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风过初夏雨过天晴


刘邦在称帝后,共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和韩王信。

但在其后六年时间里,先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又被灭三族;接着臧荼被斩首,彭越被剁成肉酱,韩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张敖被废,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谁处在英布的位置上,都会感觉到恐惧。因为,刘邦这就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英布自然做出一些保护自己的军事部署。从情理上来说,英布只是想自卫。但从法理上说,这就是要造反。

所以,刘邦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者面见英布,让他亲自到长安城来澄清这件事。如果放在几年前,英布很有可能会亲自到长安城来面见刘邦,但因为有韩信和彭越的前车之鉴,英布又哪里会往刘邦的套里钻呢?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脚,直接就起兵造反。刘邦一看,英布竟然没有中计,所以只好亲自派军围剿他。



刘邦在出征前,听说楚国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所以召他来询问计策。薛公说,如果我处于英布的位置上,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如果英布采取上策,关东六国故地,就会脱离汉帝国的统治。

中策是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果英布采取中计,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

下策是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如果英布采取下策,大汉就可以安枕无虑。

刘邦又问:“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



薛公所说的上策,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先占据项羽从前的地盘,再出兵占据齐国,同时联合燕国和赵国一同造刘邦的反。从军事上看,英布似乎有这种能力,因为,他一出手,就把吴国和楚国的军事主力击败。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英布已席卷了项羽从前的地盘,接下来他只要能占据齐国,再取得赵国和燕国的响应共同造反,天下就又恢复到了战国的格局。但问题是,当时的齐国有曹参坐镇,英布想短时间取胜,实在太困难。更重要的是,让赵国和燕国共同造反,英布实在没有信心。

薛公所说的中策,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英布抱着必死之心与刘邦决战,直接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门口。这种打法,其实与项羽当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样。到时,只要六国故地不满刘邦的力量,纷纷响应他,他就有机会把大汉帝国给打乱。

但问题是,这种打法是典型的孤军深入,它能否取胜的关键,主要在于有多少人会响应。如果到时英布冲过去,后面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响应他,他就会进退失据,也就相当于他把自己亲自送到了刘邦口中,典型的自寻死路。

英布不敢选择上策和中策,绝不是因为他唯利是图和目光短浅,真实原因,是他缺乏与刘邦放手相争的勇气和实力。因为,英布起来反抗的时机实在太晚,当时刘邦的削藩已经进行到尾声,天下已近乎都归于刘氏所有。在这种背景下,天下到底还有多少人还敢挑战刘邦,英布实在一点信心也没有。

而且,从当时的条件去看,英布与刘邦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英布选择造反,绝不是想取代刘邦当皇帝,事实上他也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不过是因为他听说刘邦现在的身体一天比一差,已经活不了多久。

所以,英布觉得,他只需要和刘邦相抗衡一段时间,熬到刘邦去死,汉帝国中央政府自然会选择和谈。到时,英布就有机会拥有割据东南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英布自然选择下策,也就是先夺取东南,然后和汉帝国对峙,静观其变。


我是赵帅锅


英布,又称黥布。

因为秦朝还未灭亡的时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牵连,连坐,被秦的司法机构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对黥刑印象深刻,林冲、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汉都曾被施以黥刑。

英布被施以黥刑后,猛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候被相面的结果,当时的相士跟他说,“当刑而王”,英布觉得,或许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冥冥中自有天定,他今日被施以黥刑,他日必将南面称孤,于是,英布开始活动,在骊山劳改营中,英布结交了大量豪杰,后来带着一批人逃出骊山,到长江中当草寇。

及至陈胜起兵,英布找到吴芮,和吴芮一起举事,后来英布又先后追随项羽和刘邦,并为西楚和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项羽和刘邦立为九江王、淮南王。

刘邦晚年,体弱多病,阴狠的汉高后吕雉渐渐走向前台,大搞韩信、彭越、卢绾、英布等异姓王,英布害怕灭顶之灾,断然起兵。

英布起兵的消息传到大汉都城长安,年老多病的刘邦本意叫太子刘盈挂帅出征,但吕后担心刘盈摆弄不了刘邦的那帮老兄弟,害怕太子刘盈最终无功而返,于太子之位不利,所以到刘邦面前一个劲地哭诉,让刘邦强打精神,躺在战车中奔赴前线。

儿子、媳妇是如此地不争气,对战场是如此地恐惧,也让刘邦深感无奈。刘邦只好一边骂儿子没用,一边准备自己亲自出征。

出征前,刘邦找到故楚令尹薛公,据说,薛公这人,有筹策之计。薛公跟刘邦讲,摆在英布面前的,有上中下三计,上计是以英布的淮南为根据地,把荆、楚、齐、鲁都打下来,并继续向北打赵、燕,和刘邦平分天下;中计是拿下荆楚后西取韩魏,抢占粮仓,和刘邦打持久战,胜负谁手,不可知;下计是拿下荆地后,把重要资产放到吴越,英布跑到长沙国躲起来。

照薛公的估计,英布必然会放弃上策和中策,选择下策。

薛公为什么认为英布会选择下策呢?

