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辭職,換份好工作”:跳槽猶豫不決,4步幫你提升決策力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要不要辭職,換份好工作”:跳槽猶豫不決,4步幫你提升決策力

01

每一次失敗的背後

都有一個決策力陷阱


因為工作關係,我經常接觸不同類型的來訪者,我發現:每一次失敗的背後,都有一個決策力陷阱。

週日早上5點多,我接到了肖曉琪的電話,原本我們預約的職業輔導時間是下週一,但她接到了學校的催款電話,所以希望能在週日做出決策。

肖曉琪在東北一個縣城的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做老師,她原本的職業夢想是做一名服裝設計師。

畢業後,她聽從了父母的建議回到了縣城,這個地方很難承載她的設計師夢想。更多時候,人們對服裝設計師的概念是“裁縫”。

當了6年的英語老師,眼見著奔三的年齡,她每天被父母的催婚逼得很煩。

她不想一輩子平平淡淡地呆在縣城,她希望重拾自己的設計師夢想,於是找到了一家學校,報名參加脫產學習。她希望學業結束後能留在那個學校所在的一線城市打拼。

她的決定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所以報名後她遲遲沒有交學費,希望留個緩衝的餘地。

我給她做輔導時發現,儘管她內心深處時時地迸射職業夢想的“火花”,但一到關鍵的決策點,她就總是沒主見,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說:我爸媽說怎樣怎樣;甚至是,我哥哥說怎樣怎樣。

每個人都能對她施加強大的影響力,而她自己卻總沒個“主心骨”。

我父親說:“你們這代人,選擇多了,也不見得是好事,這麼多的選擇,讓選擇本身困難起來。”

我跟父親說:“其實不是選擇多了,讓選擇本身困難,而是人們做決定困難,本質上是人們的決策能力太弱了。

我有個親戚,年輕時在外地打工存了三十幾萬塊錢。前些年她從外地回到長春,準備用這筆錢做點小生意。

她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我就建議她拿這筆錢做首付買套房子。

我告訴她,我當年在某施工企業集團工作時,對X新區的規劃瞭解一些,那裡的住宅未來3-5年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當時,有幾家知名開發商開發的樓盤,均價才5千-6千塊/平方米。按照六千塊一平方計算的話,一套130平的大三居,總價才78萬。她的三十幾萬,付完首付還有一點結餘。

她看了幾次房子,遲遲沒有出手。她媽跟她說,你早晚要嫁人的,買什麼房子!

後來,她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也沒有做生意,而是找了一家公司上班。

她沒有別的理財渠道,手裡的錢存在銀行裡一直貶值。她終於決定出手買房,那已經是5年以後的事了。

此時,X新區的住宅均價1.3萬-1.5萬/平方米。她手裡的錢,僅夠付一套八十餘平方兩居室的首付。

我爸一直唏噓,說她白白錯過了買房的好時機。

我說生活對於像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

如果你不能堅定準確地做出決策,生活就會不斷給你提出決策難題,讓你不得不決策。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需要決策的過程,誰也別想擺脫它。

“要不要辭職,換份好工作”:跳槽猶豫不決,4步幫你提升決策力

02

決策力,為成功的人生提供助力


決策這個詞,聽起來無比高大上,但實際上,決策無非就是拿主意。小到我們買菜吃飯,大到成家擇業,我們的人生就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決策構成的。

美國著名決策大師赫伯·西蒙說過:“決策是管理的心臟”。實際上,決策也是生活的心臟。

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人們做出的決策大相徑庭。所以,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因此,能否做出正確的決策,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我的客戶黃譚東是一傢俬營企業的老闆,我前陣子去他那裡做訪談。他跟我說,他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早年間做決策時猶猶豫豫,不夠果斷。比如:立項、招人、裁人,這讓他錯過了很多機會。

黃譚東說這幾年經濟形勢變化很快,他做決策的頻度較前些年高多了。

他現在引以為傲的物聯網項目,如果不是自己當年的“英明決策”,差點“流產”。

當初黃譚東在會上提出要投入資金髮展工業物聯網技術,建立智慧電力數據檢測平臺後,立刻遭到了幾名高管的強烈反對。

一方面,新項目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什麼時候能見到效益還是個未知數。最主要的是,新項目上馬,意味著公司權力格局的重新分配。

面對幾位高管的態度,黃譚東絲毫沒有退讓,他堅定地說:在會上討論這個項目,不是跟大家商量項目的可行性。而是通知大家,想要做好這件事,你們需要做些什麼。

之後,他裁掉了那個聲音最高的反對者——他的大舅哥,公司的副總經理。為這事,他老婆一個月沒和他說話。

黃譚東通過自己高超的決策能力使新項目逐步開展起來,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決策能力是成功的領導者最本質的特徵。

對於大多數職場人來說,決策能力是指你能夠發現那些不易被發現的可能性,並通過正確的決策把它轉化為現實可能性。

換句話來講,你能否通過正確的決策使你的職業生涯連續發展,是職場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要不要辭職,換份好工作”:跳槽猶豫不決,4步幫你提升決策力

03

職場人怎樣提高決策力


成功取決於做出英明的決策,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決策,確定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策。

那麼,怎樣才能做出英明的決策呢?

