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辞职,换份好工作”:跳槽犹豫不决,4步帮你提升决策力

作者 | 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专注分享成长干货,推动你的职场进化。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要不要辞职,换份好工作”:跳槽犹豫不决,4步帮你提升决策力

01

每一次失败的背后

都有一个决策力陷阱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我发现: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有一个决策力陷阱。

周日早上5点多,我接到了肖晓琪的电话,原本我们预约的职业辅导时间是下周一,但她接到了学校的催款电话,所以希望能在周日做出决策。

肖晓琪在东北一个县城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她原本的职业梦想是做一名服装设计师。

毕业后,她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回到了县城,这个地方很难承载她的设计师梦想。更多时候,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是“裁缝”。

当了6年的英语老师,眼见着奔三的年龄,她每天被父母的催婚逼得很烦。

她不想一辈子平平淡淡地呆在县城,她希望重拾自己的设计师梦想,于是找到了一家学校,报名参加脱产学习。她希望学业结束后能留在那个学校所在的一线城市打拼。

她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所以报名后她迟迟没有交学费,希望留个缓冲的余地。

我给她做辅导时发现,尽管她内心深处时时地迸射职业梦想的“火花”,但一到关键的决策点,她就总是没主见,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说:我爸妈说怎样怎样;甚至是,我哥哥说怎样怎样。

每个人都能对她施加强大的影响力,而她自己却总没个“主心骨”。

我父亲说:“你们这代人,选择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这么多的选择,让选择本身困难起来。”

我跟父亲说:“其实不是选择多了,让选择本身困难,而是人们做决定困难,本质上是人们的决策能力太弱了。

我有个亲戚,年轻时在外地打工存了三十几万块钱。前些年她从外地回到长春,准备用这笔钱做点小生意。

她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我就建议她拿这笔钱做首付买套房子。

我告诉她,我当年在某施工企业集团工作时,对X新区的规划了解一些,那里的住宅未来3-5年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当时,有几家知名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均价才5千-6千块/平方米。按照六千块一平方计算的话,一套130平的大三居,总价才78万。她的三十几万,付完首付还有一点结余。

她看了几次房子,迟迟没有出手。她妈跟她说,你早晚要嫁人的,买什么房子!

后来,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也没有做生意,而是找了一家公司上班。

她没有别的理财渠道,手里的钱存在银行里一直贬值。她终于决定出手买房,那已经是5年以后的事了。

此时,X新区的住宅均价1.3万-1.5万/平方米。她手里的钱,仅够付一套八十余平方两居室的首付。

我爸一直唏嘘,说她白白错过了买房的好时机。

我说生活对于像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

如果你不能坚定准确地做出决策,生活就会不断给你提出决策难题,让你不得不决策。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决策的过程,谁也别想摆脱它。

“要不要辞职,换份好工作”:跳槽犹豫不决,4步帮你提升决策力

02

决策力,为成功的人生提供助力


决策这个词,听起来无比高大上,但实际上,决策无非就是拿主意。小到我们买菜吃饭,大到成家择业,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决策构成的。

美国著名决策大师赫伯·西蒙说过:“决策是管理的心脏”。实际上,决策也是生活的心脏。

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人们做出的决策大相径庭。所以,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因此,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的客户黄谭东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我前阵子去他那里做访谈。他跟我说,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早年间做决策时犹犹豫豫,不够果断。比如:立项、招人、裁人,这让他错过了很多机会。

黄谭东说这几年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他做决策的频度较前些年高多了。

他现在引以为傲的物联网项目,如果不是自己当年的“英明决策”,差点“流产”。

当初黄谭东在会上提出要投入资金发展工业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电力数据检测平台后,立刻遭到了几名高管的强烈反对。

一方面,新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还是个未知数。最主要的是,新项目上马,意味着公司权力格局的重新分配。

