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曾还政给光绪帝,并对他抱着很大期望,光绪帝没把握住机会

大家都忘了一个重点,

光绪是谁扶他上位的?

是慈禧。

光绪正式亲政时,是谁支持他的?

也是慈禧。

慈禧可以按祖制还政于光绪。

但哪怕慈禧不还政,按她当时的威望和权谋,光绪也是无任何反抗能力,看看前面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这老太婆而言,就是个傀儡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她手里。祖制在老太婆眼里,就是个屁。


慈禧曾还政给光绪帝,并对他抱着很大期望,光绪帝没把握住机会


慈禧大胆让光绪亲政,可以得知,她对光绪,一开始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期望他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期望他能成为千古明君。

比如,甲午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就是手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但是,光绪调度的甲午战争,却因为他胡乱指挥,以及某些“帝党”成员“从中作梗”等原因,导致清军输得一塌糊涂。用《清史稿》的话来说,就是“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但甲午战败后,光绪又急于求和


慈禧曾还政给光绪帝,并对他抱着很大期望,光绪帝没把握住机会


正在颐和园养老的慈禧老太,惊闻光绪战败后,就不淡定了,才决定亲自出马,帮光绪这小子收拾残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甲午之耻。

慈禧为何出尔反尔,在甲午不久后,就收回光绪权力?

是因为,慈禧从甲午一战、及后来的“百日维新”中看到,光绪其实是草包,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更不懂识人用人,还毁坏了她辛苦创造的“同光中兴”。

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

她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还平定了西北回乱。

慈禧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


慈禧曾还政给光绪帝,并对他抱着很大期望,光绪帝没把握住机会


慈禧不顾反对,坚决提拔冯子材,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成功阻挡法军进入中国西南门户,通过《中法和约》,清朝还抢回了台湾。

可见,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

这样的局面,比咸丰时好多了,比后来的民国也要好。

但光绪还是玩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日本主动挑衅,光绪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也高调应战,颁发了对日宣战诏书,还动不动就下圣旨叫前线将士往前送人头,全然不顾战场实况。

光绪也想通过打小日本,来刷业绩,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更是一力主战,像现在的愤青一样,高喊灭了小日本,比如,主战派官员,就鼓励拿小日本来刷业绩:“……剿灭日本,建立奇功。”

日本在光绪眼中,就像现代人眼里的冈比亚。


慈禧曾还政给光绪帝,并对他抱着很大期望,光绪帝没把握住机会


光绪说日本是“蕞尔小国”,从头到尾,根本没正视过日本这个国家,更没正视自己,全凭自己的一腔骄傲和无知,去“对付”日本。

但一力主战的“帝党”成员们,却又对北洋舰队,处处为难,到处使绊子,笑看北洋舰队出洋相。

结果,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业绩刷不成,反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

光绪的战败,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令来之不易的“同光中兴”局面,半途而废

当然,“洋务运动”和“同光中兴”的失败,不全是光绪的责任,但光绪的破坏力,却是非同小可。

后来,光绪信任康有为、谭嗣同等“经验不足”的书生,还急于求成,仓促“变法”。

但从“维新派”某些“救国建议”来看,不但慈禧要废他们,哪怕历朝历代帝王,也不放过他们,哪怕放在今天,他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维新派”病急乱投医,为了“救国”,提出要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卖给列强,来换取改革资金。

慈禧老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英俄手中抢回新疆,“维新派”居然说卖就卖,好像新疆就是一棵白菜一样。

当然,幸好“卖地变法”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机会卖成,不然,维新派就得与秦桧、汪精卫一起做兄弟了。

“维新派”领袖甚至提出“中日合邦论”(中国和日本合为一国),还鼓吹要邀请日本侵略者,来一起主持中国的“变法”。

这是连慈禧都不敢说的事情,但“维新派”却堂而皇之提出来了。

再者,维新派居然“围园杀后”,密谋干掉慈禧,这在当时,更是大逆不道之事,老太婆在当时也是合法存在好不?你居然说杀就杀?

面对维新派这种种荒诞狂妄的言行,她能不阻止他们?

至于光绪帝,居然信任这帮幼稚荒诞的“维新派”,慈禧能不废了光绪?

当然,维新派成员之一的谭嗣同,是值得敬佩的,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甘愿为救国而牺牲,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当时的救国方法,却是不科学的。

假设慈禧真的是毒死光绪的凶手,那原因只有一个――光绪治国无能,还会被他和他的团队(如维新派)对自己反咬一口(这个是重点)。如此害群之马,按照历代帝王的常规做法,都是“先下手为强”,要么软禁,或令其非正常死亡,或取而代之。

慈禧一生做了不少错事,影响最大的,是她晚年做的这两件

一,扶光绪上位,让光绪胡来,葬送了“同光中兴”的好局面,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

二,末年,慈禧失去以往的冷静和谨慎,不自量力,贸然对八国联军宣战,导致万国来搞,自取其辱。最后,为了平息战祸,慈禧更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两大错误,导致她晚节不保,一生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沦为历史罪人。

可能有人会问,慈禧“阻止”光绪和“维新派”的“变法”,在当时来说,难道不是错的吗?

