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什么不攻打伊梨?

云回天来


这不是敢不敢打的问题,而是清政府不支持左宗棠跟沙俄开战。

如果左宗棠在消灭阿古柏后,还敢再跟沙俄开战,先不说打不打得赢的问题,就算清军打的赢俄军,那必然也是一笔巨的军费大开支。反对派弹劾左宗棠的奏折肯定会如洪水一样把他“淹死”。

新疆自古就是劳师远征的偏远之地。一个王朝往往是盛世时期才会打新疆的主意,因为朝廷有钱嘛。而到了王朝的衰落期,百分之百的就会丢失,因为朝廷没钱了。

乾隆皇帝当年剿灭准噶尔,收复新疆,再到同治皇帝丢失新疆,就是这么一个朝廷从有钱到没钱的过程。

1867年,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伪政权时,清政府没钱。

当时,清政府内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人就认为西北塞防不重要,建议把西北塞防的经费拿来全部放在东南海防上。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这话的意思是说,从经济角度考虑,新疆那地方太穷,收回来了也没用。



左宗棠是个暴脾气,听到李鸿章这么抹黑新疆,当即就怒了。他从经济意义上反驳了李中堂: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少胡扯,新疆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地方,经济发展空间很大。

紧接着,左宗棠又从军事意义上对李鸿章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现在不管新疆,以后俄国人肯定会占了新疆,之后必定还会去占外蒙古。届时陕西、甘肃、山西乃至华北都受威胁。如果新疆要丢了,你觉得那些领土能够保得住吗?

很显然,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作为最后的决策者,慈禧太后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并且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正式批准收复新疆。



但是,慈禧虽然批准了,可她没有足够的银子可供左宗棠出师。所以收复新疆的一部分军费开支,只能靠左宗棠自己想法筹募。

并且,慈禧只是批准左宗棠收复新疆,没有让他去惹沙俄。因为伊犁被俄军占着,清政府对沙俄是既怕得罪,又想引为援助。不敢跟沙俄硬钢。

于是,左宗棠就带着紧箍咒,两手空空的就踏上了收复新疆的艰难之路。

首先,他要想办法补足军费。出兵之前,左宗棠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后勤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它诸如士兵的补偿费、遣散费等,都还没有列入这个清单。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剩下的三百万两银子要靠左宗棠自己负责募捐。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这在当时是奇闻,堂堂天朝大国还要靠跟洋人借钱才能打仗,丢死人了。不过左宗棠不在乎,他认定收复失地比自己丢面子要重要的多。面子什么的,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借钱倒是有面子了,但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也丢了。



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到新疆。而是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后来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消灭了阿古柏伪政权,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失地。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困难,只有一个伊犁了。可是由于与沙俄外交是大事件,左宗棠一个人无法决断。于是关于伊犁问题,清政府便派代表与沙俄展开了谈判。

1879年(光绪五年),在沙俄威逼下,清政府代表崇厚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这个条约的内容不重要,大家只需要记得一点就可以了——这是一非常不平等的条约,既要割地,还要赔款。

左宗棠听说后,怒火冲天,立即便向朝廷上奏折弹劾崇厚。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咱们这次没打输,为什么要割地?必须跟沙俄再谈,坚决不割地。实在不行就开战!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再跟他们打一场。

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曷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

慈禧在收到左宗棠奏疏后,考虑再三,最终将治崇厚罪,再派代表与沙俄谈判。然而沙俄据不让步,使谈判陷入僵局。左宗棠听说后,向朝廷请战,二度率兵进入新疆和沙俄军对峙了四个月。中间几度擦枪走火,但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后来沙俄迫于压力,在谈判中让步。清朝于是收回了伊犁地区,基本保持了1860年之后的边境线。



回看这段历史,左宗棠功德无量。收复新疆的决定,是他据理力争来的;具体方案是他策划的;具体的作战是他指挥打的;后来的谈判也是在他撑腰下,才最终谈下来。就连一部分军费也是他自己办法凑的。整个过程他是费心费力,无愧于心。

虽说最后未能用武力赶走沙俄军队,是一个小遗憾,可是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开战与否的决定权在朝廷,他只是臣子,并不是决策者。不能拿这种事情强人所难。但如果真的开战,他也不怕。他敢跟沙俄对峙,他就敢开战。三湘子弟,就是有这股蛮劲。