因为纵观英布在反秦和灭楚中的表现,无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吴芮有实力,他便跟吴芮结成联盟,项梁势头猛,他便带兵归属项梁,项羽杀了宋义,他就成了项羽的马前卒,项羽立他为九江王,他就想守住九江过安乐日子,不再搀和战争,项羽对他生疑,他为了自保,投靠了刘邦,刘邦立他为淮南王,他就为刘邦鞍前马后地效力。

简单地说,英布并没有多少野心,他只对自己的实力心知肚明,他只想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即便他起兵造反,也只是想拥有跟刘邦、吕后讨价还价的实力,并不想跟刘邦平分天下。

从英布起兵后对手下讲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来,英布很恐惧刘邦,害怕刘邦御驾亲征。连跟刘邦正面拼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怎么敢想刘交的楚、刘肥的齐、刘如意的赵和卢绾的燕呢?

刘交是刘邦的四弟,虽然不是武将,但谋划水平并不低,如果真的要跟刘交硬拼,英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虽然不像刘交那样经历破秦、灭楚的战争洗礼,但刘肥的相国是曹参,是西汉初年文武全才似的人物,其战斗力仅次于项羽、刘邦、韩信,跟英布、彭越、卢绾、刘贾等人不相上下,其治国的能力仅次于萧何,有曹参坐镇齐国,英布一点拿下齐国的把握都没有;赵国的国君刘如意是刘邦的三子,还是个娃娃,没什么可特别强调的,但赵相周昌曾是西汉的御史大夫,其军事能力虽不如曹参、卢绾、刘贾、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但也不弱;最北边的燕国,是卢绾的地盘,卢绾是西汉的首任太尉,同时也是个文武全才的主,于英布来说,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薛公所谓的上计,仔细琢磨起来,是个收益高但风险也大的计策,英布若想争天下,自然得选上计,如果英布只想自保,则没必要选择上计。

更何况,刘邦御驾亲征后选择的进军路线,也迫使英布无法选择薛公说的上策,甚至无法选择薛公说的中策。

刘邦率领汉军出成皋后,并没有继续东进增援彭城,而是折向东南,直奔淮北蕲县而来。如果英布置汉军于不顾,继续北进彭城,选择跟楚王刘交死磕,英布则会被刘邦的汉军切断后路,受两面夹击之苦。

刘邦的御驾亲征,在英布的意料之外。闻听刘邦亲来,英布也不得不停止对刘交楚国的进攻,休养生息,摆出架势,迎接刘邦的到来,一场大战将无可避免地再一次在淮北原野上爆发。

所以你看,英布也未必如薛公所说的那样,没有争天下的雄心,而是实力所限,英布不得不选择薛公口中的下策,一如很多穷人,他明知道钱可以生钱,但他没有钱,只能拼了命去省钱,而心灵毒鸡汤却把穷人的这种不得已说成是“穷人思维”,薛公像不像心灵毒鸡汤的创始人?


遥望燕园


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

此前,本年正月,淮阴侯韩信被夷三族,英布已感到心惊。三月,彭越也被夷三族,刘邦把彭越的肉制成肉酱分赐各地诸侯。使者到了淮南(首府六县,六读如路),淮南王英布正在打猎,见了肉酱,魂飞魄散,便暗中派人部署军队,准备其他郡县有什么紧急情况时,即行发动。英布的一个宠姬,因病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高级国务官)贲赫(贲读如奔)住对门。贲赫便备下厚礼,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英布却怀疑贲赫与宠姬私通,想抓贲赫治罪。贲赫觉察,仓促逃走,乘坐政府驿车,直奔长安,检举英布反形已露,请求在他还没起兵这前,把他诛杀。

衣赐履说:原文为“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我们不知道贲赫备厚礼是送给医生,还是送给宠姬,古文精炼,但也常常精炼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淮南王的宠姬要治病,不是召医生入宫医治,而是自己跑到医生家去,然后拖着病体与中大夫饮酒,这样狗血的剧情,似乎只在脑残戏说剧里见过诶,呵呵。

刘邦读了他的举报信,和萧何商量,萧何说,英布不至于做这种事,恐怕是仇人诬告,可以先把贲赫抓起来,暗中派人调查英布。英布发现贲赫逃走,怀疑揭发他的叛变秘密。不久,朝廷使节前来查询,又查出一堆问题,于是,一不作,二不休,杀光贲赫全家,起兵造反。

刘邦接到英布造反的报告,赦免贲赫,任命为将军。刘邦召集众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出兵讨伐,把那小子坑杀了,他有什么能耐!汝阴侯夏侯婴召请故楚国的令尹(宰相)薛公,向他征求意见。薛公说,英布当然要反。

夏侯婴问,皇上割地封给他,又分赐爵位让他称王,还有什么造反的道理?

