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作为拥有千年运河发展史的古临清(今河北临西县),历朝历代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从淇水、屯氏别河等古河流、三国白沟到隋唐运河永济渠故道再到卫运河的演变,使得这片县域境内遗存丰富,有着很深厚的运河文化积淀。

那么临西除了吕玉兰纪念馆、四二九烈士陵园、万和宫,还有着哪些历史遗迹呢?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民国年间临清县全图

1.临清古城遗址(后赵—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后赵、北魏-金临清古城遗址图(杨遵义绘)

位于临西县城南的仓上村旧址处,历史上曾于此地两度建临清城,据考证,后赵年间,清渊县改称临清县,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称之为“水东临清”,据临西县相关考古资料记载,水东临清城遗址在今仓上村东的“卧牛坑”处;

北魏太和21年在今临西县仓上村旧址处一带建临清城,史称“水西临清”,“水西临清”古城遗址是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对于研究唐宋年间的漕运文化有着非常大的价值。

隋代所开大运河永济渠古河道穿古城遗址县西门而过,遗址内有宋井、北魏-金临清古县衙、仓集镇元代古槐、战国古驿道、永济渠古码头、唐王朝所设漕运官仓、唐代文庙与钟鼓楼等遗址和古迹,并于古城遗址周围发现三处大型官方墓葬群。唐代诗人岑参在此作有《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宋代诗人王安石写有《永济道中寄诸舅弟》,陈著写下了《贾养晦以其叔父所赋临清亭》:更有罗弘信、范延光、高行周在此封为临清王,同时更是北宋名将王彦超的故乡。电影《刺客聂隐娘》中所讲之贝州临清,京剧《李七长亭》中宋代临清的背景地。根据出土相关墓志铭记载,唐代水西临清古城共设三个生活社区,分别是清化坊(在仓集镇旧址一带)、南崇化坊(在北魏-北宋末年临清县衙遗址一带)、北崇化坊(在大唐净域寺一带),另五代墓志铭尚有“清化乡”称呼;水西临清古城遗址的建城面积很大,约是明清平遥古城占地面积的两倍。

由于北宋后期黄河的泛滥,北宋灭亡,大运河由永济渠故道古临清段(今临西县中部一线)东迁至今卫运河一线等原因,水西临清古城遂废,金天会五年东迁四十里至曹仁镇(即今临清市旧县村);仓集镇是建在水西临清古城遗址角落,大约在清化坊遗址附近的一个集镇,明清称旧县集,民国称城西仓上镇、西仓上、仓集镇,1965年析山东临清县卫运河西岸的古城区(即河西镇河西街)和童村、下堡寺、吕寨、老官寨、尖塚五个大区设临西县,70年代迁至童村,后仓集古镇居民搬迁至今县城(童村)附近另建新村,古镇(老村)一带荒废。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北魏-北宋末年临清县衙遗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县衙遗址旁的宋代古井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明清城西仓集镇遗址中心的元代古槐

2.大唐净域寺(月洼寺)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仓上大唐净域寺(俗名月洼寺)

据清代《临清州志》记载:“净域寺,俗名月洼寺,去龙潭不远,寺甚古。” 净域寺位于“水西临清古城遗址”之中,始建于唐代,开寺僧人为钦禅师,由法藏禅师发扬光大,唐女皇武则天后召法藏禅师入长安荐福寺(今西安小雁塔);

净域寺持续至清晚期,逐渐走向衰败,彻底毁于民国战火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仓上悲理大师简陋重修,后在惟俊禅师的住持下,于两米高台遗址处进行复建,陆续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弥陀殿、药师殿、地宫、放生池、临清县故城遗址碑等设施,从而使这座隋唐运河故道边的千年古刹得以重现昔日庄严之景象。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九月十三是大唐净域寺的传统庙会,这种庙会习俗如今已经成为临西县城(仓集古镇)一带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的这两天,人山人海,甚是热闹。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大雄宝殿

