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李進


茶葉是中國的一種飲品,在我們的祖國每家每戶都會有茶葉。每次有客人和朋友到訪都會充茶倒水。茶道也是文化很深。這就成就了茶葉的利潤。都說茶葉是暴利行業,那麼讓大家看來暴利是幾成比例呢?



對懂行的人看來茶葉確實是有價格的,對不懂行的人來說茶葉確實沒有價格概念。就和酒水一樣,賣100的是這個酒,經過包裝賣1000的也是這個酒。

茶葉品種比較多,小編曾經喝過大紅袍,西湖龍井,鐵觀音,茉莉花茶,毛尖,撈山綠,日照綠等等。

其實人們都知道茶


葉無價。當你喝這感覺不好的時候,他們會說你可能不適合這個口味,給你弄這個口味的,當你喝的好的時候,他們會說這個茶葉是買的最好的。這是在很早的時候茶店的推銷手段。我一個朋友開了家茶樓,我和他去福建去進貨,那裡的茶葉都是用大袋子裝的,買他們的包裝袋,回來自己裝和定價。

如今的各個城市都會出現茶城,很

大的一個茶城裡面稀稀拉拉的幾個人。很多門面很大的茶樓裡面一個人也沒有怎麼會開下去呢?其實我們可以看看一家茶樓一天有兩個客人去就可以了,進貨30的茶業可以賣到100以上,50的可以賣到150。再說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售賣,你們是不是經常在QQ上遇到賣茶葉的小妹。



迴歸正題,茶葉利潤到底多大?茶農的利潤確實不大,但是經過中間商和茶樓的利潤剝削,到你手裡就成了天價。還有很多茶商看人要價《以次充好》。不懂得可要吃大虧了。

我是美食客家。本文只是個人觀點,多多支持。


美食客家


我是杭州茶農有100多畝龍井茶茶山經營十多年,從承包荒山開墾到培育茶樹投入成本前五年差不多6千一畝不包括基礎建設水電房子道路,每畝種植龍井43茶苗三千多棵,這6千元一畝的成本還是十年前的成本,平時維護成本900元一畝每年包括施肥除草修剪,茶樹種植後第五年才能正式採摘,前五年只有投入沒產出,這個成本攤薄到茶葉上基本上100元每斤,加上採摘加工成本每斤平均220元左右加上包裝平均成本在350元/斤左右,在沒受天災的情況下我每年產優質龍井茶2000斤上下平均400元一斤才能保本,頭採茶前三天價格在1800元左右大該60斤的量,三天後採的l500元每二天以100元一斤的價格調正到清明後350元至穀雨停採前250元,掙的是辛苦錢那裡來的暴利。


雙巖茶人


兩年前的春天,因為喜愛喝茶,也為了去了解見識茶葉的生態圈和原始渠道,我去了雲南西雙版納的幾個茶山。一則體驗了茶農的生活,二則也對茶葉行業有了初步的瞭解。



西雙版納的茶山一部分是天然沒開發的純村民自給自足的,另一部分是已經開發了,並且由大型企業入駐操盤經營的。我先是去了純天然沒有商家入駐的南糯山,當時我們是住在茶農家裡的,茶農住的房子是很原始的那種用竹子撐起的木屋,他們每年就是忙春秋兩季的採茶、炒茶,銷售的渠道早年就給大的茶商收購再分銷至各地的。


後來山上逐漸開發了,有了公路,茶葉的價值上漲了以後,茶農都買得起小車代步了。再後來,茶農也開始下山結交各行業的朋友,朋友也會帶著像我這樣對茶葉痴迷,很好奇一茶一葉來源的人上山品茶收茶。如今互聯網發達,通信物流也非常發達了,茶農結交了有緣的朋友就可以靠朋友的口碑銷售。


其實茶農也不愁茶葉沒銷路,像早年他們靠上山收茶的茶商,每年炒出來的茶都早早被搶購一空,但是想賣出接近市場行情的價格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畢竟早期茶山都是在交通和通訊非常不發達的大山裡。茶農朋友跟我們算一筆賬,他們家有300棵茶樹,每年春天請人來採茶,採茶工人的工資大概是每天80元,每人每天最多能採新鮮葉子10斤左右。每五斤原葉能炒製成一斤茶葉,當然手工炒茶和烘焙是每個茶農家必備的技術活,這個工序他們會自己完成,一個成年男子每天從晚上八點炒到凌晨三點,一般能完成30斤的茶葉。


