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閱讀書籍?

陳京-曾經


做到深度閱讀,不同的書籍閱讀方式也不一樣,這裡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

閱讀工具書如何做到深度閱讀,讀完之後對知識點印象深刻且不容易遺忘的方法。我目前正在準備法律從業資格考試,堪稱中國第一考,零基礎自學其難度可想而知,因為專業書上知識點多雜,科目涉及廣,所以閱讀方法非常重要。首先閱讀工具書,我們一定要明確其目的,閱讀是為了實踐,所以就要求我們邊閱讀邊運用,加深印象,比如我在看書時,邊看邊找朋友去辯論法條,結合社會案例,印象會非常深刻。其次,在最短的時間裡獲得最多的知識,學習效率一定要提高,因為學習科目多,每個科目分派的時間相當有限,所以我就分門別類,將相近科目安排到統一時間去學習,比如說民法和行政法,民事訴訟法一起學習,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一起學習。最後一定要做習題鞏固。

第二個例子

閱讀感性文學的時候,我用的方法就是腦海電影,這個是我自創的方法,比如說我在閱讀餘華先生的《活著》的時候,我把自己想象成書中的每個人,每個人的角色我都在腦海裡演繹一遍,包括書中場景的搭建,人物經歷的生離死別,人物心理活動的揣摩,這一番下來,讀過一遍,我幾乎可以完整的敘述一遍。大學的時候,每看完一本,就給舍友講一本書的故事,這多多少少可以鍛鍊你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可無我


深度閱讀,必須做到這兩點

你想做到深度閱讀,最核心的目的是想讓自己讀懂,那麼我告訴你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拋棄傳統的讀書方式,把一本書讀三遍。

第一遍:快讀

花半個小時時間,不做筆記,不思考。就是拿起一本書來回翻,就像讀報紙一樣,重點是找到哪些重要的內容。找出需要你重點讀的,把它標註出來,或拿一個便利貼貼上去。記住,這個時候要快速讀,不做深度筆記,只是找重點。

第二遍:深讀標記的重點

把你標註的重點,花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全部仔細讀一下。至於其他的地方,直接略過或不讀。這個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己,千萬要忍住不要去看那些你沒有標註的地方。

因為你第一次讀的時候,你根本就它們忽略掉了,這證明這部分對你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必須對於信息做出決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有用的,然後只關注有用的,所以,第二遍精讀有用信息。

第三遍:關鍵的一遍

回顧你讀過的內容,然後做好總結,一定一定要做總結、做筆記,你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形式,也可以通過寫讀書筆記的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如向別人分享的方式,把你所讀的這些重點內容裡面的知識點,包括自己的反思寫出來,並且展示出去。

在第三遍中的重點就是消化、吸收並且輸出的過程,而這事決定你的讀書是不是有深度的標準,你能夠總結做得非常好,向別人講的非常好,說明你把書弄懂了,弄明白了,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讓你自己更有深度閱讀一本書,而不是像傳統那樣,翻一翻,讀一遍,然後就結束了。

最終,再次強調,這種三遍讀書法,第三遍是最關鍵的,但前兩遍也必不可少,這都是前期積累和篩選的過程。

讀書達人(年均300本)
公眾號:千城Slash
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在下千城


你的問題是:能夠讀懂一本書,不像以前那樣讀完一本書,過後就忘記。我之前和你有一樣的問題,讀完了,但是書中有什麼知識點,一閉眼,全不見了。後來,我有意識地看了一些“閱讀”方向的書籍。

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一本書寫的很好,叫做《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速讀技巧,怎麼製作思維導圖來把握書的概況,還有怎麼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迅速應用到生活中去。雖然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讀過很多書,看到了很多理論案列,面對問題的時候,依然感覺捉襟見肘。 《實用性閱讀指南》作者大巖俊之曾經就有過類似的困惑。

大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學生時期不愛讀書,開始上班後迫不得已要練習閱讀和寫作的技能,但是吃了不少苦頭。 直到30歲的時候他準備創業,受一句“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鼓舞,開始追尋這些成功人士腳步努力閱讀,一年讀完了300本書。

然後問題來了,他發現讀過的這些書,跟沒有讀過一樣,完全不記得書裡講了什麼。 他花錢參加讀書會,和別人探討,努力找原因。 最終,他找到了有效率的讀書方法,能夠紮實地掌握住每一本書的要點,知識儲備也水漲船高。

