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漢帝國初建,國力羸弱,漢朝的政府實行了“休養生息”、“放任自流”的寬鬆政策,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由於漢代初期開放了關口,放鬆了對山林中礦藏資源的專營,使當時的工商業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據《史記·平準書》裡記載:“民則人給家足,都鄙稟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在漢興70年間,也就是文帝和景帝時期,民間和國庫都非常充盈,國家儲備的錢財多得串錢的繩子都朽掉了,中央糧倉裡的糧食多得“至腐敗不可食”。這種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與此同時,商人階層也得以崛起,出生於清朝末期的著名教育家“李劍農”,在《先秦兩漢經濟史稿》中認定:“漢初實為中國商人第一次獲得自由發展之安定時期也。”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也詳細記載了22位西漢時期的富豪,並給了這些商人起了一個稱號:“素封”。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所謂“素封”,就是指那些沒有官爵和封邑的人,通過自己經商和其它勞作而獲得財富,可以與權貴們相媲美。

正是因為“文景之治”的盛世,使漢朝以後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01 漢朝初期的格局

漢高祖建立漢朝,依然採用的是分封制,只不過各諸侯國的分封改為了“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這些劉姓諸侯王,跟前朝一樣,可以有獨立的軍隊,也可以有獨立的官員和財政。他們儼然是國中之國,靠著親屬關係維持著與朝廷的合作。

因此,七十年的經濟大發展,使得漢朝的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一是諸侯國勢力日益龐大,中央政府已經無法把他們完全掌控於手中。

比如,東部的吳王“劉濞”,一言不合,就聯合了後來的“七國之亂”。

二就是商人階層的崛起,大多數已經控制了國家的命脈性產業,致使商人比國家還要有錢。

比如,當時的“七王之亂”,朝廷平叛卻沒有軍費,只能向長安城中的高利貸商人“無鹽氏”借錢”,年利息竟然高達十倍。最後無鹽氏發了戰爭財,成為關中的鉅富。

從無鹽氏借錢可以看出,當時商人的財富已經超過了許多的權貴,無形當中給政府造成了威脅。

因此,地方諸侯和商賈富豪的傍比而起,讓長安城裡的最高統治者開始感到不安。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文帝時期,西漢著名的政治家“賈誼”,向文帝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在《治安策》裡寫道:“當今皇帝穿的衣服是普通的黑色絲織品,而富民的牆上卻掛著文繡;皇后裝飾衣領的花邊,富人的婢妾卻用來縫鞋邊。”

賈誼希望文帝對諸侯“分而治之”,在原有的諸侯國裡分封更多的諸侯。而對於“富民”,他建議實行打壓,重新回到“重農”的道路上去。可是,當時文帝並沒有採納。

與賈誼同齡的“晁錯”,比賈誼更為激進,向景帝直接提出了“削藩”。這個建議被景帝採納,導致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

景帝為了平息眾怒,被迫腰斬了晃錯,可是吳王依舊一意孤行,誓必謀反。最終被名將竇嬰和周亞夫所鎮壓。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也正是因為“七國之亂”,讓景帝成功粉碎了諸侯國對帝國財政的阻礙,也取得了各諸侯國財政的集權。從此,中央的監察權直接伸到了諸侯國的國內。

在景帝時期,帝國的財政經濟達到了最高峰。

02 漢武帝實行經濟改革的四大基礎條件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16歲的劉徹登基。

武帝登基以後,年輕氣盛的他,無論是在內政上還是外交上,都採取了極其激進的政策。

對內,漢武帝在政治上採取了“賈誼”曾經提出的的主張,頒佈了《推恩令》。就是強行要求諸侯王分封諸子為侯,使各諸侯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並派遣了行政官員進行監察工作,由此加強了中央的集權。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思想上,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學成為了當時唯一的正統思想。

史學家“顧頡剛”曾在《漢代學術史略》裡把漢武帝與秦始皇相比:“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採取的是嚴厲的刑罰制裁。而漢武帝是統一了人民的思想,讓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所以,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成功了。”

