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在中国的早点中,米酒和汤圆是绝配。把米酒烧开,一个鸡蛋打散搅匀,嫩黄的蛋花漂浮在白玉般的米粒中,散发着酒香和蛋香,喝一口,甜腻清淡,口舌生津!

而糍粑既是主食,也能当成小吃,每到过年时,很多地方都会用石臼把米捣成粉子,做成糍粑,吃的时候用油一煎,表面焦黄酥脆、里面酥滑绵软。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屈大均《广东新语》

麻团则是一种油炸食品,把米粉搓成圆坨,在芝麻里打个“滚”,吃的时候放在油锅里一炸,立刻会膨胀起来,变得酥松绵滑,有的地方还在里面裹上馅。

米酒、汤圆、糍粑和麻团这些小吃,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他们和油条、麻花、拉面、炒饭等,占领了街头大半人的“餐桌”。

“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 《羊城竹枝词》

其中,糍粑、麻团等,不仅仅是食品,很多地方到现在还把它们作为祭祀祖先、馈赠亲友的食品。他们色泽金黄、油光明亮,寓意美好,象征“财源滚滚、金银满屋”。

可是,你能想象,这四样小食品,却跟古代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吗?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糯米灰浆到底有多“强硬”?

1978年,文物部门对南京的徐埔墓进行保护性发掘,以适应城市的规划与开发。这原本是一次常规的开挖,可是在发掘过程中,施工人员却啃上了一块“硬骨头“。

考古人员去掉覆盖的浮土之后,墓地主体暴露了出来,常规的作法是把封土挖开后,将墓门打工,起出内部的墓葬。通常只要能够抽出一块砖头,整个墓就能够打开了。

考古人员用钢铲挖了半天,钢铲变形了,大墓纹丝不动,考古人员累出了一身汗。随后,他们又拿来钢钎,却根本找不到着力点,那砖缝根本插不进钎头,只是崩下了一点砖渣!最后,无可奈何的考古人员,运用了推土机、挖掘机,依靠大型机械的力量强行破挖,才将墓地打开!

同样的事情,在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也碰到过。它盗取清东陵时,强壮的民工用尽办法也没法打开墓门,最后只得动用炸药才得逞!

那么,在没有水泥混凝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修建出这样坚固、堪比工事的建筑设施呢?其实,这些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和米酒、汤圆等使用了同样的原料糯米!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不仅仅是墓地使用了糯米浆,城墙、寺院、故宫、堤防等很多地方都在使用。

万历三十二年(1604)十一月初九日,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等地震。本月初八日已震,初九日夜再大震,自东北而西南,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治尤甚,楼铺雉堞多倾塌殆尽。

唐代咸通六年,佛教大兴,福建泉州兴建了一座塔。这座塔有十二层高,巍峨高耸,一建成就成为了泉州地地标性建筑。

万历三十二年泉州发生大地震,根据史料记载,此次地震震级高,破坏性强,毁坏房屋无数。而泉州古塔却只掉下几块石头,整个塔身安危无恙,其秘诀就是在修建古塔地基时,灌注了糯米灰浆。

除此之外,唐代的开元寺在建造过程中,砖石之间也使用糯米灰浆用于黏合,历经千年、屡经刀兵而不坏、不朽、不毁,得以留存至今,让人们感受大唐的繁华与风采。

而修于明代的卢沟桥,它两侧的河堤、护堤,历经数百年的河水冲刷、浸泡,却不垮、不渗,几百年的侵蚀,河堤始终如同刚刚修好一样!

此外,清朝的余杭海塘,南京、西安的城墙,明故宫,用的全部是糯米灰浆,这些古代的建筑,历经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能够跨越岁月,得以留存到后世,成为华夏文明的见证者,也都是糯米灰浆的功劳!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近年来,在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中,人们充分领略了糯米灰浆的坚固程度,谁又能够想到,这种能够炸出香酥可口的麻团的糯米,居然有着如此强悍的黏合力!

古代的糯米灰浆,不仅仅是食品的原料,更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建筑材料在城防、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铜墙铁壁是如何铸成的?

城墙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城墙,才能够抵御外敌、反抗侵略,才能够强化治安,保证居民的安全。

那么,城墙是如何产生的呢?