山上的茶樹樹齡普遍在百年以上,每棵茶樹都是茶農家人歷代的心血結晶,至於茶葉的定價,樹齡一百年以內的普通茶樹,一般在200元一公斤以內,不包壓餅、運費等費用。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樹茶,由於比較珍貴,且產量少加上茶味宜人,一般售價不低於1000元一公斤。還有單株、老樹等的定價也不低的,而且一戶普通茶農每年的產量也就那麼幾百斤茶了,減上招待朋友、給供應商的茶版,還有留下少量自己喝,每年賣茶的最多純收入也就二、三十萬的樣子。這個收入還沒減去請工人採茶,平時打理茶樹等成本,而且這個收入還是茶農一家人(起碼四口之家)的收入了。


當然,如果不是物流和通訊渠道的發達,茶葉商的收茶成本價錢可能更低。但是茶葉商還有運費、倉駐、工人工資、店鋪租金等基礎成本,加上茶葉這個商品,並不是說可以賣完一小批馬上拿到下一批貨的,畢竟當年的茶樹採摘完就要等來年了,當年的茶葉賣完了,下一年下一批次就未必是那個味道了。


如果你是一個愛茶之人,你應該知道不同品質的茶葉口感、香氣、味道會有多大的差別,所以說茶葉暴利這個事,要見人見志了。


華娃娃


我老家坐落在湖南省古丈縣,一個種茶為生的家庭,說到古丈大家可能不知道,宋祖英都知道吧,我們古丈毛尖也算綠茶中比較有名氣的一種,作為一個祖祖輩輩種茶的茶農來說,扔之可以,種之慘矣。你們所謂的茶葉暴利並不是來自於我們茶農,而是收購商跟經銷商。一斤毛尖需要三四斤生葉炒制,一人採摘,一天到晚量最多也就這麼點,半夜還要連夜趕製,耗時長達24小時,最好的品種收購價才兩三百,然後經銷商換個包裝轉手上千的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以次充好,陳茶變新茶,擾亂市場,破壞品牌口碑,作為最低層的茶農在新時代衍生品之下想借助其他渠道做一次銷售,直採直賣都無法實現,市場破壞了,品牌口碑破壞了,銷路自然被扼殺了,何謂暴利?


彡十一


茶事多艱,茶葉真不像人們所想象的是個“暴利”行業!

幾年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茶葉也隨之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期。茶鄉很多人靠茶葉開了眼界,跳出“農”門,發了家,致了富。於是,很多人都認為茶葉是個“暴利”行業,行內行外的人開始蜂擁而至,各路遊資也沒有忘記資本逐利的本性,接踵而至。於是有了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炒作,紅茶、普洱價格水漲船高,鐵觀音“被黑”事件屢屢發生,導致人們對鐵觀音品質的擔憂,還有茶園的無序擴張,後續管理的跟不上等等。

無形中,茶葉被人們貼上了“暴利”行業的標籤。但是市場這雙無形的手,自有其運行規律,當供遠遠大於求的時候,行業的調整期也就隨之來臨。

炒作畢竟是少數人的作為,炒作只是一時的波濤,炒作終將回歸平常。

茶葉屬於人們日常健康飲品的客觀現實,決定了茶葉本身並不會因為炒家的炒作而價格普遍虛高。

但是,我們發現,當繁華落盡,不幸的是,最受傷的卻是一輩子依靠茶葉賴以生存的人們。

如今在全國很多茶業市場裡,一家家茶葉店關門轉讓或倒閉,不在少數;在全國很多茶業主產區裡,一些茶農轉而外出打工賺錢,也不在少數;迄今為止,在滬深主板上市的茶葉企業是零。

行業外人士可以隨時抽身而去,各路遊資也可以說走就走,但是對於一輩子深植於茶葉本業的人們來說,這無異於是場”災難“。

市場的供需平衡被破壞,市場的秩序被搗亂,市場的品牌效應被削弱。

您說,茶葉還能是個暴利行業嗎?

數據會說話,我們還是來看看一組數據吧!

