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什么是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十九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的纪法,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PS: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历史背景

朝鲜方面

李昪 (朝鲜哲宗)

中日甲午战争

(1831年7月25日——1864年1月16日),朝鲜王朝第25代国王,死后庙号哲宗

李熙 (朝鲜高宗)

中日甲午战争

(1852年9月8日——1919年1月21日),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死后庙号高宗,因此又称朝鲜高宗。

李昰应

中日甲午战争

(1821年1月24日——1898年2月22日),他是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李熙的生父。他是朝鲜王朝唯一生前获得“大院君”爵位的人。

(大院君:是朝鲜王朝的一种爵位,是入继其他国王大统而即位的国王给自己生父的封爵)

明成皇后

中日甲午战争

(1851年11月17日——1895年10月8日),朝鲜高宗李熙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19世纪末朝鲜的实际统治者。

朝鲜半岛局势

1864年初,朝鲜哲宗逝世后,神贞王后立宗室兴宣君李昰应之子李命福即位,改名李熙,是为高宗。当时高宗还年幼,奉生父李昰应为兴宣大院君,开始摄政。

1864年至1873年期间,李昰应俨然摄政,权倾朝野,对内实行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对外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873年,朝鲜王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被迫引退下野。

壬午兵变

1882年7月23日,朝鲜发生了一起武装暴动。朝鲜王朝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因为一年多未领到军饷以及对日本人的反感,聚众哗变。大量汉城市民加入了起义队伍。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几个民愤极大的大臣和一些日本人,并且攻入王宫,推翻了闵妃外戚集团的统治,推戴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执政。这次兵变引发了中国和日本同时出兵干涉,并且很快被中国的军队镇压。

日本方面

1868年至1877年,明治天皇通过战争,消灭了幕府残余势力,统一了日本全境的同时,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开始了改革,大力学习的西方文明,走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明治天皇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第一站就是朝鲜半岛。

“征韩论”

日本针对朝鲜的一种对外扩张的论调。

江户时代末期不少日本的有志之士便提出了这一主张,代表人物就是吉田松阴。

1868年12月,木户孝允向朝臣岩仓具视提出这一观点,随后因为日本的内部战乱不断,征韩论被暂时搁置。战后明治维新开始,武士阶级统治被废除造成国内社会危机,征韩论被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士族守旧派再次提出。

1873年,出访欧美岩仓使节团归国,认为日本远落后于世界,征韩为时尚早,并发动“征韩论政变”驱逐中央政府的征韩派,继续推动维新。

1875年,日本军舰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号称进行海域测量,却在傍晚以补充淡水为由,未经向朝鲜政府申请,也未提前通知朝鲜守军,企图靠岸上陆。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日舰全力反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攻陷永宗城。

1876年2月26日,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又称《丙子修好条约》、《日朝修好条约》),朝鲜给与日本贸易特权并互相承认为自主独立的国家。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计划武力攻占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将山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及岛屿划归日本版图,肢解中国其他地方为几个小国,附属于日本,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施政演说中,称朝鲜、中国东北和台湾是日本的“利益线”,是与日本“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宣称保卫利益线上“国家独立自卫之道”。

1890年、1892年日本举行两次大规模海陆军联合演习,并派遣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

1892年后,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10年扩军计划,建立了一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近代陆军和海军。

朝鲜半岛的战争一触即发。

大清朝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向欧美列强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了所谓“同治中兴”的景象。

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

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

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1865年5月,南京,由李鸿章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正式成立。

中日甲午战争

1865年9月20日,上海,由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正式成立。

中日甲午战争

1866年,福州,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正式成立。

中日甲午战争

1867年,天津,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正式成立。后由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

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在1879年10月27日的奏折中说:“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游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

1888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奏准暂停南北海军购买外洋枪炮船只3年。

清朝的发展速度不慢,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了满清的改革进程。

东学党起义

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而统治阶级多称呼其为“东学党”,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

全琫准

中日甲午战争

(1854年—1895年),乡村教师,朝鲜王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袖。

东学党起义让朝鲜高宗恐慌,向北京告急。

4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

5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

7月23日,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高宗,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而大院君写信要求东学党徒北上与平壤清军汇合一起驱逐日军但被日军发现。

《中日天津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1885年4月18日,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明治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中国天津签订的条约,该条约是为解决上年朝鲜甲申政变所引发的中日冲突的遗留问题而缔结的。

甲申政变

中日甲午战争

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

金玉均

中日甲午战争

(1851年2月23日——1894年3月28日),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朝鲜开化党的领袖。

1882年至1884年间三度赴日本考察,意图推翻朝鲜王朝,效仿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

1884年,金玉均在日本的支持下,其领导的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很快就失败了,随后整个人逃亡日本,后又流亡至中国。

1894年3月28日,被朝鲜刺客暗杀于中国上海。

(PS:朝鲜半岛的人天生就是适合当刺客。)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爆发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借口中国出兵的缘故,立刻出兵入侵朝鲜半岛。

1884年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

大岛义昌

中日甲午战争

(1850年9月20日——1926年04月10日),明治时期的陆军大将,甲午战争率一个混成旅在牙山首先挑起战争,日俄战争时的第三师团长,战后首任关东都督府都督。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海军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进攻。