实际上,是对的。

这是因为――如果真的按“维新派”领袖的搞法,通过出卖西藏、新疆等国土来“变法”,通过邀请“国际友人”一起参与“管理”中国(引狼入室),不但大清药丸,连整个中国也药丸!

“维新派”的荒诞“治国”,只会令未来中国彻底四分五裂,连名义上的统一都不可能,国土一旦出卖,成为事实和法理后,也很难再有重新合并的可能。

也因为“维新派”大力鼓吹的“中日合邦”,在“日强、中弱”的背景下,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只能沦为日本的奴婢,被任意蹂躏,毫无独立性可言,日本吞并中国的难度,会大大降低,用一句话来说,几近“亡国灭种”,连印度都不如。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豪情万丈、天真可爱的光绪同学,还真受“维新派”的影响,亲切接见了日本的伊藤博文

光绪这种行为,引起慈禧的高度警惕。

讽刺的是,维新派一边在中国国内“喊打喊杀”,比如“围园杀后”,密谋灭慈禧,还扬言,“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认为杀几个高官,就能变法成功,其政治幼稚可见一斑。

但另一边,维新派又对日本侵略者亲密备至、几乎无条件信任,还想让日本侵略者来中国“主持大局”

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中,对中国最狠毒的只有日本,意图对中国“亡国灭种”的,也是日本侵略者,英美法德再坏,也自叹不如。

维新派企图“引狼入室”、寄望日本侵略者“帮助”中国走向强大,抚心自问,你觉得有可能成功吗?

但幸好,“维新闹剧”被及时阻止。

在清末,尤其是甲午以后,从满清统治阶层,到知识分子,都知道要改变,“改革”已经是共识,但当时主要争论的是――“怎么改”。

但无论怎么改革,也不是“维新派”那种荒诞的、脱离实际的“改革”。

当然,维新派也并非一无是处。虽有许多荒诞的“救国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可行的进步举措。

“维新派”的某些进步举措,后来,还是被慈禧保留下来了。

比如,维新派的“京师大学堂”,就被老太婆保留下来。

其次,慈禧在搞掉“维新派”后,没过几年,她就开始搞“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许多内容,就采取了“维新派”当中的“西化主张”。比如,“废科举”这一举动,就是慈禧同意的。

《清史稿》

里,也记载: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可见,老太婆并非全盘反对“维新派”,她反对的,是“维新派”的某些幼稚的、危及自身性命的举动而已(如“围园杀后”、邀请日本侵略者一起“变法”等等)。

如果,当初“维新派”直接找老太婆谈生意,而不是找光绪同学谈理想,可能历史就会改写。

看看“洋务运动”的“中兴四名臣”,与慈禧老太婆一起搞改革,结果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虽说甲午一战,输得只剩下底裤,但好歹,“洋务运动”也为近代化打开了局面,还留了许多工业遗产和近代人才给后来的民国,也不算太坏。


慈禧曾还政给光绪帝,并对他抱着很大期望,光绪帝没把握住机会


但是,随着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清末新政”也慢慢“半途而废”。

对于光绪同学,我是惜其幼稚,哀其不幸,光绪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君主,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性格急躁、运气不佳的可怜人。

至于他为何与慈禧在接近的时间死亡?

从前面光绪种种糟糕表现来看,从他信任的“维新派”胡作非为来看(尤其围园杀后),慈禧真的有足够的可能性,顺便“带走”光绪,免得在她死后,让光绪继续祸乱国政、还对自己恩将仇报。

慈禧的嫌疑,是比较大的。

当然,也有知乎网友从利益角度指出,是袁世凯嫌疑大。

不过,光绪早点挂,和晚点挂,大清都是药丸的,正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所预言的那样,只要清朝强权人物一去世(抽心一烂),清朝就会顷刻土崩瓦解,这个能维系清朝的强权人物,只能是慈禧。

但清朝,亡在袁世凯手上,总比亡在光绪和“维新派”手上,要好得多,也体面得多。

总的来说,虽然光绪帝不甘愿做慈禧的傀儡,但这并不代表他有执政能力,尤其在列强杀到家门口的时候。光绪帝之所以支持“维新变法”,是因为他渴望摆脱慈禧太后,利用维新派的力量打到慈禧太后,而不是真的为了大清子民的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