以下是我們按照生產銷售一斤高品質鐵觀音茶的成本來計算。

可見,生產一斤高品質淨茶從茶園管理,到茶青採摘再到毛茶生產,淨茶包裝運輸,到最終交到消費者手中,經過多道工序,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我們所計算的是按照嚴格標準進行茶園管理,按照傳統工藝進行加工製作的高品質鐵觀音。而一斤普普通通的鐵觀音,成本也基本在200元左右。按照市場平均售價250元計算,利潤只是保持正常偏低的水平,離“暴利”差十萬八千里遠呢。

茶賤傷農,最後也將反映到消費鏈的末端,受害的不僅是茶農,還有消費者。對於關係民生的健康飲品,只有保持合理的定價,才能實現產業的良性穩健發展,讓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受益,實現真正的共贏。


義芳君說茶


我來講講茶葉暴利是怎麼來的。

第一、不良商家做假貨

用價格低廉、品質低劣的茶葉來冒充知名品牌或者名山頭,仿冒品牌廠家的茶葉包裝,然後進行銷售

第二、以次充好

比如普洱茶,市面上有的商家把幾十百多塊一公斤的臺茶、小樹茶當古樹茶賣一兩千甚至幾千。普洱茶很火那幾年,四川貴州的綠茶都弄些到雲南去壓成餅當普洱茶賣,還有就是有的茶泡過水、發黴的然後再加工處理又拿到市面上賣,這就是很多人對普洱茶印象不好的原因,一說起普洱茶就說難喝,有黴味兒或者像馬尿味等等。我想說那是因為大家沒接觸到品質好的普洱茶。

第三、價格隨意

茶葉跟菸酒不同,菸酒都是定價銷售,茶葉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和標準,所有的廠家和茶商都是自家定價,有的茶商就會把利潤做得很高,那是因為很多顧客都是小白,不太懂茶也不懂行情。像我們的客戶就不同,大多都是發燒友級的,基本茶葉一到手看看聞聞然後就開喝,大概什麼產區,小樹還是古樹,今年的鮮葉什麼價格他有可能比我們都清楚,所以這類客戶你根本不可能做高利潤,只有老老實實的把好品質關,把茶做好,利潤做合理,當然客戶也相當穩定,都是回頭客還介紹朋友來。



普洱古樹茶


茶有多暴利,這個得看賣的人黑不黑了。我家杭州餘杭的,種的是龍井43,也就是名氣大的西湖龍井,只不過不是核心產區,叫做錢塘龍井。

但是我們的茶,基本便宜的明前也要賣到400左右了,因為賣便宜了,根本沒啥搞頭。為啥呢。

茶葉賣的最好的也就是明前茶,價格最高,所以需要招人來採,一個工人基本開銷180以上一天,平均一人一天採5斤茶青,按照4斤多炒一斤幹茶算,一個人一天只能產出一斤多的幹茶(其中,茶青還需要有一定的要求,大小,形狀,規格)。炒茶還是門技術活,不是誰都可以炒出好茶。還有前期的料理工作,除草,剪枝條,施肥,澆水,這些都需要人工,都需要自己扛到山上。這些還不包括有些承包來的茶地,還需要付多少錢一畝。

在不坑人的情況下,一斤中等偏上的茶葉,價格基本就在500以上才有賺頭。

當然,也有人會抬槓了,哪些幾十塊,一百多的茶葉就不是茶了嗎。茶便宜就只能說明,這個茶比較晚出產,產量開始提高,採摘和炒制要求變低,價格自然就會下來。在沒被坑,和交智商稅的前提下,一分價錢一分貨自然是有道理的。





杭州藝杉西湖龍井


茶葉現在是憑良心喊價,我曾經參加一次茶評會,一個號稱是專家的人,抓起一把茶葉放在鼻子聞聞,口裡喊著,此茶為上品茶,定價為3000元一斤;只見他又從另外的一個罐子裡抓出一把又放在鼻子上聞了聞,這個茶明顯不如那個茶,還有一點糊味,定為200元一斤,屬於大眾茶。專家一陣喊價,沒有誰表示有意見,在那個特定的場所,誰敢表示不同的意見呢?所有的一切都得聽專家的。這是上面專門派來的評級驗收專家,難得一次機會,莫非你不承認評級結果,這個機會不是天天都有的。再說,不相信專家的也不行,那樣的話,你的茶葉就會賣不動,受到損失的仍然是你自己。


6353902879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人們經常發現有點喝不起茶了,市場上隨便一斤茶動輒幾百上千,甚至幾萬元。人們不禁疑惑,茶葉不就是由樹葉加工而成的嘛,這麼高的售價得有多暴利啊?!

