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歷史上《史記》可能是司馬遷在獄中寫出的嗎?

武新旺


司馬遷是我國最偉大的史學家,最偉大的文學家。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傳世之作《史記》,作為一個劃時代的歷史鉅著,開傳記體史書之先河,系統梳理了從上古黃帝時期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時期的傳說和有文獻記載的共3000餘年的歷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書的問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史記》是否是司馬遷在獄中寫出來的,歷來沒有定論。但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沒有年少時期的遠大理想,青年時期的求學漫遊,中年時期的臥薪償膽,以及後來的悲情發憤,是不可能一 蹴而就的。

司馬遷下獄的那幾年,一定沒有中斷過《史記》的構思和寫作,但這部宏篇鉅著的最終完成,需要準備的時間之長,需要查閱的資料之多,需要完成的案牘文字之廣闊宏厚,是不可能僅僅在獄中就能完成的。

司馬遷著述《史記》,有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傳承。

他出身於史官世家,其祖先從周代時起,就擔任王室太史。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曾“學官於唐都,愛易於楊何,習道於黃子”,是當時當之無愧的集學問之大成者。武帝時期擔任太史令長達三十年。

有這樣的父親啟蒙開慧,言傳身教,司馬遷的起點和理想高度,一開始,就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同齡人,他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要以史為筆,做父親那樣的人。

他十歲隨父親到長安,師從當時著名的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十九歲補為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偱行天下”,開始了漫遊生活。

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遍歷名山大川,飽覽各地風物。遊歷生活開闊了他的眼界,增長了他的見識,為後來著述《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回到長安後,因其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學識,被漢武帝任命為郎中。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司馬遷朝氣勃發,是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時候。

元封三年(前110年),漢武帝泰山封禪,司馬談以太史公身份卻未能隨行,憂憤而死。遺言:”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司馬談死後三年,司馬遷繼任父職擔任太史令,時年三十五歲,正是一個人生命中,創作和精力最黃金的時期。

太初元年(前104年),他以太史令身份,與唐都、鄧通等人一起,共同修訂了”太初曆“,改正月為歲首,一歲一年的時間為365.25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是中國其後兩千多年的歷法基礎。、

他在太史令任上,遍讀皇家藏書、經史子集,以及各種文獻資料,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構思和寫作。

但是,一次有名的歷史事件,改變了司馬遷今後的生活軌跡。飛來的橫禍一度中斷了他的創作。

公元前99年,漢將軍李陵出征匈奴被圍,斬殺匈奴一萬餘人,在無後緩的情況下,彈盡糧絕之下投降了匈奴,消息傳到長安後,本希望李陵大義凌然,英勇就義的漢武帝大為震怒。

司馬遷以史官的秉直性格,實事求是的為李陵辮護了幾句,盛怒之下的漢武帝把司馬遷下獄,一開始判為死刑,後以腐刑(宮刑)代替。

一個飽讀詩書,昂藏七尺男兒,受到這樣的羞辱和打擊,沒有最堅強的意志,恐怕早就自殺了。司馬遷也曾“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但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於痛苦中堅持,於忍辱中奮發。“人固有一死,或死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選擇堅強的活下去,繼續完成他立志未完之事。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馬遷出獄,擔任中書令,時年五十歲。

人生的壯年已然逝去,回首,再看,時日不多。

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史記》的繼續創作中。無論春秋冬夏,無論嚴寒酷署,終日查詢整理資料,伏案寫作。細心研究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每一個節點,一句話一句話的推敲,一個觀點一個觀點的反覆立論,,終於於徵和二年(公年前91年)寫成了這部偉大的傳世名著。

司馬遷用生命寫就的《史記》,共130篇,52.6萬字。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

《史記》完成後,並未立即問世,司馬遷死後,該書藏於女兒家中,其外孫楊惲自小通讀,非常喜愛,。每一讀,總是拍案叫絕,激情澎湃。漢宣帝時,楊惲為平通候,將史記進獻給漢宣帝,《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才得以廣佈天下,流傳後世。

