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海藥業去年淨利大降83%,纈沙坦事件計提損失超4億元

記者 | 梁昌均

去年遭遇原料藥含致癌物事件的華海藥業(600521.SH)業績終究難逃大跌。

4月30日,該公司發佈的年報顯示,去年其實現營收約50.95億元,同比增長近2%;淨利潤約1.08億元,同比下降達83%。這也使得公司無奈終止了自2003年上市以來持續分紅的傳統。

華海藥業目前業務以特色原料藥和製劑為主,原料藥主要包括抗高血壓類、精神類及抗艾滋病類等特色原料藥,且公司還是全球最大的普利類、沙坦類藥物供應商;公司製劑則覆蓋心腦血管類、神經系統類、抗病毒類等領域。

去年華海藥業的原料藥遭受重擊,正如公司所說,2018年的原料藥市場風雲鉅變,原料短缺、成本大幅增長,同時受纈沙坦事件影響,原料藥業務困難重重。去年7月,公司纈沙坦原料藥因被曝出含有致癌物質,隨後在9月底遭到美國和歐洲藥監局的禁令,公司股價因此連續跌停,估值遭受重創。

在纈沙坦事件發生後,華海藥業暫停了相關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主動召回相關產品,配合各國監管部門的檢查並進行整改,公司原料藥業務受到明顯影響。

去年華海藥業原料藥及中間體業務收入約為20.10億元,同比下降達6%,其中沙坦類原料藥收入為7.77億元,同比下降17%,普利類原料藥亦下降近4%;神經類原料藥收入增長近26%,製劑收入同比增長約9%至28.84億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另外兩大產品收入下降而造成的影響,但與此前相比公司無論原料藥還是製劑都面臨著市場壓力。

核心產品銷量或可管中窺豹。在華海藥業年報中列出的15個核心產品中,有8個產品去年銷量出現下降,卡託普利、賴諾普利、氯沙坦鉀、奈韋拉平等4個原料藥銷量均出現下降,其中奈韋拉平同比大幅下降達95%,卡託普利降幅則超過60%,用於治療HIV感染的製劑依非韋侖片銷量亦同比下降近60%,顯示公司部分產品市場銷售壓力明顯。

除了業務承壓外,纈沙坦事件也導致華海藥業額外損失和支出大幅增長,公司對該事件引致的召回損失、存貨減值損失、補償損失等合計計提損失近4.14億元,公司去年資產減值損失和營業外支出也因此分別大幅增長1510%、2420%,成為公司去年業績大幅下降的主因。

另外,去年公司銷售費用亦同比增長43%,達到12.94億元,佔營收的比重同比增加超7個百分點至25%,但這並未對公司產品銷售和營收帶來明顯助力。華海藥業還提到,銷售費用大幅增加也受到纈沙坦事件影響,主要係為維護公司產品形象,積極加大市場維護和“危機處理”。

在研發方面,去年華海藥業研發投入約5.18億元,同比增長18%,佔營收的比重為10.17%,系首次超過10%。研發支出中,去年確認費用的金額為3.97億元,即還有1.21億元採取了資本化手段,若將其全部計入費用,華海藥業去年將會出現虧損。若後續有關資本化的研發項目不及預期,如終止或暫停,屆時依舊會對業績造成影響。

目前,華海藥業除了在原料藥和化學制劑及其一致性評價方面進行研發外,還意圖佈局生物藥領域,其已有4個生物藥取得臨床批件,在研新藥11個,其中2個已進入臨床。同時公司還不斷推進製劑國際化,目前已有61個產品自主擁有美國ANDA文號(去年獲批11個,申報6個),12個產品在歐盟24個國家獲批上市,在製劑國際化領域走在行業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2月首批4+7帶量採購入選的25個品種裡,華海藥業中標6個產品,暫時獲得品種數量優勢。對此華海藥業也表示,將以帶量採購為契機,抓住一致性評價帶來的窗口期,適時調整營銷模式,堅持等級醫院和基層醫院並重發展,並集中優勢力量搶佔4+7城市以外的市場。在去年華海藥業國內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4+7會是其逆風翻盤的機會嗎?

今年以來,華海藥業依舊未恢復元氣。一季報顯示,期內公司營收同比下降3%,約為11.99億元;淨利潤近1.36億元,同比下降16%。

4月30日,華海藥業股價並未受到業績下降影響,開盤後持續走高,漲幅一度超過7%,截至收盤上漲5.87%,報14.97元/股,市值187億元,未來估值修復還需靜待業績出現好轉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