薛公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还杀了韩信,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功劳都差不多,那二人已死,英布怀疑轮到自己了,所以造反。

衣赐履说:薛公的话,并不怎么高明,以刘邦的头脑,难道不知道英布为什么造反吗?所以,安排薛公出来搞这么一出,此处必有蹊跷。

夏侯婴将此话告诉刘邦,刘邦于是传来薛公,向他问计。薛公说,英布造反,他有上中下三策。如果他采用上策,崤山之东便不再是汉朝所有的了;如果他采用中策,两方谁胜谁负还难以预料;如果他采用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什么是他的上策?

薛公说,向东攻取吴郡(江苏省南部),向西夺占故楚国土地(河南省南部),再夺取故齐国(山东省东部)和故鲁国(山东省西南部)土地,号令燕国(河北省北部)、赵国(河北省南部),然后固守,不再进攻,那么崤山以东就不在汉朝手中了。

刘邦问,什么是他的中策?

薛公说,向东攻取吴郡,向西夺占故楚国土地,吞并故韩国(河南省中部)和故魏国(河南省北部及东部)。掌握敖仓(河南省荥阳市北敖山粮仓)的储粮,封锁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双方对峙,胜负在两可之间。

刘邦问,什么是他的下策?

薛公说,向东攻取吴郡,向西夺占下蔡(安徽省凤台县)。然后把辎重送回大后方故越国(浙江省)土地,然后与长沙王结盟,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他将会使哪种计策呢?

薛公说,必使下策。

刘邦问,为什么?

薛公说,英布,本来是个骊山的刑徒,奋力爬到王爵,他是那种只顾身前,不顾以后,目光短浅之辈,所以说他必采用下策。

刘邦说,好!

于是,封薛公一千户人家。下令撤销英布王爵,改封儿子刘长为淮南王(首府改设寿春),接替英布。

衣赐履说:说实在的,我是真看不懂薛公的上中下三策是什么意思。要说韩信、彭越如果想反,还可以拉上英布当个帮手。现在,天下皆服,就只剩下一个英布了,他凭什么东西南北一通打,就能够与刘邦平分天下?淮南国,地盘小,人口少,从战略资源上考量,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刘邦战胜项羽,是以弱胜强,刘邦胜出,有三大有利条件。第一,高举正义大旗,英布有吗?第二,广泛统一战线,英布有吗?第三,稳固的大后方,英布有吗?薛公这上中下三策,端得是莫名其妙!如果说有一点用,就是下策中与长沙王结盟云云,因为,英布后来是死在长沙王手里的。至于说英布本来是个骊山的刑徒,目光短浅之辈,所以他必采用下策,则更是胡说八道。刘邦本来是个村干部,就比刑徒高明到哪里了吗?朱元璋,出身是乞丐,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特么不是更短浅吗?实在弄不清,太史公把这个薛公请出来说几句,是什么意思。

衣赐履和金大妞


唯利是图,目光短浅

人的选择取决于认知,对于英布而言,用唯利是图和目关短浅来评价并不为过。由于起兵仓促准备不足,因此在选择时只能选择眼前利益。

唯利是图者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短视,目关短浅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不会选择上策和中策,因为他根本想不到。

薛公之谋,远见卓识

上中下三条计策并不是英布想出来的,而是刘邦手下夏侯婴粉门客薛公的计谋。英布造反天下振动,刘邦问夏侯婴怎么办?夏侯婴就推荐了门客薛公为刘邦出谋划策。

薛公提出了英布可能采取的三天策略。所谓的上策是东攻吴,西取楚,占领齐国和鲁国,让燕国和赵国按兵不动,山东地区就归英布,可以确立战略优势;中策是东攻吴,西取楚,占领韩国和魏国,占有粮仓和要道,胜负就很难预料了;下策是东取吴,西取下蔡,把珍宝和辎重放在越国,自己跑到长沙,则天下可安,英布可灭。



对比后我们会发现,三个计策的区别在于:上策属于抢占先机、确立优势之策;中策属于稳中求胜、谋求平衡之策;下策则属于目光短浅、眼前之谋。

英布之识,穷途末路

英布出身为骊山一囚徒,靠着武勇成为了王者之尊,其本身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见识,因此他才能背叛你选择造反,这样的人遇事只求速成而没有长远的打算,因此他必然选择下策。


英布不仅选择了下策,还认定刘邦年事已高,必然不会亲自出征。结果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亲自统兵平叛让英布措手不及,结果一败涂地。英布最终因为轻信长沙王的谎言,被杀死于民宅之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