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顛倒黑白,但也表明鎮壓太平天國非他莫屬

曾國藩自咸豐二年辦理團練以來,一直在湖南境內鎮壓小股的農民起義。直到咸豐四年初,湘軍第一次在湖南與太平軍正面交鋒,為此,曾國藩寫下了著名的《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中,曾國藩造謠惑眾,顛倒黑白,在士紳群體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勝過十萬兵。

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顛倒黑白,但也表明鎮壓太平天國非他莫屬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一方面出兵西征,試圖佔據贛、皖、鄂、湘四省以鞏固上游,另一方面又出兵北伐,試圖乘得勝之勢一舉推翻清朝。咸豐四年正月十九日,西征軍第三次佔領漢口、漢陽,進圍武昌。同時石詳貞所部沿江而上,攻克嶽州,連下湘陰、靖港、寧鄉,形成長驅直入的形勢,前鋒距省城長沙僅有六十餘里。

這個時候,曾國藩再也不能靜觀其變了,他率軍從衡州出發,順水而下,經湘潭到達長沙。在臨出發之前,他發佈了一篇一千多字的《討粵匪檄》:

“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於今五年矣。荼毒生靈數百餘萬,蹂躪州縣五千餘里,所過之境,船隻無論大小,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其擄入賊中者,剝取衣服,蒐括銀錢,銀滿五兩而不獻賊者即行斬首。男子日給米一合,驅之臨陣向前,驅之築城浚濠。婦人日給米一合,驅之登陴守夜,驅之運米挑煤。婦女而不肯解腳者,則立斬其足以示眾婦。船戶而陰謀逃歸者,則倒抬其屍以示眾船。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而視我兩湖三江被脅之人曾犬豕牛馬之不若。此其殘忍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也……”

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顛倒黑白,但也表明鎮壓太平天國非他莫屬

​因檄文較長,只列出開頭一段,有興趣的可以查閱。在檄文中曾國藩號召忠於封建禮教的士紳階級募勇助戰,捐資助餉。整篇檄文對太平天國運動予以赤裸裸的抹黑,將農民起義軍視為亂臣賊子,邪魔歪道。同時,這篇檄文還有五個重要的特點,極具煽動力。

第一,稱太平軍為粵匪,利用地方主義孤立太平軍。

太平天國興於兩廣,故骨幹分子和領導成員幾乎都為廣東和廣西人,軍中稱呼為“老兄弟”。後來在兩湖地區有了很大發展,這些新成員多處於被領導的地位,稱為“新兄弟”。曾國藩利用這個分別極力造謠生事,挑撥離間,煽動地方主義,藉以從內部分化瓦解太平軍。曾國藩稱兩廣人為“匪”,稱兩湖三江人為“被脅之人”,對兩部分人制定了不同的策略,這對一些人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顛倒黑白,但也表明鎮壓太平天國非他莫屬

第二,抓住“田則天王之田”一說,利用私有觀念煽動群眾反對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所制定的《天朝田畝制度》其核心是沒收地主土地,平分給貧困的農民。但是理論依據卻是“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這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擊了自耕農以上的各個階層和階級,擴大了打擊面。曾國藩抓住這個弱點極力進行挑撥,煽動中農以上中小土地私有者同地主階級站在一起反對太平軍,力圖將貧苦農民孤立起來,其用心是惡毒的。

第三,利用封建倫理觀念反對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宣佈天下男子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軍民上下皆以兄弟姊妹相稱,這是對封建禮教的極大衝擊。要知道,君臣、父子等封建人倫觀念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曾國藩別有用心地宣稱太平天國不讓人稱自己的父母為父母,而只能稱為兄弟姊妹,這無疑會使得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對太平軍產生反感,達到在政治上孤立太平軍的目的。

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顛倒黑白,但也表明鎮壓太平天國非他莫屬

第四,利用尊孔思想爭取文人的認可。

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都是尊孔的,即使有人不滿清王朝的統治,但並不反對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曾國藩抓住這個理由,爭取知識分子的同情,指責太平天國反對孔孟,而自己則以捍衛正統自居,這樣便很容易博取人們的好感。

第五,利用鬼神迷信反對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獨尊上帝,在思想領域裡反對孔孟,甚至連在民間很受尊敬的關羽、岳飛的塑像也往往加以毀壞,這不僅遭到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對,甚至連基層民眾也想不通。曾國藩以此大肆渲染,力圖引起一些人對太平天國的不滿,達到孤立太平軍的目的。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農民起義,宗旨就是為了反對地主階級,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反對清朝統治的鬥爭。毫無疑問,太平天國運動是正義的也是進步的,這場戰爭原本是多數人反對少數人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戰爭。

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顛倒黑白,但也表明鎮壓太平天國非他莫屬

​但是,曾國藩的檄文裡卻將太平天國運動的本質顛倒過來,好像反對太平天國革命並非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權力,而是為了大多數人的財產不受侵犯。從這篇檄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確實是對太平天國運動作了仔細的研究,站在維護孔孟、禮教、田產、神靈的多個角度進行批評,是當時任何一個人所無法企及的,這也表明,曾國藩能成為湘軍集團的領袖絕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