远古的人类,在部落战争和狩猎、以及建造聚居地时,发现泥块、石头垒成的墙,能够有效地防止野兽侵袭、敌人攻击,增强防守力量。

而用在战争中,防守的一方如何拥有城墙,能够有效减少伤亡、保存力量,同时给予攻城的敌人以巨大的杀伤。

古代的城市,毫无例外地都会有高而厚的城墙,战争年代,固若金汤的城墙能够抵御敌人,和平时期,又能抵御野兽、保护城内居民、区分内外。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

从春秋时期开始,诸侯们充分认识到了城墙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兴起了修建城墙的热潮。同等的兵力下,只要拥有城墙,基本上不可能被击败。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世界上最有名的战争莫过于特洛伊战争,拥有无数英雄的希腊打了整整十年,劳而无功、损失惨重,最后还是依靠一只木马攻入城内,没有坚固的城墙,根本不可能守城十年。

有时候,坚固的城墙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大军征伐瓦剌,却在土木堡惨败,全军覆没!也先率领瓦剌大军,挟土木堡大胜之威,进逼明朝首都北京。北京一破,整个华北将无险可守,轻骑一日可至开封城下。

然而,精锐的瓦剌骑兵围攻北京城近一个月,损兵折将、却没有攻下北京城,无奈之下只好退兵,实力士气大损之下,再也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最终放回了被他们俘虏的明英宗。

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守住了国门,让大明转危为安,靠的就是北京坚固高耸的城墙,让惯于马战的瓦剌骑兵无可奈何!

在古代的战争中,战胜对方的标志就是攻下对方的大型城池。南京、洛阳、长安、咸阳、潼关,这些千古雄城,哪个没有经历残酷的攻守之战呢?而秦始皇更是集百万民夫,修建了地球上最长的城墙长城。

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率领军民在蒙古精锐的攻击之下,能够坚守数年,靠的不就是坚固的城墙吗?如果没有城墙作为倚仗,就算郭靖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坚固程度,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防守能力,那么,除了高、厚之外,城墙的防守能力来自何处呢?这就要从城墙的发展史讲起了。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从“蜃灰”到“糯米灰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城墙的原始形态是栅栏,将木头,一头削尖打入地下,再绑上横木,这就是城墙的雏形了,它被设置在聚居地附近,用于防止野兽的侵袭和防御敌人的进攻。

这种“城墙”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成本高、强度差,可能被野猪拱一下就倒了,所以人类很快就采取了石头作为筑墙的材料!

石头硬度高、取材便利、抗“击打”能力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们所采用了!但是,石头肯定不能单纯地垒在一起,最早的人类采用的是黄泥。

将黄泥堵塞在石头的缝隙中用于黏合,增强了城墙的强度,然后黄泥最大的问题是强度差,不耐水,下了阵雨就毁坏了!

此外,石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硬度高、不易加工,尤其是很难加工成标准的石条,这就导致城墙无法修得很高。

以古代的工具而言,小批量制作“石条”是没有问题的,却根本无法满足大型城池的用料需求。要把石头加工成非常规则的几何形,从成本上来说并不划算,所以石制的城墙非常罕见!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陶器的烧制技术,开始大批量生产青砖!以烧陶工艺制成的青砖,形状规则,便于大批量生产,是极为理想的筑城材料。目前遗存的和历史上所能够查询到了城墙,其主要材料就是青砖。

但是,青砖总不能直接摞在一起吧?必须采取黏合剂灰浆把它们“粘”起来,才能变成坚固的城墙,人类最早采用的灰浆,叫“蜃灰”。“蜃灰”,其实就是牡蛎壳烧成的灰。

《弘治温州府志》指出:“蜃灰,以牡蛎壳烧灰为上,小蛎壳为次,小蛤壳为下,三色不等,而大蛎为胜。”《天工开物》又云:“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蜃灰”的主要材料是牡蛎壳,它的主要成为是氧化钙,在高温下烧成灰之后,泼上水让它产生化学反应,经过风化、细磨,再加入别的配料,就变成了蛎壳灰浆。

其实“蜃灰”就是最早的石灰,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这种灰浆制备方式,用它来取代黄泥用于建筑中。刷了灰浆的墙,不仅平整美观、隔音吸潮,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墙面的强度。

《隋书•南蛮传•林邑》:“其国延袤数千里……以塼为城,蜃灰涂之,东向户。”

“蜃灰”与黄泥相比,耐水性、粘性特别好,是理想的建筑材料黏合剂,所以一直被人们使用,在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都发现了使用“蜃灰”作为黏合剂的建筑物。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周礼•秋官•赤犮氏》:“以蜃炭攻之”

但是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蜃灰”仍然无法普及推广,属于一种高档建筑材料,在商周时期多用于宫殿和陵墓的修建。至于老百姓,依旧用不起,只能用黄泥抹墙。

“蜃灰”的大规模使用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事情,这个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展现出了惊人的建设能力和动员能力,“秦直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元和郡县图志》“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

公元前三十五年,出于军事目的,秦始皇命蒙恬征发民夫,历经三年,修建了一条南起云阳、北达九原,途经陕西、甘肃、内蒙古,穿越15个县,长达700公里的军事要道,用于兵力的快速投放和粮草输送。