3.临清潭腿起源地龙潭寺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尖塚镇龙潭村龙潭寺遗址

龙潭寺始建于唐,历五代,到北宋达到极盛,是著名的南拳北腿中的“北腿”(临清潭腿)的发源地;龙潭寺遗址现为邢台市级文物单位,遗址内出土有唐代残砖,唐碗宋炉,明代碑文,清代观音像等重要文物,黑龙潭虽已干枯,却保存完好;据清代《临清州志》记载:“龙潭,有水涌地,聚久成潭,深处不可底侧,群牛入其中,即多于原数。及出,牛复如初,遂以神龙变化云。”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中叶,清王朝颁布“禁武令”,龙潭寺被毁,剩余的庙宇于1956年被拆除,拆庙后潭水逐渐干枯,今由潭腿门弟子菊启等人看守,目前遗址上简陋的祖师殿内供奉临清潭腿祖师、以及掌门等,遗址内一颗明代古枣树保存完好。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潭腿武谱(临西李正国提供照片)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龙潭寺遗址内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龙潭寺遗址出土文物

4.洪官营清真寺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洪官营村明代清真寺

洪官营清真寺位于老官寨镇洪官营村内,邢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清同治十三年重修。此后,历经战火,寺渐渐损毁;2007年,由教民集资,又一次对主寺进行了修缮。殿后临街西山墙上有清代刘墉“开天古教”四个砖雕大字,明清时期洪氏家族人才辈出,这里是清代台湾的第一任回族知府洪毓琛的故乡。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洪官营清真寺西山墙外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开天古教 刘墉署名(洪官营清真寺西山墙)

5. 尖冢古镇与大码头遗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尖塚古镇考古照片(临西县文体局提供)

今临西县尖冢镇东、西尖冢村,是明清时期临清州的运河重镇,根据出土墓志铭记载,尖冢村处是唐代析临清古县(治今临西仓上)南部所建永济县(永济城遗址未确址)的白水乡;

明代临清升州,尖冢为镇,由临清州管辖四分,馆陶县管辖六分,在此地设有卫运河上的大码头,码头面积达200余亩,属馆陶县辖,同时又于尖冢码头河口设有钞关分关,属临清州,收取一切绕道馆陶县的船只税务,尖塚古镇虽然不在运河主航线上,但却凭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了一方运河商业重镇,至民国时期,东、西尖塚并为一体,属时临清县辖,依旧是卫运河上非常繁华的一处商业城镇,漕船的必经路线;后因卫运河上游修建岳城水库,卫运河变为季节性来水河流,尖塚古镇大码头废弃,又因行政划分,失去了交通优势,逐渐衰败。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西尖塚附近出土唐永济县白水乡墓志铭(临西县文体局提供)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80年代尖塚渡口处旧照(临西县文化馆提供)

在今尖冢菜市场处,旧时有一座七垅大庙,门前一颗古树罩三州县(邱县、临清州、馆陶县),三州县百姓纷纷在此烧香磕头;时来往临清州城的客商、官员更是纷纷在此设有自己的驿站、驿馆;尖冢的漕运兴于金元,繁盛于明清,持续至民国;镇上曾有一名门望族鲍氏家族,迁自安徽临淮关,族内名人辈出,这里更是少将鲍奇辰的家乡,惜鲍家大院于文革时被毁;镇上西尖塚附近的尖塚大剧院曾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建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临清市乱弹剧团1961年尖塚乱弹剧团合影(临西县文体局提供)

尖塚当地所生产的空心贡面是河北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尖冢镇初圈村流传着《河神爷劫皇粮》的民间故事,商庄村彩船更是临西的地方民俗,尖塚镇的豆腐脑(与今临清市的临清豆腐脑略有差别)、徐屯刘家羊肉、黄河鲤鱼等都是临西的特色小吃。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尖塚王庙村鲧堤遗址碑(古黄河堤,贯穿临西中部南北一线)

