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被尊为四大名著之首,你喜欢它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

明月照红楼


《红楼梦》被誉为百科全书,浓缩着中国古文化的无数精髓,不愧被尊为四大名著之首!这么多年《红楼梦》一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更是我的床头书,闲时、烦时、睡不着时都会翻上一翻,从未厌倦过它,并且越读越觉的《红楼梦》的高深和无穷魅力所在!觉的自己在它面前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无知,尤其自己开始写小说后更是折服于它的精妙绝伦,同时也更品味出曹公的伟大、艰辛以及他老人家的超人毅力!十年啊,没有金钱,没有掌声,没有几个知音,却毅然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红楼梦》,而自己最后却泪尽而逝,后半部也没了踪迹!更让我心痛的却是无数后人甚至否定他的创作权,意淫出无数作者!唉,说着说着就跑偏了,还是说回正题吧!

说起何时开始读它,就有点可怜、可笑了!

小时候家里穷,连饭都吃不饱,家里是根本没有闲钱买书看的。我的父亲年少时是一文学青年,喜欢看各类古典书籍,但大都是借别人的,他根本也买不起书!自我记事起家中只有少许的小人书,父亲最喜欢的应该就是《红楼梦》了,将我几个姐姐取的名字就是与《红楼梦》有关的,大姐取名玉琴,据父亲说来之于“宝钗伴玉琴”这一句,二姐干脆取名宝琴,我的名字父亲反而是乱取的,重了哥哥的一个字,又重了姐姐的一个字,完全和《红楼梦》不搭边,谁料我的哥哥、姐姐至始至终都不喜欢《红楼梦》,而我呢却最爱《红楼梦》了,也许父亲的文学基因都遗传给了我吧!

因为穷,所以初中毕业之前我对《红楼梦》的印象只停留在87版的电视剧中,唯美,典雅,热闹而已!及至上了高中才在语文书中正式读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感觉也不是多喜欢它,那时候我迷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几乎是一个星期看完的,在校图书馆中更是看了《乱世佳人》《红与黑》《茶花女》《红月亮》《三个火枪手》无数外国名著,还有三毛的《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琼瑶、金庸的等等,我的眼睛就是那时近视的,但却唯独不爱看四大名著,感觉它们太生涩太难懂,大段大段的古文,一首接一首的诗词太伤脑筋了,通通的不喜欢。

自从成了家有了老公,才开始喜欢上《红楼梦》,因为我老公最大的特点就是爱买书爱藏书,他的书可都是一本一本包了书皮的,但他却独独不喜欢读书!哈哈,所以我觉得他的藏书都是为我准备的,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于是闲暇时我开始一本一本的读,从那时起才真正迷上了《红楼梦》,看了无数无数遍,他那本包了皮的书都让我翻的零散了,然后自己又买了四册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继续看了很多年。最后还不解瘾,又开始看各路名家的探轶之类的书,如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周汝昌、刘心武的等等和红楼梦有关的书,很多虽看了嗤之以鼻,但仍乐此不疲,看了又看!

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博大精深,厚重无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红楼未完,深以为恨!

最后再次向曹公致敬,是曹公的一世辛苦耕耘,才换来了这本世界巨著《红楼梦》,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又情趣,更高雅!


明月照红楼


《红楼梦》被尊为四大名著之首,你喜欢它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

《红楼梦》被尊为四大名著之首,布局谋篇奇巧,场景宏观壮阔,内容博大精深,人物细腻饱满,情节感人至深,笔法老练娴熟,语言厚重凝练,诗词歌赋精美,典故风俗丰富,全书涵盖当时社会的所有事物和风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曹雪芹倾注毕生全部心血,著成的一部泣鬼神惊天地可歌可泣的杰作。清代黄遵宪评价云:《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至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可见《红楼梦》被评为四大名著之首当之无愧。本人对这部传奇的伟大著作非常喜欢。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这本书,是在初中六年级时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遇到的。那个时候正是读书无用,停课闹革命,大学黄帅,杨莹,张铁生运动轰轰烈烈的时代。学校天天组织高年级学生到低年级班演讲,讨论,然后每人参与发言,交换学习心得体会,场面闹哄哄的。我性格安静腼腆,总爱坐到教室最后不宜被人发现的地方,无聊的不停在桌下翻看课本和少的可怜的闲书打发时间。

一日无意看到邻桌和我关系要好的同学也在偷偷看一本很旧很厚的书,由于对书敏感,就暗中盯上了。傍晚放学,我盯着那同学走出教室,到无人处问他看的是什么书,他从布书包里掏出给我看,书名叫《石头记》。