这条“秦直道”,余部以“蜃灰”拌合黄黏土修筑,地面坚实、可跑重车,成为秦朝威慑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到了西汉时期,“蜃灰”的升级版出现了,工匠们将石灰黏土、水、砂子按照一定比例混在一起,用于筑城修路,风干之后强度极高。

“三合土”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易得,成本极低,得以在军事、建筑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在边界均筑高城作为守护。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緜千里。”《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夏国的统万城。公元413年,大夏王赫连勃勃征发十万民夫,历经六年建起了统万城。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在史料中,对统万城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提到“蒸土筑城”。许多人误以为是将筑城的土用高温蒸。实际上是生石灰和沙子、粘土拌面“三合土”,加水后生石灰产生大量热气,“蒸气升腾”,所以叫“蒸土”。

这种石灰筑成的墙,随着水分的干燥逐渐钙化,时间越长城墙钙化度就越深,强度也就更大,最终跟石头一样结实。

“赫连城坚密如石,剧之皆火出。”宋沈括。

在建造过程中,每一段城墙在造好之后如果用铁锥子能够扎进一寸,就杀掉筑墙的工匠。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建造了固若金汤的统万城。

几百年之后,沈括实地考察统万城,看到荒废在塞外风沙中的遗址后,亦为其坚固而惊叹!可见统万城之坚固,也从侧面证实了“三合土”的优良性能。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中国人在追求工艺的道路上,一直没有止步,人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又发现了糯米灰浆这种更为强大的建筑材料

糯米灰浆到底是谁发明的已经无法考证,但它很有可能是人们在食用糯米时,对这种粘性极大的食品突发其想,把它应用于建筑中,试验之下效果却出奇地好。

糯米灰浆在传统的“三合土”中加入适量的蒸熟的糯米,再加上洋桃藤汁,反复混合搅拌,就变成了强度极高的“糯米灰浆”。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强度最高的建筑材料。

糯米灰浆一经发明就被应用于重要建筑。而糯米灰浆使用量最大的,莫过于荆州城墙。

荆州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周边素有粮仓之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刘备借荆州”。

刘备拥有了荆州之后,江东和曹魏为什么会“忧心忡忡”?因为荆州是能够成就霸业的重镇!现今的荆州城墙修建于明朝,它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依旧城固如铁,它的砖缝连刀都插不进去,素有“铁打的荆州”之称。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那么,荆州城为什么能够大规模使用糯米灰浆呢?这与江汉平原的农业发展和水稻的大规模种植有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种植水稻的国家,是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类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由稻壳、杆、稻粒堆积成的灰堆,厚度达到40多厘米,充分证明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的种植遍及太湖流域、江淮流域,是人类的主食之一。在大规模的推广和种植过程中,人类发现了“糯米“。这种糯稻,粘度高,能够制作很多小吃,没想到最终却变成了建筑材料。

从性质上来看,糯米凉寒,不易消化,多食肠胃不舒适,无法承担起主食的重任,但是,如果把它制作成糍粑、年糕、粽子、米酒、麻团和汤圆,却是难得的美味。

《礼记•内则》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荆州城墙能够大规模使用糯米灰浆,利益于水稻的大规模种植。人类推广种植水稻,是为了获取食物。东晋衣冠南渡之后,把先进的耕作技术传播到了南方。历经南北朝的技术积累,在宋代得以爆发

五代十国的战乱结束之后,宋朝的人口超过了一亿,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稻麦轮作技术的出现,使江汉平原大开发提上了日程。人们开始在江汉平原平湖造田、改良土壤,让芦苇众生的荒滩变成了稻花飘香的粮仓。

水稻的种植,让中国主产粮区由“苏湖熟、天下足”向“两湖熟、天下足”转变。到了明朝,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以大米作为主食。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糯稻作为“特色品种”,产量也得到了提升,荆州城正好处于江汉平原的腹地,所以能够“奢侈”地使用大量糯米灰浆筑成。

由于糯米强悍的黏合能力,使它成为了封建王朝时代的战略物资,很多地方种植糯米往往不是作为粮食,而是用作筑城物资,对产量、品质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

千年风霜,沧海桑田,当人类发明了水泥之后,糯米终于从一种战略物资回复了食品的本位,丰富着人们的餐桌,调剂着人们的生活。

米酒、汤圆、糍粑、麻团:你能想象它们跟古代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时值暮春,繁花满城、杨絮飘飞,漫步在一个城市中,要上一碗米酒汤圆,在甜香的蛋化中,品味着文明的气息。当糯米终于不再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时,文明的气息变得格外柔软,稻花香里说丰年,盛世如此,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