茶葉是不是真的暴利呢?就讓我這個業內人士,以江蘇丘陵茶區為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按照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流程順序,把茶葉成本為分為生產成本、加工成本、營銷成本及其他成本。

1.生產成本

茶葉生產是指從茶園建設、栽培管理、直到採摘之前的過程,這段時間的成本主要是土地費用和茶園管理費用。

土地費用。土地租賃的價格各地有高有低,不盡相同,小編所在的江蘇丘陵茶區的崗坡地,每畝租金平均要達到500元/年以上。新建茶園一般3年才開始有產量,到第5年才形成正式產量,而這最初的3年平均每畝地要投入1萬元以上。如果這片茶園承包30年,平均每年投入要超過300元/畝。也就是說光前期投入平均每年就超過800元/畝。


茶園管理費用。正常生產的茶園每年大概投入農藥200~250元/畝,肥料400~500元/畝;日常管理包括除草,施肥,灌溉,修剪,翻地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哪一樣都離不開勞動力,全年算下來人工費大概要1500元/畝,即茶園管理費每年就要達到2200元/畝左右。以上兩項合計起來,茶園的生產成本每年要超過3000元/畝。

但是每畝地又能產多少茶葉呢?江蘇丘陵茶區是傳統名優綠茶產區,每年只生產一季春茶,生產時間大概持續1個月左右。期間豐產茶園每畝地只能採鮮葉100斤左右,摺合幹茶約20斤,其中包括高檔茶5斤,中檔茶10斤,低檔茶5斤。現實中,很多茶企只生產中高檔茶,低檔茶放棄不採,也就是每畝地只能生產15斤幹茶,算下來生產成本就達到200元/斤。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會問,為什麼生產時間不拉長一點,多采一點?產量大了成本平攤不就低了嗎?那麼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茶葉的加工成本。

2.加工成本

茶葉加工是指從鮮葉採摘、炒制、精製、直到包裝成成品的過程。加工過程當中的成本主要就是採摘成本和包裝成本。

國人喝茶不但要品嚐它的香氣和滋味,還要欣賞茶芽的曼妙身姿在水中的起起落落,從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因此對茶葉的色、香、味、形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給人第一印象的外形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生產出幹茶和葉底都比較完整漂亮的茶葉,以目前的機械化採摘是無法做到的,只能依靠人工採摘。


說到採茶,您腦海裡可能又浮現出青山綠水間的茶山上,朝陽初照下的氤氳裡,採茶姑娘年方二八,藍布小褂,十指纖纖,輕輕採下一朵鮮嫩的茶芽,然後嫣然一笑,脫口而出百靈般的山歌……可現實卻很骨感,甚至心酸!“採茶姑娘”全部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大媽,平均年齡55歲以上,小編甚至在採茶大軍中見到過81歲的老奶奶。老人家身體雖然硬朗,但畢竟年事已高,不但工作效率很低,而且在上山作業時本人和企業都承擔了極大的風險。

可是勞動力緊缺現象不是城市裡的高精尖行業的專利,在沒有實現機械化作業的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勞動力一樣緊缺,年輕勞動力緊缺尤為嚴重!首先採茶工作比較辛苦,年輕人付出同樣的努力,打工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其次因為季節性強,工作時間短,不如打工長久穩定,所以沒有人願意幹。小編蹲點的一個茶廠,每年採茶都是同一批老太太,眼看著一年比一年老,人一年比一年少!本地人不夠用,只能千里迢迢從河南、安徽、山東、甚至河北請採茶工,但是無論從哪裡來的採茶工,除了帶隊的工頭,無一例外還是這個年齡段的老太太!估計再過15~20年之後,也就沒人去採茶了。那個時候的中國茶葉極有可能像現在的日本茶,手工採的茶葉就是奢侈品了。


