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为何没去攻占印度?

老万1147


二战期间,日本不是没去攻占印度,而是去打了但是遭遇惨败。不过这个问题要严谨一点说,应该是日本为何没去攻打南亚的英国,因为当时印度还没有独立呢。

二战的时候,日军能够一次出动九万多人的部队,绝对是一场大的战役了。按照日军的战斗力来说,自己伤亡六万多人,对手也得伤亡个几万,可是这一仗下来,对手仅伤亡1.6万人,日军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这场战争发生在印度和缅甸的边境地区。现在印度和缅甸都是一带一路国家,可是二战的时候印度被英军占领,缅甸被日军占领。这场战役中,缅甸的日军试图进攻印度的英军,以便孤立中国和寻找新的补给基地,解决日军的资源问题。同时也有和德军会师印度恒河的美好想法。可惜的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日军进攻印度英军的英帕尔战役,让日本吃尽了苦头。

此次日本方面的主要指挥官是牟田口廉也和河边正三,这两个人是当年七七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发起者,是侵略中国的罪人。在英帕尔战役中,牟田口廉也对这场战役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可以用“天真”来形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古至今,后勤保障都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缺少粮草和武器弹药,士兵饿着肚子、拿着空枪空炮,恐怕只能沦为对方的活靶子。在这场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根本没有把后勤补给的困难和英帕尔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放在眼里,一味强调日军的战斗精神和神灵相助,甚至幻想去英军那里夺取粮食给养,给养最困难的时刻居然让日本士兵去吃草!

日军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在缅甸同英军战斗时,打得英军溃不成军,所以有了这种迷之自信。然而这次牟田口廉也的对手却是英军名将蒙巴顿,正是蒙巴顿彻底打破了日德会师印度的美梦。

蒙巴顿采取节节抵抗、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日军拖到了可怕的雨季。前期在抵抗日军的时候英军付出了一些牺牲,甚至一度向美军飞机求援,击退日军攻势。可到了雨季的时候,补给相当充足的英军就可以坐等老天消灭日军了。

日军在战斗中一共死亡三万余人,可还有三四万人是死于疾病和饥饿。缺少食物,缺少药品,缺少弹药,天天下雨,这样的仗怎么打?狂妄的牟田口廉也最终不得不撤军,可是刚一撤军,休息充足、士气饱满的英军便扑向日军。

英帕尔战役是日军做的一个美梦,是日军向印度发起的第一次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最后成了日军的一个噩梦。在这场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既没有战略眼光,也没有为战争做好基本的准备。而对手蒙巴顿则是个经验老道的将军,在防守方面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正确策略,而且补给充足,兵强马壮之时又向虚弱的日军发起最后一击,将日本牟田口廉也打得狼狈而撤,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南亚的英军。

参考资料:《卢沟桥事变制造者没一个有好下场》


聊点野史H


印度是同盟国最重要的反攻基地之一,地中海战场、中国战场以及澳洲反攻基地的人员、物资补给都是依靠印度和印度洋,可以说正是印度的存在得以使同盟国各大战区得以互相联系,不至于相互孤立。对于日本来说,印度同样是重要的反攻日本的据点,占领印度和控制印度洋意味着英国在亚洲势力的消散,同时也使得日本绝对国防圈西南方向上得到了绝对的安全保证,中国战场上的国民政府也彻底陷入了孤立,失去了外援,更长远来看,日本还可以深入地中海和德国取得联系通道,这一通道的安全员大大增加,增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军事合作,日本对于印度的重要性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


但是占领印度绝非易事,不止需要日本投入强大的海军力量进入印度洋夺取制海权,而且地域辽阔的印度也需要日本投入相当数量的陆军兵力,而最终日本放弃直接进攻印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日本陆军的兵力不足所致。一开始日本并没有将印度纳入自己的绝对国防圈内,但是在初期的进攻中日本的陆海军遭受的损失远比预计的要小许多,这让日本大本营认为与计划的守势战略相反,现在正是继续攻势战略的绝佳时机,在一系列计划的进攻目标中,印度也被划入其中。


虽然将印度划入了日本下一步进攻目标的选择范围之内,但是却没有果断的下定进攻的决心。日本陆海军在进攻像印度、澳大利亚的大大规模作战存在严重的矛盾,尤其是日本陆军抵触严重。不同于海军可以机动灵活的转战于各大海域,陆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需要进行长期的准备,而且还要考虑占领这些地区以后的防御问题,以日本陆军当时的实力很难凑齐发动进攻所需要的兵力,更不用说之后的还需要部署防御部队。如果硬要发起这样的进攻,则只能从对苏战备和中国战场大量抽调兵力,这对于日本整个战略态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日本陆军只同意进行局部的进攻行动,不同意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最终日本放弃了进攻印度的意图,决定采用有限的行动来尽可能的孤立印度,使其反攻基地的作用大大弱化。


此后日本在1943年发起了英帕尔会战,但是也并不是为了占领印度,这场规模有限的进攻作战只是为了切断援助中国的“驼峰航线”和中国驻印军的后勤补给线路,以挫败盟军即将发起的反攻行动,并不能算是对印度的攻占行动。


战略论


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又几乎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为何没有去攻占印度呢?


