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天,一條新聞震驚全網:

4月21日,三年前震驚全國的殺母案嫌疑人、北大學生吳謝宇在重慶機場被捕!

2016 年 2 月 14 日,警方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發現已經去世大半年的謝某,而作案嫌疑人就是她的親生兒子吳謝宇!

吳謝宇的行徑和殘忍讓人不寒而慄:

他先是提前4個月就跟學校請假,並提前、多次購買了各種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離服、活性炭、真空壓縮袋等。母親被殘忍殺害後,屍體被塑料布嚴密包裹,並層層塞入活性炭除臭,家裡還安裝了監控攝像頭。他偽造母親辭職信,還用母親手機編造理由,向親戚們借款144萬元,之後逃之夭夭......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有人說,頭頂烈日,活在暗中,影子終有一天會暴露。

天網恢恢,即使智商再高,策劃再周密,潛逃路徑再隱蔽,也難逃法律的制裁!

他母親為什麼被殺,至今還是一個謎,但卻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


吳謝宇的人設可謂「完美」:

特別自律,不用督促,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成績優秀,上了北大,是獎學金獲得者;懂事孝順,一直是母親的驕傲;待人謙和有禮貌,跟同學相處融洽,是老師和同學眼中「沒有缺點的人」。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卻隱藏著扭曲的靈魂,讓人難以置信。

可悲的是,少年弒母早已不是第一次。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怎樣的動機,怎麼老辣的心理,怎麼扭曲的靈魂,才會向給予自己生命、含辛茹苦的母親,舉起冰冷無情的刀?

他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01

父愛的缺失,成了母子關係的隱患

2019年3月,江蘇13歲少年小邵因不服母親管教,在激烈衝突中將37歲的母親砍殺身亡。

小邵的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母親一邊經營小店一邊照料他,很是辛苦,也因此性格強勢暴躁,經常因為學習和花錢的事跟貪玩的兒子爭執,沒想到遭此毒手。

殺死母親後,小邵在附近的一家24小時營業餐廳點了一杯水,坐了近40個小時。警察將他帶走時,他很平靜,甚至沒有掉一滴眼淚。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2018年12月,湖南12歲少年吳某康因抽菸跟母親起了爭執,母親用皮帶抽打了他,而他用菜刀瘋狂砍向母親。

被捕後,他去指認現場,鄰居看到他竟然還在微笑,毫無悔意。

「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

冷血行徑讓人不寒而慄。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一個個惡魔少年的「養成」是有原因的。

細究這兩起弒母案,不難發現共同點:

父親在成長中的缺席。

小邵和吳某康的父親都是常年在外打工,獨留母親一人照顧。

一個是青春期叛逆、力量日益強大的兒子,一個是想樹立權威但有心無力的弱小母親,很容易勢不兩立、劍拔弩張、反目成仇。

父親的缺席+焦灼的母親+叛逆的孩子,勢必會造成失衡的親子關係。

很多長期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情感障礙,焦慮、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抑鬱、任性,這稱之為「父愛缺乏綜合徵」。

哪怕爸爸再普通,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權威、力量、規則和敬畏的象徵,千萬不要做只給錢、不給陪伴的父親。

尤其對有男孩的家庭來說,更需要父親的存在。

有位閨蜜,老公幾乎不管孩子,而她也經歷了當媽媽後最灰暗的時刻。

勞累、焦慮、壓抑、孤獨填滿身體和內心,與6歲的兒子衝突不斷。

有次因為練琴問題,暴怒失控的她一巴掌打腫了兒子的左臉。

因為此事,老公才意識到應該參與孩子的教育,閨蜜大大鬆了一口氣,又重新拾起荒廢已久的興趣愛好。

兒子也說:「我可算鬆了口氣,媽媽再也不用只盯著我,我也沒那麼緊張了。」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過分膠著的母子關係是危險的,如果父親能很好地將母親與孩子分離:孩子能減少對母親的依戀,母親也能減少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減輕焦慮,更加客觀、從容地幫孩子成長。

父親,常常是一個被過度低估的名字。

如果不能經常陪在孩子身邊,父親也最好能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給予支持和鼓勵。如果是單親,可以讓孩子跟家裡某位男性長輩建立類似父子的親密關係。

因為孩子需要從「父親」身上觀察和學習什麼是男人、父親、丈夫、兒子,同時形成自己的性格、人格和處事方式。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如果說母親代表著故鄉,那麼父親就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親從來不是一個代號,而是一種責任;父親也從來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孩子必不可缺的成長營養和力量。

莫讓父親的缺席,成為傷害母子關係的那把「刀」。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02

青春期的甜與痛,在童年就已打下基礎


之前,貴州一對15歲的孿生姐妹毒殺父母案也同樣令人震驚:

因父母管教過嚴,引起兩姐妹強烈的逆反心理,她們先後三次策劃用煤氣、鼠藥殺害父母。

最後一次成功將父母雙雙毒死後,她們拿著家裡的2000餘元現金、兩部手機,逃到網友家躲藏,最後被警方抓獲。


殺害父母不可原諒,但兩姐妹的生長環境也讓人深思:

兩姐妹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小學三年級才接回父母身邊,與父母感情淡漠;媽媽喜歡打麻將,缺乏與孩子的交流;父母很嚴厲,為了讓她們考出好成績,不但週末安排了補習班,一旦考不好,就會被媽媽罵「丟臉」,被爸爸罰跪......