採摘成本。生產一斤幹茶大概需要4~5斤的鮮葉,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就需要採摘超過1.5萬個芽頭。按照人均工資100元/天計算,早春高檔茶期間每人每天採摘量不足1斤鮮葉,也就是每斤幹茶採摘費就要400~500元;即便中檔茶每天也只能採3~4斤鮮葉,即每斤幹茶採摘費超過100元。下圖是一個茶場清明左右的鮮葉驗收單,藍色框裡圈出的兩個品種的採工價格分別為32.5元/斤和37.5元/斤。鮮葉進入車間後進行炒制、精製和包裝。人工、水電、燃料成本約15元/斤,如果再算上機器折舊、維護以及廠房車間的前期投入,恐怕還要再加幾塊錢。看到這裡您或許已經明白茶企為什麼不願意採摘低檔茶了,因為做只能賣200元/斤的低檔茶基本就是虧本的。

包裝成本。包裝也是成本較高的環節之一。中高檔茶的包裝成本約佔售價的10%左右,也就是您花1000塊錢買1斤茶葉,其中約有100元甚至更多是買禮盒的。

上面是比較容易算清楚的可見成本,中檔茶可見成本約為400元/斤,高檔茶則超過700元/斤。

3.營銷成本

廣告和推銷是花錢的無底洞,日常飲用的各種5元/瓶的冰紅茶、冰綠茶飲料,如果其成本是2.5元,那麼瓶子大概1元左右,飲料的價值大約在5毛,剩餘1元就是營銷成本。茶葉的營銷也有類似的例證,小罐子2018年賣出20億也剛剛平本而已。當然我國大部分茶葉的宣傳還是停留在原始階段,靠簡單的平面廣告或者自媒體廣告,甚至還有相當多是靠老闆的人際關係賣茶。營銷成本在不同企業差異巨大,小編在這裡也不容易算清楚。但不管哪一種營銷形式,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投入。

4.其他成本

一個茶企如果要正常運行,至少還需要幾名辦公室文員和財務人員來做好各種記錄、臺賬、以及財務工作;生產車間起碼得有1名懂技術的製茶師傅。這些工作人員每年可能就只忙1個月,其餘時間大都無所事事,但是企業為了留住人,每年也是發12個月的工資。



此外,目前的茶葉跟大部分其他農作物一樣,收成的好壞還要看老天的眼色。比如說2018年的春季,江蘇丘陵茶區接連遭受3次晚霜侵害,直接損失茶葉產量的20%以上。

5.茶葉是不是很暴利?

如上所述,高檔茶可見成本已經超過700元/斤,再加上品質溢價和品牌溢價等因素,市場終端售價一兩千元每斤也算很正常;有些稀有特色茶,比如黃金芽,生產成本投入更大,產量更低,但是品質異常優異,所以賣到兩三千元也不算太暴利。

排除特殊情況,比如大紅袍母樹上產的茶葉,某山上某一株茶王樹上產的茶葉……只是把茶葉看作一種飲料來看,再好的茶葉正常成本價也就千元左右,賣到什麼價格是暴利,您心中應該有數了!那些動輒大幾千甚至多少萬的茶葉,呵呵,那就只能說土豪的世界我們看不懂了。

6.為什麼茶農的茶和外地茶便宜?

同樣是江蘇丘陵茶區,為什麼散戶茶農的茶葉就比企業的便宜很多?且不說茶農只靠一鍋打天下,產品質量和穩定性與企業完全沒有可比性;更主要是因為農民自己的土地和勞動力沒有算成本,他們低價銷售,賺的就是自己的工錢而已。

至於外地(主要川貴地區)茶便宜,主要是因為地域經濟水平差異,這些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遠低於江蘇;而且氣候條件適宜茶樹生長,每年生產時間是江蘇的數倍。此外,便宜的也基本都是沒有品牌的低檔茶,真正高質量的早春茶也不會比江蘇便宜太多。

江蘇丘陵茶區雖然與其它地區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仍然能夠窺豹一斑。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茶葉技術人員的斷代,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茶葉價格還會持續升高。倒逼機械化是必然趨勢,以後再喝手工採的茶,就算沒有暴利也只能是土豪的專利了!


雲起茶文化


茶葉暴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是誰也不願買這個賬:

  1. 種茶的說我只比種糧食強那麼一點點,搞不好都老本貼進去,哪來的暴利?
  2. 做茶的說可憐我就掙個辛苦錢,一年忙一季,晝夜不得眠,掙得不夠一年花。
  3. 賣茶的吆喝更厲害了,我一月房租那麼多,還養著一個人,一斤不賣也得花一樣多的錢,哪來那多暴利啊?如今的錢不好賺啊!

