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1“第三次浪潮”的興起

1980年有一本書在美國出版,隨即引起全球熱評,堪稱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南。這本書就是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1983年由三聯出版社出版,由新華出版社於1996年,中信出版社於2006年、2018年分別再版。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阿爾文·托夫勒 | 《第三次浪潮》

中信出版社 2018.6

在80年代初期,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先生,最先在國內引進《第三次浪潮》,才使得它與中國讀者見面,隨後掀起巨大的熱潮,給那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維也納大學教授、臺灣大學客座教授朱嘉明評價說“《第三次浪潮》最大的歷史地位,就是他基本上捕捉到了未來社會的基本元素和由元素組成的基本趨勢。因此我認為《第三次浪潮》應該是20世紀末期關於未來構想、猜測、思考的一本“聖經”

阿里研究院高級顧問、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認為“托夫勒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幾乎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把它看作是“一本能夠影響人的一生的書”,他說“就是因為這本書,學習了托夫勒關於信息社會的一些思想,我才選擇了在國家信息中心,而且一直工作到今天,沒有換過單位。”

《第三次浪潮》在1980年3月出版後,在美國文化思想界中特別引人注目。正是在這本書中,托夫勒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從約1萬年前開始;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從17世紀末開始;第三階段為信息化(或者服務業)階段,以電腦的發明為標誌,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人類進入了“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時代。

作者認為,人類社會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事情名之曰“第三次浪潮文明”。人類迄今已經歷了兩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農業革命”,即人類從原始野蠻的漁獵時代進入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歷時幾千年;第二次是“工業革命”,歷時300年,它摧毀了古老的文明社會。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工業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0年達到頂峰。在第二次浪潮時期,以使用不能再生產的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基礎;技術突飛猛進;出現大規模的銷售系統。家庭不再是共同勞動的經濟單位。小家庭、工廠式的學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時期的社會結構。

第三次浪潮時期,以電子工業、宇航工業、海洋工業、遺傳工程組成工業群;社會進步不再以技術和物質生活標準來衡量,而以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衡量。這個時代,鼓勵個人人性發展,但不是創造某個理想的超人,而是培養一種新的社會性格。在第三次浪潮條件下發展新的民主,擯棄謬誤和嚇人的觀念。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對未來社會設計的一種藍圖,其立足點是現代科技的發展,所闡述的內容反映了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一些重要觀點。

《第三次浪潮》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讀者呈現了一幅精彩紛呈的社會變革畫卷,對中國人的思維衝擊可謂影響至今。改革開放距今40週年,托夫勒也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直接財富,但他許給了人們一個夢想。

多年以後,當年閱讀托夫勒的年輕人已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看他們“創造未來”。如今,托夫勒筆下的信息革命早已席捲全球,“第三次浪潮”也演化為一種思維框架,幫我們站在未來先驅的肩膀上,理智、宏觀地看待這個變化的世界。

2“第四次浪潮”已經到來了?

繼《第三次浪潮》之後,市面上陸續出版了一些以“浪潮”為名的書籍,例如《電子商務第三次浪潮》(郭凡著,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資本主義的第三次浪潮》(約翰·艾倫瑞克著,美國康奈爾大學出版)、《第四次浪潮》(丁正耕著,九州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等,這些書籍借用“浪潮”意象,意在形容在某一領域將會發生巨大的衝擊。最近幾年媒體也開始頻繁使用“中國浪潮”、“第四次浪潮”等說法,如: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人民網報道文章:“第四次浪潮:創造需求的時代”,2018年7月25日)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FT中文網開闢“第四次浪潮”專區)


事實上,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就已經強調“浪潮”這一形象並不是他獨創的。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在他的《文明的進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一書中提及“幾個世紀以來進步整合的浪潮”。

1837 年,曾有一位作家以一連串的浪潮來形容美國西部人的定居過程:首先是拓荒者;其次是農民;最後是商業團體,即遷移而來的“第三次浪潮”。1893 年,歷史學家弗雷德裡克·傑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Turner)在他的經典之作《邊疆在美國曆史上的重要性》(The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中也使用了同樣的比喻。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因此,浪潮的意象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它在今日文明變化中的意義。

在大約40年前,托夫勒提出我們進入了“第三次浪潮”,時至今日,我們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不斷崛起,我們依然停留在“第三次浪潮”嗎?是否進入了“第四次浪潮”呢?

2018年,塗子沛先生在新書《數文明》的結語部分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中,這樣寫道:

回顧人類的歷史,從農業社會開始,人類早期僅僅是在大地上勞作,靠大地的產出生活,但人類對大地的影響微乎其微;進入工業文明之後,人類在地表架設機器、開採資源,對地表進行改造,創造了玻璃、鋼鐵、水泥、自來水、電、氣等新的材料和基礎設施,城市成了文明的中心,人類的精英在此集聚,在地表之上,城市堪稱一個半人工體;

再到信息社會,人類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源——數據,互聯網成了人類社會沉澱數據的大陸架。在短時間內,數據迅猛增多,而且不斷相聯接,人類正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空間—數據空間,這意味著在宇宙之外又出現了一個空間,在這個新的空間裡,數據是滋生萬物的土壤,人類是它完全的主人。

換句話說,數據空間,是一個純粹的人工世界。

人類從這個新的空間中獲得了能量“加持”。相較於20 世紀,因為普適記錄的個體化,今天的個體是高能個體,數據空間的能量將逐步被釋放,天下將為之改變。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塗子沛 | 《數文明》

中信出版社 2018.9


3“浪潮”的內核——變化的新文明

對比《第三次浪潮》和《數文明》兩本書籍提出的某些新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有相通之處。在80年代,托夫勒預言我們都是“第三次浪潮”的參與者,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提出“第四次浪潮”。無論哪種說法,它們的內核都指向變化與發展。信息時代,或是“數文明”,都將區別於先前的社會,對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帶來巨大的衝擊,我們必須作出相應的反應。

新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我們此前所有的假設都將遭到挑戰。舊的思維方式、舊的公式、舊的教條、舊的意識形態,不論以往多麼受到推崇、多麼妙用無窮,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價值觀、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關係、新的生活形態和聯絡方式出現,這個世界就從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現出來,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全新的觀念、推理、分類和概念。我們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鴿籠中,傳統的心態和想法已經不再適用了。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沒有一種知識是完備的,也沒有一種比喻能涵蓋一切,這種認識本身是非常合乎人情的。一位批評家曾說:“問大問題可能會走上岔路,可是噤口不問又扼殺了知識的命脈。”

在這個變化萬端的時代,個人的生活被撕裂了,社會秩序蕩然無存,嶄新的生活方式正從地平線浮起,探問人類前途和個人命運這個宏大的問題,不僅僅是出於求知的好奇心,更是生死存亡的抉擇。


第四次浪潮,我們如何再次領先?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當中大多數人都已經參與了反抗或者創新文明的活動。希望這兩本書可以幫助每個人知其所選擇。

最後,將塗子沛先生在《數文明》裡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一個人只要向前突破一點點,就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這樣產生的。

-The End-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數文明》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