体发展来看,米酒由于难以摆脱准入门槛低、行业集中度低和制假售假泛滥的困境,总体发展都不尽如人意,低端化、边缘化趋势没有根本性改变。

卓鹏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田卓鹏指出,传统米酒在国内发展呈现三个形态:

1、产品形态传统。米酒整个的售卖形式,还停留在原先传统的散米酒;

2、消费形态传统。主要还是用于佐餐的米酿,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特色地产酒消费,没有激发新的消费意识;

3、市场形态传统。从目前的市场分布来看,仍是以湖北孝感地区,浙江绍兴地区,以及云贵川地区等传统的米酒市场为主,基本没有向外拓展和延伸。

智邦达咨询机构董事长张健也认为,当前米酒发展有“三大困境”:

1、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品类价值难以放大。

过去的米酒多以土方法酿酒的形象出现,有产品无品牌,消费者对米酒品类的认知,只停留在原始阶段,品类价值感明显被低估,难以支撑品类获得中高档产品的定价权。而伴随着原材料和包装费用的不断增长,米酒又不比其他酒类的综合成本低,经营成本的负担,将阻碍米酒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动力。

2、品类文化地域性明显,全国放量任重道远。米酒虽与黄酒、白酒同为中国三大酿造古酒之一,品类文化源远流长,但米酒的消费目前还是以地域性为主,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一带。这种消费习惯在未来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流,全国化的品类教育仍需要更多酒企的入市和抱团,才会有做大品类蛋糕的机会。

3、品牌化发展缓慢,缺少头部品牌的引领和大资本入注。目前米酒企业多以中小酒企为主,甚至小作坊酿造,缺乏品牌化运作思维。米酒品类中尚未出现龙头品牌来推动行业发展的局面,资本力量也没有明显体现。

2、成为广东败也广东,是真的?

确实,说起米酒,就不得不提广东。而米香型能成为第三种主体化香型,也与广东息息相关。

彭洪告诉快讯君,豉香型白酒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因其29.5%Vol,最高不超过35%Vol的低酒精度,以及广东人口众多的海外华人华侨,一下成为了中国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其中玉冰烧酒每年出口达一万多吨。建国后差不多20多年时间内,石湾陈太吉酒厂的产品都只能用于出口,1978年之后才获准内销。而九江双蒸酒厂当时的出口量也已有4000吨左右。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石湾朱紫街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九江博物馆内,工作人员讲述米酒的渊源

而正是因为广东米酒的强大声势和桂林三花酒的品牌力,在改革开放后香型分类中,米香型白酒独占“老三”宝座。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经济“高地”,人口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外来人口比例逐年扩大。加之,酒类市场份额在广东整个制造业占比的式微,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让其在屡次白酒发展“风口”中,错过了最佳机会,以致浓香、酱香、清香等香型品类的外来名酒品牌长驱直入。而赖以依存的出口,也在海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其他香型白酒的低度化国际竞争中,而渐渐优势全无,以致米酒发展进入困境,市场份额逐年递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广东作为米酒发展的“风向标”,说“成为广东,败也广东”也毫不为过。而白酒黄金十年期间,多为国有的米香型白酒企业,因营销推广模式落后,与其他香型白酒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也是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传统米酒也由于缺乏标准等原因,在改革开放后,白酒、啤酒、洋酒的轮番轰炸中集体溃败,所幸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兴起,让传统米酒又看到了一线生机。福建酒狐米酒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者杨天吉就是其中的一位“坚守者”,他认为:传统米酒发展陷入困境,可能跟品类的市场基础有很大关系,在全国人民心中,对米酒的认知,还没有像白酒、红酒、啤酒那么清楚。

因为米酒品类没有全国性的基础,所以也就没有全国知名的米酒品牌,在整个社会,整个行业,甚至是大部分媒体都没有主动去推它,更别说去创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

同时,米酒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消费者对米酒的认识参差不齐。比如朝鲜族酿的米酒,它的酒精度是三五度,湖北孝感地区的米酒,酒精度只有零点几度,客家米酒酒精度基是十一二度。所有这些,让原来的米酒经销商,也慢慢觉得红酒白酒的利润更高,而改做其他产品,从而使整个品类出现衰退。

3、向前OR向后,这场振兴之战怎么打?