《史記》得以流傳下來的版本很多,上面只是其中一種版本,但是,不管是哪種版本,我們都慶幸浩瀚的歷史風雲和飄渺蒼茫的歲月,並未將這部偉大的歷史鉅著俺沒在滾滾洪流中。

從一個人的作品,就可洞見一個人的人格、胸懷和見識,司馬遷的千古文章和勵志之路,永遠是後世追尋的楷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俚說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對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的評價十分中肯,做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的在史學界的地位不可替代,司馬遷為了完成這部著作可謂歷盡艱辛,說其中凝聚了司馬遷畢生的心血並不為過。

這樣的作品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就能夠完成的,不經過反覆推敲、字斟句酌就無法產生攝人心魄的魅力,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一樣震爍古今。

身陷囹圄始發憤,初心不改修史人

司馬遷曾因為李陵辯解而又無錢免罪,而被處以宮刑並下獄,這次打擊讓司馬遷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但司馬遷回顧古往今來的歷史人物,很多都是飽受磨難後才發憤著書而成就不世之作的。

如左丘失明後寫就《左傳》,屈原落魄而做《離騷》,和這些歷史上的先賢相比,自己的遭遇不過是一種人生經歷,只不過這種經歷的名字叫做苦難。在獄中司馬遷繼續發奮著述,終於完成了這部史學鉅著《太史公書》。

書非獄中成,連綿十四載

那麼《史記》是不是司馬遷在獄中完成的呢?我的結論是:不是。司馬遷很早就為撰寫《史記》在做資料上的準備工作,他年輕時遊歷四方,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很多歷史掌故都瞭然於胸。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太史令,家族淵源的關係,司馬遷可以得到很多別人無法得到的史料和典籍,這為司馬遷撰寫《史記》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和條件。


父親司馬談去世時囑咐司馬遷一定要完成自己修史的夙願,司馬遷在病榻之前含淚答應了父親的重託,並立志完成這部能夠“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鉅著。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司馬遷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之旅。要知道古代和今朝不同,資料和信息的獲得十分困難,很多時候還需要作者實地考察並對資料有所取捨,這裡面凝聚著作者對於史實求真務實的決心和字斟句酌的態度。

因此司馬遷寫就《史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料蒐集、分析、實地考察、取捨、成文的過程,其中充滿了艱辛。絕不是今天很多人點點鼠標,敲敲鍵盤就洋洋灑灑幾萬字的問題。《史記》從策劃到最後成書,一共經歷了十四年之久。

牢獄之災的積極意義

司馬遷在獄中的經歷,讓他堅定了修史的決心和勇氣,因此才能寫就一部具備悲情色彩的史學鉅著《史記》。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導語:《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前後創作了14年,才予以完成,至於是否是司馬遷在獄中所寫,爭議很多,尚無定論,小編卻以為在獄中完成可能性不大。


一,此書著作跨度時間很長

曠世名著《史記》經過司馬遷14年的艱苦寫作,終於全書完成,共有130篇,52萬餘字。我們來看啊,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這個時候,他開始準備資料,到了天漢二年(前99年),司馬遷下了監獄,至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大赫天下司馬遷出獄,直到徵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綜上所述,此書著作跨度很長,在入獄前司馬遷已經著作了七八年,因此不可能完全在獄中所著。



二,在獄中也不可能給他機會寫書

這部著作,曠古絕今,需要大量的史書資料,文字筆記,即便其家傳淵博,他也不可能過目不忘吧,所能在獄中給他提供那麼多文獻資料呢?所以說獄中完成並無可能。



直到李陵問題平反後,司馬遷出獄,他才繼續得以完成先前所未能完成的工作,有入獄前七八年的前期工作,加上現有的資源,司馬遷才得以完成此一著作。


唯戀無名


我們都知道《史記》是司馬遷創作的,但是真正的創作來源還是很撲朔迷離的。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首先肯定的告訴你肯定不是的,當時司馬遷只是被抓入獄處以宮刑。而後是被放出來的,創作史記花費的時間是巨大的,也不可能就簡單的在獄中能夠去完成的,還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如果當時是在獄中創作,他沒有查閱資料的條件。

 

