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沛霖 叛變最好不要超過三次

苗沛霖   叛變最好不要超過三次

苗沛霖   叛變最好不要超過三次

清代晚期,有個值得我們深思的人物,叫苗沛霖,他是安徽鳳陽人,自小家境貧寒,世代務農,幸好父輩開明,舉全家之力供他讀書,知識改變命運,這話是真理。苗沛霖寒窗苦讀,刻苦半生,總算在30歲時考上秀才,做了一名塾師(教師)。

大部分人,會做一輩子老師。隨波逐流混完此生。

也有一小部分人,會做一陣子老師。創造機會實現自我價值。

苗沛霖,就是有野心有抱負的有志青年,他有非比尋常的夢想。據說他的偶像是一位很拉風的鳳陽老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

做塾師的日子了無生趣,一眼能望到頭。不安現狀的苗沛霖參軍去了,去了當時的一個極具實力的反清團隊--- “捻軍”(非政府軍)處打工,在捻軍首領張樂行帳下做了一名處理公文的師爺。這算是他第一次與清朝政**府為敵。不過,他覺得在捻軍這裡沒得到重用,前途堪憂,很快便又辭職不幹了,回到家鄉接著做老師。等待更好的機會。

渴望建功立業的苗老師終於等來了命運的轉折點,時機出現在太平天國時期的亂世。

太平天國是由洪秀全創立並領導的集宗教軍事於一體的政權,目標是推翻清政**府,自己來作主。要實現這一目標,武力戰爭是必然的途徑。

那些年,戰火紛飛,天下大亂;血雨腥風,生靈塗炭。

黎民百姓自然是熱愛和平的,尤其是那些地主階級(擁有財富的群體),他們是真不希望打仗,戰亂之時,自己的財產又怎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又能不能保全?

苗沛霖的家鄉安徽,亦深受戰亂之苦,作為舊社會為數不多的知識份子,這位不信命的教師從中看到了逆襲的機會,他遊說那些有錢有勢的地主老財:“政**府軍兵力有限,顧不上我們,凡事還得靠自己,不如我們自己組建民兵隊伍,以抵禦捻軍,保家衛國,我來當領導,你們出錢出力哦。”

這個建議獲得了財富階層的支持,對於鄉紳財主們來說,主動防禦總比坐以待斃強,這賬,小孩子都會算。

苗沛霖招兵買馬,組建苗家軍保家衛國,他成了有組織的武裝團隊領袖。時勢造英雄,短短四年,居然發展成了擁兵20萬眾的大軍閥,稱霸一方。

原始積累完成了,有資本了,逆襲了。

清政府的權貴,欽差大臣“勝保”見苗沛霖實力雄厚,有心拉攏為已所用,上奏清政**府給了苗沛霖名份:大清布政使,官至二品大員。什麼叫平步青雲,人生巔峰,這就是了。

苗沛霖能滿足嗎?

他的偶像可是朱元璋,明代開國之君啊。

苗沛霖的野心可不一般,他想當皇帝。

自己有實力,為什麼不獨立稱王。趁天下大亂之際,野心極度膨脹的苗沛霖順勢反了。

苗沛霖自已給自己封了“天順王”。做起了雄霸一方的王!但地盤有限。在南方,太平天國已於南京建都,洪秀全是天王,太平天國的實力遠在苗沛霖之上。

亂世之中,苗沛霖深知不能處處樹敵,總不能與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同時作戰吧,得拉攏一部分,打擊一部分,俗稱站隊。環顧四周,找個新靠山吧,於是投奔太平天國,一起反抗清廷。

實力不夠加上運氣不濟,苗沛霖發現自己打不過政**府軍。

看來當初是自己的眼光太差,沒押中。算了,樹挪死人挪活,誰強幫誰。

還是棄暗投明,歸順清政**府,投降吧。

投降總得有點誠意,倒戈心切的苗沛霖又把友軍太平天國給賣了,殺害了太平天國的頂樑柱---英王陳玉成,以求自保。

清政府見苗沛霖這個反骨仔立下了功,主要前線在急需用人之際,便要苗沛霖“戴罪立功”。暫時沒有追究。

這是苗沛霖第二次反清政**府,第三次反太平天國。作了一回牆頭草,結局還不算太壞。

很快,苗沛霖又要反了,也許叛變會讓人上癮。

隨著太平天國覆滅,戰事逐漸緩和,清政府要解散苗沛霖的苗家軍,畢竟清廷也負擔不起這麼多兵勇。當然,你手上幾十萬人馬,換誰都不會放心。(同一時代的曾國藩就對皇權的心思洞若觀火,主動裁撤湘軍。此舉為他贏得了忠義的美名。)

苗沛霖想:我解散了人馬,豈不是要任你宰割,自覺無路可走,他要孤注一擲。倉促地再次舉起反清大旗。算下來,這是他第三次反清。(如果聽從命令解散苗家軍,或許就是不錯出路)

九個月之後,孤立無援的苗沛霖正與清軍作戰之時,被部下親兵(侍衛)所殺。自己叛來叛去,最終也被人叛變。

投機倒把,見風使舵,不忠不義、毫無原則,反覆無常,首鼠兩端。大概都能用來描述苗沛霖。

苗沛霖早年時有詩一首,寫得很有意境,不同凡響。其中“我自橫刀向天笑”是苗沛霖的原創,後人譚嗣同一字不改的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上。

《七律.秋宵獨坐》,全詩如下:

手披殘卷對青燈,獨坐搴帷數列星。

六幅屏開秋黯黯,一堂蟲語夜冥冥。

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

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

一個寒門出身的書生,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逆轉了家族地位,卻因為膨脹而迷失,野心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沒有原則,三番五次變節,失去根本,人品問題,天都不會幫他。

苗沛霖的故事告訴我們:叛變最好不要超過三次。

苗沛霖   叛變最好不要超過三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