米酒振兴之战,如果用向前一步未必是海洋,但向后一步绝对是悬崖来比喻,应该十分贴切。

这一点,铁犁也明确指出,中国白酒发展进入“拐点期”,这是中国白酒行业经由宏观经济调整与行业发展周期的双重规律,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当下白酒行来正处于高端扩张与腰部崛起的第五波浪潮末期(2016年—2019年),并即将开启挤压高端泡沫的调整阶段(2020年—2023年)。换言之,不把握住2019年下半年的机会,我们将丧失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即是说,不在这一轮行业调整期把握住先机,当行业在2030年完成固化后,米酒将彻底失去生存的机会。

不得不承认,由于米酒经过几轮次调整错失良机后,目前,已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整体上讲,当前,米酒没有过20亿的企业,而小富即安的小微型企业却遍地开花。这些低成本、低工艺、低品质的米酒,不仅影响了米酒的品牌张力,也让巨大的米酒市场在低价竞争中,进入了恶性循环。

在对广东米酒市场的调研中,快讯君能够很明显地感到,米酒的渠道终端推广力极弱。这与米酒普遍的不景气,而不得不放弃大多数渠道有关,而放弃渠道后,消费者对米酒的认知力就会更淡,从而又进一步影响米酒的销售和品牌。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米酒企业集体抱团发声,是目前的可行之举,为米酒正名已到最关键的时刻。

田卓鹏又指出,未来米酒的发展,应该走一高一低的市场化路线,走清酒路线,走高端路线,走礼品路线,走年轻化路线,走颜品化路线。

那么,米酒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张健进一步指出,米酒发展三个方向值得重视:

方向一:寻找年轻人的米酒市场

近年来,年轻化市场和多元差异型的需求渐成趋势,随着80、90后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在酒水的选择上也更倾向健康、个性、时尚的类型。那么,如何制作年轻人喜欢的米酒呢?就要大胆创新,工艺上,要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将水果、花香与米酒融合,创造深入味觉的记忆体验;包装上,要迎合年轻人的主流文化,摒弃米酒常用的坛子、竹筒、瓷瓶等传统包装形式,将时尚炫目的色彩与玻璃瓶相结合,或采用轻奢简约的风格让包装更精致;

场景上,既可与季节融合,在夏天做低度甜酒,冰镇后使用更爽口,也可从饮用方式出发,做轻饮小酌的时尚小酒。

方向二:米酒的“饮料化”运作

相比较其他饮料产品,米酒饮料化运作后有着自己的市场特点。首先,在产品口味上与其他产品有着明显不同,能够吸引喜欢尝试新鲜感的消费者购买;其次,由于产品包装的特殊性,相同产品在价格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碗装、杯装等形式的产品,在价格区间上略低于罐装的价格区间,这也让米酒能够覆盖更多的消费阶层人群;最后将米酒饮料结合精美时尚的包装,也能使得产品在礼品渠道上发挥更大的潜力。

方向三:健康型”养生米酒

突出米酒的功能性卖点,米酒具有补血养颜、促进血液循环等生理作用。所以环针对中老年饮用群体可以强调养生功能,针对女性饮用群体则强调养颜功能,通过礼盒装以特产的形式在产品渠道放大品类价值,是提升米酒价格区间和品类价值感的不错选择。

而彭洪认为,米香型酒虽然目前落后于其他主流香型白酒,但未来仍被业界看好,如能做好以下“十字方针”,效果将会不一样:

1、表达。米酒陷入不被认知的状态,与其不善于表达有很大关系。因此,营销方式创新,应与米酒振兴相向而行。当前,全国白酒平均价格在50元左右,而广东米酒价格平均不到20元,大部分产品都不到10元,有较大的市场上升空间。

2、健康。米酒用精选大米作为原料,大多采用地缸发酵,口感清爽、干净,是白酒健康化的典型代表。

3、文化。米酒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集中代表。

4、国际。米酒属于大清香品类范畴,是最能代表国际化的酒体。同时,日本清酒源自中国米酒,为米酒走向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5、年轻。

米酒代表着时尚和激情,尤其是改良后的传统米酒,其绵甜的口感,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米酒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米老三”的振兴之路在何方?

在此基础上,彭洪还进一步指出,米酒的酒庄化走次高端突破,以及对米酒进行分级管理的可行性办法,让米酒逐渐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市场,回归它应有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