面对几位高管的态度,黄谭东丝毫没有退让,他坚定地说:在会上讨论这个项目,不是跟大家商量项目的可行性。而是通知大家,想要做好这件事,你们需要做些什么。

之后,他裁掉了那个声音最高的反对者——他的大舅哥,公司的副总经理。为这事,他老婆一个月没和他说话。

黄谭东通过自己高超的决策能力使新项目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决策能力是成功的领导者最本质的特征。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决策能力是指你能够发现那些不易被发现的可能性,并通过正确的决策把它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换句话来讲,你能否通过正确的决策使你的职业生涯连续发展,是职场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要不要辞职,换份好工作”:跳槽犹豫不决,4步帮你提升决策力

03

职场人怎样提高决策力


成功取决于做出英明的决策,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理性的决策,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怎样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呢?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哈蒙德、雷法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拉尔夫·基尼曾经在三人合著的书《决策的艺术》中提出做出英明决策的8个要素:分别是问题、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不确定、风险承受力和相关联的决策。

我在给来访者做职业辅导时,高频使用的要素有4个。

1、提出好问题

作者认为,要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一步就是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决策的开始,它决定了后续的一切。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

一个人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原有的平台和职业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这时候很多人都会问:“我要不辞职出来,换一份工作?”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提问:“我能够或我愿意承受多大代价来迎接接下来的改变?”后面的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思考程度又深了一层,更具针对性,基于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做出理智的决策。

2、明确目标

提出了问题之后,不要忙着做决策,而是要思考,到底我想要的是什么。只有目标澄清了,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比如,我有个来访者,接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对方提供了一个薪水非常高的工作机会。

但那份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加点,而他的宝宝刚刚出生,他和妻子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照顾家庭。

他认为在这个人生阶段,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比拿到一个好职位重要,所以放弃了那个工作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外人眼里充满诱惑的机会,只有在明确了人生目标的前提下,你才知道它到底值不值得你去选择。

3、要有备选方案

很多人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总是非此即彼,不是选择A就是选择B,其实在AB两个选项外,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些备选方案。

职业选择中常用的备选方案有两种:一是信息收集备选方案,二是延缓时间备选方案。

所谓信息收集备选方案就是为了减少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事先收集很多信息。职业选择中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是“生涯访谈”。

比如,我有些来访者,现在想转行,他们就会付费约见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了解人家的工作状态和行业信息,然后再决定自己是否要转到这一行,这就避免了选择时的盲从。

延缓时间备选方案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比如,你打算辞职去从事某某职业,但是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呢?你可以先缓一缓,在正式辞职之前,通过副业、培训、学习等方式体验一下。

然后看看这种体验是否符合你的价值预期。

延缓时间,实际上是一种最小成本的试错,它能够给你带来基本的职业体验,基于这种体验,你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4、在多个目标中进行取舍

接下来我们开始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取舍和选择。决策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取舍,那么如何取舍呢?有两种方法。

首先,采用排除法。举个例子,你想要换份工作。但你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那么首先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那些你明显不喜欢、不适合的。

比如,不喜欢生活在什么地域;不喜欢什么类型的行业;不喜欢什么类型的企业(主要指所有制性质);不喜欢什么类型的岗位(销售、财务、人力、市场、技术、研发、后勤等等)。

排除的过程,就是不断澄清的过程。

然后,采用等价置换法。用完排除法,你发现还是有很多个工作方向,你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这时候,你可以用等价置换法。

简单来说,等价置换法就是把那些不容易比较的东西换算成同一个标准。比如,A公司钱多事多离家远,B公司钱少事少离家近。

你可以把金钱、工作量、工作距离这几个因素换算成分数。比如1-5分,1分为不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你认为这几个要素各能打几分?

要素分数相加最后计算出总分,然后做一个比较,这样就有了一个直观的判断了。

这就是职业选择时,高频使用的四个决策要素。

“要不要辞职,换份好工作”:跳槽犹豫不决,4步帮你提升决策力

实际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

所谓的真相可能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相背后的一套决策逻辑。而理解这些逻辑并运用这些逻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思考和求变。

人们通过不断地觉察和反省来提高决策力,使自己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

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感知力和决策力,丢掉那些不良的思维习惯,或许这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