事实上,左宗棠本身就是鹰派思维。他觉得只要能打赢,就没有必要向洋人退让。就算打不赢,拼死一战也比拱手而降好。

不过说句实话,左宗棠如果当时硬钢了,他的下场可能不会太好。当时清政府的政策整体偏软,对洋人的态度暧昧,左宗棠这种跟洋人死磕到底的性格,其实在朝廷里面很不受待见。

再看今日之新疆,哪里如李大人所说,是个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的化外之地?明明就是我国的资源大省、畜牧业大省。瓜果质量更是居全国之冠,风景更是全国一绝。“放假就出国”的朋友,真的可以去到那边走走看看。因为新疆很美。



这样的大好河山,如果丢在了谁的手上,那才是千古罪人。


Mer86


左宗棠收新疆的事情,大都为人所熟知,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新疆是怎么丢的。


由于晚晴军事上被列强吊打,而且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这就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对一些边远地区裁撤不必要的机构与财政补贴,晚晴驻扎新疆的清军人数不断削减,最后削减至非常单薄的兵力,沙俄暗地里扶持了许多仇恨清政府的势力,不久找到一个绝好的机会,一下子就把清廷杀了个落花流水,新疆全境几乎全部丢失,握在清朝手里的仅仅是巴里坤与哈密。

尘埃落定之后,一个名叫穆罕默德·雅霍甫的人在沙俄暗地里支持下通过军事威压、外交等手段,轻易控制了广大的南疆地区,而这时,清廷还在讨论是否要新疆进行救援,大部分的朝廷重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支援新疆,应该毫不犹豫的放弃新疆。

关键时刻,左宗棠力主出战,说出了他的重要论断:保京师者,蒙古也,保蒙古也,新疆也。 此言一出,大家都不说话了,杀人诛心。


这一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有远见,你们都说要放弃新疆,那我左宗棠就问问你们,如果没有了新疆,下一步你们是不是要主张放弃蒙古,没有了蒙古,谁还能保护京城?

于是,清朝政府派遣左宗棠率领湖湘弟子,一路开拔,火速赶往新疆,花甲之年的左宗棠宝刀未老,迅速肃清万里,剿灭雅霍甫势力,南疆除了伊犁,全境光复。

新疆伊犁,一向被称为塞外江南,始终是清政府的新疆治所,之所以左宗棠迟迟不拿伊犁开刀是因为,老将军心里没底,穆罕默德·雅霍甫的军队自然是不堪一击,这些人不过是乌合之众,对付原来新疆的少数驻军还可以,对上装备了西式枪炮、有着十几年战争经验的湖湘子弟那完全就是被吊打的下场,但是伊犁驻扎军队的是——沙俄军队。

老将军想起了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于是中规中矩上报清廷,走外交路子,言辞恳切请求沙俄归还伊犁,因为毕竟“回乱已靖”,之前以此为借口的沙俄现在不能继续用这个借口占着伊犁不动了。

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作为使者被清政府派遣,出使沙俄前,左宗棠找到了这位故人之子,二人经过商议,最后决定二人合作,一方面呢谈判,另一方面呢,也有军事威胁,看他沙俄愿不愿意走。



在谈判期间左宗棠布置军事威胁,声势浩大,但依然非常冷静,面对有些部下多次有冲动的现象,毫不犹豫的直接加以阻止这种不良行为,一方面他要保护谈判的使者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左宗棠清晰地认识国力悬殊,不能擅开边衅。

最后谈判结果还是让这位老将军比较满意的,一共需要900万卢布,就可以赎回伊犁,虽然赔款让人不爽,但作为弱国,能做到这些已经算屈指可数的亮眼表现了。


藤树先生


左宗棠之所以不攻打伊犁,是因为驻守伊犁的是清廷最大苦主——沙俄军队,而不是阿古柏、白彦虎之类的少数民族杂牌军。所以,在审时度势之下,左宗棠与曾纪泽唱了一出双簧戏,施展的正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

大棒,自然是左文襄公左宗棠,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在肃清陕甘回乱之后,受任钦差大臣,全权负责督办新疆军务,剿灭阿古柏和白彦虎势力,这个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在1876年正式出兵一年之后,基本达成了战略目标,阿古柏自杀,白彦虎逃至俄境。