但隨之,第二個問題又來了。

他發現,這些知識在他身上完全沒有體現出效果。他發現知識如果不能落實到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於是他又開始探索怎麼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這一次的,他終於實現了的自己的目標,成為一位講師。

《實用性閱讀指南》就是他兩次探索的成果,從他的個人經驗出發,分享瞭如何才能有效率讀書且記住書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實踐。

在“如何有效率地讀書”這個問題上,他的觀點並不算新鮮,但是模式很成熟,即使不修改,照搬過來也可以複用。

他的觀點是帶著目的和問題去閱讀,閱讀過程中不強求自己全部理解,但是要有時間觀念並且要有輸出的意識。

確定自己閱讀的目的和問題落實到操作層面主要是3步:

1、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5-10分鐘)

2、概覽序言、目錄、後記、大概瞭解書的內容(10-20分鐘)

3、確定問題(這裡是深入閱讀的關鍵,需要5-10分鐘)

然後,我們只需要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

對於市面上大部分圖書來說,書中重要部分只佔比20%,而在20%中,最核心的內容只有4%。

這意味著,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忽略掉書的大部分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兩個可以提升閱讀注意力的技巧:

其一、給自己確定一個時間期限,比如1個小時這本書,有了時間期限後,注意力就會有效提升。

其二、帶著輸出的意識去閱讀,把書的內容講述給其他人,或者寫下來。

通過以上幾個技巧,我們就能實現快速閱讀了。

但是閱讀過程中,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提升對書中內容的認知呢?作者強烈推薦了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最初就是東尼博贊發明,用來提升記憶力的可視化思考工具,用在讀書上最合適不過。

作者運用思維導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用於提煉要點,按照讀書的目的製作的思維導圖。

如圖所示,主要涵蓋四個方向:

1、書本身的介紹

2、閱讀目的(包含問題)

3、答案

4、閱讀的總結

這是快速閱讀時,整理書中要點的一個好辦法。這樣的導圖的缺點是,損失了很多書籍本來的信息。

第二種方式則是針對想要記錄書中全部內容的情況。

思維導圖在這裡有兩種運用方式,一是按照章節、標題、小標題一層層的標識,按順序整理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 二是針對自己的重點,進行個性定製,選出來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向外延伸。

無論是哪一種使用方式,做思維導圖的前提是閱讀過程中已經對書有了標記,閱讀過程中的“折角”“劃線”“做標記”就是思維導圖的素材。

那麼,我們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落地到現實生活中呢?這也是這本書的第二大要點。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書裡的方法落實到行動上來,讀了閱讀的書,就改進自己的閱讀方法;讀了時間管理的書,就用來規劃自己的時間。

這裡作者引入了一個叫“行動目標”的概念。

所謂行動目標就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具體要做什麼?比如閱讀完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可以確定目標如下: 按照書中提到的速度方法讀完10本書並輸出書評,一個月後完成。

作者有意思的地方是他把很多管理學的知識也融入了自己的行動。 比如行動目標的設定就遵循了smart原則,要求行動目標要詳細可量化,並且有一定的實現期限。

目標確定後,就要明確自己現在的水平,以及思考自己與行動目標的差距。 如果最好的狀態是100%,那麼現在是百分之多少?然後分析一下為什麼是百分之多少?這樣我們就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當下所面對的問題。 然後通過不停的覆盤,來檢視自己的百分比進程。

這裡用圖表展示可能會更直觀:

確定好行動目標,自己現在的水平,接下來就是擬定為了填補差距所採取的行動。 這裡為了防止差距過大引起的懈怠和拖延,我們可以一個以進步10%分階段進行。 “為了達成進步10%的目標,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寫出自己的行動方案,越多越好。

然後在那麼多條中選出一條自己最想做的,預測一下完成的結果。然後把這件想做的事情,接著向下分解,分解到一週我可以做什麼,甚至每天我可以做一些什麼。

這本書讀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作者真是一個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融匯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的能者,僅僅是如何將書本知識落實到行動上。 他便運用了“緊急、重要”的時間管理原則、“SMART原則”“5W1H”原則來配合自己做目標分解,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給出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以往讀書,讀過一個“知識蟲洞”的概念,大概意思是每一個行業、領域都有一定的知識壁壘。 但如果能把這個壁壘打通,把各種通用的經驗融合,那麼你就可以打通了知識蟲洞,現在這個社會缺少的便是能夠打通知識蟲洞的人。