见到书就像见到命,我一把夺过,跟他说:先给我看。同学知道我爱看书,很为难的说,我也是偷着借别人的,还没看完呢。我不管,先放进书包,同学一看,急着和我抢,半天也没抢过我。我护着书跟他说,明天给你拿《七侠五义》咋样?同学爱看侠义小说,一听同意了,急着说也别等明天了,我现在就跟你去拿。就这样我把《石头记》借到手。同学当晚住在我家,他看他的《七侠五义》,我看我的《石头记》。

《石头记》开篇一句:因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立刻抓住我好奇心理,令我马上沉入书中埋头细读。

《石头记》竖版繁体,因我之前也看过几本竖版繁体的小说,繁体字也是认得一些,就这样拌拌拉拉进入故事,越读越觉得精彩,欲罢不能,一宿不曾合眼。早晨同学喊我去上学,急忙爬起吃了一口饭,一路掂心书中故事和同学到了学校,做到教室后面角落,把书掩到书桌抽屉里,又一头扎到书中。

和往常一样,上课不过是上班同学演讲,班级同学发言讨论。同学都活跃的抢着发言,气氛非常热烈。我性格安静不易引人注意,有时轮到我,同学暗下捅捅我,我就站起喊喊口号,说点学习感想的话应付过去,接着再看。书看到感人之处,也不敢言语,只是心里翻滚不息。

就这样没日没夜看了一周,终于囫囵吞枣看完了整部《石头记》,黛玉的悲惨人生结局令我非常扎心。心里恨贾母等拆散宝黛二人,可怜黛玉宝玉,恨宝钗,王熙凤。也恨薛蟠强横,恨书里一切可恨之人,同情那些弱势人。

没看够,但同学只借给我一周时间,再咋商量都不行了。恋恋不舍的只好作吧。但读过《石头记》后,感受到了写小说和诗词的魅力,不知不觉心里埋上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因家庭成分不好,是富农。我以为念完高中后就回家务农,但后来恢复了高考,我有机会考上大学,很想改变命运,就报了行政管理。然而对文学的兴趣却丝毫未减。

读书时又重读了新版简体《红楼梦》,对《红楼梦》极其《红楼梦》里的人物有了重新认识。觉得《红楼梦》真真是一部旷世绝作。

书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反映出了生活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个不同阶层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生活状态,恰如一部现实社会的生活百科。体会到作者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包含的心酸,无奈和愤懑。正是现实生活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


熠熠古客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名著,从十一、二岁就开始阅读。我家长辈有几位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夏天在院里聊天,听他们议论,我知道了草蛇灰线所暗示的一些东西,比如秦可卿之死,这是程乙本没有提及的。后来是李希凡、蓝翎的论红楼梦文章发表之时,我又知道有"红学"之一说。从此再读《红楼梦》时,我也看评论文章,再后来就阅读续红楼梦的书藉,了解别人是如何解读《红楼梦》的,反反复复,《红楼梦》重读了多遍。

《红楼梦》是我国第一部首创的长篇小说,是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株奇葩。它揭露了封建贵族及至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规律,也有那时是极先进的民主思想。

从艺术性上看,纯白话小说,在短短的八十回中,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写出了立体化的十几个主要角色,写出了200多个配角和龙套。写出了美丽的园林,盛大的礼仪,重要的节日,以及封建贵族家庭可能涉及到的一切,每方面都是那么真实,那么唯美,可说是用墨如金。古今中外,尚无人超越。

现在许多人讲看不懂《红楼梦》,我想其中古诗词可能是一道难关,我建议可以先跳过去,只看故事,以后再看诗词,尽量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下《红楼梦》,江苏省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有许多《红楼梦》中的问题可以帮读者入门,建议其它地区可以参照学习。


旁观者岚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偶然得到一本连环画,那册的内容正是黛玉葬花,人物线条简单但优美,起初只对插画感兴趣,一页一页的临摹,翻的次数多了不可避免的读起了文字,虽然还不大懂,但朗朗上口的葬花词不知不觉竟能背下大半,后来六年级小学毕业,那个暑假特别长,有三个月,于是用平时攒的零花钱39元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因为年纪太小,起初的十几页多了好久读不通,但从黛玉进贾府开始就没多少障碍了。

很喜欢《红楼梦》,至今也是,但如果时光倒流有机会选择的话,真心希望自己第一部名著看的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而不是《红楼梦》,人们说读红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是对于成熟的大人来说,对懵懵懂懂的孩子来说,早早就接触红楼梦,对于以后的性格影响真是太大了。它是好书,但太容易移情,我反正坚决反对我的孩子早早的看红楼,希望他最早接触的是一些理性的、推理的书,对感情之事不屑一顾哈哈。


整形医生赵丽红


谢谢“明月照红楼”老师地邀请!