鲧堤遗址碑位于尖冢镇王庙村东,民国《临清县志》记载:古堤“自冠县界起,与废河(指黄河故道)相辅相行,此堤忽断忽续,高下不等........”“古堤自尖冢起,北经张堤、仓集(仓上)、堤口、吕寨入曲周(指今威县境),悬殊恒至数丈,越北越高..... 经考察,鲧堤始筑于东汉时期,它的主体高度形成于宋代,在吕寨一段宽34米,高4.5米的夯土中,出土有唐宋砖瓦、陶瓷残片、残夯石等文物。鲧堤自尖冢入境,由吕寨出境,越北越高。(鲧堤遗址碑碑文)

6.八里圈清真寺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八里圈明代清真寺

八里圈清真寺,位于东枣元乡八里圈村西首,又名八里湾、城北八里庄,八里圈村曾是过去城北卫运河上一处重要的大渡口;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清代大运河古地图上的城北八里庄大渡口(来源自网络)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八里圈清真寺旧照(临西县文体局提供)

八里圈清真寺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清道光年间、清末又有两次增修;2008年,该寺被河北省政府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陈窑村官窑遗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陈窑古窑址群考古现场照片(临西县文保所提供)

据清代《临清直隶州志》载,明清两代,临清州境内有砖窑数百座,大部分分布在卫运河两岸,河东(今临清市):南从东、西吊马桥,北至张家窑,河西(今临西县):南从“圈里”,北至陈窑,南北延绵数十里。

陈窑村,属临西县东枣元乡所辖,位于卫运河西岸,明嘉靖年间,陈氏先祖陈清在此开窑,后来窑口渐多,人数增长,形成村庄。明永乐初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钦定临清州烧制的城砖为贡砖,专供皇城建筑的修缮与增建。自此,大批的贡砖沿运河北上直达京城,直至清末乱世方止,可以说,是大运河和一块块贡砖,构架起了北京城的基本风貌。80年代初,陈窑村发现一处窑址,并发掘出城砖数码,每码有二百块,刻有“嘉靖十四年陈清”及“嘉靖十七年陈清”等字样;2008年12月,邢台文物局考古队对陈窑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在陈窑村勘探发现明嘉靖、天启、清光绪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烧制贡砖的窑址20座。

8.汉榆阳古城遗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汉榆阳古城遗址

清代、民国临清旧志均记载古“临清州”境内曾存在过汉代的榆阳古城,推测在今临西吕寨北一带,近代,经临西文保工作人员们多年的考古论证和挖掘勘探,汉榆阳国故城最终确址于今临西县城临西镇所管辖的西马鸣堂村一带,附近有烽火台遗址,出土有多处古遗址以及古钱币、制钱模具等;榆阳古城遗址现为邢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榆阳古城内出土制钱磨具(域内发现最早的制钱磨具)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榆阳古城烽火台遗址(临西县文保所提供)

9.河西镇运河老城区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河西镇老城区简易示意图(钟岩绘)

据《临清州志》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抚曾铣、邱文庄提议临清州跨卫运河围城,于是筑成周围二十多里的土城(罗城);仅今临西县河西镇境内土城墙遗址路线,从镇(河西镇)内所辖刘口村经教场村(州教场)至舍利塔西南方向李元村一带终止,实际测量长度达20华里之多;在镇内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道教寺院,因居于万家园街旁,故名万家园寺,后因70年代卫运河的治理和扩堤,迁址至大西门外今址处;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万家园寺的传统庙会,庙内大戏台要唱戏,并组织有高跷队、秧歌队环绕河西镇进行表演。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大西门外万家园寺今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黄庄大街弘法寺观音殿

明清时期,临清为北方运河的商业中心,在今河西镇老城区内所设商会、寺庙、教堂等机构就达18座,并设有城门约8座,清代临清老十景之“土山晚眺”、“卫浒烟柳”“官桥晓月”等皆在此一带;民国年间,原临清县城区在此设有8个市镇。