對外,漢武帝,不再採取於匈奴和親的政策。

20年間,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攻戰西域,奪回了河西走廊地區;在東北方,他派兵滅了衛氏朝鮮;在南方,把夜郎和南越地區歸附漢朝。漢武帝還大力興修水利,修築道路。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就這樣,中央財政開始告急,漢武帝把文帝和景帝留下來的國庫消耗一空。為了補充國庫的收入,漢武帝開始了一系列強硬的經濟改革,具體的執行者便是著名的商人之子“桑弘羊”。

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在進行改革以前,中央帝國已經實現了以下四個基礎條件:

一,景帝的“削藩”,武帝的《推恩令》,還有“獨尊儒術”,使政治集權和思想上都得到了統一。

二,“文景之治”留下了巨大的財富。

三,抵禦外族的侵略和討伐匈奴的戰爭凝聚了民心,使漢武帝的政治威信達到了頂點。

四,漢武帝時期,出現了十分得力的將領和能臣酷吏,使執行能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也正是因為這幾個成熟的條件,使漢武帝后來的經濟變革,讓漢帝國成為了“強漢”之國。劉徹也終究成為了一代大帝。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王莽實行的經濟改革,他實施的版本,幾乎與漢武帝是一樣的,可是他卻最終人頭落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以上四條,王莽無一可得。

03 漢武帝的貨幣壟斷

漢武帝曾經也嘗試過“賣官鬻爵”,以增加財政收入。可是賣爵的收入還是無法滿足戰爭的需求。於是,漢武帝採納了酷吏“張湯”的意見,依靠政權的力量,創造了兩種新型的貨幣:“白鹿皮幣”和“白金三品”。

“白鹿皮幣”,就是漢武帝見漢苑裡有許多白鹿,所以就用鹿皮飾以花紋,製作成貨幣,每張值四萬錢,也就是四十斤黃金。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漢武白鹿皮幣

“白金三品”,就是用銀子和錫做成的貨幣。具體有三種:一種是圓形的,上面是龍形圖案,叫做“白選”,值三千錢;另一種小一些,方形的,上面是馬形圖案,值五百錢;還有一種更小的,是橢圓形的,上面是龜形圖案,值三百錢。

在漢代,諸侯朝覲、祭祀祖先,都需要用到玉璧,於是,漢武帝便規定各諸侯在貢獻玉璧時,下面必須墊上“皮幣”,就等於,各諸侯都要花大價錢買一塊不值錢的皮子。

漢武帝除了為了斂財發行了皮幣和白金,同時也發行了一種“三銖錢”。

“三銖錢”重三銖,錢上的文字也寫著“三銖”,是漢代第一種標明瞭重量的錢幣。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漢武帝的皮幣和白金大大地擾亂了市場,使貨幣市場出了紊亂。於是,在皮幣、白金、三銖錢之後,漢武帝又規定了一種新的錢幣——五銖錢。

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面值上也寫著“五銖”,從而奠定了中國銅錢的孔方格式。

經過六次的貨幣改革,漢武帝最終下令,把鑄幣權徹底收歸中央,民間再不準鑄造五銖錢,所有錢幣都規定在“上林苑”鑄造,鑄出的錢被稱為“上林三官五銖”。

從此以後,中國的錢幣徹底進入了國有壟斷階段。漢武帝的改革,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種通行了八百年的貨幣——五銖錢。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04 鹽、鐵、酒的國有壟斷

桑弘羊是漢武帝鹽鐵專營的忠實執行者。在他主持的專營事務過程當中,桑弘羊已經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只有由國家投資的國營事業,才能稱得上大規模化的生產。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描述“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六十里”。漢代的鹽鐵官也已經是遍佈全國。

除了鹽業專營,對於“鐵業”,也下令由官府徹底壟斷。按規定,凡是產鐵的地方都要設立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製作與銷售,都要由鐵官負責。從此,民間不得擅自煮鹽和冶鐵,更不準私自販賣,違令者要在左腳上戴上六斤重的鐵鎖。

