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特別節目:旅行

朗读者——特别节目:旅行

本期朗讀者特別節目邀請到的嘉賓分別是黃梅楚天廣電網絡有限公司的王燕、晉梅小學老師黃贏、王錦溪。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說走就走,是人生最華美的奢侈,也是最燦爛的自由。旅行不是為了到熱門景點打卡,而是為了在陌生的環境裡,找到不一樣的自己。人生就像一場充滿未知的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讓心靈去旅行!那今天讓我們在朗讀者特別者節目中去感受旅行的意義。

主播丨小萌朗讀者丨王燕、黃贏、王錦溪

《旅行使我們謙虛》

朗读者——特别节目:旅行

朗讀者:王燕

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常旅行。旅行比居家的時候辛苦,這是不消說的。中國有句古話——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說的就是這份不易。但時間長了,待在家裡,筋骨鏽了,就會生出一份隱隱的焦灼,迫不及待地想到外面走走去。

是什麼誘惑著我們放棄安寧和舒適,離開溫暖的家,在某一個清晨或是深夜,毅然到遙遠的他鄉去了呢?

當然,很多時候,是為了謀生,為了無法推卸的責任和理由。但是,隨著溫飽的解決,我們越來越多自覺自願地選擇了——人在旅途。

有一次,我應邀到國外訪問。在規定的活動完結之後,主人很熱情地讓我挑選一個完全自由的項目,以便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國家。我想了想,提筆寫下了:“乘坐火車或是長途汽車,在大地上旅行。”主人看了看那張紙說:“好,我們很樂意滿足您的要求。只是,您的目的地是哪裡呢?您究竟要到哪裡去呢?”

我說:“沒有目的地,不到哪裡去。坐著車在土地上行走,就是目的,就是一切了。”

我固執地認為,要真正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塊土地、一處山水,你必得獨自漫遊。

旅行使我們謙虛。飛馳的速度,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警醒,喚起我們的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裡,張揚起綠色的旗幟;在我們被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久久的蝸居,易使我們的視野狹小、胸懷逼仄、肌力減弱、肺廓扁平……這個時候,收拾好行囊,辭別了親人,踏上旅途吧!

珍惜旅途吧!火車上那些不眠的夜晚,憑窗而立,看鐵軌旁一盞盞路燈,閃著紫藍色的光芒,倏忽而逝,許多記憶幽靈般地復活了。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旅行好像是一種溶劑,溶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溫情就升騰出來了。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向相識才幾小時的旅伴傾訴衷腸,彼此那樣深刻地走入了對方的精神架構。我甚至知道幾位青年,竟這樣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

有人把這些解釋為——旅途使人們親近,是因為沒有利害關係。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正是因為同乘一列車、同渡一條船,才使我們如此親密。旅行使人性中溫暖的那些因子彌散開來。

旅途也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腳步。旅行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旅行》節選

朗读者——特别节目:旅行

朗讀者:黃贏

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醜惡。“大隱藏人海,”我們不是大隱,在人海里藏不住。豈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園也不容易遁跡。

成年的圈在四合房裡,不必仰屋就要興嘆;成年的看著家裡的那一張臉,不必牛衣也要對泣。家裡面所能看見的那一塊青天,只有那麼一大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風明月,在家裡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風箏需要舉著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鄰居沒有遮攔。

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頭碰腦的不是人面獸,就是可憐蟲。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雖無勇氣披髮入山,至少為什麼不帶著一把牙刷捆起鋪蓋出去旅行幾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風吹雨打,然後倦飛知還,覺得“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樣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 的家變成為暫時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時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中沒有不感覺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種趣味。

哈茲利特Hazlitt主張在旅行時不要伴 侶,因為:“如果你說路那邊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侶也許聞不見。如果你指著遠處的一件東西,你的伴侶也許是近視的,還得戴上眼鏡看。”一個不合意的伴侶當然是累贅。

但是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人太多了嫌鬧,沒人陪著嫌悶。耳邊嘈雜怕吵,整天咕嘟著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但是也還想拉上個伴。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受得住孤獨。

在社會里我們覺得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裡又覺得人與人之間是親切的。

到美國落磯山上旅行過的人告訴我,在山上若是遇見另一個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脫帽招呼,寒暄一兩句。還是很有意味的一個習慣。大概只有在曠野裡我們才容易感覺到人與人是屬於一門一類的動物,平常我們太注意人與人的差別了。

真正理想的伴侶是不易得的,客廳裡的好朋友不見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侶,理想的伴侶須具備許多條件,不能太髒,如嵇叔夜“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悶癢不能沐”,也不能有潔癖,什麼東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魚之不張嘴,也不能終日喋喋不 休,整夜鼾聲不已,不能油頭滑腦,也不能蠢頭呆腦,要有說有笑,有動有靜,靜時能一聲不響的陪著你看行雲,聽夜雨,動時能在草地上打滾像一條活魚!這樣的伴侶哪裡去找?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節選

朗读者——特别节目:旅行

朗讀者:王錦溪

旅遊是很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裡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

就像寫《裨海紀遊》的鬱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來拖牛車,下雨他們就在淋雨。

他就問:“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屋簷下躲雨?”翻譯官就告訴他:“他們其實跟動物差不多,他們是不怕淋雨的。”鬱永河就嘆了一口氣說:“亦人也。”

所有好的旅遊書,都會有這個觀點。

著有《真臘風土記》、出使吳哥城的周達觀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時候,受不了天氣。他不瞭解當地人怎麼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後,他變了。

當初他帶著大國心態,當時元朝那麼偉大,但他後來說,真臘(柬埔寨吳哥窟),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

我覺得,人不可能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遊裡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好的旅遊。

不只向外觀察,而是向內反省。

即使只是參加旅行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跟視野。現在信息真的很發達,在出發以前,可做一些準備的工作。第二個,到現場之後,儘量檢討自己的主觀。

我帶朋友去吳哥窟,我會說,“我現在帶你們去柬埔寨人的家。”他們下車都會嚇一跳,真的什麼都沒有。

我們叫做“家徒四壁”,他們連壁都沒有。我在臺灣,老覺得我還缺什麼。到那裡,我第一次想:“我在臺北家有什麼?”

我以為我比他們富有。可是後來我看到他們男男女女從田裡回來,脫光光地在河裡、蓮花當中,彼此潑水、唱歌,我覺得他們比我富裕太多了。

我一生當中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我覺得這就是個很大的收穫。

所以我覺得任何一個旅遊都值得,因為只要一對比,你都會回來檢討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旅遊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壯遊絕對不只是向外的觀察,而是向內的反省。

在一個環境久了,不但爆腦漿、爆肝,還會變得“僵化”與“麻木不仁”。

出走當然是一個很棒的選擇,若短期無法成行,閱讀、手作、聊天、學習、陪伴、分享、運動、散心、唱歌、畫畫……也是很不錯的方法。

只要能讓你的生活比重產生變化,自然也會改變你的生活質量,避免腦子僵化、心靈麻木了。

有多久沒抬頭看看天、看看路邊的小花小草、聽聽在行道樹上吱喳的小鳥?

就從這個簡單的改變開始吧!

朗读者——特别节目:旅行

美國著名作家梭羅曾說:“旅行的真諦,不是運動,而是帶動你的靈魂,去尋找到生命的春光。”有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燥,趁繁花還未開至荼蘼,給自己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注:朗讀文章分別來源於畢淑敏的作品《旅行使我們謙虛》、梁實秋的作品《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 》 、蔣勳的作品《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