1894年7月23日,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

丰岛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 。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也是甲午战争第一战,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1894年7月23日,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

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早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

日军不宣而战,率先偷袭北洋水师。

经过一番激烈炮战缠斗后,广乙企图逼近日舰发射鱼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受重创,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广乙于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战斗,最后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沉。济远则悬挂白旗,然后更挂上日本军旗,向西弃二舰而走,日舰吉野在后追击,济远最后成功逃脱。

1894年8月1日,大清对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双方正式宣战。

牙山战役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400人进入朝鲜,驻扎忠清道牙山县。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舰队在海上率先偷袭北洋水师的同一天,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指挥日本陆军混成旅团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犯。

26日,日军抵达成欢前沿阵地,做好了进攻准备。

27日,日军乘黑夜重点进攻清军右翼。清军右翼火力薄弱,很快就被日军攻占了。日军随后倾全部火力攻击清军左翼阵地,清军左翼被日军攻占。清军主阵地遭到围攻,四面受敌,清军不得已率众撤退,成欢遂被日军攻占。

28日,聂在率部退奔公州的途中,路遇北撤的叶志超部。叶认为成欢失陷,公州亦不可守,遂决定牙山清军北奔平壤。为避免与日军相遇,叶、聂率军绕经汉城东部,于七月下旬与左宝贵和卫汝贵等驻守平壤的清军主力会合。

牙山之战是中日陆军的第一次交战,意义重大。

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前往平壤,然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于9月13日抵义州外,余皆迟缓而未入朝鲜国境。

1894年9月15日,日军完成了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 激烈的战斗,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入夜,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左宝贵

中日甲午战争

(1837——1894年),山东费县地方集(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回族。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向中国军队挑衅。左宝贵在平壤率部拼死抗敌,壮烈牺牲。入祀昭忠祠,赠太子少保衔,谥号“忠壮”。

平壤战役,清军弹尽粮绝,海上被日本舰队骚扰无法运送补给,是导致清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大鹿岛附近海域进行的决战。

1894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1894年9月15日,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凌晨,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第二日,军队已经全都登陆。

1894年9月17日,运兵船卸载完毕后,北洋水师定远号旗舰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就在北洋水师返航途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北洋舰队,日本开始进攻北洋水师。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触礁后被毁的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也即采取了“存在舰队”策略,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中日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双方布阵图

海陆两战的失利,让李鸿章在朝廷内部饱受抨击,日本也开始大举进攻中国。

九连城之战

1894年9月17日——11月22日,这段时期,日军陆军开始从辽东半岛登录,全面进攻中国。

1894年10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旅顺口之战

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1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11月21日旅顺陷落,日军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大批平民死亡。

旅顺大约有将近两万多的军民惨遭日军屠杀。

中日甲午战争

清军陆战只要碰到日军的进攻,几乎就是一触而溃。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的主和派已占上风,准备跟日本议和。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的门户洞开,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威海卫之战

1894年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2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结果日本获得决定性胜利,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

整个战场中陆战全线崩溃,北洋水师顽强抵抗,甚至还派出陆战队收复失地,可惜失败了。

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失利后,清廷被迫议和。

1894年10月,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8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

(日本当时已经快撑不住了,他根本就没有大量的资源去入侵中国。)

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3月,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1895年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1895年3月21日,双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前往春帆楼途中,被刺客小山六之助开枪击中左脸,血染官服,当场昏倒。

1895年3月28日,伊藤博文担心国际舆论指责,同时唯恐李鸿章就此回国、中日和谈冻结,招致欧美列强进行强行调解或干涉,立马告知李鸿章日方愿意停战,随即进行谈判并且完成停战谈判。

1895年3月30日,中日双方签订停战协议。

1895年4月1日,双方开始进行议和谈判,日方在议和谈判第一轮中提出《日清媾和条约》。中方拒绝。议和谈判期间,双方经历数次会面谈判及书面协调后,日方降低要求,将赔款缩减为库平银二亿两白银。

(老李挨了这一枪减少了一亿两白银。)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春帆楼二楼签署了《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如下。

第一条:中国确认朝鲜国为独立自主国家,朝鲜停止对中国进行朝贡。

第二条: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1.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2.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3.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条:两国各选派官员依据粘附本约之地图,共同踏勘并确定辽东半岛之划界。

第四条:中国支付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约3亿日圆)。

第五条:割让土地内居民能任听其迁移界外与变卖资产,唯条约批准2年后该地的居民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第六条: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口岸,及认可日本最惠国待遇。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第七条:日本在3个月以内撤回中国领土内之日军。

第八条:中国承认日本占领山东省威海卫三年,待中国还清赔款后才交还,如果费用支付不全,日军不撤回,日军军费由中国负担。

第九条:中国对日本人俘虏,不可虐待处刑,也不可对协助日军的中国人士处刑。

第十条:条约批准日开始,停止交战。

第十一条:条约由中日两国批准,日本明治28年(1895年)5月8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生效。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释放日军战俘、释放汉奸、两国正式停战。

中日甲午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