這一法令的規定,政府不但壟斷了銷售權和定價權。而且還壟斷了製造權。也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國營企業”,是從這裡開始的。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公元98年前,漢匈奴再起兵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桑弘羊提出了“酒榷”,即酒類專賣的政策。辦法跟食鹽專賣是一樣的。由官府供給私營釀酒作坊糧食和酒麴原料,然後按規定釀造品種和規格,生產出來以後再由官府統一收購和銷售。這就是所謂的“縣官自酤榷賣酒,小民不復得酤也”。

據史學家吳慧的計算,酒榷的專營收入也十分高,每生產1000甕的酒至少可以得到252000錢的收益,最後能過統購統銷後,還可得到20%的利潤。

桑弘羊把這部分的收入“贍邊,給戰士,拯民於難也。”從而大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壓力。

從此,酒榷與鹽鐵並列稱為“三業”,成為國家實行壟斷經營的主要產業,歷代延續,從未中斷。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除了控制鹽鐵產業以外,桑弘羊還創造了另外兩個高盈利的國有化改革,一是“均輸”,二就是“平準”。

史學家吳慧在《中國商業通史》中有具體的解讀:“均輸”是“行商”的性質,是統購統銷;而“平準”則是“坐賈”的性質,就是物價管制。

如果說,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使漢帝國有力地控制了重要的產業經濟,那麼,漢武帝隨後推出的“算緡令”和“告緡令”則讓全國的中產階層全面破產。

所謂“算緡令”就是規定全國的有產者必須按財產多少上繳“資產稅”。而“告緡令”則是發動群眾告發群眾。

所以說,中央集權制度是自秦始皇開始,但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個真正建立了最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大獨裁者,他是真正實行了產業壟斷和金融壟斷的第一人。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05 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公元前81年,漢昭帝為了瞭解民間疾苦,讓各個郡國推薦數十位社會賢達人士,到朝廷來反映民間問題。在漢帝國的朝堂之上,一次關於鹽鐵專營政策的公開辨論會開始了。

這場辨論會的一方是桑弘羊,另一方是群儒生,這場辨論會的主要內容,由一個叫“桓寬”的人記錄下來,寫成了一部奇書——《鹽鐵論》。

其實,這場辨論的政治背景是大將軍霍光為了打擊桑弘羊而設的局。桑弘羊與60多位“賢良”學士進行鹽鐵專營的辨論,他前後共發言130多次,為專營政策做頑強的辨護。當時,群儒反對國營化政策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指責鹽鐵、均輸、平準等是“與民爭利”,抽取了民間財富。

二,國營企業生產,商品質量低劣,各級官員強買強賣。

三,官商勾結,形成了權貴集團,增加了社會的不等。

《鹽鐵論》:兩千年前的國企之爭!

對於群儒的反對,桑弘羊一一予以回駁,在他看來,這些沒有治國經驗的儒生,只能提出國營化的弊端,卻提不出更好的建議。

桑弘問他們:如果不執行國營化政策,戰爭的開支從哪裡來?國家的財政從哪裡來?地方的割據勢力如何化解?

從漢高祖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以後,為了維持這個帝國的統一,帝國必須要拿出一部分經濟來發展軍備,以防外部侵略。還得加強政府官僚系統的控制和維持內部的穩定,這些成本都是需要財政去負擔的。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曆代統治者一方面想要放權於民,而另一方面卻又捨不得放棄壟斷的原因。

所以說,鹽鐵會議上的儒生們,無法回答桑弘羊提出的那些難題:中央政府到底是應該管制經濟,還是應該放鬆經濟呢?如果不採取營利性的國有專營制度,如果國有資本不保持對國民經濟的高度控制,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帝國又該如何得以維持?

最終75歲的桑弘羊,還是被霍光以謀反的罪名處以滅族的酷刑。以霍光為首的儒生們,最終也沒有勇氣將那些專營制度全部廢棄,只是象徵性地取消了酒業的專營。

參考資料:郭建龍著《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吳曉波《浩蕩兩千年》

吳慧《中國商業通史》

司馬遷《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