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最硬核追星”火了!

近日,安徽一男子到派出所办业务,民警发现其户口本里有一页手写着“吴京的户口信息”,惊呆!

小学生把吴京写进户口本 | 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原来,该男子的儿子看了《战狼1》、《战狼2》、《流浪地球》等电影之后,非常崇拜吴京,想要成为和他一样的人,便把吴京写进了户口本。

小学生把吴京写进户口本 | 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大家看了忍俊不禁,小孩子太天真可爱了!

有调皮的网友调侃:“爱你爱到户口里。”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有的默默关注,有的则用行动表达出自己的崇拜之情。但提到“追星”两个字,不少父母还是会闻之色变。

其实,人们“追星”的情愫渊源已久。

国外有研究表明,对偶像的崇拜并不是现代产物,从古希腊人民对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仰慕,到现在人们对明星的崇拜,这种情感一以贯之。

美国心理临床助理教授约翰·卢卡斯博士说:“名人挖掘了公众的原始幻想和基本情感,把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拉’出来,让他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追星是一种正常普遍的现象。

适当追星,崇拜有榜样力量的偶像,反而有利于孩子成长。

01

偶像可以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

提到中国魔术师,你会想起谁?

即使对魔术界不了解,你也一定知道一个人:刘谦。

他上过春晚,获得过第一届世界魔术大赛最佳创意奖、国家魔术大赛的舞台魔术冠军等奖项,堪称中国魔术第一人。

而这一切,始于7岁那年,他看到的一个叫大卫·科波菲尔的人。

在电视节目上,刘谦看到大卫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给变没了,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

他被这种古老艺术所震撼,被大卫的“神奇魔法”所折服。

从此,他“没有一天不在想魔术、练魔术、看魔术、表演魔术”。他全身心投入到“追星”的道路,努力像自己的偶像学习。12岁那年荣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冠军,从偶像大卫手中接过冠军奖杯。

这次交接,也让刘谦真正开启了他的传奇魔术之路。

小学生把吴京写进户口本 | 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刘谦和大卫·科波菲尔

孩子追的偶像身上,一定有孩子所欣赏向往的闪光点:外貌,才情,成就,品德等等。

“追星”就是向偶像追逐接近的过程。有自身闪光点的偶像,是人们前进路上的灯塔,点燃希望和光明。

正如“马云爸爸”在北大演讲时所说的玩笑话:

“今天到北大演讲,心里特别激动。我一直把北大的学子当做我的偶像,一直考却考不进,所以我想,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到北大当老师。”

02

偶像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西安新东方老师、牛津大学学霸何若东,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何若东说,自己小学时在英语课上表现平平,上初中后甚至有些吃力。这时他遇到了《哈利·波特》。看了电影后,他迷上了“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关于她现实中的一切,何若东都想了解,甚至梦想和她约会一次。

当然,想走近艾玛,英语必须非常好才行。于是何若东开始对英语学习产生前所未有的动力和热情。之后努力学习,英语水平不断增强,成功留学,获得牛津和伦敦政经双硕士学位。在2001年,终于幸运地得到了偶像艾玛的签名。

小学生把吴京写进户口本 | 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赫敏”——艾玛·沃特森

我们都知道,学好外语很重要:开拓眼界,提高能力,与时俱进,提供全新看世界的视角等。然而,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对学外语有抵触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不把学外语看成是任务,而当成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就一定能找到学习的动力。

正如网上有人总结道:

学韩语的多是追韩星的粉丝;

学日语的多是二次元爱好者;

字幕组大神多是欧美圈达人……

我的大学好友小黄就是一例。她是日本男星樱井翔的“忠实铁粉”,因为追星决定学日语,在校外报班学习,每周双休日风雨无阻,最终成功考取日语N2证书,达到了日语基本交流无障碍的水平。

她学习小语种的目的,纯粹而简单:为了更加了解偶像所在的国度和文化。但恰恰是这种强烈兴趣的驱动,使她学起来主动而认真。

小学生把吴京写进户口本 | 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樱井翔

正如何若东所说:“孩子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此事体现的能力;孩子的闪光点是父母最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当孩子在追星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兴趣、品质和能力,父母应感到高兴,尽力鼓励。

03

追星的时光 可见证孩子的成长

不少家长担心偶像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殊不知孩子对偶像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他们现阶段的追求。偶像随着孩子自身的成长而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几年前,侄女非常崇拜一位年轻偶像,问其原因,只说“他好帅”。仅仅因为看了他主演的一部电视剧,便被那“高颜值”所迷住。

今年过年见到她,我特意提到那位偶像的现状,本抱着多些共同话题的初衷,却不料侄女并不领情:“我的偶像不是他了。”

我吃惊不小。

“现在我比较崇拜许嵩。他的歌经常由他一个人负责作词作曲编曲,而且有首歌因为歌词水平极高还被收录到大学语文课本了,是不是很有才?他人也特别低调,专心做音乐,从不炒绯闻……”侄女的眼里闪着小星星。

听着这滔滔不绝的夸赞,我知道,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追求外表,到追求才华、品格。这个转变并没有父母的刻意引导和灌输。实际上,我哥哥和嫂子一直对女儿追星这件事见怪不怪,任其发展,用他们的话来说:“谁年轻的时候没喜欢过几个偶像,我当年还追齐秦呢!”

小学生把吴京写进户口本 | 80%父母都不知道,追星的孩子更优秀!

许嵩

果然,印证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时间是最大的革新家。

04

追星讲求“度”

实际上,追星只是一种兴趣,与玩游戏、打牌等并无二致。

适度玩游戏、打牌,大家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超过了限度,如逃课辍学玩游戏,倾家荡产去赌博,人们便觉得玩物丧志了。

同理,追星本身没什么,还有一些好处,但超过限度,便产生了所谓的“脑残粉”。如果孩子追星到了极端狂热的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就需要参与引导了。

2016年蹿红网络的“虹桥一姐”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作为一个1998年出生的上海姑娘,她拒绝读书,全职追星,“不辞辛劳”地经常在虹桥机场蹲点,要到不少明星的签名照和合影,如杨洋、刘昊然、林更新等。

当时曝光一出,骂声一片,连粉丝界都称她为“奇葩毒瘤”。不少网友呼吁理智追星,劝导“虹桥一姐”回归学习,多读书充实自己。

可见,追星追到疯狂程度,是非常不理智也不利于正常生活的。

追星,不在于撕心裂肺地表白和放弃理智地跟随。只有以偶像为榜样,脚踏实地变成更优秀的人,让偶像因此喜悦,让你因此无憾,才是追星的真正意义。

正如将吴京写进户口本的小男孩,他喜欢的,是吴京在电影中表现出的男子气概和爱国情怀,受到这种正能量影响,孩子也一定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偶像是星,照亮孩子向阳的心。

只要孩子适度追星,追正能量的星,包容和理解,便是我们对此最好的回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