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在美苏签订《反导条约》的生效期内,两国却都没有停止研发反导系统。“爱国者”是美国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走过了几十年。那么它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呢?

一、苏联+没钱下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苏联大量装备了以苏-7和米格-23系列为主的超音速战机。这些新款的战机打破了那时美苏军备的平衡。

虽然苏联在航电系统和机动能力上还不如同时期的美国战机,但超音速战机凭借着低空高速的优势可以迅速甩掉美国的现役防空导弹。而且苏联也在同步开发电磁干扰等技术来掩护轰炸机群的突破。这样看来,60年代的苏联只要愿意,就完全有能力将美国的天空撕裂地千疮百孔。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美国当时可选的防空技术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相位阵列雷达。这是在平板天线上安装大量的铁氧移相器,发射机从天线背后对其发射微波,微波穿越天线时被移相器“化整为零”地调整相位,又“化零为整”地在前方聚集成笔状波束。

这种天线除了旁波瓣极低而能抵抗地面杂波与蛮力式干扰外,还可以电子方式命令移相器在微妙内改变波束指向,使单位相位阵列雷达就可以“分时多工”方式执行搜索、追踪、照明……等任务。并能导引多枚导弹同时攻击多目标。

可当时美国现役可以实现这种技术的是“胜利女神”式与“鹰”式两种系统。注意,并不是这两种系统可以分别胜任这样的工作。而是两套系统必须配合使用,整合到一起才能涵盖高低空防御。这共需要9种雷达、2个发射器、2个系统控制中心和17个操作人员。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显然如此庞大的系统自然无法满足未来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于是美国雷神公司从1967年就开始研发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使用了另一种技术——“导弹追踪”。

这种技术不再蛮力地依靠雷达,而是用导弹分担了一部分工作压力。由雷达发射波束照明目标,再由导弹鼻翼上的小型被动天线接收,但导弹本身不分析讯号,而是透过无线电“下链”传回雷达,经过地面射控电脑的分析后再透过“上链”通知导弹自动驾驶修正弹道。

这等于是结合了古老的“指挥导引”,与现代“半主动雷达导引”技术。其实这种先进的技术是被迫的,因为“胜利女神”所使用的电路板面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雷神公司当时是个刚刚创业的公司,没有能力造可以装下大电路板的防空导弹。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所以只好想办法让体型小、造价低的导弹发挥大导弹的威力。因此通过“下链”将讯号处理工作集中到地面射控电脑进行,可降低导弹的单价,另外当雷达遭遇敌机干扰时候,飞行中的导弹仍有机会接受到干扰较少的回波,使射控电脑仍能遥控导弹锁定正确的目标。

雷神公司因资金不足而探索出来的技术让自己赢得了1972年的合约,并在1976年正式改名为“爱国者”系统。

二、反导版爱国者

“爱国者”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同时挤掉“胜利女神”与“鹰”式防空导弹系统赢得市场。而前者又分为射程48公里的“埃阿斯”型、射程160公里兼具反导功能的“大力神”型和专门在太空里射卫星的“宙斯”型,目前只有前两种进入了量产阶段。

在雷神公司拿到美国合同之前,美国陆军曾希望研发一种兼具防空和反导能力的“野战陆军反弹道导弹系统”,能拦截射程90至1500公里的战区弹道导弹,并跟随地面部队机动,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涨而且风险太高被迫取消。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美国军方只好把目标转向了在研的“防空导弹”计划,希望防空导弹可以承担反导弹的要求。恰恰此时美国和苏联签署了《反弹道条约》,美国人认为反导的要求有违契约精神,便紧急叫停了。

可是在1978年,情报部门发现苏联在加强“月球M”型(北约代号蛙式)、R-11(北约代号飞云)这类短程弹道导弹的精准度。美国人自然不能忍这口闷气,于是又启动了“爱国者”系统的反弹道导弹版的研究。

由于弹道导弹的针对性极高,许多人会用“子弹打子弹”来形容反弹道导弹的难度,但这其实是不精准的描述。因为枪炮射出的子弹是“开放画圈”,也就是其飞行轨迹无法修正,所以在发射前必须精确计算出预估撞击点,发射后还得祈祷子弹不因枪管瑕疵或风向而偏移了弹道,要分毫无差地命中子弹。发射之后不能进行修正自然是缘木求鱼。

但反导导弹则是“封闭画圆”,利用射控系统测算导弹与目标的误差可以不断修正飞行方向,使双方交会的误差接近于零。

经过一系列测试之后,“爱国者”系统的雷达性能与导弹的机动性能都可以满足反弹道导弹需求,尤其系统可以不断通过软件更新来实现应对对手新型导弹的特征,因此让军方毫不犹豫地献上了订单。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三、爱国者3型导弹

在海湾战争后,美国陆军研究了2个大型改良方案:“爱国者成长计划”,计划要全面提升防空与反弹道导弹能力,以夺回失去的作战空间。其希望对飞机和导弹的射程都大幅延长,甚至能射击敌军的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如同俄罗斯的S-400系统一般;

另一个方案则是增程拦截导弹,则专注于反弹道导弹性能,借由“动能击杀”能对核生化弹头产生更彻底的摧毁效果。由于前苏联瓦解,飞机的威胁程度远不如扩散中的弹道导弹技术,因此美国陆军选择了增程拦截导弹,这也就是现在的“爱国者3”。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爱国者3”主要除了尾翼控制外,前段增设由180具微型火箭组成的姿态控制系统,由于微型火箭的反应迅速,且在空气稀薄的高空环境具有较大的控制力道,大幅提升其终端机动能力。加上有微型化电子科技发展的主动毫米波雷达寻标器,能以更精细的波束与更短的运算时差将撞击误差缩小为零,使弹体成为质量更大的单一破片而产生更大的撞击动能,足以拦截速度更高的1300公里等级的弹道导弹。

采用动能击杀的另一个好处是缩小弹头重量,对比原版爱国者90公斤重的弹头需要700公斤的弹体装载。第三代的弹头重量不到十分之一,全弹重量则不到二分之一,极限速度可以达到更高。

大幅缩小的弹体使“爱国者3”可以“一坑四弹”的方式塞入相同尺寸的发射箱,使发射架火力增为4倍。另外,原有的MPQ-53雷达由于平均功率不足,在执行小角度搜索的反弹道导弹模式时无法兼顾大角度的防空扫描,导致单一防区需要2具雷达来分担防空任务。“爱国者3”则增设1具行波管的MPQ-64雷达,使平均功率得以翻倍。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爱国者2”导弹由于燃料较多,弹头较大,对喷射目标仍有较大的射程与杀伤效果,因此美国有发展了称为“导引提升导弹”的改装套件,借由更灵敏的寻标器来延伸射程与瞄准雷达截面较小的巡航导弹,并可对抗1000公里等级弹道导弹,通常与“爱国者3”导弹混合部署。

美军现役最主要的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而“爱国者3”导弹独特的姿态控制系统可以保持更高的高度机动,因此有了“导弹部分提升”版,改用加粗的双冲程火箭使射击高度提升50%而达到35公里,恰好衔接最低射高为40公里的反导系统,反弹道导弹射程则扩增1倍,而能保护更大面积,美国也开始测试新型飞行模式,可能是最节省能量的高抛弹道,以延伸对喷射目标的射程。

四、最后的最后

“爱国者”系统在最近几年击落无人机的战例比较多,虽然战果很辉煌,可是拿着单枚几百万美元的拦截导弹去打击无人机,总是一种“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