可以說大巖俊之便是一個在打通蟲洞的人。 他把從各種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從落實到對行動目標的指導上去,落實到現實中去。

《實用性閱讀指南》雖然是一本經驗之談,但給我的啟示不只是閱讀上的技巧,而是更宏觀的——我們應該在閱讀中學到什麼? 至少,我們不應該只是為讀而讀,而是為做而讀。

如果你想解決讀過就忘的問題,這本書很值得一讀,裡面的技巧很實用。


徐瘋瘋


我從小學到的讀書方法就是,書裡所有的內容都要讀遍,重要的部分就要死記硬背,喜歡的句子還可以摘抄在本子上,我過年回家時,看到我媽年前大掃除,清理出了很多我的筆記本,當時我看了一遍,發現以前抄在上面的句子,現在沒有一句有印象。


其實,這就是我沒有學到真正有用的讀書方法。


後來,我看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時,才發現我記筆記的想法是可取的,但是我的方法卻做錯了,這本書就從讀書的5個步驟,教會了我如何去閱讀一本書。


讀書的5個步驟: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


① 選書、購書: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列出購物清單,再去買書。

喜歡網上買書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本來就打算買兩本書,剛好碰到網店做活動,“滿百包郵”、“滿199減50”等等的促銷語總會橫在你面前,讓你覺得不買夠活動金額會特別吃虧。

於是,購物車的書從原來的兩本,變成了三本、四本、五本……等回過神來,已經是收到快遞包裹的時候,當你發現你為了湊單而多買的那些書並不是你想看的書時,你十分後悔,下定決心再也不隨便剁手了。

然而,下一次再碰到同樣的情形,你還是會買下不需要的書籍。

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在買書之前,先通過日常中收集到感興趣的有關書的信息,然後將它們列入購書清單,買書的時候直接按著清單來一一購買,就可以避免多買一些不喜歡的書籍。

② 讀書、記錄:閱讀的過程中將重要的部分做好記號,讀完後製作讀書筆記。

讀書的時候,我也喜歡在書本上寫上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感悟,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不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更加建議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在書上做記號,充分閱讀後再製作讀書筆記,來記錄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感動或思考。

他提倡閱讀可以分為三次,第一次通讀整本書,在我們有感觸的部分折下一個書角。然後第二次重點閱讀這些部分,覺得仍然重要的地方就折上另一個書角。最後第三遍把兩個書角都折上的部分再重點讀一遍,這個時候就可以把我們的感悟或者思考,記錄下來,製作讀書筆記。因為這些內容也是我們最有感觸的內容。

③ 活用:通過再次瀏覽讀書筆記,在檢索和參考過程中幫助自己獲得智慧和得到提升。

你知道嗎?我們的記憶是有期限的。你可能聽過“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這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我們的記憶是會隨著時間而慢慢遺忘的,剛開始遺忘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緩慢。他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他的實驗告訴了我們,學習要勤於複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的也越慢。

所以有計劃地重讀筆記,既可以讓我們的記憶更加牢固,而且我們可能在重讀的過程中,對書裡的內容有不一樣的瞭解和感悟,思想上再次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讀書的5個步驟,另外,我們在選書的時候,可以在筆記本上把平時的感悟和與書有關的信息記錄下來,然後可以列出購書清單,方便我們直接購書。

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除了我們對書的感悟之後,還可以將各種報道的剪報也加入筆記中,剪報的信息可以是其他報紙雜誌上的書評或者作家信息等。


大家如果對這種方法有興趣,或者有更多不同見解也可以在底下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林桐育兒經


追求閱讀的數量,還是閱讀的質量?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相比於閱讀的數量,讀書之後的收穫才是更重要的目標。《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介紹了比較實用的閱讀方法,它能幫助讀者將書中的精髓整理成體系完善的讀書筆記,並用於幫助輸出自己的思想。

我們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做過摘抄本,但通常只是零星、不成體系的。現在這個連紙書都被唱衰的時代,記讀書筆記,看起來是有些過時的想法,但是相比在手機裡存滿電子書卻不去讀,或者讀過很多書卻什麼也沒記住,讀書筆記雖然花費時間和精力,但是卻能起到將“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深深地刻印在頭腦和身體裡”的效果。