一,看《红楼梦》的起因。

谷粒正儿八经地看《红楼梦》原著,是在上大二的时候。起因是,谷粒经历了一场“小孩儿过家家”式的初恋闹剧之后,被母上大人“关了禁闭”。母上要求谷粒每周末必须回家,周六、日只许在家看书,哪都不许去。那做为女生,看《红楼梦》就是首选啦。谷粒家的《红楼梦》是1987年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版本。

周一谷粒回学校和室友们见了面,她们就会问谷粒在家干嘛呢?谷粒说正在看《红楼梦》。

老大说:“我也正在看,老三也正在看,不如你回来咱们一块儿看,还能一块儿讨论讨论”。

谷粒请示了母上,母上同意给谷粒解禁,临了还敲打了谷粒一句:“我可是和你的辅导员老师密切联系着呢!”

因为《红楼梦》使谷粒解了禁。所以,谷粒当然喜欢《红楼梦》啦!

从此,我们寝室六姐妹就开始了集体读《红楼梦》。

二,我们的讨论。

1.关于林黛玉

老四:“我觉得吧,该让林妹妹和咱们一块儿,参加入校时的军训,天天日头底下站军姿,晚上扯着嗓子唱军歌,四周军训结束,她指定没那些个矫情事儿了。这比她吃几十斤燕窝人参的都管用”。

老六:“老四的药方虽然猛,但确实能根除多愁多病抑郁身”。

老二:“哼~没准第二天就把林妹妹晒死翘了。”

老五:“应该让林妹妹去学工科。天天拿着电烙铁,仔仔细细地焊线路板,不能出一点错的那种。看她还有那闲精神去惦记那个24K纯渣贾宝玉吧!”

老大:“估计林妹妹高中分班的时候,人家就不会选理科,还是会选文科。让她去当个高三班主任吧,这个药方比较适合她。”嗯,老大的药方得到了我们大家的一致认可。

2.关于薛宝钗

对宝姐姐的讨论,我们的意见比较统一。宝姐姐,端庄、大方、衣着朴素,不爱修饰、不爱打扮、安分守己、知识丰富、通今博古,很适合来我们学校当一位“汉语言文学”的教授。

3.关于“小蹄子”的称呼

当我们看到第十六回时,凤姐称平儿为“小蹄子”。这个粗俗又新鲜,还带有那么点儿亲昵感的称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姐几个的心。

第一次出现,是平儿替凤姐遮掩放高利贷的钱,凤姐笑着对平儿说:“原来是你这小蹄子闹得鬼。”

还有第二十一回,“凤姐掀帘子进来说道:平儿疯魔了。这蹄子认真要降服我,仔细你的皮要紧!”

“小蹄子”这个称呼在《红楼梦》里,其他人也有说。

第三十七回,晴雯也会说:“呸!没见过世面的小蹄子!”

第四十三回,尤氏也曾笑骂凤姐:“你这没足够的小蹄子!”

第五十七回,黛玉笑骂紫鹃:“与你这小蹄子什么相干?”

“小蹄子”这称呼,在不尊重中却还透着一股子亲昵劲儿。从此,我们宿舍的称呼就由“老大”,“老二”,“老三”······,改成了“大蹄儿”,“二蹄儿”,“三蹄儿”······

比如:“好三蹄儿,帮四蹄儿在图书馆占个座呗。”或者:“六蹄儿,帮大蹄儿打份米饭。”

一部《红楼梦》,让我们姐六个彼此又亲昵了一层。

后来随着自己年龄,阅历地增长,对《红楼梦》地解读再也不会像大二时那么肤浅搞笑了。谷粒通读了几遍《红楼梦》之后,再读就只读前八十回。八十回之后的,一个字都不再多看。

《红楼梦》,是谷粒心中的维纳斯。不需要完整。


金谷粒啊


谢才女“明月照红楼”邀!

《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传统文化爱好者必备必读的经典名著,我很喜欢!


阅读这部集大成的千古奇书,会使人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感情的净土,产生对美好善良的向往和渴望。特别是前八十回,160多个大故事,300个小故事,涉及300多个人物,作者笔下的每个故事,都如亲历,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语言,形态,入情入理,韵味十足,使人读之缠绵蕴藉!

