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三姐妹被誉为科坛何氏三姐妹,其中一人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他们三姐妹被誉为科坛何氏三姐妹,其中一人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何怡贞 ,女,物理学家。生于1910年。山西灵石人。1930年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理系。193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蒙脱霍育克学院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东吴大学讲师。1941年赴美国,先后在马萨诸塞州艾满司脱学院、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建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在发射光谱的分析中尤有成就。在位错直接观察、稀土的应用和作用以及玻璃的研究中均获成果。早在30年代,她就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过渡金属的光谱学研究工作。她最早标定发表了从可见光到紫外线的钇的光谱线。建国初期,她把自己丰富的光谱学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上的合金钢和炉渣分析,不但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急需,还培养了一批化学分析的骨干。她呕心沥血,撰写了《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物理学》中的《光谱学》部份。她结合工业生产实践,写出的两篇论文"钢的组织结构对光谱化学分析的影响""杯形电极溶液电弧法用于平炉渣的光谱分析",在1956年第6届国际光谱学会议大会上宣读(荷兰),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他们三姐妹被誉为科坛何氏三姐妹,其中一人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丈夫是钱三强。

何泽慧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泽慧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上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名字也是为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

何泽慧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

主要贡献

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

这项成果先后于1945年9月在英国布列斯托尔举行的英法宇宙线会议和1946年7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并被英国《自然》杂志载文介绍称之为"科学珍闻"。

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

以钱三强、何泽慧等的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于裂变现象的认识。三分裂现象作为研究裂变过程中断裂点特性的一种独特的探针,至今仍然是裂变物理领域有兴趣的研究对象。

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

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1956年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获得1956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奖(自然科学部分),即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

开拓中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

何泽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全面负责领导了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的工作,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并配合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泽慧领导创建了基本实验条件,并利用建立起来的实验条件,何泽慧领导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核数据的测量工作。

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何泽慧在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十分关心宇宙线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她主张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新的生长点。她提出,在我国还没有加速器的条件下,利用核物理的知识和技术,以宇宙天体为实验场地,以科学高空气球及高山站等为手段,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

他们三姐妹被誉为科坛何氏三姐妹,其中一人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何泽瑛,女,灵石县两渡村人,1923年出生在苏州,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是我国植物学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丈夫是农学家刘浩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