我們不禁要問一下自己,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人們閱讀無非就是為了獲得信息、做出判斷和自我消遣。自我消遣是一種個人興趣,記不記得住影響還不算大,但是如果是為了獲得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閱讀方法就變得很重要了。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中,作者奧野宣之,總結了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來幫助讀者有效的閱讀。

在一開始,作者就指出,做讀書筆記的目的,是為了指導讀者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全書按照讀書的五個階段: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分別闡述了讀書筆記的用法。

作者總結的普通讀書法和筆記讀書法的區別,如下圖所示: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中提到筆記讀書法的第一件事,是準備好一個筆記本,將在讀書五個階段中收集到的信息、產生的想法、觀點和從書中獲得的知識,都記錄在同一個筆記本上。

選書

選書,是一個信息蒐集的過程,看電視、和朋友聊天、報紙雜誌上的書評專欄、書裡的出版社推薦版塊、突然而至的小想法,這些都是和書相關的信息。

隨時隨地將這些信息記在筆記本上,過一段時間翻回去重看,在有趣的內容下面做好標記,整理成購書清單。

整理購書清單的過程中,讀者就會意識到,自己要讀一本書的目的,這種帶著目的去讀書的意識,會直接影響到後面的閱讀速度。另一方面,因為是經過時間的考慮,購書清單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購書

作者主張去實體書店購書。只在已經充分了解了書中的內容,確定要買的情況下,才在網上書店買書。

首先,找到清單裡列的那些書。其次,看到實物後判斷要不要購買。最後,排除掉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不需要、沒必要讀的書,只選擇自己真正想讀、有必要讀的書購買。”

購書,就是一個檢查書籍是不是像筆記裡寫的那樣值得購買的過程。通過實體書與購書清單的對比,確保買到的書是自己真正需要和想讀的書。

讀書

關於讀書的過程,相對來說,作者著墨不多,主要集中在邊讀書邊做好讀書筆記的準備工作上。

作者建議實施“篩選程序”:

①通讀

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②重讀

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③ 標記

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接下來,再讀一遍③中的內容,把最後還是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

記錄

記錄是做讀書筆記法的核心部分。作者總結出了“蔥鮪火鍋式” 讀書筆記法。

之所以把這種讀書筆記取名為“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因其摘抄和評論並存的特徵,正如這道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係一樣。

這種方法的精髓在於“摘抄+寫評論”:

摘抄部分用“○”表示,而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感想和補充說明則標上“☆”,以此作為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

“○”後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

“☆”後面則是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看到不同的符號就能知道後面的是自己的感想還是作者的表述,這種區分方法很明確。如果這樣做,重讀的時候就不會分不清是摘抄還是評論了。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是為了在摘抄以後,趁著印象還鮮明寫下自己的感想。”

活用

作者主張的活用,主要是指通過重讀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這一部分,作者主要闡述的是讀書筆記在思想輸出中發揮的作用和使用技巧。包括養成重讀的習慣、怎樣的重讀中有所收穫、怎樣迅速找到目標內容、製作檢索用標籤等。

寫讀書筆記可以鍛鍊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寫讀書筆記是件一舉多得的事。

我們原封不動的吸收書上的知識時,只是機械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而讀書筆記,使我們能夠從照搬別人的思想變成創造自己的獨特思維。


馴養一本書


一.為什麼要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能幫助我們從表面現象挖掘到更深層次的底層邏輯,指導我們更好地解決日常的生活或工作問題。


二.什麼是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指由場景化的問題,引發對其背後原理的探索閱讀過程,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底層邏輯等待我們發現。


三.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1.針對自己在實際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進行鎖定;

2.從相關書中,找到背後的原理以及應用方法;

3.工具:使用趙周老師的RIA標籤讀書法(R代表閱讀片段;I用自己語言描述;A代表實際應用計劃)

4.下面舉個實例,理解如何做深度閱讀:


例子:和老公老是吵架,他總是不明白我在想什麼,怎麼辦呢?