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哈蒙德、雷法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拉爾夫·基尼曾經在三人合著的書《決策的藝術》中提出做出英明決策的8個要素:分別是問題、目標、備選方案、結果、取捨、不確定、風險承受力和相關聯的決策。

我在給來訪者做職業輔導時,高頻使用的要素有4個。

1、提出好問題

作者認為,要做出正確的決策,第一步就是要提出正確的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是決策的開始,它決定了後續的一切。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

一個人職業發展遇到了瓶頸,原有的平臺和職業發展模式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需求。這時候很多人都會問:“我要不辭職出來,換一份工作?”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換一種方式提問:“我能夠或我願意承受多大代價來迎接接下來的改變?”後面的問題比前面的問題思考程度又深了一層,更具針對性,基於這樣的問題,更容易做出理智的決策。

2、明確目標

提出了問題之後,不要忙著做決策,而是要思考,到底我想要的是什麼。只有目標澄清了,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比如,我有個來訪者,接到了獵頭公司的電話,對方提供了一個薪水非常高的工作機會。

但那份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加點,而他的寶寶剛剛出生,他和妻子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照顧家庭。

他認為在這個人生階段,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比拿到一個好職位重要,所以放棄了那個工作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外人眼裡充滿誘惑的機會,只有在明確了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你才知道它到底值不值得你去選擇。

3、要有備選方案

很多人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總是非此即彼,不是選擇A就是選擇B,其實在AB兩個選項外,我們還應該考慮一些備選方案。

職業選擇中常用的備選方案有兩種:一是信息收集備選方案,二是延緩時間備選方案。

所謂信息收集備選方案就是為了減少選擇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事先收集很多信息。職業選擇中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是“生涯訪談”。

比如,我有些來訪者,現在想轉行,他們就會付費約見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瞭解人家的工作狀態和行業信息,然後再決定自己是否要轉到這一行,這就避免了選擇時的盲從。

延緩時間備選方案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比如,你打算辭職去從事某某職業,但是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呢?你可以先緩一緩,在正式辭職之前,通過副業、培訓、學習等方式體驗一下。

然後看看這種體驗是否符合你的價值預期。

延緩時間,實際上是一種最小成本的試錯,它能夠給你帶來基本的職業體驗,基於這種體驗,你再做出正確的選擇。

4、在多個目標中進行取捨

接下來我們開始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進行取捨和選擇。決策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取捨,那麼如何取捨呢?有兩種方法。

首先,採用排除法。舉個例子,你想要換份工作。但你並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那麼首先可以通過排除法,排除那些你明顯不喜歡、不適合的。

比如,不喜歡生活在什麼地域;不喜歡什麼類型的行業;不喜歡什麼類型的企業(主要指所有制性質);不喜歡什麼類型的崗位(銷售、財務、人力、市場、技術、研發、後勤等等)。

排除的過程,就是不斷澄清的過程。

然後,採用等價置換法。用完排除法,你發現還是有很多個工作方向,你也不知道該選哪一個。這時候,你可以用等價置換法。

簡單來說,等價置換法就是把那些不容易比較的東西換算成同一個標準。比如,A公司錢多事多離家遠,B公司錢少事少離家近。

你可以把金錢、工作量、工作距離這幾個因素換算成分數。比如1-5分,1分為不重要,5分為非常重要,你認為這幾個要素各能打幾分?

要素分數相加最後計算出總分,然後做一個比較,這樣就有了一個直觀的判斷了。

這就是職業選擇時,高頻使用的四個決策要素。

“要不要辭職,換份好工作”:跳槽猶豫不決,4步幫你提升決策力

實際上,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里,

所謂的真相可能越來越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相背後的一套決策邏輯。而理解這些邏輯並運用這些邏輯,需要你不斷地提問、思考和求變。

人們通過不斷地覺察和反省來提高決策力,使自己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

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良好的價值觀,培養正確的感知力和決策力,丟掉那些不良的思維習慣,或許這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