剩下的威胁就只有沙俄了,在新疆内乱时,沙俄先是胁迫清廷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鲸吞了西北地区44万平方公里土地,这还是趁着英法联军祸害中国时与清廷签署的《中俄北京条约》的延伸。消化完伊犁河下游后,沙俄的胃口很快得寸进尺,把目光又盯上了伊犁河谷。1871年,沙俄军队以“护侨”为名,进占伊犁河谷地带,跟清廷的解释是“回乱未靖,代收代守”、“日后交还”,这也是先站住脚跟,再谋求法理的老把戏,焦头烂额而又鞭长莫及的清廷自然只好无奈的接受现状。

到了1878年初,新疆的北疆南疆,除了伊犁之外已全部肃清,左宗棠开始谋定伊犁。他先是婉拒了手下大将刘锦堂和金顺乘胜追击杀入伊犁的建议,而后上报清廷,请求先与沙俄交涉归还伊犁事宜,因为毕竟沙俄之前进占伊犁时打的旗号是“回乱未靖、代收代收”,现在乱局已定,沙俄失去了坐拥伊犁的口实。

慈禧先是在李鸿章的建议下,舍弃曾纪泽,派崇厚出使沙俄谈判,崇厚带回来的《里瓦几亚条约》,直接把伊犁大部拱手相送。左宗棠据理力争,慈禧法办崇厚,改派翁同酥与左宗棠支持的曾纪泽出使沙俄,另行谈判。

曾纪泽出使沙俄前,左宗棠在新疆曾为之践行,两个人围绕着“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筹谋就位。

作为大棒,左宗棠随即部署兵力,抬棺挺进至伊犁外围,保持了军事上的高压态势。

作为胡萝卜,曾纪泽据理力争,收回了伊犁河谷,但囿于沙俄逼迫(明言不欲以曾为谈判对手,想直接派使去北京谈判,与清朝所有皇帝一样,慈禧最怕这个)、清廷施压,最终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也割让了部分土地,并赔款509万两白银,是为胡萝卜。

作为沙俄一方,彼时刚刚结束与土耳其的第十次大战,由于当时驻守伊犁的兵力大部已被抽调至土耳其战场,伊犁战备空虚,国库也比较吃紧,实际上也是防守不住左宗棠的军事进攻。

比起二百多年间与沙俄大战十二次、抗争至死的土耳其人,清廷血性大是不足,屡屡丧权辱国割地赔银的条约也被后人不齿,看看现在的超级缩微版土境,似乎清廷也有几分“忍辱负重砥砺前行”的歪理。


历来现实


诚邀,如题。大清末年,天下崩乱,中亚首领阿古柏在英国和沙俄的暗中支持下趁大清忙于应付东南列强,悍然出兵夺取中国属地新疆,清政府闻之震怒,几经讨论后派大将左宗棠率军出征新疆,左宗棠向欧洲列强借款,以西方武器装备清军,最终打败了阿古柏,兵围沙俄占领之下的伊犁,那么视死如归的左宗棠为何不攻打伊梨以收回新疆全境呢?

可能一:难道是伊犁的作用不大吗?

伊梨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以北,与俄国,哈萨克斯坦等多国接壤,这就意味着,一旦跳过这个城市,就进入到了大清境内,所以伊犁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伊梨也是丝绸的北道重镇。而且伊梨也伴有平原,河流地形,虽是边境但也非蛮荒之地,有经商寓居的自然条件。所以这个理由被排除

可能二:难道是俄罗斯人防御严密,没有战机吗?

其实也不是,因为据史料记载,在俄罗斯占领伊犁的时候,俄国在西方与奥斯曼帝国干看一架,不得不分调驻守伊犁戎行赴土耳其前线,是以清军是由绝对战机的。

首先,早在1879年,清朝的崇厚私行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公约》,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丰饶的疆域给沙俄。这时候的伊犁失去了战略屏障,只是“已成弹丸孤注,控守弥难”的残破空城,大清就算攻打下来,也是很难守住的

其次,左宗棠并非惧怕与俄交兵,而是考虑到我国的悉数全局,他可以督战我国新疆西北部,可是中俄交攘多处,比如中国东北,就是一个虚弱的位置,一旦开战,清政府是没有能力双线作战的。结果就无法预想。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笔者认为,左宗棠不是不准备打,更不是不敢打,而是还没来得及打,沙皇俄国就和清王朝签订了关于归还伊犁的和平条约。