難題鎖定:吵架,代表雙方的溝通方式有問題,錨定這個目標;

找書解決:通過搜索,關於溝通方面的經典書籍都指向《非暴力溝通》;

R閱讀:知道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原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I複述:我們大多數人總是不考慮自己的需求來考慮問題,而是傾向於考慮別 人有什麼問題,所以經常導致吵架;

A應用:以後的溝通,要多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給老公聽,減少猜疑和爭吵。


就這樣,完成一次深度閱讀啦。

我是提倡系統學習的Kim記,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


Kim記筆記


您所說的很快看完一本書,然後又很快忘記,這種情況我們都會遇到,畢竟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才很少。


既知如此,我們就應該學習有效的方法去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明確地把讀書分成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的閱讀層層遞進,掌握這四個方法,會讓我們讀書更有效,更有深度。


1.基礎閱讀。


其實就是小學階段最初級的閱讀,可以簡單概括為:這句子在說什麼?


2.檢視閱讀。


也叫略讀或預讀,特點在於強調時間,在一定的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也就是說:這本書在談什麼?架構如何?


3.分析閱讀。


就是優質的閱讀,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需要好好的咀嚼、消化、吸收。


4.主題閱讀。


讀很多書,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聯的地方,提出一個共同的主題。我把它簡稱為合併同類項。主題閱讀是最主動最花力氣的閱讀,也是最有收穫的閱讀。

瞭解了讀書的這四個層次還不夠,要想深度閱讀一本書,就要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就像上學時老師要求我們的,要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答案。


在讀任何一本書之前,我們都要先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作者具體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的過程就是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要真正讀懂一本書並完全擁有它,就要寫下來,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


關於怎樣做筆記,作者也給出了很詳細的方法:


1.畫底線。


在重要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這個我們小學一年級都會。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畫一條線。


強調已經劃線的部分,或者在重要段落處做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


這個要慎用,在最重要聲明或段落做十來個記號即可,以便打開書的時候,隨時喚醒我們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


這個用來給作者的觀點發展出的一連串重要陳述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


強調作者在其他部分有過相同、相關或不同的觀點,把散佈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做一個比較或參照。


這一點學習歷史的時候特別管用,比如說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或同一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或科技的發展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對比等。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


這個與底線作用相同,按照個人習慣取捨。


7.在書的空白處做筆記。


可以隨時記錄問題或答案,也可以是複雜論點的簡化說明,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讀完一本書,在最後的空白頁,寫出全書的大綱。


就像書中說到的那樣:我們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這是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這也是深度閱讀一本書的基礎。


荒海拾書


不請自來、乾貨分享、絕不私藏 ~

我是明哥,前麥肯錫戰略諮詢顧問,埃森哲管理諮詢顧問,13年職場經歷,一個喜歡用思維導圖架構PPT的老司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成為職場精英。

個人觀點

閱讀包括3個階段,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前兩個階段,都屬於瞭解書本內容的粗淺閱讀,而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去閱讀,將自己是思想、知識與書中的內容進行匹配,對部分內容進行深度研究和評判,因此,第三種閱讀方式,是價值最高、記憶力最深刻的閱讀,下面我慢慢給你講,文末有閱讀工具分享。


觀點:讀書的最高境界:學到、精研、轉授他人



一、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屬於非選擇性閱讀。

學生階段的閱讀,大部分讀書基礎閱讀,目的就是死記硬背或掌握知識點,比如語法、詞彙、專業知識、技巧等。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屬於有選擇性閱讀。

我們首先會基於下面的四個原則選擇書籍

  1. 書名、序、副標題

  2. 目錄

  3. 索引

  4. 出版者介紹

然後,我們會開始挑選篇章(開頭、結尾)、 隨意翻一兩段(基礎脈動)進行閱讀,覺得有趣或有用,才會認真閱讀,但思路還是快速檢視、快速瞭解感興趣的內容。


三、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屬於有選擇性閱讀。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我們會從書的分類、整體性內容、內容的邏輯順序,找出作者想表達或想問的問題,有四個基本要求(Rule 1~ 4)。

  1. 書的分類 RULE Ⅰ

  2. 簡述書的內容(整體性) RULE Ⅱ

  3. 順序組成架構 (複雜度)RULE Ⅲ

  4.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RULE Ⅳ


第二階段

  • 找重要文字,達成共識 RULE Ⅴ

  • 圈重要句子,找出主旨 RULE Ⅵ
  • 尋文句關聯,架構論述 RULE Ⅶ
  • 找出作者的解答 RULE Ⅷ


第三階段

最終要、最有價值的階段


讀書的最高境界: 學到、精研、轉授他人


小福利

訓練邏輯思維,就用個思維導圖工具,免費分享2G的軟件和模板,獲取方式:

(2)思維導圖大禮包 (注,不是在評論區,是發私信哦)


關注【思維導圖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維導圖、PPT、職場技巧幹貨,希望你的每次來訪都有所收穫,感謝您的點贊、轉發、助您早日升職加薪!

