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88):一場精彩的皇位爭奪戰——李世民立太子(3)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88)

李世民這樣煞費苦心、甚至有失身份地做底下人工作,只存在一種可能——私心。

一個事出於公心,大家不理解可以說服教育。實在不行強制執行,事後還能解釋。若出於私心,那勢必要挖空心思玩點花樣。

李泰各方面能力不錯,一直受李世民重點培養,論資排輩也在李治之前。他和李承乾爭太子,根本也談不上什麼罪過。小動作必不可免,大問題應該沒有。因為有的話史書不會替他隱瞞。象李世民,連淫亂李淵後宮這種有失臉面、同時也是莫須有的罪名,都給李建成記上一筆。同樣,李治為了證明自己接班的合理性,不可能放著李泰的過錯不寫。我想,當時的情況下,朝野輿論一定是有利於李泰的。李世民又是鬧自殘、又是搞‘一言堂’,無非擔心民主投票李治選不上。

那為什麼要放棄李泰,非得把李治選上呢?

因為怕丟權。

皇子們爭做太子,根本的在爭做皇上。李泰把李承乾拱倒,說明他那個小集團勢力夠大。再立作太子,將直接對李世民構成威脅。李治情況不一樣,他比李泰小八歲,本年(643年)剛十五歲,尚未形成政治氣候。扶他上臺,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李世民可保無憂。

皇權說起來是最高權力,但它又相當脆弱:得之固然風光無限,失之往往萬劫不復。象李淵那樣失位後仍有善終者,實在相當罕見。李世民雖然自信,但多疑是帝王的職業病,他又豈能避免?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李世民對大臣們說:“李泰當太子,承乾和李治性命難保;李治作太子,另二人可獲保全。”這是他立李治的第二條理由。實際情況呢?李承乾死於李世民之前,年二十六;李泰在李治即位三年後去世,年三十二,這算不算保全性命呢?無論如何,總算不上盡享天年吧。李泰上臺,情況也未見得更糟。所以這一條,和所謂李泰謀求做太子的罪名一樣,只是個幌子。李世民真正要保全的,是自己、和自己手中的權位。

兒子長大要幹自己的事業,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避免。普通人家問題不大:天地寬廣,他儘可拓展自己的空間。但對皇上這就是個麻煩——天下都是他的,皇權這東西一不可分割二不能轉讓,必須幹到死。在此之前,不管誰成了氣候,對他都是個威脅。作為一個帝王,自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江山社稷是排在第二位的。李世民靠武裝政變上臺,對此想必有更深的體會。

搞明白這點,順帶也就搞清了長孫無忌怎麼勸說李世民——無非李泰勢力太大,立作太子不好控制。

但這種話又不太好擺到檯面上講,長孫無忌是李世民大舅子、多年的親信,只有他這種關係才敢講講。同樣,廢長立幼這種事也是不太好操作的,作為當朝一品大員(司空)、凌煙閣排名第一的功臣,由長孫無忌出面才好擺平。這就是為什麼,他在事件中表現如此積極:一會兒說要斬殺有反對意見的大臣,一會兒又拍胸脯說‘絕對全票通過,否則算我欺君之罪。’這些話放在平時,都是不可思議、而且犯大忌的。他敢這麼說,因為李世民需要他這麼說。當然,底下肯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到真正開會,不過走個形式。而史書能拿出來給我們看的,常常也就是這種形式而已。

貞觀十七年的立太子事件,到這裡差不多真相大白:李世民之前默許太子和魏王兩黨競爭,維持著一定的平衡,直到李承乾在競爭中漸落下風,準備效法老爹、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連侯君集這個當年的操盤手都請來了)。結果事情敗露,原本微妙的平衡被打破。為了建立起新的穩定,李世民與長孫無忌聯手,在打掉李承乾集團的同時,忍痛拿掉李泰,轉而扶持根基薄弱的李治上臺。

這裡面無關親情、無關能力,甚至連最基本立長不立幼的規矩也沒遵守,唯一考慮的,是李世民一人的安全,這就是他最大的‘私心’。

剩下再補充兩個人,本次事件就算講完了。

一個是李世民第三子、吳王李恪。立完李治後,李世民態度曾有個反覆。這也好理解:前面主要考慮自己安全,對新太子能力方面沒考慮太多。現在安全問題解決了,又要想想接班人能不能守住家業。而從這個角度,李治不是最好的人選。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奴(李治小名),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上乃止。

一是想改立李恪。李恪母親楊妃是隋煬帝女兒,地位雖然比不上皇后,也算血統高貴。另外李世民覺得他遺傳了自己英明果斷的基因。而李治性格比較弱,怕守不住家業。

輕鬆讀史之大唐(188):一場精彩的皇位爭奪戰——李世民立太子(3)

二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理由也簡單:下一代的任務主要是守成,守成的領導要穩,不一定能力那麼強(太強容易折騰)。另外定太子這種大事,哪能隨便反覆。李世民本來還懷疑長孫無忌有私心(無忌是李治舅舅,和李恪沒這層關係),據《新唐書》記載,長孫無忌說:‘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李世民打仗出身,猶豫反覆是兵家大忌,這個理由說服了他。

講第二個人,是褚遂良。

為什麼又提褚遂良?前面他露過臉,配合長孫無忌敲邊鼓,另外腿腳快,幫忙從李世民手中奪刀。戲份有一點,總歸是個配角。

種種跡象表明:事情沒那麼簡單。褚遂良極有可能,是不亞於長孫無忌的幕後主角。

第一,幾次決定性的會議褚遂良均有參加。他當時的官職是門下省諫議大夫(正五品),算個廳局級巡視員。光一個門下省,就有侍中、侍郎、給事中這一大串人排在他前面。立太子這種核心機密,宰相好幾個都不知情,他算老幾居然輪到講話?唯一的可能:他有突出的本事和貢獻,被拉進了核心小圈子。事實上,之後褚遂良如同坐了火箭,一年多時間就被提拔做了宰相(門下侍郎、參豫朝政)。要說他只是個敲邊鼓的小角色,真是鬼都不信。

第二,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後來做了李世民的託孤大臣。李世民死前最後一句話就是交待他:“無忌於我有大功。我死之後,你要保護好無忌。”長孫無忌職務比他高、地位比他尊貴,居然要他來保護?這些高層人物,別人不一定摸得清,李世民一定不會弄錯。所以只有一種解釋:褚遂良心機之深,遠在長孫無忌之上。我強烈懷疑:立太子事件,李世民定了個調、長孫無忌具體操辦,真正的總導演、總策劃,正是褚遂良。從表現積極的長孫無忌、裝可憐的李治,到內心糾結的李世民,搞不好都在按他的腳本走程序。

不管怎樣,一場機鋒重重的奪嫡大戲,終於告一段落。選得好選得壞,李世民也終於有個決斷。歷史仍在延續,國家這艘大船,也仍然需要照看和前行。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