左宗棠是晚清时期少有的鹰派人物之一,顶着英俄帝国主义干涉和后勤保障困难的双重压力,力排众议,亲自指挥7万大军长驱万里,收复新疆,足见其胆略过人。

收复新疆之战结束后,清王朝随即派内大臣崇厚作为钦差大臣赴俄国与之商讨归还伊犁的问题。但是沙皇俄国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白占了清王朝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根本不把眼前这个满洲贵族崇厚放在眼里。蛮横的提出归还伊犁可以,但是要以别的领土交换,同时还要赔偿沙俄的占领费500万卢布(相当于280万两白银)。软弱无能的崇厚居然签署了这一条约。

卖国条约一经签订,举国愤慨!

多数官员、群众主张与沙俄决一死战,收复伊犁。此时远在西北的左宗棠也建议朝廷以和为主,但必须保持军事压力,随时准备武力收复伊犁。

清王朝为了稳定上下人心,于1880年2月中旬将崇厚以“荒谬误国”的罪名判处死缓,并向沙皇俄国发出照会,表示坚决不承认先前的条约,派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作为全权谈判代表,继续与沙皇俄国谈判。

沙皇俄国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之下向中俄东北、西北边境增兵,并以海军舰队在黄海海域游弋,示威挑衅,企图以此逼迫清王朝就范。面对如此形势,清王朝也针锋相对,在加强边境线和沿海防御的同时,命令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随时准备武力解决伊犁问题。

左宗棠随即着手部署军事行动,调集原进入新疆的各路大军向伊犁方向集结。为了表明坚决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于5五月份进入新疆,在前进过程中命令部下亲兵抬着自己的准备的棺材走在前列,以此鼓舞士气。驻疆清军各部行动迅速,至6月份,各路大军已经全部到达指定地域并完成作战准备,总兵力达5万余人。刚刚结束了收复新疆之战的清军各部士气高昂,武器装备多数是德械和仿德械,加上在新疆之战中缴获了大量阿古柏部队的枪炮,因此相比俄军,兵力火力也有一定的优势。

实际上,沙皇俄国在与清王朝进行有关伊犁归属问题的谈判时,还在忙于镇压因第十次俄土战争导致的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反抗,本来就底虚。现在在谈判桌上曾纪泽针锋相对,外面清军又大兵压境,几经折腾也没闹下多少好处,无奈之下只好于1881年2月下旬与曾纪泽签署《伊犁条约》,归还伊犁。


大将军威武K


左宗棠一举收复新疆全境,为什么独独不攻打伊利,继续让俄国占领伊犁,最后只能算是买回伊利呢?而且也损失了一部分的领土呢?当时清军刚收复新疆大部分地区,士气正盛,这个时候打伊犁不是正好吗,左宗棠为什么不打呢?

很简单打不过!!!当时清朝和俄国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左宗棠打的话只能是必败。不但伊犁收不回来,很可能俄国会派大军进入新疆,顺势占领新疆。

新疆占了中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西北的大门户,丢新疆则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则中原必失。

当时清朝晚期,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而忽视了西北地区,导致新疆各地的回族,维吾尔族等等相继爆发起义。1865年,喀什噶尔的回部请求浩罕汗国增援,浩罕可汗派阿古柏率军进入新疆,占据整个回疆,建立政教合一的哲德沙尔汗国。当时阿古柏的背后就是英国,俄国人支持的,所以阿古柏也是才敢大胆的占领了整个新疆。1871年的时候沙俄乘势占领了新疆的伊犁地区。

1877年4月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到了这个时候,阿古柏已经盘踞新疆十余年了。可谓是根深蒂固。但是就是再这样的局势下,左宗棠还是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除了伊利的整个新疆。

但是这个时候左宗棠也是不敢打伊犁了。阿古柏能够轻松的打赢,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都是一些杂牌军。清军一到基本上就是摧枯拉朽。