附近曾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大悲寺,明代诗人唐皋所作《大悲寺》中写道:“野色云俱懒,林声风自狂。座蒲谁挂壁,经叶乱堆床。净业惭游宦,幽怀忆故乡。晓惊双鬓白,兴欲累千觞”;明代诗人方豪所作《大悲寺》中写道:“潇洒梁园寺(大悲寺又名梁国寺),秋风两度过。地贫僧住少,路近客来多。碑倚古墙角,钟悬老树柯。却怜飘泊际,乐事未蹉跎。”更有州人张相(今临西姚庄人)在此所作《大悲寺》:“精舍西林外,来游便怆颜。空悬听雨塌,犹闭坐禅关。鹤舞松还静,龙归钵自闲。夕阳催去马,床泪几潸潸。”今河西镇老城区经历过70年代卫运河治理和扩堤,仍保留有小西门街、柳林堂街、米市街部分、达古巷部分等老街巷,靖西门、西雁门、龙西城门等遗址的大概为止也在今河西镇棉织厂西小公路一线。

河西镇的临西二中,曾为山东省重点中学,现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因卫运河的治理和扩堤,由今河西镇东堤内搬迁至今教场村东。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63年临清二中(今临西二中)毕业照 东枣元乡北三里村李祖伟提供

1943年8月,侵华日军在原临清、馆陶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细菌战,鲁西北地区普降大雨,连绵不断,8月27日,日军59师团、53师团第44大队兵分三路进行决堤,广濑善利带领的临清第五中队、机关枪中队在原临清(今临西)四处进行决堤,随即播撒霍乱菌,水灾致使数百万亩良田变为一望无际的大水库,伴随着霍乱菌,给附近二十多个县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其中,日军在河西老城区决堤3处,尖冢镇决堤一处,其中河西老城区附近的铁窗户处在今临西二中东北卫运河河堤附近,有着很重要的纪念意义。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1964设临西县时,政府初驻地即在河西老城区内,70年代又迁至今县城临西镇(童村)。河西老城区内的小吃多种多样,有托板豆腐、煎包、饼卷肉、琉璃丸子、熟食、烧饼夹肉、荷包、炸盖、羊杂汤、热羊肚、茶点、油茶、蓼花糖等等,河西镇老城区对于研究明清运河商业史、晋商文化发展,对于体验临西传统小吃和民俗,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开发价值。

10.殷庄清真寺与陈氏古民居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殷庄明代清真寺内仅存民国时期大殿

殷庄清真寺,位于老官寨镇殷庄村西部,始建于明代,民国二十三年进行翻修,据传,明清时期京城修筑皇宫的砖瓦、木料不断在临清州集结,装船运往北京城,时临清州的回族统领与主管物资的官员交往甚厚,故截留下一部分材料,修建起了殷庄清真寺。沙梦弼阿訇曾驻此,2014年,殷庄清真寺被批准为邢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明代陈氏锦衣卫故居

在殷庄村内,还有着一处古民居,据《陈氏族谱》记载,先祖系明代锦衣卫,由祖籍浙江绍兴迁至临清城西(今临西)殷庄村买地建院,该院落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期间,陈氏一族忠烈辈出,积极投身革命,英勇献身,今山东省临清市五样松系陈氏家族在原临清东郊祖茔内的一颗明代古树。

11.石佛寺遗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明代城西石佛寺旧址

石佛寺初建于唐代,明代迁今址建石佛寺,该寺位于吕寨镇石佛村内,历经明弘治十年,临清知州冯杰主持重修,大清道光十二年又大修,大雄宝殿内原供有乾隆年间村内李玉书夫妇所舍石佛,惜近年失盗,重修后的石佛寺也毁于破四旧时期,1993年由吕寨当地善男信女捐资在旧址上建有简陋庙房,至今寺内仍存有明清两代重修石佛寺碑文两通,临西域内乱弹戏中至今还保留有《大闹石佛寺》等剧目。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明代城西石佛寺旧址