思維導圖PPT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深度閱讀】?

【深閱讀】是相對於【淺閱讀】來說的。對於“閱讀”,很多人的理解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就算是“閱讀”。

他們或許沒有想過:讀完一本書,我能記住多少知識點?我能運用哪些方法、去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以及,作者有哪些觀點是正確的、哪些觀點是有侷限性的?

閱讀,並不是要全盤接受別人的觀點,而是帶著批判性思維,從客觀角度去思考作者的文章邏輯、發現新的思維方式。

作者在書中說了什麼、得出了哪些結論,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換了我,應該怎麼做?我能得到哪些啟發?

當你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思考,你就慢慢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這就是我理解的【深度閱讀】。

就像一本菜譜,裡面寫著各種菜式的製作方法、流程,並且配有精美的圖片,讓人一目瞭然、覺得自己也可以輕鬆上手、做出一桌好菜;但只有當你真正把菜做出來的時候,才明白:這個過程並不簡單,能燒好一兩個菜式就已經很難得了。

從“知道怎麼燒菜”,到“做出一盤好菜”,兩者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

而【深度閱讀】,就是架設在這道鴻溝上面的橋樑。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

讓一批學員們學習相同的知識,兩個星期後,再來考驗他們的學習情況:

通過閱讀來學習的學員,大致上能夠記住10%;
通過聽講學習的學員,能夠記住內容的20%;
通過圖片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30%;
通過視頻、展覽、現場觀摩來學習,能夠記住50%;
參與討論、提問、發言來學習能夠記住70%;
做報告、教學、實際操作,則能夠記住90%。

所以,不難理解,“以教為學”是學習的最好方式之一。

為了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我在微信群裡和一位朋友互相監督打卡。朋友的打卡內容是:每天閱讀30分鐘左右。她無論多忙,每天深夜總是會跟我發消息說,自己又讀了幾頁書、看了幾篇乾貨文章,然後才安安心心去睡覺。

後來,我跟她說:僅僅是這樣還不夠,你看書、讀乾貨,學到了什麼?說一點自己的收穫和感觸再去睡覺吧!若只是看書、不寫感悟,很容易被糊弄過去。

當然,我並不是說她會糊弄我,而是怕她糊弄自己——

我今天又讀了幾頁書,我真厲害,我把自己都感動啦!但第二天一覺醒來,讀了什麼完全忘了……

讀書可以給我們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大多數時候,我們要採取主動的方式,帶著目的去閱讀,才能收穫更多。

並且,要有自己的感悟、要堅持輸出,才能更有效的提升閱讀的“深度”。

對於沒有太多經驗的朋友,要如何做到【深度閱讀】呢?

我推薦三個簡單的方法,供你參考:

1.找關鍵詞,理解概念

閱讀的時候,善於發現和提煉書中的關鍵詞。

比如我最近在公司做一個企業宣傳片的文案,客戶要求在宣傳片中出現“新零售”的解釋。在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我讀到這樣一段話:

在物質缺乏的時代,“貨”被放在第一位,因為貨少,需求大於供給,自然任何產品都會很快賣出;到傳統零售時代,物質有一定的累積,“場”就成了核心要素,發現並佔據貨場的黃金位置,才能在眾多品牌中佔據有利的位置;直到進入互聯網時代,“人”的地位才慢慢有所提升,而新零售時代的到來,以“人”為本,才得到落實。

那麼,按照“找關鍵詞”的邏輯,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提煉這段話呢?

我的梳理方法是:這段話提到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產品(貨)、渠道(場)、用戶(人)。於是,我在草稿紙上梳理出一個簡單的關係:

物質缺乏時代:產品>渠道>用戶
傳統零售時代:渠道>產品>用戶
新零售時代:用戶>產品>渠道

最後一句話總結——“新零售時代,重構人、貨、場”。

當然,除了找關鍵詞,還要理解概念才行:我們必須理解用戶、產品和渠道之間的關係,才能寫好這篇文案。限於篇幅,這裡的例子就略過不談了。

2.把握結構,梳理邏輯

要想有深度的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除了知道內容本身寫了什麼,還要思考作者是怎麼寫的?