但是占据伊犁的俄军却不一样,这些都是俄国人正规的军队,更关键的还是当时清政府也是不敢俄国打的,阿古柏虽然是英国和俄国支持的,但是毕竟这两个国家只是背地里支持,出面的还是阿古柏,所以清政府敢消灭阿古柏,但是当时在伊犁的却是俄国正牌的军队,清军当时怎么也不敢打伊利的。

1877年的时候,左宗棠忙于收复新疆,但是俄国人这个时候在中亚和当时中亚最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在打仗,结果俄国人集结了48个步兵师78万人一举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土崩瓦解。想想这个时候清军如果和俄国人打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当时奥斯曼土耳其也是封建国家,可以说和清朝完全是一样,看起来庞大,但是已经是一条破败不堪的大船了。

所以这个时候清朝只能是和谈了,派去了曾纪泽和俄国人谈判,这个时候左宗棠也是故意假装要攻打伊犁,俄国人当时也是不想和清朝继续再打了当时和奥斯曼土耳其打也是损失不小,于是在1881年的时候和清朝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规定: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共七万多平方公里被俄国强行割去,赔款九百万卢布也就是509万两白银。

这个时候清朝才算是收复了新疆全境!


中国历史研究所


客观来说,左宗棠当时能收回新疆,确实非常非常不容易。

1875年4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来到新疆督办军务,节制三军,平叛收回失地。

1876年,左宗棠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兵分三路进入新疆,一直到1878年,除了伊犁地区外,整个新疆被成功收复。

早在1871年,俄国人就趁着阿古柏侵占新疆的时候,派兵占领了伊犁。虽然俄国人在伊犁驻军不多,以当时的左宗棠的实力,是有能力收复的。

但是,权衡利弊之后,左宗棠暂缓了军事行动,改为外交斡旋。

1880年,左宗棠在哈密设立了抗俄司令部,做好了军事部署,同时清廷派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使俄国进行谈判。就在这样软硬兼施的情况下,最终和俄国达成协议,割让部分领土给俄国,支付了900万卢布,收回了伊犁等地区。

当然,这依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左宗棠确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在收复新疆之前,清廷一直在激烈讨论“海防”还是“塞防”的问题。

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来自海上的西方列强的威胁,更为严峻。再加上各地蜂拥而起的“土匪流寇”,想同时应付这么多问题,确实有些困难。

所以,李鸿章才会提出,海防更重要,可以放弃新疆。幸好,左宗棠坚持己见,力主海防塞防同样重要,才争取了收回新疆的机会。但是,左宗棠是明白的,朝廷没有太多粮饷打大仗。

其次,阿古柏和俄国人不一样。阿古柏的实力并不强大,他还要依靠背后的英国俄国壮胆才行。

俄国就不一样了,在俄土战争中不断开疆辟土的俄国,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如果在伊犁和俄军发生直接冲突,不可避免的要爆发两国战争。这样的话,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关键是没钱打仗了。

所以,为了避免陷入战争泥潭,外交谈判是最好的选择。


左宗棠是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国家贫弱,朝廷无能,自己能争取到收复新疆的机会已经不错了。真的和俄国开战,对国家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七追风


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伊犁被沙俄占领了,打不一定能打赢,但是给钱就一定可以赎回。左宗棠趁战胜阿古柏收复新疆其他地方之威,派曾纪泽与沙俄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之以金,最终用509万白银赎回了伊犁地区。


左宗棠收复新疆其他地方,军队六七万之众,后勤部队四五万之多,只能供给前线两三万人作战。西征大军十多万人,粮响军需日费万金,全靠胡雪岩的外国贷款,因此再与沙俄军队作战,胜算不大,耗银更多。

沙俄占领伊犁后,后勤补给困难,当地百姓反攻,加上左宗棠数万精兵在侧,也深感坚守不易。英国在中亚煽风点火,驱动当地势力反对沙俄,土耳其更是更沙俄打得不可开交。



左宗棠兵分三路包围伊犁半年之久,清政府派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与沙俄谈判,最终以900万卢布的价格赎回了伊犁地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慈禧太后还是同意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大秦铁鹰剑士


左宗棠不攻打伊犁,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人,非常清楚沙俄国力强大,不是清帝国可以正面对抗的。