日本不是不想占领印度,而是实力不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对英国非常重要,印度是英国在亚洲的大本营,英国在印度的军事力量很强,兵力高达100多万,而且装精良,训练有素。火力和机械化程度比日军还要高。英国还向印度派遣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并大幅度增加了对印度l的物资供应。同时,美国和中国也对印度提供了支持。日本由干兵员不足,补给能力有限,缺乏大规模进攻印度‘的能力。

印度对日本的诱惑力不大,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日本人最想要的是石油,没有了石油,他们所开群的战场都将以失败告终,而印度是贫油国,所以他们暂时放弃了进攻印度。


日军攻打印庋面临的差不多是200万人的军队。印度洋被英军控制,所需物资需从陆路运送,日军的后勤保障满足不了。日本几次性试探攻击都失败了。特別是英帕尔战役,后勤工作差到前所末有,在丛林中饿死过万日军,赶上雨季又是瘟疫爆发,日军输得要多惨有多惨。印度极其恶劣的交通条件和恐怖的雨林气候也是日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日军由于前期试探性成本太大,再也不敢贸然攻打印度了。


手机用户60429491149


印度日军是打过的,肯定也想过顺便将它给占领了。日本原来的计划就是打下印度,从而可以和德国在中东会师庆祝。只是几次试探性地攻击都失败了,特别是英帕尔战役,后勤工作差到前所未有,在丛林之中饿死过万日军,赶上雨季又是瘟疫爆发,风寒横行,日军输得要多惨有多惨。

日军最终放弃了印度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日本最终想要的是石油,没有了石油,他们开辟的所有战场都将以失败告终。印度是个石油贫国,所以在日本急缺兵源的前提之下,他们还是选择了暂时不去开辟印度战场。除了石油之外,日本急需的资源比如橡胶、大米、有色金属等,这些都是他们攻打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目的所在。

二战中小日本向印度的进攻前奏——英帕尔会战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为了清出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u001de\u0013o)m5_\u001bJ [\u000fg\u001fs0y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英东南亚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在听取了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后,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廉也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u001f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由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斯库纳斯急电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u0018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他们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祁祷着作战成功”。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u0017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而在科希马战线上的第31师团司令官佐藤中将未经他同意就先行率第31师团主力撤退了。

6月25日,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开始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日军的狼狈情形时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在路上深可陷足的泥浆里,漂浮着日本兵的尸体。四下里零乱丢散的装备,正是不体面溃败的见证。……那些当初想成为印度征服者的士兵,现在从炮火下得以逃身,带着一身的疾病,正沿着无数条丛林小道,痛苦地向前挣扎前进着……。”\u001d

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为了好听一些,该命令将这次行动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u000e

日军的悲惨之状,据日方自己记载:“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作战。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于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都患有疟疾、痢疾和脚气病,医药用品的补给,却毫无准备。……由于道路的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而且时值雨季顶峰,横在我军道路上的曼尼普河、雅纳河、尼瓦河和钦敦江几条大河自不待说,所有河床干道也都泛滥,洪水奔流。至于我军渡河器材、设备、则廖廖无几,无济于事。……有些部队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的办法。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倒下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的人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

\u00018月20日,日军溃退至钦敦江边。此时钦敦江因暴雨和山洪,江面宽度已达1500米以上,而且各渡河点均暴露在英军炮火和飞机扫射轰炸之下。日方材料称:“当时我军有5000多名重伤病员猥集呻吟在各渡河点,8月25日,我军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渡河退却。经过第31师团、第15师团后卫部队的拼死战斗和渡河战斗队的奋斗,终于在8月30夜半,使最后一兵渡至钦敦江东岸。……第33师团早已损失惨重,且要抗击腹背之敌。然而军部无法援助他们,只好信任该师团的勇敢奋斗精神,期待他们靠自力突破敌人包围,向后撤退。”至9月初,日军第15军在钦敦江西岸已没有一兵一卒,半年前他们越过钦敦江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就这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日军之所以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阿呆519788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团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致敬原创)


白羊座的Jackie74299549


打过的,没打赢。阿呆说的很详细了


努力奔跑的的蚂蚁


想占,因战线过长,进攻被空袭摧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