 對於我自己而言,感覺每一次看《史記》都是一次不同的體驗,有著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放佛身臨其境,回到千年之前的歷史,感受歷史的變遷。在《史記》中我們能夠看到司馬遷用不同的語言去描述不同的人物,王侯將相還是文雄武將都有著他們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就說到司馬遷對相遇這個人的描述,一方面說他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另一方面又說他這個人目光短淺,沒有大局觀,最後慘死。但是司馬遷還是很理智的一個人,對人對事也沒有摻雜自己的私人感情。

 

其實對於司馬遷大家更多的是知道他因受宮刑而忍辱負重寫下了《史記》,所以很多人就會誤以為他是在獄中創作的《史記》,但是根據歷史記載,《史記》確實有一部分是他在獄中創作,我們很難夠去想象他在獄中那麼艱難的情況下是怎麼創作的。

 

對於司馬遷入獄的原因,很多人也是知道的,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當然寫《史記》的初衷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其實他真正的開始著作應該是在公元96年吧,當時的他身為中書令,能夠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也能夠掌握很多的史料,這時候才是創作的大爆發,最後在公元91年的時候完成了全書的著作。





合肥歷史


嚴格來說,史記的創作,穿透了司馬遷的一生,從青年到壯年,一直到老去。

首先,《史記》位居《二十四史》之首,不僅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歷電經典著作,也是一部萬世流芳的歷史文學名著。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他跨越時代之長,史料記載之全面,堪稱第一。《史記·太史公自序》:全書“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我們目前能看到的版本就有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4一前101年)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司馬遷早年做官通遊大江南北,考察風俗,採集口碑傳說。初任郎中,父去世後,元到二牛(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亦能直接利用皇家史庫所藏史書,理文遺囑承擔撰寫《史記》的重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曾參與修訂歷達時工作。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 47歲,為太史令。十一月,因替投降匈奴的名將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 49歲,被赦出獄,所以連頭帶尾,坐了3年牢。三年的時間,自然是不可能在牢裡完成這部鉅作的。

司馬遷寫《史記》的本意是“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漢書·司馬遷傳》)。他的著作因此常有不同於流俗的特異之處,如將項羽列入本紀,將孔子、陳涉列入世家,以致班固說他“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漢書·司馬遷傳》)但晉朝的傅玄又論《漢書》說:“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抑忠臣,敘世教則貴取容面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非良史也。”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總結,也許不得眾心之平,司馬遷仍然是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而班固只能得到最後一個稱號。



夏瞄


不,你想岔了。

司馬遷是受了宮刑沒有錯,那一段時間他甚至想過自殺,但是因為那部文學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作還未完成,不甘心去死。所以他那段時間很糾結很痛苦,你們可以去讀讀他寫的的《報任安書》,感情非常真切,那就是寫司馬遷自己如何痛苦的。

後來,李陵事件真相被查出來,漢武帝給司馬遷平反,又把他放了出來,還升了官。司馬遷這才得以寫完《史記》。

所以說司馬遷在監獄裡寫史記,這是非常錯誤的一個說法。他又沒有死在監獄裡,人家後來被放出來了好嗎。拜託搞清歷史真實!


中二病治癒期


想多了,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史記,是因為他資料多,他為什麼資料多,因為他老爸也是太史,家學淵源,家裡有很多藏書和資料,司馬遷寫史記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文字資料的。因此,他在獄中不可能寫出史記


歷史心發現


被宮刑後,把父輩積累下的功底,總結歸納,用多年寫出《史記》,後經發現銷燬了一部分!但大部分被保留下來了!早就了中華文明的鼻祖!司馬遷寫史記從客觀上記錄了歷史事件人物!他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經典著作,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屈原,韓信,項羽!都是最後的悲情主義者,可在司馬遷筆下,廣為流傳,使得後人對他們崇拜不已!今天先寫到這,後續還有更為精彩的主張觀點共友人們研究!


詩和遠方tongbuhuxi


不是。

他是從獄中帶出來的一種情感寫的。




傑哥208733768


寫歷史書不是寫言情小說,需大量史料進行推敲論證,逐字逐句地寫,請問哪個監獄有個條件?而且那時也沒紙張,要用竹木簡,誰給你搞。你只是犯人一個!

看過《報任安書》的都知道,上面記載了寫《史記》的目的和緣由,某種意義上是《史記》的自序,也證明了其作書的時間。同時告訴後人,這書不是他一人完成的,作者還有他老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