簡單的切入點,就是從結構出發、去理解和梳理文章的邏輯:他觀察的是什麼現象?他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他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

比如我剛剛提到的,那篇關於“新零售”的文案,在開篇的時候,我們提到了“互聯網+”、提到了“共享經濟”,這是時代背景;然後我們提到了一些商業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得出結論:新零售已經成為新的發展風口。

當然,這個結論對不對,那就見仁見智了。

3.複述一遍,加深理解

這一點不容易做到。我見過一些朋友,他們跟我分享某個觀點的時候,習慣直接講結論。

我問他們: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

對方常常會說:我把鏈接發給你吧,這篇文章寫得可好了!

轉發文章很容易,但要理解文章,就非常困難了。

【深度閱讀】是一個需要長期培養的習慣,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且學習的途徑也不止於我聊的這些。

以上三個方法,供你參考。


5分鐘讀書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如何提高閱讀效率吧,閱讀需要有一個學習方法。

我也經歷過這種情況,很迷茫很困惑。直到我遇見了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使我眼前一亮。我才認識到,讀書和學習是一樣的,都需要思考,不能只看。需要通過做讀書筆記來加深理解,這樣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奧野宣之,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他是一個學習方法論培訓師。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總結了獨特的讀書筆記法。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奧野宣之在前言中有提到四個問題。

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裡?

當我看到這裡時,不禁愣住了。我大學幾年陸陸續續看了那麼多的書,現在如果讓我回答這四個問題,我居然只能想到一星半點內容,有點汗顏。

人的記憶是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忘記也可以理解。但是,這樣讀了那麼多書,不就等於沒有讀過嗎?

在這裡,奧野宣之用一個筆記本來教你,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一. 如何選書

列出讀書清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不同的渠道,報紙雜誌,電視,網絡,他人推薦等等。在這些渠道中,你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隨時記錄感興趣的信息。最後列出讀書清單,這能夠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二. 如何讀書

(1)“蔥鮪火鍋式”閱讀法

這個閱讀法,簡單來說,就是摘抄加評論。蔥鮪火鍋,即蔥段金槍魚火鍋,是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烹製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蔥段屬於配菜而非調料。具體的步驟為:

第一步,寫上讀書筆記的日期。可以用簡寫的方式,例如080924,就是2018年9月24日的意思。然後注意每行每段中間要流出空白部分,以便於日後重讀。

第二步,寫上摘抄和評論。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文章,這個需要嚴格篩選,重點選擇最能代表這次讀書體驗的語句。

第三步,在摘抄的文章後面留出空白,寫上自己的主觀評論。

(2)做標記

一本書中不可能每個字都是重點,重點部分一般都會用特殊格式標註出來。在閱讀過程中,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好辦法。簡單做個標記,有利於更好地做讀書筆記。

篩選程序如下

第一步,通讀。就是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第二步,重讀。在讀完第一遍後,再重讀折角的那幾頁。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第三步,標記。再重讀一遍上下折角的部分,如果第三次閱讀還是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這上面做記號。最後,第四次閱讀做記號的內容,把最後仍然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即可。

三.如何活用

(1)重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那些重點內容,只讀一遍顯然是不夠的。每一次的重讀,都會有新的收穫。設置一個重讀筆記的時間,可以是一週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自己安排好,按計劃進行重讀,創造一個獨處的環境,有利於激發思想的火花。

(2)主題閱讀

對於閱讀來說,主題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主題閱讀,即針對某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一般5~10本)的閱讀方法。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選擇了三本書進行主題閱讀。雖然數量比一般情況少,但是這並不妨礙提升閱讀效率。

從A、B、C三本書中找出有用的觀點後,讓A、B、C三本書互相爭論,最後由奧野宣之自己做判斷。這就是他以自己舉的例子。這是一種“與自己討論”的方法,邊思考邊修改結論,直到得出能讓自己信服的結論。這對人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總結一下:

1. 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書

2. 蔥鮪火鍋式讀書法,摘抄與評論交替進行

3. 重要的地方簡單做個標記,方便日後查看

4. 設定重讀時間,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

5. 主題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了這麼多的筆記讀書法,關鍵還是要行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