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行測片段閱讀中你容易忽略的“神技”

在行測備考中,經過理論的學習與理解,考生們對於考試已有了整體的把握,而對於言語理解題目當中的片段閱讀,卻總是感覺差一點火候,也總是在迷惑選項與正確答案之間徘徊糾結。殊不知,之所以出現這種做題的瓶頸期,正是因為大家忽略了特別重要的一點——選項對比。接下來中公教育專家建議大家通過兩道題目來體會選項對比的“神奇”魔力:

行測:行測片段閱讀中你容易忽略的“神技”

【例1】天邊曾經很遙遠,現在忽然近了,正所謂咫尺天涯。天邊發生的事情,諸如哪裡又罷工了,哪裡又騷亂了,哪裡又政變了,只要上個網之間我們就能瞭如指掌。人們義憤填膺,群情溦憤,憂心如焚,比自己吃了蒼蠅還窩心,恨不得插上翅膀,去幫忙開飛機、駕輪船。而身邊發生的事情,諸如哪天是母親的生日,親戚家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妻子的髮型什麼時候換了,我們一概渾然不知,甚至身邊的老人在路邊倒地不起,從他身邊走過的人匆匆瞥一眼,就加快腳步趕緊逃離,沒有個人願意或敢於將跌倒的老人攙扶起來。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

A.說明人們通過網絡開拓了視野

B.批評人們過多關注“天邊”的事

C.倡導人們要胸懷天下、志向遠大

D.提醒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中公解析】答案:D。首先分析題目,通篇談論的是人們總是喜歡關注網上離自己很遠的事,然而對於自己眼前的事卻視而不見,而且作者的態度很明顯是貶義的,所以A項錯誤。而C項當中倡導人們要有志向,和文意明顯不符,排除。而考生迷惑的選項也就是在B和D中,可以發現二者都是符合題乾的,此時哪個更好呢?這便是選項比對的重要性了。可以看出,文段講述了當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B項是文段主旨的同意轉換,但選項詢問的是作者意圖,作者通過講述問題的存在,無非是想讓公眾注意並改善問題,比對選項後可以發現,D項正是倡導人們解決問題,也更符合作者的意圖,答案選D。

【例2】在討論留守兒童問題時,有些學者將其歸咎於個體和家庭層面的圖素,強調親子分離。但無論是歷史上的走西口、闖關東之類的人口國內遷移,還是下南洋形成的人口海外遷移,都曾產生大量留守兒童。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大量外出經商,其家鄉也存在大量留守兒童。而由城市化產生的留守兒童,在近代的浙北、蘇北等地也早就初具規模。為什麼20世紀90年代以後,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一個公共議題呢?這不僅因為其規模日益龐大,更因為鄉村社會發生鉅變,從根本上改變了鄉村的育人環境。在通往現代化、城市化的路途中,鄉村社會完全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鄉村文化衰落了。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

A.探討留守兒童問題不能僅從個體和家庭層面找原因

B.歷史上有留守兒童卻並未產生問題

C.中國鄉村城市化對鄉村文化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D.鄉村社會的衰落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原因

【中公解析】答案:D。瀏覽題目,可以發現題幹是圍繞產生留守兒童的原因展開討論的。B項和C項都不是文段討論的重點,排除。文段前半部分說有些專家把原因歸結為家庭和個體,但歷史上也有很多留守兒童現象,卻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接著通過一個問句,引出當前留守兒童備受關注的原因,更通過“不僅因為其規模日益龐大,更因為鄉村社會發生鉅變”這個遞進句,強調出鄉村社會改變的重要性。對比A和D項,會發現A項只說到了文段開頭,且說法籠統,沒有給出具體原因,而題幹是討論到確切原因的,即最後一句的“鄉村文化衰落”,因而D項更符合題幹主旨。

中公教育專家相信通過以上兩道題目的練習,各位考生也對選項對比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理解,但只有將知識運用得更為熟練,才能脫穎而出。因此,對於題目的分析與選項的對比,希望各位考生多加練習,加深理解,積極鞏固,成功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