12.大营村碧霞元君庙古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大营村碧霞元君庙明代古碑文拓片(万文礼提供)

在大刘庄乡大营村内矗立着一通古碑,是明代临清卫王承恩等人在此地为碧霞元君庙所撰写的碑文,如今仍保存在大营村内的碧霞元君庙旧址处。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民国临清县卫运河附近形式图(大营村为城外大渡口之一)

13.卫罗寺旧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城西卫罗古寺旧址

卫罗寺旧址位于卫罗庵村东200米处,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年,清嘉庆十二年又重修,1927年毁于历史动荡,原占地100余亩;上世纪80年代,居士们与当地村民共同集资,于遗址上建有简陋小庙,并保存有古卫罗寺牌匾等遗物。

14.净土寺遗址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下堡寺镇因净土寺而得名(照片来源自网络)

净土寺又名下堡寺,村因寺名。明清时期,为临清城西规模非常大的一处寺院,今下堡寺镇因此得名;民国年间,下堡寺镇曾是临清县第九区区公所所在地,有街道,有商铺、茶馆、剧院。史载净土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都有扩建,据寺碑载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铭文;元代,卸甲归田的兵马大元帅路通对寺庙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占地200多亩,寺北是临清州官道,寺南是通往“三圣庙”的东西大道,寺周有72眼水井,按丹阳朝凤环绕寺院,至路家庄形成了“凤头”、“凤眼”。寺庙建筑东西宽150多米,南北长200多米。寺内有三座大殿,中为大雄宝殿,寺内有碑林,有一玉皇皋,其高大形象被民谣喻为“下堡寺的皋,临清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由此便可知其高大雄伟,寺内松涛阵阵,杨柳吐翠,明代临清州人王英有《咏净土寺》云:“西风吹我到禅林,邂逅盘桓且散心,莲社香销僧住讲,松关画静鸟调音。绿杨驻马秋还热,金界题诗日未沉。几度笑谈相唉厚,清茶啜罢酒重斟。”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净土寺古碑文照片(临西县文保所提供)

历经清末不停的战乱动荡,寺庙迅速的衰败,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一把火将寺院遗存烧得荡然无存,几十年间,在寺庙遗址上不断出土有历代砖瓦,瓷片;其中包括唐黄釉器,宋白釉刻画,宋耀州窑碗,元代钧瓷盘,明代青花瓷等,它们记录了寺庙的辉煌,诉说着历史的兴衰。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相关文物照片(临西县文保所提供)

15.域内其他古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吕家寨明代龙腾古槐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仁庄明代古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百户寨村明槐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陈辛庄村明代杜梨古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龙潭寺明代枣树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郑湾村古槐

16.小芦天主教堂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了临西县的前世今生

吕寨镇小芦天主教堂(照片来源网络)

清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天主教再次传入境内,设教堂于河西街(今河西镇老城区达古巷)达古巷。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展教徒五六十人,同年六月教堂被义和团烧毁。民国4年(1915),神父王赐玺主持,于原址重修教堂,系砖瓦结构的哥特式建筑。河西街天主教堂于1967年被拆除。

临清天主教会原属济南教区。民国12年(1923)三月,临清教区析出,为山东省第一个华籍教区,有教徒3万余人。教区主教、神父皆为华人,辖临清县、武城县、夏津县、邱县、聊城县、堂邑县、茌平县、博平县、清平县、莘县、高唐县、馆陶县、冠县等13县及河北省威县境内的山东属地3个十八村(含原临清飞地,民国第十区桑园镇,今已并入威县)。

小芦天主教堂位于临西县吕寨乡小芦村。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筑面积189平方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义和拳起义至临清,将教堂烧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占地面积45.6亩,教堂面积684平方米。1967年春,在破“四旧”活动中,教堂再次被拆,教士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恢复活动。1989年--1990年,由教徒捐款,再次重建教堂,新建教堂面积520平方米,为钢混砖木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