祖父留下的繁体竖写的绣像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小学三年级暑假里,已经读了些唐诗的我,在母亲的繁体字教读中,开始了阅读。读得很上心,文学梦开始萌芽,暗自幻想追前人。而母亲却不让我读《红楼梦》。我闹着要读,母亲严肃地说:“少不读红楼,读了成情痴!”


小学四年级的暑假中,乘母亲去看望外婆之机,偷偷打开书箱,拿出《红楼梦》,在生产队的谷子地头,吆麻雀的间歇中开始阅读。雀声时来,恍惚中囫囵吞枣,大概读了不到六分之一,很觉无趣,认为情调灰暗阴冷,情节隐晦曲折,于是又悄悄地放回去。

上初中时,在当地县政府工作的伯父,买了一套三册粉红色的新版《红楼梦》。见长我五岁的堂哥看得有滋有味,于是又拿回家再读,仍没有看进去,大概读了不到四分之一又罢手。长我十岁的姑表哥,假期里来我家,一见此书,读之入迷,在我家的那一个星期里,他除了到前厅吃饭,到后院解手,坐在中院的西厢房里不出来,又让我感到古怪。走到表哥跟前,他视我若空气。



他回家后,我又翻开《红楼梦》阅读,仍然感觉无趣,远不是他说的那样有滋味,读了几十页又罢手,觉得自己不是两位哥哥那样的情痴,思维与《红楼梦》根本就不搭界。高一的暑假里,翻出来读过一半后,又觉索然无趣而罢手。

读大学期间,教授古代文学的王老师,对《红楼梦》的介绍很到位,而我不以为然,觉得先生有些言过其实。所读的课外书,基本上都是外国文学作品,痴迷于外国名著。



离开大学后,高中同学聚会中,几位好友谈及读《红楼梦》的心得,个个神采飞扬,打了鸡血似地,好像都是曹雪芹、贾宝玉。亲不见怪,互揭老底,我耻笑他们情种,走火入魔,风流而不才,穿着红卫服,做着古人的梦,不三不四,非驴非马。他们嘲笑我老古板不解风情,声讨我倚老卖老,方丈卖瓜,道袍拖地,不伦不类。场面搞得大烟大火,众人口鼻皆黑,哈哈!

乌烟瘴气中,双方脸红脖子粗地激辩,嬉笑怒骂,气氛自然很热闹。嘿嘿,这擂打得不可开交,我把他们一个轮回绕出去,他们又合力将我拉进下一个轮回。热闹中我这中文生,赢在善辩的辞令,而输了文化的里子。相形见绌,激辩中认识到自己对《红楼梦》的偏见,观念浅薄愚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文化理念竟然还不如那群理科生。




分手后,我回头静读《红楼梦》,这一读读出了滋味!浮想联翩中回头望,再读一遍这部风华绝代之作。此时此刻,阅读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宏大叙事的经典品,研读中与主人公互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红楼梦》是本土四大名著之一,我很喜欢。

记得初读《红楼梦》,是读小学5、6年级时,纯真无邪的懵懂少年一个,对书中的情节也似懂非懂。倒是对书中描写的美味佳肴馋涎欲滴。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物资紧缺小肚不饱,倒也情有可原。

后来再有《红楼梦》,已是多年后了。书中对宝玉黛玉的爱情描写,对戏子丫环的遭遇颇感同情,对中中的诗词也很喜爱。对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深深痛恨。

贾府的没落,在封建社会并非个案。靠着前人的荫庇,靠着妃子的维护,后人不思进取而花天酒地,这样的生活毕竟不能长久。大树倒了,猢狲也就散了。


8232354703122老三届


红楼诞生于清初,是对千年文化中国的一个综合描绘于批评,以其高超的艺术性成为小说巅峰。

即使放眼世界,也远超20世纪前的西方小说,可与20世纪后西方小说名著并列。

作为国人,青少年不读红楼梦,则不能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


陈斯园


很惭愧,虽然古典小说基本上都看过,但《红楼梦》我最多只能看两页,看到第三页铁定要打瞌睡。我很佩服研究红学的人。

我小时候只喜欢看演义类的书,例如《杨家将》、《隋唐演义》、《岳家将》。上中学后喜欢看现代诗,后来又喜欢上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

虽然也逼着自己看完了四大名著,说实话,四大名著我都不喜欢。俗人……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清溪诗词


我是14岁时看过《红楼梦》。不过真的没啥感觉,并没觉得好。有些人说该书是百科全书,什么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世事洞察等,我实在是没感觉出来。要说百科全书,我觉得《金瓶梅》更胜一筹;要说语言美,那么,《聊斋志异》更胜一筹,且聊斋的百科性也很强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