這一切都讓兩姐妹感覺壓抑無比,於是萌發了殺害父母、尋找自由的念頭。

青少年犯罪專家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在12-18歲青春期出現的逃學、撒謊、網癮、叛逆、離家出走、自殺、鬥毆、搶劫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根源都在於12歲前沒有與父母形成很好的「心理依賴關係」。

這個心理依賴關係非常重要,有了它,才會讓孩子自覺自願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導、觀念影響、榜樣作用。

而一旦缺失這種安全感依賴,孩子的心理就可能變得異常,冷漠無情、難以接近、不聽管教,甚至犯下大錯。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而這個愛,就是依戀、依賴關係。

一位心理學教育者在演講中說:

她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無論她犯了什麼錯誤,是否已經承認了錯誤,只要她哭著張開手臂對媽媽喊「抱抱」,媽媽無論怎麼生氣、動怒,都會同樣伸出胳膊把她抱住。

那些小錯誤已經不記得是什麼了,但母親給她的接納,她對媽媽的依戀,讓她明白,無論前方多麼艱險,身後總有人「接住她」。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0-6歲是父母跟孩子建立親密依戀關係的最佳時期,父母最好能做到:

儘量親自撫養孩子,給予足夠的陪伴;如果不能在身邊,也要給予及時的關愛,教他必要的規則,這樣孩子才能有安全感、規則意識、自控力、穩定的情緒;做好自己,給孩子積極向上、樂觀開闊的父母榜樣力量。


03

跟孩子只談學習、不談愛

是為人父母的大忌

17年前,浙江金華的一名高二少年放學回家,打開電視。

剛回到家的母親見到這一幕,開始責罵:「連前三名都考不進,還有臉看電視!」

兒子辯駁了幾句,引來母親歇斯底里的怒吼:「我告訴你,我不會給你第二次考大學的機會!考不上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沒事!」

少年想出去躲避瘋狂的母親,走到門口時,看到一把榔頭,早就備受學業和母親重壓的他,衝動地抄起榔頭,朝母親的後腦砸去……

壓垮少年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多年累積的每一根稻草。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只談學習,不談愛、不聊心,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你優秀了,我們才愛你。

你不優秀,對不起,你不配做我的孩子。

這樣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關係失衡下,很多孩子表面上成績很好,乖巧聽話,其實心裡面早就「糟爛」透了。

就像近乎完美的「北大殺母案」嫌疑人吳謝宇,最終也被內心不為人知又無法排解的黑洞吞噬。


以前我們志願小組去一個縣城做實踐,有個男孩讓我印象深刻。

他的家庭條件非常好,可他寧可在另一個男孩家學習、玩耍、幹農活,甚至喝粥吃鹹菜,也不願意回家。

後來,他才吞吞吐吐地說家裡一點意思也沒有,只要他一回家,爸媽只會說:

「作業寫了嗎?」

「有沒有跟人打架?」

「這次考試是第幾名?」

所以他寧可偷偷努力,也不願意在父母的逼迫下學習......

不要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遠不遠,多不關心他飛得累不累。

在《孩子的努力比成績更重要》短片中,一家四口在吃飯。

考了高分的哥哥得意洋洋,考砸了的弟弟羞愧、害怕得不敢拿出試卷,被哥哥笑話:「你完了!媽媽可能會殺了你!」

看到成績單的媽媽想發脾氣,但她想起兒子經常半夜很晚還在努力寫功課。

於是,她微笑著給兄弟倆夾了肉丸子,並告訴他們:「你們做得很棒!只要努力了就沒有什麼遺憾的。」

北大學生殺母逃亡3年被抓:那個完美的孩子,心裡為何住著惡魔?


我想,這會是這對兄弟一生都難忘的珍貴記憶和鼓勵。

孩子的內心世界,比成績和排名更重要;

孩子快不快樂,比優不優秀更值得關注;

孩子有沒有愛心、善良、同理性和人性,比是否能走上成功巔峰更應備受重視。

教育家蔡元培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缺愛的孩子,就缺了活下去的能力。

偏頗的父母,就會有偏執的孩子。

我們不必有個完美的孩子,我們也做不了完美的父母,更從來都沒有完美的教育。

無論何時,讓孩子成人,

比讓孩子成材重要一千倍,一萬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