清军的炮是这样的

当时和现在都有不少人,在收复新疆后就膨胀了,认为可以包打天下了,真的是这样吗?左宗棠收复新疆,对付的是些什么敌人,六七万所谓“哲德沙尔国”的军队里,大部分都是新疆本地的反清武装,以及从陕甘逃过来的回民军残部,只有不到一万是所谓的侵略军,其实不过是因为中亚故国被沙俄吞并,乘新疆动乱流窜过来的丧家之犬。

俄军的炮是这样的

这些人不过是乌合之众,对付原来新疆的少数驻军还可以,对上装备了西式枪炮、有着十几年战争经验的西征军完全就是被吊打的下场。

打败这样的敌人,并不值得得意忘形,所以左宗棠理智地多次阻止了部下的冒险行为。



光绪三年六月(1877年),俄国攻打土耳其,分调驻扎伊犁军队赴土耳其前线。此时,左宗棠的副手金顺进言“愿以本军乘虚袭取伊犁”。左宗棠认为: “纵目前因事就功,将来必更难了结”,“断不可挑衅生端,贻害大局”。

清军打败的所谓侵略军,是这个吊样

光绪四年正月,俄国收留了从新疆越境的回民军白彦虎部,湘军大将刘锦棠欲提兵越境剿捕白彦虎。 左宗棠阻止:“以兵临之,势必决裂”,认为大清与沙俄“东北、西北均与接界,兵事将无了期”,所以严令“不可衅自我开”。


即使俄国人的手下败将土耳其,也比清军强的多。当时清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战力水平,估计也就现在国足在世界上的地位

后英国唆使俄国内部中亚部落造反,左宗棠部将咸谓有机可乘,应该进兵伊犁。左宗棠认为: “俄英措隙已久,俄恃其国大,英恃其兵强,各不相下。我且绸缪墉户,静观其敝,不以彼之强弱为意。而日夜思所以自强,亦不以彼之言我强我弱为意也。”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同时,俄国也吊打了奥斯曼土耳其,在这场近代化战争中,俄国轻轻松松地集中了48个步兵师共72万人、3000门大炮。左宗棠有多少兵?不过五六万人,俄国只要派来对付土耳其军队的十分之一,别说伊犁了,新疆都保不住。



左宗棠清晰地认识到中俄国力悬殊,非常妥善地处理了与俄的关系,不让俄国有所借口。他力求明确界划,反对越界侵占,表面上看起来很怂,为的是国家大局和整体利益考虑。虽然后来清帝国花了900万卢布才赎回伊犁,还被迫割让了一部分领土,但作为弱国,行此弃车保帅之举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为了伊犁和俄国开战的话,损失只会更大,谁让你打不过人家呢?


海军史研究会员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面临的形势是:新疆大部被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占据,而伊犁地区则被沙皇俄国占据。显然这两个敌人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而两线作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那么该先打谁呢?自然是打相对弱小但却占据新疆大部的阿古柏势力,这样做一来可以收复新疆大部分疆域,完成对沙俄占领下的伊犁的战略包围,然而以武力作为后盾迫使沙俄进行和谈;二来阿古柏势力相对弱小,正好适合拿来练练手,反之如果直接和沙俄硬抗,万一战事陷入僵局,阿古柏势力必定趁机进一步扩张。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清政府当时实际上做了文武两手准备:左宗棠率军以武力平定阿古柏势力;曾纪泽则赴彼得堡同沙俄就伊犁问题进行商谈。事实上文武两条战线是互为依托的:在左宗棠西征取得决定性胜利前沙俄一直让曾纪泽吃闭门羹;然而当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大部的消息传来后沙俄主动要求和曾纪泽,因为他们知道此时伊犁已完全处于清军的战略包围之下,伊犁毕竟远离沙俄腹心地带,在这里交锋沙俄未必能获得多少好处。然而两国实力摆在那儿,清军一时之间也不敢妄动。这样一来尽管清朝在整体国力上弱于沙俄,但在新疆这一局部地区却形成了双方势均力敌的局面。当两国实力悬殊时力量就是外交,因为城下之盟是没什么好谈的;当两国实力接近时外交就是力量,这时谈判桌上往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左宗棠和曾纪泽都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都主张趁胜同沙俄谈判,当然与此同时左宗棠的军队在伊犁外围对俄军保持压制,这是确保谈判能平等进行的基本条件,否则谈判注定将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束。最终曾纪泽以和谈的方式成功收回伊犁,左宗棠自然也就不再攻打伊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