整個茶葉鏈,從種茶,到做茶,再到賣茶,都在叫屈,都沒掙錢,也都沒暴利。那麼,一斤茶葉憑什麼賣幾千幾萬元?成本都知道,最貴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頂。明前、雨前茶就不說了,成本高,鮮葉都得五六百。可是隨後的夏茶秋茶,還有掃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更有那山民茶農自產自銷的,基本都成本價賣了。但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並沒見到價格多大變化,還是幾百上千。當然也有很多的所謂自產自銷,網上推賣,99元一斤,99元4斤,難道這些也是暴利嗎?茶葉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很多人的疑慮就此產生:99元4斤送茶具還免快遞費,尚且有證據說是暴利,那幾百上千萬元一斤的當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裡?本文試圖揭開一角,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上圖是一棵茶樹,哪位知道名字)

一、茶葉鏈各環節成本分析

為了便於闡述茶葉是否暴利部分,成本部分就概括性的介紹,不做細緻分析。

第一,種茶成本。茶園的核心成本構成分三部分,人力費、材料費和管理費,其中材料費屬於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主要是茶苗。管理費包括土地使用費、肥料和藥物費等,一年每畝百元左右。最大頭的是人工費,主要表現在茶葉採摘。按照每畝出產鮮葉300斤,每斤100元,今年豫南信陽毛尖採摘人工費每斤50元。30000元毛收入,現場扣除採摘人工費15000元 ,鮮葉毛利潤15000元。大致就這個樣子,全年刨幹打盡,淨落個每畝10000元。如此匡算,種茶確定沒有暴利。

第二,做茶成本。一般的茶廠都有自己的茶園,成本會有所降低,利潤有所增加。不過為了方便,還是按著簡單匡算。茶廠做茶,4斤鮮葉做一斤茶,鮮葉400元,炒茶人工100元,豫南大都是小型茶廠,炒出來就賣了,行業內把這種炒好就賣的茶葉叫毛茶,初級加工的意思。這樣的茶葉最多賣到800元,一般在600-800元之間。去掉直接成本500元,稅收、人情,一斤茶葉毛利最多200元。按10000斤年產量,毛利200萬元,全廠一年下來的投入和費用,就花的差不多了。如此算來,做茶也沒有暴利。

第三,賣茶成本。這個環節更復雜,還是要提綱挈領的敘說。賣茶成本就三個主要的內容,買茶、運輸和房租,其中的運輸、房租等構成銷售費用。按照銷售商解釋,假如買進茶葉500元每斤,一般會賣到800元,費用分攤下去會有20-30%利潤,根據銷量還有浮動。譬如實現年銷售10000斤,實現利潤200萬元。如果年銷售1000斤,就是利潤20萬元。其實不是這樣算的,實際情況銷售1000斤不僅不賺,或許還虧本。因為他的成本有兩部分組成,動態的和固定的。動態成本里面有庫存佔壓,季節性價格波動等,固定成本里有人工費,銷量少了,都會造成實際成本上升。怎麼算,總體20-30%的毛利率也不是暴利。

(頂峰時候這個茶餅能換回一件茅臺)

二、茶葉的暴利到底在哪裡

算了一圈,算不出暴利在哪裡,但是確實存在暴利,還不是個別現象。所有信息反映,高檔茶葉、低檔茶葉,不同品種,都有暴利。最大的可能,就在銷售環節。我們從根源上尋找線索。

第一,茶葉的暴利說法起源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40年前的茶葉就沒有暴利的說法,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那時的茶葉跟菸酒糖鹽一樣,百姓生活必需品,國家對價格有管理,其實不用怎麼管,很好的茶葉就幾塊錢一斤,沒人想著定價之外還能搞什麼鬼。譬如茶葉,茶園是集體的、茶廠都是國營的,採茶給工分,炒茶有工資。用現在的價值觀衡量,一斤茶葉的成本就是個工分工資錢,合到塊把兩塊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然後經過當時農村財務管理的“預算”和“決算”制度,茶園和茶廠的收益保持在田農水平。那時的農村財務制度,沒有盈利的概念,講求的是收支平衡,所以始終沒有利益矛盾,社會穩定,人們安居樂業。在光山,茶葉就三幾塊錢一斤,好的雨前毛尖也不到10塊錢,擱到現在都幾千元的貨。

用那時的工資水平衡量,4塊一斤的毛尖茶,一個月工資可買到10斤,算是比較貴的了,但和現在比,卻很高性價比,當下一個月工資只買得一斤毛尖茶葉。問題的關鍵在於,此前的茶葉市場極其平靜,貨真價實,買賣公平,就沒聽說過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低進高出等等現象,當然也沒有暴利這個詞了。

這個古老的市場一直的波瀾不驚到2007年。這年讓全世界認識了原產於中國雲南的一種茶葉,普洱茶的驚天亮相也讓世界牢牢的記住了它。當地百姓世世代代飲用的大碗茶,突然的一夜成佛,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價格飆升到三萬元每斤,整體漲幅超過股市。這個線索就應該是茶葉“暴利”的起源。

第二,說不盡的普洱茶。

在中國茶業史上,原產地、歷史最久遠、十大名茶,多麼輝煌的過去,在普洱茶麵前,變得都不值一提。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表明:幾塊錢的茶葉賣到幾萬塊還一茶難求,還有什麼可以比。那麼就來扒扒普洱茶的歷史,看看究竟怎麼了。

  1. “武侯遺種”。可能是多少年來,茶葉品種的豐富,人們居然不識普洱茶了,實在不應該。早在東漢時期,普洱茶就是我國的名茶,後來還贏得了“武侯遺種”的美譽。要知道古時候把一個飲食物種與偉大的人物關聯齊名,說明普洱茶在人們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當今商品廣告的名人效應,就是學來古人的智慧。武侯是諸葛亮的尊稱,他死後被劉禪封為忠武候。
  2. “朝廷歲貢”。有正史記載的是清朝時期的《普洱府志》,說的當時普洱茶山八百里,種茶製茶十萬人。僅思茅一地就年產茶葉10萬擔。為什麼如此大的規模?就是因為雍正皇帝的經濟改革,“改土歸流”,激發了農民活力,振興了農業,雲南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普洱茶優勢,歲貢朝廷。因為路途遙遠,地方政府又故意大造聲勢,負責押送貢茶的官員,思茅通判又很會辦事,一路大張旗鼓,浩浩蕩蕩。搞得路人皆知,京城都以喝到普洱茶為榮耀。當時有個叫做阮福的人,在他的《普洱茶記》裡寫得明白:普洱茶名滿天下,茶味最是香濃,在京城最為推崇。搞得雍正皇帝高興的不得了,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成立普洱府,提升普洱茶產地的行政級別和權力。
  3. “享譽世界”。普洱茶這麼張揚造勢,逐漸引得國外茶商的關注。在本來交易興旺的基礎上,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已經遠銷到歐洲。至此,包括本國西藏,周邊東南亞各國,日本、西歐諸國飲茶國家,都有了正常的普洱茶貿易。

第三,普洱茶炒到天價的蹤跡。

  1. 賦予了文化內涵,使其具有了資本的可炒作性質。普洱茶的名聲最早提升在清朝,直到上世紀末,依然是“飲品”本性,用來喝的一種茶葉。機會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出了個叫石昆牧的茶痴人,祖傳嗜茶,或叫“茶痴”也不為過。他1966年出生,7歲會品本島烏龍茶,17歲開始接觸普洱茶,20歲就對普洱茶頗有心得,融入了港臺普洱茶文化圈,一幫子大神玩起來。最終把古董文化、哲學思想和神學佛家等等都玩到茶裡。賦予普洱茶以豐富的文化內涵。
  2. 形式上,把普洱茶嚴格分成三六九等,使其具有了資本的可操作內容。按著石昆牧的說法,普洱茶粗分“老茶”、“新茶”兩大類,老茶裡又細分古董級、印級、年份級,然後還分名號、口感、色澤等等。本來普洱茶不同於其他茶葉的“老陳”特性,成了玩茶的核心品質,把個香港茶人保存的年份茶葉都給蒐羅出來,搞到臺灣供他們品茶鬥茶玩兒。以至於港臺流行說說普洱茶是“生於雲南,藏於香港,揚於臺灣”。普洱茶問世千多年,終於在臺灣成長為一個可以炒作的資本類商品,為後來資本大舉進入做好了充分準備。
  3. 被資本盯上的普洱茶,終於成為炒作工具。我們都經歷過“蒜你狠”、“姜你軍”,當然還有更猛烈的股市血腥。那些普通農作物能夠翻雲覆雨,並不是市場供求變化帶來的,突然成倍減產或者突然都把蒜當飯吃了,而是人為的原因。有人坐莊,拿錢先都買過來,冷庫裡放著不賣,造成市場短缺和恐慌,認為沒蒜了,就都要買,買不到就抬價格,都競相抬價。當抬到相當程度時,莊家突然開閘放水,一下子都賣掉,等到買蒜的人們還沒暈過來,莊家已經把蒜賣完了。這個壟斷買蒜賣蒜的莊家,用的就是資本市場的玩法,叫做“資本運作”。買蒜的錢還不是自己的,是從資金市場拆借來的,然後一買一賣,還本付息,自己撈到一大筆拍屁股走人。後來的共享單車、共享經濟也是如此,都是資本運作的結果。普洱茶更是如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港臺預熱,在完全具備資本可操作的工具要素條件下,2007年的資本大量進入,就把普洱茶很便宜的價格一下子炒到天價。遂使茶葉整體行業落下個“暴利”的名聲。

(八百年前這裡的茶葉就名聞遐邇)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葉有沒有暴利

所有人都認定茶葉暴利,絕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事實依據,還一定很確鑿。前面說到的普洱茶風波,幾塊的茶餅炒到幾萬。但是資本過後一地雞毛,受傷割肉的自認倒黴。經過十來年的恢復,普洱茶在逐步迴歸本來面目。本來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認可那麼高的價格。但是暴利現象在茶葉行業依然存在,主要三個方面:

第一,精細深加工。說是加工,其實是分揀篩選,把從茶廠買來的毛茶按等級標準,重新篩選,包裝。這個環節產生暴利的關鍵點在於:茶廠毛茶價格最低,茶廠幾乎沒什麼利潤,譬如豫南各縣茶葉生產基本還都是小農經濟模式,只能出產毛茶,質量再好,也賣不出好價,當然也是茶商壓價的主要原因。但是,茶葉的質量在那裡,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這樣的茶葉等於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著茶葉的分級標準,重新分揀篩選,就遠遠不是買進的價格,構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們的茶葉生產執行的是《GB/T18797-2012茶葉感官評審室基本條件》。標準很標準,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說根本無法瞭解。俗話說得好,黃金有價玉無價,還說寶玉有價茶無價。除非老茶客,茶葉價格基本市場說了算,同樣品質,行情到了一萬就是一萬買賣,行情一百就是一百買賣。至於什麼級別的茶葉,外觀好分辨,品質難鑑別。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隨時採來茶葉芽尖,做出來外觀一樣,起碼外行看不出來。所以就給各種商業炒作留下機會,成為最適合炒作的商品。這就構成了茶葉暴利的另一大機會。

第三,掃地茶。最多見的是滿屏叫賣的地板價茶葉,99元買多少。這類茶葉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圖片那樣,圖片是優質毛尖,幾千元一斤的。實際上都是過期茶、機器採茶挑剔掉的葉子,還有茶樹修剪掉的掃地葉子做的茶,好點的是機器採的夏葉。本來應該扔掉的垃圾葉子,放到炒茶機器裡過一道,成了茶葉,成本也就幾塊錢,賣到幾十塊,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葉暴利原因補充說明

茶葉價格,並沒有什麼奧秘,本應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個嫩芽做一斤,賣到幾千就正常,如果加工過程很繁瑣,作出的茶葉更好看,味道更香,賣到上萬的價格還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區的茶葉冒充名氣地區的茶葉,用普通品種茶葉冒充名貴品種茶葉,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說茶葉價格。我們的市場存在的是三級價格制。譬如同樣的茶樹:

  1. 茶農自採自做自銷的,頭道毛尖賣到200就知足,畢竟自己的茶樹,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錢,還又習慣自己出的勞動力不算錢,下來一斤賣個200元。即便跟風漲價,最多再加100元,賣到300元就很高興了。這一級最便宜,差別在炒茶技術。
  2. 茶廠要計算成本產出利潤,會賣到600-800元。如果是老客戶茶商,還會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潤就行。這一級的性價比高,差別在毛茶,級別不分。
  3. 茶商把茶葉分揀分級,一般分揀出最差的茶葉,也會賣到購進價,精品級的價格就不說了,都倍數。這個行業,買進加50%利潤率賣的市場慣例不大存在,起碼很少見。但也不能說都會獲得暴利,虧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麼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